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磊
齣版時間:2017年05月
定價:198.00元
齣版社:湖南文藝齣版社
ISBN:9787540479237
開本:16開
成品尺寸:180*250mm
印張:11.75
裝幀:平裝
◎美食博主的食器搭配奧秘
那些在微博和自媒體擁有眾多擁躉的美食傢們,烹飪技巧與擺盤心得缺一不可,美食要靠美器襯托,讓餐桌變美的捷徑並不神秘,
書中呈現齣的各種搭配技巧,可供讀者參考學習,從而創造齣屬於自己傢餐廳的獨特美學和風格,讓生活充滿藝術感並非一樁難事。
◎生活達人的餐桌美物分享
悉心留意、收集器物的達人們分享各自最為鍾愛或有特彆來曆的食器單品,由器物引領,一窺不同生活方式的美妙之處,令讀者忍
不住也會開啓屬於自己的食器搜尋之旅,並有北歐中古食器和西洋古董食器的收藏攻略一並奉上!
◎備受追捧的手作藝人訪談
來自不同國傢、在不同領域深耕的手作藝人們於訪談中陳述各自對於器物的理解,為使讀者對於食器從無到有的創造過程,有更加
直觀的感知,深入瞭解手作的不同材質食器的特性和背後蘊含的技藝。
[藝術生活傢推薦]
[美食博主推薦] 生活就是藝術,人人都可以是藝術傢。——賴聲川
中國人從古至今對器物的美契而不捨的追求,注滿瞭生活的藝術性。——吳湘雲
品嘗美食,五味之中海納百川,何嘗不是一次遊曆?品鑒人生,至味收納滄海桑田,怎麼不是一場逍遙戲呢?
——田沁鑫
生活的各個細節,都該閤於風雅之道,閤於自然,閤於時令。——張佳瑋
食器與食材配閤季節,用心搭配齣的美感,深深打動瞭我。——@河馬食堂
食器,就是讓餐桌上的一切變美的捷徑。——@丹丹硃的青年廚房
購買、使用、搭配餐具,是一件隻要留心,就會為生活增添美好的小事。——@田螺姑娘_hhhaze
[編者介紹]
黃磊
當瞭很多年演員、很多年北京電影學院的老師,多年前也曾是歌手,唱過一些到瞭現在自己還是挺喜歡的歌,演過不少讓一些人難
忘的戲。至今還在演,還在講,仍然精力無限,無限好奇,無限地熱愛著工作,熱愛著朋友和傢人,還有美食,認為它們就是人生
之中最能讓人感覺活得質地豐滿、滋味美妙的一些存在。
2015年將愛好變成創業,創立生活方式品牌“黃小廚”,“黃小廚”緻力於發現有關美食、美器、美好廚房、美好生活的一切美意,用
愛心訂製幸福廚房的美好日常。
[作者介紹]
⊙ 毛曉雯,文字工作者,曾齣版獨著作品《唐詩風物誌:唐人的世俗生活》,以及閤著作品《唐詩的唯美主義:寫給時代的情書》
《納蘭容若詞傳》等。
⊙ 河馬, “河馬食堂”主人,生活傢,食器收藏傢。為瞭襯托食器的美,總要認真研究怎樣的料理纔配得上它們。
⊙ 丹丹硃,傳統媒體資深記者,擁有數萬粉絲的自媒體人,kol,美食書作傢,日本北歐食器美學推廣者,生活方式、生活態度研究
者。食器和生活方式公眾號:丹丹硃的青年廚房。
⊙ Zulu,本名麯煒。雜貨店“荃二”的主理人之一,前媒體從業人員,2016年開始以Freelancer的身份獨立工作。旅日多年,至今仍以
一年10次以上的頻率往返兩地。
⊙ 邱覓,齣生於景德鎮陶瓷世傢。2008年赴日留學,曾就職於東京澀榖GALERIE AZUR畫廊,並前往日本各陶瓷産地進行長期調研。
⊙ 田螺姑娘,本名陳宇慧。現為全職美食作傢,和三聯書店閤作齣版瞭關於生活方式的書籍《日齣之食》。
……
[受訪者介紹]
⊙ 三榖龍二(Ryuji Mitani),知名木藝傢、木工設計師。1952年齣生於日本福井縣,1981年移居長野縣鬆本開設工作室,提倡將
木質器皿作為日常餐具,並經常在各地舉辦個展,另有立體和平麵作品問世。自“鬆本工藝祭”發起後便持續參與相關運營工作,後
擔任“瀨戶內生活工藝祭”(高鬆市)的總體指導。
⊙老白、方圓,一起畢業於北京工業大學的工藝美術係,共同度過四年的工藝之旅。曾學習漆藝、陶瓷、染織、古物修復、金屬工
藝以及多種材料運用。2012年創立漆工作室——丘壑廬。2013年開始經營北京箭廠鬍同20號的土氣生活道具店。製作的漆器主要
是日用器皿。
⊙ 赤木明登 (Akito Akagi),日本輪島著名漆藝傢。被德國國立美術館列為“日本現代漆器12人”之一。1962年生於岡山縣。畢業
於中央大學文學部哲學係。早年從事雜誌編輯工作,後因為對傳統漆器工藝的著迷,於1988年舉傢前往日本最知名的漆器産地輪
島,開始漆器的創作。他獨創將和紙貼於木器再上漆的技法,使漆器變得更耐用,更生活化,在傳統的工藝領域掀起一陣鏇風。
⊙ 黃強,廣東茂名人,現居深圳。職業攝影師,90年代畢業於上海師範大學美術學院,一直從事平麵設計、攝影和獨立藝術創作。
2013年初開始玩木頭。現以獨立設計師身份研究開發以“彁”為商標的藝術與生活類手工木器。
⊙ 劉其弈,2011年畢業於景德鎮陶瓷大學雕塑專業,2009年9月在景德鎮湘湖村創立“其弈工作室”,2014年將工作室搬到瞭更山
裏的地方。工作室主要以柴燒為媒介,從事藝術和設計創作。希望以最樸素和自然的方式為使用者呈現兼具“美”和“用”的器物。
……
[套裝推薦]
日本手工藝製造,若狹塗筷子禮盒
若狹塗是日本傳統工藝,始於日本慶長年間,即西曆1600年,是地方藩主的禦用職人鬆浦三十郎發明的一種技藝。其主要産地是
日本福井縣。
若狹塗工藝特色:在檜木、櫟木等天然木材上,利用蛋殼或者若狹海底的貝殼磨成的粉,與金銀箔、漆混閤後,塗裝研磨好幾道
工序加工而成的。紋樣獨具創意,是日本工藝的瑰寶。若狹箸曾經作為過重要禮品被贈送與訪日的前美國總統奧巴馬。
此款筷子,命名為【結】,選日本的天然木材為原材料,通過匠人之手將硃漆、黑漆、金銀箔等,一件一件研磨齣竹結紋樣。筷
子底部的螺紋設計,頂部的光澤漆都突顯齣細節上的巧思。傳統工藝與簡潔大方的現代審美結閤,為餐桌增添亮點與美。
《食器之味》書中作者之一邱覓,齣生於景德鎮陶瓷世傢,現定居於日本。2008年赴日留學,曾就職於東京澀榖GALERIE AZUR
畫廊,並前往日本各陶瓷産地進行長期調研。邱覓在書中分享瞭一些在日本生活的日常,對比在中日兩國生活的體驗,近距離感
知日式的餐桌美學,在書中誠懇推介給讀者在日本“淘器”的一些經驗和導引。
邱覓懷著食器為餐桌增添美的心願,為這本書的讀者優選此款半手工製造、秉承古老工藝的小小木筷“結”套裝,藉由一雙優質筷子
的使用體驗,為讀者開啓食器之美的感知之旅。就從一雙筷子入手,跟隨《食器之味》中的“生活傢”們,探索更為豐富的食器挑選
、采買、搭配的有趣體驗。
《長物01:食器之味》關注餐桌上的日常美學——美好的食器讓食物有更好的呈現方式,更讓飲食這一重要的生活事務更具美感。
主要內容包括——
識器:從三百萬年前齣發,追蹤覓跡,尋找中國食器功用和審美的曆史演進;
藏器:食器收集達人打開自傢櫥櫃,與你分享來自五洲四洋的私藏美器;
日用:讓食物看起來更美味的食器搭配寶典,讓日常生活更有韻味;
造物:專訪中外手作藝人,探討食器內凝聚的創造美學和生活哲學。
⊙Prelude 前奏:生活的滋味
⊙Clue綫索
食器進化史
食器即禮儀(青銅時代)
金樽清酒,玉盤珍饈(唐)
滿酌青瓷杯,醉臥白石枕(宋)
走嚮雍容的時代(元明清)
⊙Daily 日用
再有名的食器,不斷被使用纔有意義
與器物一起成長
北歐的中古器之味
我隻是想和器物們**相處
中古廚房裏的舊食光
皿之味 日本古窯之旅
在日本“淘器”
一隻碟,一個碗,一口鍋
餐桌上的的日用藝術
尋找隨時間流逝依然曆久彌新的食器
相看兩不厭的食器
*適閤自己生活的器物
老物新用的古董食器
形而下為器
美物抵心的手作
器是人與人交流的媒介
發現器物,發現自己
⊙Creator造物
三榖龍二·生活的輪廓
老白、方圓夫婦·漆器的無限可能
史哲·創造,是*高級的事
赤木明登·漆“塗物”豐富瞭生活
浦榖兵剛·做可以吃的筷子
黃強·器物的服務之心
劉其弈、陳知音·器物,等待被發現
⊙Column專欄
賴聲川:生活與藝術
吳湘雲:物的審美生活
田沁鑫:美食如戲
張佳瑋:北大路魯山人—為料理而藝術的人
日用- 一隻碟,一個碗,一口鍋
田螺姑娘
餐具,經過搭配使用,使得所盛裝的食物在色香味之外,顯示齣美感,成為餐桌上的一道風景,飲食過程也變得可愛起來。購買、
使用、搭配餐具,這是一件隻要留心,就會為生活增添美好的小事。每個傢庭,廚房的空間總是有限的,如何將每一隻購買迴傢
的盛裝器皿做到物盡其用,經過閤理搭配凸顯齣食物最閤適的美感呢?
采買餐具,應該從何開始?
確定你喜愛烹飪的菜係,菜係是決定餐具選擇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這會直接決定菜肴擺在碗盤裏是否和諧。
有些餐具自帶菜式的標記,如果你熱愛吃意麵,那麼傢裏一定要準備一隻“草帽碗”,這樣意麵能夠穩妥地被安置在碗盤中央,而
草帽碗嚮外伸展的碗沿,則可以充分發揮想象做一些喜歡的裝飾,例如不經意撒上的現磨黑鬍椒、帕瑪森芝士碎,或者更復雜的
盤飾,都能夠在這寬廣的空間上遊刃有餘地伸展。而如果這個時候是用一隻中式湯碗來盛裝意麵,就會略顯不足。
草帽碗還可以裝燉飯、西式濃湯,但無論如何,它身上標誌著西餐的一種豐盛和完滿。
最近幾年流行起來的木闆也是非常有自我意識的餐具。很多人喜歡用木闆來裝麵包或小點心,搭配簡潔的傢裝風格尤其好看。你
無法想象用木闆來裝一份蓑衣黃瓜或者小炒肉,它一定會盛放著比較整潔乾淨的、不需要經過太重料理的食材。
當然,你有可能也在美式餐廳看到過豪邁的牛排擺放在木闆上,粗粗地墊著一片油紙,流齣一些牛排的汁水。在裝潢熱鬧的美式
餐廳,或是七八個好友圍坐的大餐桌上,這樣的餐具和場景也是很搭的。而如果隻是普通的住傢場景,這樣裝盤就難免顯得有點
兒“過”。
還有一些餐具即使買來也會束之高閣,因為它不符閤大部分中國人的飲食習慣。詳見知生的《日日之器》一書中,推薦大傢在購
買餐具的時候從小碟子入手,“碟子因為價格親民,容易收集,因此在購買陌生創作者的作品時,碟子是很好的入門款。”這話雖
然是不錯,不過要知道作者指的“小碟子”,一般是直徑在10cm以內的。甚至還有更小的,尺寸在6cm、4cm左右的所謂“豆皿”。
日本人喜歡用豆皿來盛裝一些漬菜、一小顆醃梅子,甚至是一小撮鹽。而我能想到的中國人利用這種豆皿的場景,大概就是喝粥
的時候裝一小塊兒腐乳吧。如果真搜集瞭一大堆豆皿,一定會有不知道什麼時候使用、也無法好好收納的苦惱。
萬事不離“百搭”二字
大概大部分人會覺得自己沒有特彆的菜式喜好,多數時候烹煮的都是一些傢常菜。不過擺在麵前的餐具選擇琳琅滿目,國內的骨
瓷、日本作傢的手作餐具、歐美各種高端品牌,會覺得無從下手。買其中一種,又會擔心和之後再買入的餐具風格不搭。我的餐
具購買建議第二條,就是從“百搭款”入手。
有些餐具色彩繽紛,例如wedgewood之類的品牌,但是使用這種花色的餐具,一定要擺上整套,否則,與其他品類、色彩的餐具
結閤使用,會顯得過於雜亂。
還有一類餐具太有棱角,有鮮明個性,如果你無法保證同桌的其它菜肴甚至整體的傢居環境能夠“鎮得住”它們,那就寜願捨棄吧。
所謂太有個性的餐具指的是什麼呢?顔色太濃烈、造型太奇特、燒製的手法過於粗獷,都有可能會令人覺得這個餐具作為獨立的
存在大過用來盛裝菜肴。
我喜歡的百搭餐具,首選是白色的陶瓷器。我有一隻柳原照弘的菊皿,堪稱傢中利用率最高的盤子之一。這隻盤子中西皆宜,盛
裝任何食物都很漂亮。隻要在使用的時候留心把菊花瓣形狀的器皿邊緣多留齣一點空間——其實這也是所有餐具使用時的第一準
則——就能很完美地凸顯食物本身瞭。
悉心找找看,你在生活中一定會發現許多這樣百搭的餐具。一旦選中瞭心頭好,它就能常常齣現在餐桌上,完全發揮齣自己的作
用,很好地襯托不同風格的食物。等百搭的款式完全駕馭之後,再購入一些更有特色的餐具也不遲。
“不用自己的錢體驗成功或失敗,便無法瞭解事物的本質”
服飾有四季,菜肴有四季,餐桌也有四季。在餐桌上呈現季節的更迭變化,除瞭時令的食物之外,餐具也應該應景地使用。尤其
是夏鼕兩季,一熱一冷,人對餐具和菜肴的溫度愈發敏感。我曾經試過在鼕天的早餐桌上用一隻玻璃杯裝瞭幾顆草莓,但是看起
來總覺得有點涼嗖嗖的,後來就乖乖地換成瞭普通的瓷器。玻璃的涼爽通透,更適閤夏天。
我喜歡在鼕天的時候用鍋子盛裝食物直接上桌,鑄鐵鍋、日本土鍋、中國砂鍋、時髦的塔吉鍋都很閤適。我曾經在酒店用品市場
淘到過一枚黑色的乾鍋,下麵配上固體酒精,鼕天擺上桌時就會很安心——今天吃飯不著急,菜不會涼掉。
一口保溫性能不錯的鍋子,特彆適閤在鼕天的時候裝上主菜,“裝上”這個詞似乎不太準確,應該是用它烹飪菜肴之後直接“連鍋端
”上桌。這一大鍋連湯帶水的“紫蘇魚雜燒韆頁豆腐”,用土鍋煮好瞭端上桌,比起盛入湯碗,感覺更加豐裕和溫暖。
當瞭然瞭挑選餐具的基本準則後,涉及價格這個問題時,我從來不會勸彆人要買或者不要買太過昂貴的餐具。藉用我比較喜歡
的一位日本作傢堀井和子的話:“不用自己的錢體驗成功或失敗,便無法瞭解事物的本質”。買或者不買,買什麼樣的餐具,就好
像小馬過河,自己試試水纔知道。
造物-赤木明登?漆“塗物”豐富瞭生活
輪島漆,在世人印象中一直是個高級漆器,但赤木明登卻希望人們把其作為日常品來使用,反而稱之為“塗物”。他在古作中抓住
瞭美的基因,這種美延續著未來。在赤木先生綠蔭環繞的工坊裏,我們就漆器帶給生活的充實對他進行瞭采訪。
問:為什麼會想成為一名漆藝師呢?
答:我在成為編輯之前,曾想從事寫文章之類能親手做齣實實在在成果的工作。至於素材,金屬、玻璃或陶器,都可以。而和漆
相遇,是很偶然的。另外,在我23歲的時候和角偉三郎先生的漆器相遇,也成瞭我走上漆藝師之路很大的一個原因。我發現“原來
有人做的東西能如此充滿生命力,如此生機盎然而強韌有力”,為瞭拜訪角先生,我來到瞭輪島,在與他喝酒聊天的過程中,就這
麼決定要成為一名漆藝師瞭。在此之前我對漆一無所知,也從沒見過漆。僅僅是被漆的魅力牽引到瞭這裏。
問:漆 “塗物”魅力究竟是什麼?
答:碗的形狀是在平安時代確定的。從那時期起人們的生活發生瞭很大的轉變,器具也隨之變化。但是,器具的製作方式,形狀
以及使用方式卻一直沒有變,貫穿於日本人最普遍的生活中。日本是以手執器,端到嘴邊的飲食文化。在中國和韓國,漆器的使
用已經不常見瞭,但因為日本有著這麼一種觸摸的文化,漆器依舊盛行。其實,生漆是一種非常神奇的原料,即有著如玻璃一樣
的硬度又不失溫潤與輕盈。這是有科學根據的,漆膜是分子結構,把水分子聚攏而成。由於人的手和嘴唇很敏感,接觸到和自己
所含水分接近的物體時就會感到很舒服。因為漆的這個特點,使用漆“塗物”作為餐具會感到食物很美味,讓人心情愉悅。
問:想請教一下赤木先生製作“漆器”的主題是什麼?
答:我覺得我值得驕傲的地方,就是沒有任何原創。近年來,有個性和新意經常受好評,有人對我說“要重視原創”。所謂原創就
是源頭。人們認為手作中能感受到源頭這一點很重要。但我卻不這麼認為。漆器有著一萬年的曆史。我製作的漆器裏有沒有我的
源頭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把自古以來就存在的美融進自己的作品中。近年來,人們似乎不再去認真玩味器物中“形”的含義,
“形”這一概念漸漸被淡化瞭。近代設計的主流著重強調器的功能和用途,而捨棄瞭器所具有的曆史和意義。但器物的本質在於其
精神內在,美感以及帶給人的嚮往。這些特質從未消失。相同形狀的器物,僅僅是一點微小的變化,也會使其形狀無限變化下去。
所以我一邊模仿古作一遍思考著器物形狀的意義和由來,並且非常重視錶現器物的最佳形態。至於器的顔色,我追求的黑是黑中
有白。我一直在尋找黑色中最美的一種。這個工程,就像探究宇宙中微小的一點那麼自由,雖然自由,卻也十分混沌,讓人恐懼。
而我就在這其中不斷摸索著器物的色與形。我認為隻有抓住器物的基因,將它的曆史與現在聯係在一起,纔能將漆器的美延續到
未來。
問:這些精美的漆器和物品給生活帶來瞭怎樣的價值?
答:提起漆器,通常會聯想到一種叫蒔繪的絢爛技法,同時漆器也給人以保養起來十分費時的印象,而我所製作的漆器,就是一
般日常使用的“塗物”。為瞭讓它能耐用長達十年,我下瞭不少功夫。並且,我設法讓它在保留傳統形狀的同時,被擺放在現代傢
庭中也能看起來十分優美。如果是過去的日本房屋,陰翳禮贊式的空間適閤映襯亮麗的漆器。但對於偏亮堂的現代房屋來說,就
能展現漆本來的魅力。雖然說“一個器具能改變世界”有點誇張,但我覺得一個器具的確能豐富生活,使食物變得更美味。過去,
街道上有各種各樣的手藝人根據顧客的需求量身打造齣閤適的器具。但最近,卻已漸漸看不到手藝人的身影。盡管沒有強求的必
要,但我認為如果身邊有著知道製作者為何人的,能觸動心弦的物品,哪怕隻有一件,也能使生活會變得豐富起來。
專欄-生活與藝術
賴聲川
現在文明裏有一個越來越鮮明的分界,把“藝術”與“生活”分開瞭,當作兩件事情。“藝術”是屬於一個固定時間、定點發生的事
情,如在美術館、劇場、音樂廳等空間舉辦的各種活動。在現代社會的約定俗成之下,人們穿著整齊,算好時間,買好票,來到
這些場所觀賞所謂的“藝術”。
這些活動本身其實沒什麼不好,因為任何人有機會接觸到藝術總是一件好事。但是,我們應該想一想,在不同的曆史時代,不
同的文明裏,事情未必是這樣的。舉一個例子,在今日巴厘島我們還能看到生活與藝術融閤在一起的感覺:舞蹈不是為瞭藝術,
甚至都不是為瞭裝飾或美感,它就是生活中為瞭慶典或習俗所需要的一件事情。巴厘島人人能歌能舞,幾乎所有人手工巧,並不
是為瞭做齣可以在市場上販賣的工藝品,而是製造生活中生、老、病、死時所需要的一切祭祀道具。在巴厘島,藝術與生活沒有
界綫,也沒有對立。生活就是藝術,人人都可以是藝術傢。於是更有趣的事情發生瞭:因為人人是藝術傢,所以就沒有必要有
“藝術傢”的稱呼,甚至都沒有“藝術”這種概念。老百姓在生活中自然地做著我們稱為“藝術”的事情,但他們並不認為那有什麼特
彆,也不需要有特彆的名稱來稱呼它。這是什麼樣的一個社會?是一個離藝術很近的社會,離自然很近的社會,是人離自己很近
的社會。今日的我們,離這一切都似乎很遙遠,於是我們會創造各種不同的領域,發明各種不同的名稱,分彆許多或許本來不該
被分彆的事情。
今日我們會帶著一種知識分子的渴望遊歐洲,到各大教堂朝聖,學習其建築、雕塑、繪畫、工藝品等的種種風格與美學。事實
上,這些教堂在當時生活中並不是奢侈品,也不是旅遊者的觀光景點,它們並不是與生活分隔開的場所,而是與日常生活息息相
關的,屬於生活的必需品。因為必需,於是有那樣的建築設計,有那樣的都市規劃,有那樣的廣場,那樣的藝術品存在於教堂的
四周及內部。當時教堂不是一個需要買票進去參觀的景點,也不需要帶著耳機聆聽專傢的介紹,它就是生活中人們自然會來到的
地方,屬於生活的核心。
如果藝術與生活是緊密聯係在一起的,那生活中什麼樣的題材纔是藝術所能采用的?當然,就是生活中的一切。什麼是美?這
也要重新檢視。記得1983年的12月,我剛從美國加州伯剋利大學拿到博士學位迴到颱灣,已經開始在新成立的藝術學院任教。有
一天中午,我開車到颱北東區的“頂好”附近,停瞭車,在頂好廣場吃瞭一碗路邊的麵。坐在麵攤邊,突然之間,不知道是陽光的
角度,或是麵攤的位置,還是麵鍋裏的蒸氣,一切感官上的氣味,讓我頓時進入一種特殊的狀態。我很難解釋那個狀態,但是,
抬頭一看麵攤老闆,再轉頭看到忠孝東路上為數不多的車子,感覺那一刹那的畫麵完美無缺,一切都在它行進的軌道上。再轉頭
一看,附近經過的人們都在最完美的節奏中經過我麵前,連角落裏的一隻野狗,也是在一種完美的節奏中劃過我的視綫。頭再迴,
嚮下看我麵前的那一碗麵,更是感覺到一切的圓滿。吃完,上車,開進颱北的車陣,很奇妙,我還在那個狀態裏,甩不掉,也不
想甩掉。看到路上的交通狀態,心中不似平日的煩躁、焦急,而是感受到一種原始的完美的韻律,一切都是那麼圓滿地在我麵前
飄過。
後來我聽說,在各種不同的心靈修行和神秘學體係中,對這種狀態有不同的稱呼與說明。對我來說,就是一種特殊的狀態,讓
我安然地活在宇宙之中,無所謂美醜、好壞、善惡,那一切都屬於相對的世界,分彆的世界。在那個狀態裏,甚至時間都不存在。
那不是藝術,那是生活。那個狀態持續瞭一兩天,然後就消退瞭。雖然我後來很少有機會迴到那個地方,但是至少我去過,我瞭
解到它的一種神聖性,又是平凡性,可以說是平凡中的神聖,讓我對藝術與生活有一種重要的新體認。之後,我不需要再進美術
館,也可以看到圓滿的美感,甚至都不需要進劇場,就能看到好看的戲,展現在我的四周。
一切就在自然之中展現。生活、藝術,沒有分彆,也不需要分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