一個人的逆轉思維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決定瞭他成功的幾率,逆轉思維能力越強,成功的幾率就越高。
很長時間以來,人們都在喊要創新,要求異,但沒有一本書具體對怎麼創新、怎麼求異有一個係統的說明。本書不僅有方法上的形象闡述,更在心靈和觀念上讓我們有瞭新的認識。
第1篇成功的門,用任何方式都可以打開
凡事都有對立麵,你看哪麵
熟知並非真知
360度思考,思路就會越來越寬
倒過來試試,答案可能就齣來瞭
隻有錯誤纔會讓你繼續進步
學問,就是學習問問題
*危險的地方還是一樣危險
“在此之後”不等於“由此之故”
顛倒順序——田忌賽馬的啓示
越禁止,人們嘗試的欲望越強烈
第二篇逆著看逆境,一切皆有希望
將缺點逆用,變為可利用的東西
倒過來想想,挫摺也許正是禮物
另一隻眼看逆境
勝無常勝,而敗也並非永遠
把成功當定局,你離失敗就不遠瞭
敵人不在外部,而是你熟悉的自己
將自卑化為動力——我自卑,我努力
方嚮錯瞭,走得越遠就錯得越深
沒有不委麯的生活
已經堅持瞭這麼久,不怕再試一次
失去的其實從未真正屬於你
把對手當作激勵你進步的“小夥伴”
第三篇由彼觀彼,而不是由己觀彼
用他人的視角看待問題
多為他人著想,少生事端
做個“八麵玲瓏”的人不是壞事
若人人隻圖自保,世界將變得怎樣
你待人冷漠如冰,彆人如何待你熱情如火
晴天留人情,雨天好藉傘
與人交往,“人情牌”打不得
樹怕剝皮,人怕激將
你不願意做的事,彆人也不願意做
人們通常都是被自己說服的
有缺點的人纔更容易被人接受
相信人性本善,彆總把人往壞處想
第四篇職場求存,有些事不是你想的那樣
* 大的罪過是你比其他人“聰明”
不怕被“利用”,就怕你沒用
下屬也能夠“倒行逆施”管上司
沒有抱怨的職場,不是真實的職場
努力很重要,藉力更重要
工作並不是一切,不要把職場當成戰場
和尚撞鍾,誰說是得過且過
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嚮前
彆迷茫,也彆教條
第五篇生意好不好,不在努力在思路
做特色鮮明的“那一個”,不做幾乎相同的“那一些”
不要讓規則左右*心理習慣
當99的人看多時,市場就可能見頂
所謂機會,就是去嘗試新的、沒做過的事
填補市場空白,將缺點轉化為賣點
打破常規的道路通嚮智慧宮殿
小錢是大錢的“祖宗”
隻有放錯的垃圾,沒有尋不見的財富
不在乎等價交換,隻在乎各取所需
對抗不如對話,競爭不如“競閤”
彆人怕露怯,我卻積極尋找不足
第六篇買和賣,就是一場心理博弈戰
說齣缺點,迎接你的不一定是刀槍棍棒
越是標明不準偷看,人們越是想看個明白
限量版真的是為瞭限量嗎
“量大從優”和“量小易賣”你選哪招
越是難以得到的東西,越希望得到它
會用極具誘惑又略有“威脅”的宣傳手段
不與客戶爭辯,引導客戶說“是”
有點創意,彆把自己混在人堆兒裏
主動讓步也能夠給對方造成壓力
前言
對於個人的成功而言,*可怕的就是“不思維”,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慣性思維。人是習慣的産物,習慣用常用的方式思考,習慣用常用的行為方式做事。久而久之,就會限製自主思維能力,形成思維定式,乾工作、想事情時就會自覺不自覺地遵循固有的套路。
有個攝影師連續幾天到海邊拍照片,他觀察到有個老漁夫每天都會費力地捕獲滿滿一網魚。令他費解的是,老漁夫將一網活蹦亂跳的魚拖到岸上之後,總是把其中的大魚扔迴海裏,隻帶走一些很小的魚。一天,攝影師禁不住走到老漁夫跟前問道:“您為什麼每次都把好不容易捕獲的大魚放生啊?要是發善心,也應該將小魚扔迴海裏呀?”老漁夫迴答的話著實將攝影師“雷”得不輕,他說:“這有什麼奇怪的?因為我傢的鍋太小瞭,大個的魚根本沒法下鍋,所以我纔把大魚都扔迴海裏。”攝影師馬上說:“你們可以換一口大點兒的鍋啊?”老漁夫驚訝地說:“怎麼可能呢?我們傢的鍋和竈是配套的,竈隻有那麼大,鍋太大瞭怎麼做飯啊?”攝影師又說:“那就重新壘一個竈,再換一口大鍋。這樣每天都能吃到大魚瞭。”
老漁夫噘著嘴說:“我可不能這麼做。這竈和鍋都是我爺爺留下來的,跟你說吧,要是拆瞭這個竈,我都不知道怎麼壘齣一個新的來呢!即使有人幫我換瞭鍋竈,我也不知道如何用這套新東西做飯,因為我爸爸當年沒告訴我!”
在你的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鍋竈”呢?它或許是常識,或許是固有思維,或許
是他人的看法,或許是自己的膽怯。你不敢輕易換掉它,你怕找不到比它更閤適的,擔心自己到時候連飯都吃不上。你是否想過,是什麼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平庸?是什麼扼殺瞭你的想象力、創造力?是什麼使得你的生活如此的蒼白、瑣碎和貧乏?
從根本上說,正是如老漁夫那樣的“不思維”導緻瞭你的平庸。或許你也曾經期望過自己與眾不同,你也有過繽紛絢麗的夢想以及各種創業賺錢的想法。可是,慢慢地,你的激情被磨滅,不斷地被教育、被教化。有句話說得好:“每個人齣生時都是原創的,可長大後都成瞭山寨版。”
想想看,現在的你是不是隻看到人傢怎麼乾、前人怎麼做、行業的遊戲規則等,而迷失瞭自己的套路和招數?如給你一張紙,你會想到什麼?寫字、畫畫?也許除瞭這些,你很難再想到其他用途。由此,我們可以看到習慣性的思維很容易使人頭腦僵化。
電視劇《地下交通站》裏有這樣一個鏡頭:地下黨派來的醫生不停地讓黑藤說“老鼠、老鼠、老鼠”,然後冷不丁地問“貓*怕什麼”,黑藤自然不假思索地迴答“老鼠”,讓人忍俊不禁。看來,習慣成自然,“不思維”一旦成瞭常態是相當可怕的!
“不思維”的人*愛走直綫,然而生活並非幾何學,兩點之間*短的距離未必是直綫。所以,懂得轉變思維很重要,為此,我們提倡逆轉思維。逆轉思維與一般思維方嚮相反,是對事物進行對立、顛倒、反麵、逆轉等多角度思考,打破原有的思維方式,把事物的狀態和特性推到反麵或極限,以尋找事物中的新視點,“反其道而思之”,使思維呈現多麵化,*終有利於高效解決問題。
曾看過這樣一道趣味題:
有四個相同的瓶子,怎樣擺放纔能使其中任意兩個瓶口的距離都相等呢?可能我們琢磨瞭很久也難以找到答案。那麼用什麼方法可以解決這個難題呢?原來,把三個瓶子分彆放在正三角錐下麵的三個頂點上,將第四個瓶子倒過來放在正三角錐的第四個頂點上,答案就齣來瞭。把第四個瓶子“倒過來”,多麼形象的逆思維啊!
有些事物的本質往往與其錶象相反,即使錶裏如一,為求兵行詭道、齣人意料或創新,也需要從反方嚮思考或尋求方法。在有心人眼裏,逆轉思維可以構成核心競爭力。馬雲有句口頭禪:“倒立看世界,一切皆有可能。”而在牛根生看來,“不管螺釘怎麼設計,正嚮擰不開的時候,反嚮必定擰得開。山重水復,此路不通的時候,換換位,換換心,換換嚮,往往豁然開朗,柳暗花明。”而知名公司惠普對其員工強調的職業理念是:“做一條反方嚮遊的魚。”我們想要成功,隻盯住某一個方嚮前進是不行的,有時不妨迴頭看看,換一個角度,興許就能化劣勢為優勢,如此,離成功也就不遠瞭。逆思維雖不是萬能鑰匙,但能時常帶給我們驚喜,善用它的人,會在處處有異於常人的領悟。
著名哲學傢康德生前給自己寫下這樣一句碑文:“重要的不是給予思想,而是給予思維。”打破慣性思維,學會逆思倒想,你定會擺脫平庸,創造奇跡!
第一篇 成功的門,用任何方式都可以打開
大多數人習慣於正嚮思考,僅按事物發展的客觀順序去推理分析,很少站在事情的對立麵,打破常規地求異逆想,唯恐被視為“異類”“叛逆者”,結果徘徊在一道看不見的陳舊觀念、僵化思維的“牆”麵前, 雖百思卻仍不得其解。其實,成功是一扇門,它並不在乎你用什麼方式去打開它,如果懂得調整思維方嚮,讓大腦和心理來個180度大轉彎, 說不定那扇門就開瞭。��
凡事都有對立麵,你看哪麵
你知道中國律師的鼻祖是誰嗎?他叫鄧析,是春鞦戰國人。此人一生以教人訴訟和幫助彆人打官司為職業,可謂中國曆史上**位“大律師”。
關於他有這樣一個事例:
一年夏天,洪水泛濫,一富人不幸被淹死,屍體被某人撈起。死者傢屬聞訊趕來,想齣錢贖迴屍體,對方卻挾屍要價,價錢高得離譜。死者傢屬讓鄧析幫忙。鄧析說:“你放心等著吧。那遺體如果你不去買,彆人一定不會買的。”死者傢屬一聽有道理,就迴去耐心等待瞭。過瞭一段時間,得屍者見死者傢屬不著急贖屍,而屍體已經開始腐爛瞭,
情急之下也去找鄧析。鄧析說:“你把心放到肚子裏吧,死者傢屬隻能來你這裏買屍體。”得屍者覺得在理,就高高興興地迴去瞭。
故事的結局雖不得而知,但可以預見,如果死者傢屬和得屍者都遵從鄧析的意見一直等下去,結果隻能是“兩敗俱傷”——傢屬得不到屍體而傷心,得屍者得不到錢而傷財。當然,在這裏鄧析被認為是反麵教材,我們並不提倡你效仿他。但鄧析觀察、分析問題的思維方式值得你藉鑒。
在上例中,鄧析用逆思維心理,在客觀事物發展變化的矛盾中,既看到瞭事物矛盾對立的一麵,又看到瞭事物發展統一的一麵;既看到瞭積極的一麵,又看到瞭消極的一麵。若是死者傢屬和得屍者也知道這個方法,看到自己的利弊,能平心靜氣地談談,都退讓一步,問題便可圓滿解決。
世間萬物,其對立麵都是一種客觀存在,隻有相對,沒有絕對。早在幾韆年前,中國《易經》八卦的陰陽理論就闡明瞭宇宙間一切事物的對立性。偉大的科學傢愛因斯坦也發錶瞭物質相對論。我們也常說,“河有兩岸,事有兩麵”,沒有高山顯不齣窪地。 有有就有無,有天就有地,有甜就有苦,有黑就有白,有正就有邪,隻不過它們具有或隱或顯、或大或小、或強或弱的區分罷瞭。
但是,我們經常以“比較”的態度來看待“世界”,而且往往還隻想保有自己喜歡的一麵,這就是我們的通病。如果你從相對立的角度齣發思考問題,你的思想就會暫時處於一個不定的狀態,然後發展到一個新的水平。這種思想的“懸念”使思考能力之上的智力活躍起來,並開創齣一種新的思維方式——逆思維。
比如,如何防止森林大火呢?你可能會列舉齣無數的方法,但皆是從如何防範的角度齣發的。而美國專傢卻想齣一個與“防”相反的方法——以放火來防火。他們發現,低矮的灌木以及叢生的雜草占滿瞭林中空隙,極易引發火災,一旦齣現火警,通道被堵塞,火勢蔓延極其迅速。為此,他們實施有計劃的人工放火,讓灌木雜草在控製下燃燒,這樣可燒齣一條人工通道使林中空氣流通,亦可在失火救援時更方便一些。
這就是反常規之道而行,彆人想防火,他們則放火,卻取得瞭更好的防範效果。
還有一個與火有關的故事:
草原上突然大火衝天,遊客們被睏在其中,驚慌失措。一個獵人說:“大傢彆慌,都聽我的!”他讓大傢動手拔草,清齣一片小空地來。一會兒工夫,他們就清齣瞭一片空地。這時大火越來越近,獵人讓大傢站到空地的一邊,自己則站在火來的一邊,點燃一根火柴放在眼前的乾草上,大火騰空而起。
奇跡發生瞭,獵人點燃的火並沒有順著風勢燒過來,而是迎著那邊的火燃過去。兩堆火碰到一起時,火勢驟然減弱,最後漸漸熄滅瞭。
遊客們脫離險境後紛紛請教獵人原因。獵人說:“風是嚮咱們這兒吹的,空地上的氣流是嚮外吹的,藉著氣流火把草燒完瞭,大火自然就滅瞭。”
看到瞭吧,對立麵並非真的不相容,有時還能成為處理問題的*佳方法呢!
西方人有一個很好的關於看待事物的方法,比如在難以做齣決定時,會列齣所有利弊點,綜閤考慮之後再做最後的判斷。考慮問題總從兩方麵來考慮,分析完有利的一麵,再分析不利的一麵,這樣做能*大限度地擺脫主觀情感的左右和排除外界的乾擾。
做任何事都是這樣,不要被狹隘的想象力控製,直接去找問題的答案往往找不到*準確的那一個,相反,在它的對立麵可能有著*正確的答案。
凡事都有對立麵,你看哪麵呢?
對立麵的存在,能夠使你明白自己的缺點在哪兒、弱點在哪兒、破綻在哪兒、方嚮在哪兒。
熟知並非真知
18世紀以前,盛行著一種錯誤理論——“燃素說”,認為可燃物質中存在著“燃素”,物體燃燒時,“燃素”以光和熱的形式分離齣來。燃素學說實際上是很不科學的,可是風行瞭一百多年。許多著名的化學傢如捨勒、卡文迪許都擁護燃素學說。
1774年,英國科學傢普裏斯特列在給氧化汞加熱時,偶然發現瞭一種新的氣體,蠟燭在這種氣體中燃燒比在空氣中燃燒得更旺。這正是氧氣。遺憾的是,普裏斯特列認為,這種氣體根本不含燃素,但因蠟燭大量地釋放齣燃素,所以燒得更旺。他把這種氣體叫作“無燃素空氣”。恩格斯談到這個問題時說,普裏斯特列在“真理碰到鼻尖上的時候還是沒有得到真理”。
後來,法國化學傢拉瓦锡經過多次實驗,認識到這種“無燃素空氣”正是氧氣,於是提齣燃燒的氧化學說。這樣,人們纔得以弄清燃燒的本質。這也說明燃素說是錯誤的。
類似的情況在現實生活中也不乏其例。有很多常識和“司空見慣”的現象,並不一定是正確的。比如,我們經常聽人說,每天飲用8杯水有益健康,於是很多人不管喝下這8杯水有多難受,也堅持去喝。那麼,當你喝瞭這些水感覺煎熬時,你是否迴過頭來想想,為什麼這麼難受還要喝下8杯水呢?這常識背後有沒有你沒深入瞭解的東西呢? 隻要你想瞭,你就會發現,該說法忽視瞭食物中所含有的水分,隻單純計算瞭人體需要的水量。日常喝的果汁、牛奶等完全可以滿足人體對水分的需要,喝多瞭水反而對健康不利。
再比如,很多人認為多喝骨頭湯可以補鈣。事實上,眾多的研究錶明,骨頭湯裏並不含有更多的鈣,雖然加醋熬製會使骨頭湯中的鈣有所增加,但仍然較低。
怎麼,這些看似正確的小常識,居然是錯的?其實並不奇怪。孔子教育我們凡事應“三思而後行”。然而常識往往不在“思”的範圍內,因為某些常識已化為人們心中不可動搖的精神**,獲得瞭不受思維審視的“豁免權”。當你看習慣瞭,習以為常瞭,就形成瞭一種思維定式,覺得事物本就如此,對它的瞭解已爛熟於胸,無須再做調查思考。殊不知,事物總在變化,由於對變化瞭的情況不瞭解,對自己“熟知”的事情也就不熟瞭。
俗話說:“熟知非真知,積非可成是。”這也是黑格爾在《精神現象學》導言中所闡述的一個重要觀點。熟知與真知是有區彆的,甚至可以說有很大的差距。熟知隻是看到瞭眼前事物的輪廓,而對其內涵卻未加深思,因而並非是真知。常識也是如此。常識往往是各種錯誤、荒謬的源頭,是世俗的藏身地。因此,常識不是純粹知識。
黑格爾說過一句話:“對認識的認識,對思想的思想。”即對熟知事物關於真知的反思。隨著研究的深入、環境的變化都能顛覆之前的理念。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說:“常識在日常應用的範圍內雖然是極可尊敬的東西,但它一跨入廣闊的研究領域,就會碰到極為驚人的變故。”我們的科學前輩是從沒有答案或者不相信前人的答案中發現真理的。他們遭人質疑、指責,甚至付齣瞭鮮活的生命。例如,西班牙醫生塞爾維特提齣血液來源於心髒而非大腦的理論卻被處死,宣傳哥白尼的“日心說”的布魯諾被活活燒死在鮮花廣場……
“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因為常識會把一切非常識的東西掩蔽,所以,不要把熟知當真知,更不要把常識、熟知當作全部的知識和智慧。我們要培養自己的逆思維心理,尊重常識但不迷信常識,在我們習以為常的事物裏反嚮追問並能夠質疑,繼承並能夠批判,把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隻有顛覆慣性思維,讓天翻,讓地覆,讓天地之間的至尊土崩瓦解,你纔會在顛倒乾坤裏開闢新的道路。
不要以為自己的經驗是萬能的、不可更改的,你熟知的事情可能是*荒謬的。360度思考,思路就會越來越寬事物可能有很多的“麵”,除瞭對立麵,還有側麵、上下麵等,所以當看到其中一麵時,不要以為事物就是那個樣子。單方麵地思考,隻觀其錶,得齣的結論並不是客觀的,還可能是錯誤的。隻有多角度看問題,而且又能把各個麵組閤起來,全麵分析事物整體的形象,你纔能認清事物的真麵目。
有個老師問學生:“樹上有10隻鳥,有人開槍打死瞭1隻,還剩下幾隻?”這是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個問題,可是學生的迴答讓老師很是汗顔。一個學生站起來說:“獵人射齣的子彈是單粒子彈還是散彈?”老師說:“是單粒子彈。”
“這是無聲手槍還是有聲手槍?”老師說:“是一般的手槍。”
學生又問:“槍聲有多大?”老師說:“80到100分貝。”
學生又問:“有沒有鳥是聾子,聽不見?” 老師說:“沒有。”
學生再問:“你確定這隻鳥被打死瞭嗎?”老師說:“確定。”
學生又問:“鳥有沒有被關在籠子裏麵或掛到樹上?”老師答道:“沒有。”
學生又問:“有沒有鳥懷孕?”老師說:“沒有。”
學生又問:“旁邊還有沒有彆的樹,彆的樹上還有沒有鳥?”老師說:“沒有。”
學生又問:“有沒有餓得飛不動的鳥?”老師說:“沒有。”
學生又問:“你確定樹上隻有10隻鳥?”老師說:“確定。”
學生又問:“這10隻小鳥有沒有剛被孵育齣來,尚在鳥窩中嗷嗷待哺,還未懂得飛翔的小鳥?樹上有鳥窩嗎?”老師說:“沒有。”
這時,老師腦門上的汗已經流下來瞭,下課鈴響起,學生繼續問:“有沒有傻得不怕死的鳥?”老師說:“沒有。”
“會不會一槍打死兩隻鳥?”老師一邊擦汗一邊說:“不會。”
“那麼,鳥都能自由活動嗎?”老師迴答說:“是的。”
“它們受到驚嚇起飛時會不會驚慌失措而互相撞上?”老師說:“不會。”
學生最後說:“如果你迴答的問題沒有騙人的話,打死的一隻鳥掛在樹上,樹上還有一隻鳥。如果打死的一隻鳥掉下來的話,樹上就沒有鳥……”
這位學生的話還沒有說完,那位習慣於標準答案的老師已經暈倒在地瞭。
看完上麵的事例後,感覺好笑之餘,你是否想過:你在麵對問題時,從內心産生某種想法的時候,一直到形成*終的答案,考慮瞭多少因素?答案是一對一的嗎?常規的思考方嚮使我們的答案具體而固定,然而,若是不順著問題簡單思索,於相反的方嚮多尋求幾個已知條件,事情的走嚮可能就不同瞭。達·芬奇的老師韋羅基奧說:“即使是同一個蛋,隻要變換一下角度去看,形狀也是不同的。比方說,把頭抬高一點看,或者把頭放低一點看,這個蛋的橢圓形輪廓就會有差異。”看問題也一樣。有些問題從不同的角度看,會得齣截然相反的結論;有些問題永遠沒有唯一的答案。隻要因素發生變化,隻要有一個條件發生變化,答案就會發生變化。
多年以來,僵化的一問一答式的教育使我們習慣於按常規方嚮思考問題,很少有人勇敢地邁齣反嚮思考的腳步。多角度思考問題,應該是一個很重要的開端。在現實中,我們要麼無意識,要麼思想局限,就是找不到思考的突破口。因此唯有多角度考慮問題,纔能確定正確的行為規則。
多角度考慮問題並沒有多高深,有時隻需一個靈感,我們就會發現高深莫測的東西原本是那樣簡單。你還記得“曹衝稱象”的故事嗎?大人們隻想著怎麼去稱象,而曹衝卻不從需要秤的角度思考,想到瞭用石頭代替大象的重量的方法。現在,鍛煉一下你的思維能力,你還能想齣其他的方法嗎?石頭太沉,搬來搬去怪麻煩的,是不是能直接喊來一些人站在船上?隻要是比較沉又容易計算重量的東西是不是都可以?先逆嚮思索,然後進行360度思考,思路就會越來越寬。
再齣道題考考你:一隻裝瞭半瓶水且用軟木塞塞住的瓶子,在不拔齣塞子,不敲碎瓶子,不用任何工具的情況下,怎樣喝到水?這似乎像個腦筋急轉彎,但事實上正鍛煉瞭你的逆思維能力。韆萬彆順著拔塞子的思路往下想,否則你會越想越頭疼。給你個提示:能否將塞子按入瓶子內?你是不是恍然大悟瞭?為什麼你對解決這個問題感到睏難呢?因為你受常規思維的支配,不善於換個角度思考問題。
鉛筆與橡皮擦本來是分開的,但用起來麻煩,而有人將它們綁在一起,便有瞭帶橡皮擦的鉛筆。在發展越來越不均衡的世界裏,未來隻屬於“有想法”的人。黑格爾說過:“人是靠思想站立起來的。”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反常規去思索,多角度思考問題,你會發現正確答案不止一個。
隻要會觀察、愛思考,就算不是專傢,也會産生很好的點子。你若是不停地從一個角度轉嚮另一個角度,重新構建這個問題,對問題的理解隨視角的每一次轉換而逐漸加深,*終也能抓住問題的實質。
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並不取決於能力,而取決於你是否能夠換一個角度來看你所熟悉的事物。倒過來試試,答案可能就齣來瞭
日本動畫片《聰明的一休》裏有這樣一幕:
一群小和尚圍在一起看一座廟,他們都說此廟難看。隻有一休默不作聲地把身體彎成弓形,頭衝下,看得笑瞭起來。其他小和尚連忙問他在乾什麼。一休說:“你們倒過來看看。”小和尚們效仿一休的樣子一看,連連說:“好看,好看。”
正在這時,老和尚踱步過來,見小和尚們做齣這種不雅的動作,生氣地說:“你們都在乾什麼?”他把小和尚們轟走後,也學小和尚倒立著看,不禁感嘆道:“哇,果然不一樣,難怪,難怪!”
這個故事說明,世間諸多事正著看看不清時,反過來看卻可以讓人豁然開朗。
有這樣一則幽默故事:
老闆:歡迎,沒有你我們的公司肯定不一樣!
職員:工作要是太纍瞭,搞不好我會辭職的。
老闆:放心,我不會讓這樣的事情發生的!
職員:周六日能休息嗎?
老闆:當然瞭!這是底綫!
職員:平時會天天加班到淩晨嗎?
老闆:怎麼會,誰告訴你的?
職員:有餐費補貼嗎?
老闆:不用說,絕對比同行都高!
職員:有沒有工作猝死的風險?
老闆:不會!
職員:每年公司會組織我們旅遊嗎?
老闆:這是公司的規定!
職員:每天都得準時上班嗎?
老闆:不,看情況吧。
職員:工資呢?會準時發嗎?
老闆:一嚮如此!
職員:事情全是新員工做嗎?
老闆:怎麼可能,我們這兒也有很多資深員工!
職員:如果領導職位有空缺,我可以參加內部競聘嗎?
老闆:毫無疑問,這是我們公司賴以生存的機製!
職員:你不會是在騙我吧?
——進入公司後的真實情況請從後往前讀。
講這個笑話的目的是想給倒過來思考的話題增加一點趣味。倒過來思考是一種很有意思的思考方式,它能改變我們傳統的思維習慣,帶給我們有益的人生啓示。隻要你敢倒過來想,你就會發現事情居然彆有洞天。
我有個朋友喜歡從結尾往前看書。他是這樣解釋的:“從頭讀起,總被各種懸念睏擾,恨不得一口氣讀完。即便看完後,也會久久不能釋懷,不理解結局為何是那樣的!我從後往前看,對結局瞭然於胸,仿佛在看一個慢鏡頭迴放。這樣看帶給瞭我不同的感受。”
你或許不喜歡倒著來讀小說,沒關係,你可以將“倒過來”的方法用在其他方麵。比如做這樣的填空題:
6×6=1();
18 81=()6。
6×6=36,18 81=99。
怎麼填也不對啊!其實,解題要講究方法,不要一條道走到黑,本來想不通的事,倒過來想可能就明白瞭。**道題倒過來就是81=9×9。所以括號裏應該是8;第二道題倒過來就是99=18 81,所以括號裏應該是6。
若不倒過來看,就比解答“哥德巴赫猜想”還要難。
還有一道類似的填空題:
若1=5,2=125,3=245,4=2145,那麼,5=( )。
此時你肯定在忙著尋找它們之間的規律,其實,何必那麼費事兒呢?迴頭來看**個已知條件,你發現瞭什麼?答案是“1”。看齣來瞭嗎?很多人都會忽略問題的起點,被已知條件迷惑,想找齣它們之間的規律,卻越想越糊塗,走瞭不少彎路。
再舉個尋常的例子:
我們在拍照時總是先數“3、2、1”,大多數人盡量睜大瞭眼睛,可當數到“1”的時候還是堅持不住眨瞭眼。如何避免這個問題呢?很簡單,讓大傢都閉上眼睛,喊“3、2、1”後再一起睜眼不就行瞭!
毫無疑問,倒過來想就是一種逆嚮思維心理。它簡單又奇妙,可許多人想不到,原因就是習慣於單嚮思維,按照固有的認識框架定嚮推演,結果費盡瞭力氣,卻走嚮瞭死鬍同。吸塵器的發明者布魯斯,就有過這樣倒過來試試的經曆。
一天,英國人布魯斯觀看瞭一種車廂除塵器示範錶演。當時,“除塵器”錶演是很吸引人的。可那次錶演實際上是用風把灰塵吹走,因此觀眾被吹得滿身滿頭都是灰塵。布魯斯認為此法並不高明,他反其道而行之,用吸塵法,布魯斯做瞭個很簡單的試驗:用口對著手帕吸氣,結果灰塵不再四處飛揚,而被吸附在手帕上。布魯斯想:能不能換個辦法把吹塵改為吸塵呢?後來,他根據這個原理,研製齣瞭吸塵器。
倒過來試試,多麼聰明的想法!你若能經常這樣做,或許也能發現被彆人忽視的問題。
總之,當我們身處羈絆或思維睏頓之時,若能倒過來試試,“深度”可能就變成“高度”瞭。
想不通的事倒過來就想通瞭,看不慣的人換個個兒就看慣瞭。
好
评分过段时间在评价
评分63333336665522555555555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过段时间在评价
评分63333336665522555555555
评分好
评分过段时间在评价
评分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