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20多項圖書大奬
靠口碑狂銷500萬冊
被譯介到多個國傢和地區
適閤爸爸、媽媽也適閤老師的教育經典
教育理念先進、方法實用,教育效果立竿見影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個教育專傢16年的教子手記(紀念版)》是尹建莉傢庭教育作品。
本書被譯成多種文字,在多個國傢和地區齣版,且在齣版國傢和地區均得到好評。CCTV“新聞聯播”、“朝聞天下”、“麵對麵”等多個欄目,以及境外的《華爾街日報》等上百傢媒體曾對本書及作者進行報道和專訪。
以“錶揚”為基礎的教育,纔能從根本上改變孩子的行為!日本zui熱的國民級奇跡教育法!上市僅2年,創造銷量奇跡!越錶揚,孩子越自信、越積J!越批評,孩子越自卑、越叛逆!育兒的zui終目標,不是培養服從指令的孩子,也不是培養為瞭得到奬勵纔肯去做的孩子,而是要通過強化孩子的內部動機,培養齣“自覺主動的孩子”。一受到批評,孩子就亂發脾氣、又哭又鬧;再三糾正,他還是不長記性,下次仍然犯同樣的錯誤……孩子的所有行為問題,其實都與您的處理方式密切相關!
尹建莉,教育專傢.教育學碩士,從教多年,現從事傢庭教育研究及谘詢工作。 作者熟悉學校教育,對傢庭教育有精深的研究,並且自己培養瞭一個優秀的女兒。作者的女兒品學兼優,曾跳級兩次,2007年16歲參加高考,取得瞭超過D年清華錄取綫22分的優異成績,被內地和香港兩所名校同時錄取;在個性品格方麵,錶現齣CY年齡的成熟。自主自立,樂於助人,被評為北京市市級三好生。
改版前言
序言
前言
DI一章 如何提高愛的質量
1 “打針有些疼”
2 不要捉弄孩子
3 給小闆凳揉揉疼
4 每年都來的聖誕老人
5 長大要和馬曉飛結婚
6 像牛頓一樣
7 古詩滋養的孩子
8 給孩子“犯錯誤權”
第二章 把學習做成輕鬆的事
1 讓孩子識字不難
2 開“小賣部”
3 被魔杖點中的孩子
學習能力強
4 修得一支生花筆
5 “好閱讀”與“壞閱讀”
6 閱讀需要誘惑
7 不看“有用”的書
8 學“語文”不是學“語文課本”
9 寫作文的zui大技巧
第三章 一生受用的品格教育
1 孩子是從哪裏來的
2 孩子天生不會說謊
3 可不可以批評老師
4 遇到一個“壞小子”
5 比黃金珍貴的四個字
6 “成人儀式”寫給女兒的信
第四章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1 “不陪”纔能培養好習慣
2 懲罰你,不讓你寫作業
3 替孩子寫作業
4 不寫“暴力作業”
5 學習不要“刻苦努力”
6 不考100分
7 考好瞭不奬勵
第五章 做傢長應有的智慧
1 自己不帶孩子就是瀆職
2 幸福的傢就是五星級賓館
3 隻設“記功簿”不設“記過簿”
4 “不管”是zui好的“管”
5 做“聽話”的父母
6 學會開“傢長會”
7 不做穿西裝的野人
第六章 小事兒就是大事情
1 女兒的“隱私”
2 如何讓孩子愛吃飯
3 睡覺不怕吵 學習不怕吵
4 不怕小動物
5 如何讓孩子自覺地少看電視
6 永遠正確的傢長zui失敗
7 開“提意見會”
8 讓孩子成長得更安全些
第七章 走齣坑人的教育誤區
1 河流可以是粉色的
2 不上學前班
3 暴力作業就是“教育事故”
4 不是電腦遊戲的錯
5 “兒童多動癥”是個謊言
參考文獻
後記
如果能像書中的父母那樣教育孩子,對孩子而言,真的是一件幸福的事。D孩子完成任務,我們發自內心地錶揚孩子,讓孩子一步一個腳印地實踐。D孩子做瞭不該做的事,不批評他,而是給予鼓勵。
孩子總是玩得忘記時間、不督促就不整理房間、淨做一些不讓他做的事……這些常見問題都可以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雖然這些問題絕不是一天兩天就能解決的,但讀完後,我感到能平下心來教育孩子,讓孩子快樂成長。這本書,無論如何都強烈推薦給為人父母的傢長們!
——日本讀者 奈奈
這本書並不僅僅要我們溫柔地對待孩子,書名雖然叫“不批評”,但裏麵不單單是“要愛孩子”“不要棍棒教育,要接納孩子”這樣的內容。對於育兒中常見的問題,作者以一問一答的形式展開。我真的很驚訝,沒想到用他的方法,真的能在不批評的情況下,達到育兒的目的!的確一學就會!
——日本讀者 繪裏
至今我讀瞭不少育兒書,一直沒有那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但這本書是個例外!熟知兒童心理的作者,將一個全新的,甚至可以說是顛覆的觀念提供給瞭讀者。這本書寫得淺顯易懂,傢長也能很快上手。育兒過程中zui重要的,D然是傢長的自我反省。我zui近開始實踐,6歲的女兒現在能自己收拾東西、自己穿衣服瞭,說不定這隻是碰巧,可我相信一切都在嚮好的方嚮發展。
——日本讀者 tomoDhana
無論是常見問題還是棘手的少見問題,老師都講解得很到位,傳達給我們的是一種積J嚮上的正能量,讓我對自己充滿瞭信心!
——一位日本兒科醫生
老師舉的案例簡潔易懂,非常實用。父母們都有必要積J學習。
——一位日本教育指導員
從古至今的育兒經中,往往充斥著“棍棒之下齣孝子”之類的教條,而這本書從根本上顛覆瞭這個觀念。在書多得堆積如山的D下,這本書屬於它們D中的異類。與其看那些可有可無的育兒書,不如看這一本,我個人覺得就足夠瞭!書裏有許多具體案例,一定會讓你受益匪淺。
——4歲男孩的媽媽
內容非常詳盡,有逼真的場景描寫(就像發生在我傢),可以現學現用!不僅受到很大啓發,還非常感動於作者對兒童心理的瞭解與把握。推薦給每一位爸爸媽媽!
——一位日本爸爸
做法很科學,我特彆喜歡奧田老師所舉的21個案例,雖然看上去是生活中的小事,但從我教育工作者的角度來看,這些小事往往影響著一個孩子的未來。另外,我也被老師實事求是的建議所摺服。這可謂是一本上乘之作,所以大力推薦。
——一位日本教師
開“提意見會”(新增文章)
孩子身上有什麼問題,傢長D然需要讓孩子知道,要幫他完善。但如果直接說,孩子多半不願意接受,甚至會不高興。所以,“提意見會”的價值不在於改造孩子,在於讓孩子鄭重其事地獲得錶達權,並且感受到交流方式的重要性。
孩子身上有什麼問題,傢長D然需要讓孩子知道,要幫他完善。但如果直接說,孩子多半不願意接受,甚至會不高興。這很正常,大多數成年人不也是這樣嘛,彆人在指齣我們缺點的時候如果不顧說話方式,我們也會下意識地反駁。同時,在和孩子相處中,父母自己有什麼不妥,自己很難發現,這就容易導緻傢長不知不覺地陷入一錯再錯的境地。
在我女兒圓圓小時候,大約從她三四歲開始,我傢每周開一次“提意見會”,不僅較好地解決瞭這兩個問題,而且還有額外的收獲。
平時我對圓圓的一些小毛病盡量不說,能接納的就接納,不能接納的暗暗幫她矯正,比如她小時候吃飯響聲大,我就和她爸爸提前溝通好,然後在飯桌上說:“爸爸,你吃飯聲音有些大瞭,要注意點啊。”爸爸假裝剛發現這個問題,不好意思地笑笑,趕快收斂吃相。圓圓聽到瞭,看到瞭,自然會控製自己的吃飯聲。問題D然不可能一次改掉,待下次我再發現她吃飯聲有些大時,我就又提醒她爸爸,“爸爸,你今天吃飯聲音又有些大瞭。”一段時間後,圓圓的這個毛病就消失瞭。
但有的問題沒這麼簡單,做示範用處不大,孩子意識不到其中的規則,就需要明確指齣來。比如東西zui好不隨意亂放,不隨意打斷彆人的講話等。我zui初是直接告知的,發現她有抵觸,或不以為然,就考慮要改變一下方式,讓她能心悅誠服地接受。
有一天,我問圓圓:如果你臉上不小心蹭瞭一塊黑,但你自己不知道,那麼你希望彆人告訴你,趕快把它擦掉,還是希望彆人不告訴你,但彆人都能看到,隻是自己看不到?圓圓說希望告訴。我說對,然後又問她:可是,如果有的人不願意這樣,彆人告訴他,他卻不高興,不承認自己臉上有黑,也不擦乾淨,這樣好不好?圓圓說不好。
我親親她的小臉蛋,寶寶說得對,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缺點,就像臉上有黑一樣,自己不知道,彆人能看見。如果有人能給我們提意見,告訴我們哪裏做得不好,需要改正,這就像給瞭我們一麵鏡子一樣,能讓我們自己變得越來越好。你說,提意見是不是一件很好的事?
圓圓說是,顯然,她一下就理解瞭“提意見”的意義,目光清澈,神情平和。於是我和她商量,以後我們一傢三口要互相提意見,並且建議每到周末,全傢人開一次“提意見會”,互相說說各自有什麼需要改正的缺點,這樣我們每個人的缺點就越來越少瞭。我倆商量好後,又去問瞭爸爸,爸爸也覺得是個好主意,特彆贊賞。這事就這樣定下來瞭。
圓圓錶現齣簡直迫不及待地要開會瞭,小小的人可能是怕自己臉上有黑吧。掰掰手指還有兩天纔是周末,就對開會這件事更加期待。
從此,“提意見會”成為我傢的例會。我們開始時是先給爸爸提,再給媽媽提,zui後給圓圓提。到後來就采用猜拳的方式決定誰先提。還特意準備瞭一個本子,把互相提的意見記錄下來。到下次開會時,看看小本子,總結一下各自的改正情況。
我們觀察到給圓圓提一個什麼意見後,她偶爾會不安。我們就會告訴她,爸爸小時候也這樣,或這方麵媽媽小時候也做得不好。再講講我們D初是如何剋服的,舉個例子或講個故事。這樣既安慰瞭她,又給她指齣瞭改善的方嚮。
兒童尚處於心理無序期,對很多事沒有把握,其實心底經常會不自信。所以在指齣孩子的不足時,zui好把自己和孩子置於一個平等的對話平颱上,友好地和孩子交流,讓孩子心理放鬆。要忌諱居高臨下的批評,也不能簡單地要求孩子聽話、乖。
“聽話”和“乖”是我們傳統的育兒審美心理,在一個小環境中,某些教師或傢長很容易自封為quanwei,在兒童麵前忽略自我約束的意識,使zui需要民主和平等的關係,完全變成瞭統治與服從的關係。隻是,由於習俗使然,很多人意識不到批評一個孩子“不聽話”或“不乖”時,成人已變得多麼不講理。
觀察我們周圍的情況可以發現,不少媽媽隻愛嬰兒期的孩子。孩子在兩三歲前,幾乎是完全的被動體,父母被孩子的可愛感染,柔情似水,對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充分享受著做父母的快樂。可一旦孩子開始有瞭自己的想法,自主意識萌發後,父母就會覺得孩子處處觸犯傢長的期望和規則,變得不聽話瞭,不可愛瞭,於是傢長眼睛裏開始流露齣厭煩的神色。不少傢長掛在口頭的一句話就是“孩子越大越不好帶,越來越不聽話”。
依孩子的天性,他們其實都想變得完善,想錶現得更好,孩子會本能地討好父母。但如果在溝通中體會的是壓力和不尊重,孩子逆反情緒就會被激活,以更加“不聽話”來守衛自由意誌和尊嚴。也有一些孩子走嚮另一個J端,徹底放棄個性,內心不産生任何主見,變成一個天真可愛的提綫木偶。不管哪種情況,都會導緻孩子情緒淤積,無法建立良好的內在秩序感,思維紊亂,甚至行為怪異。
看過一個冷笑話。某傢有一位特彆聽話的兒子,父母說東兒子不往西,為此深得父母喜歡,令鄰人羨慕。有一天,傢裏失火,慌亂中父母先跑齣來瞭,兒子還在屋裏,不見齣來。媽媽大喊:“兒子,失火瞭,快往外跑啊!”屋裏傳齣兒子的迴答:“媽媽,你說齣門必須穿戴整齊,我在穿襪子呀……”媽媽急得跺腳,“兒子,都失火瞭,還穿什麼襪子,不用穿瞭,快往外跑吧!”過瞭片刻,兒子還沒齣來。媽媽又高喊:“兒子啊,你到底在乾什麼?快齣來呀!”裏麵傳齣兒子微弱的聲音:“媽媽,我在脫襪子呢……”
培養一個隻會“聽話”的孩子是可悲的,可是,不去矯治孩子身上的一些壞毛病,或矯治不得法,也是問題。那麼教育是否總可以找到有效的路徑呢?迴答基本是肯定的。
在我們和女兒的相處中,不是沒有睏惑,而是有瞭睏惑後,努力去想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絕不以犧牲孩子的自尊或麵子去簡化自己作為傢長的勞動。
我發現,無論給圓圓提什麼建議,隻要拿到“會上”說,她一般都能心平氣和地接受。一是她已有心理準備,二是父母也拿齣瞭接受意見的誠意,為孩子做瞭榜樣。
並不是說她的什麼毛病,隻要我們一提齣來,就能馬上改善。但我們不會因此抓小辮子,她的什麼毛病,提一次沒用就提兩次,兩次還沒用,就換個說法,從正麵說說她越做越好的部分,讓孩子知道自己在改善著。實在不行,就接納,把問題交給時間。我的孩子不必完美,如果有問題時間也不能解決,那我們就珍愛她的這個缺點吧。
所以,“提意見會”的價值不在於改造孩子,在於讓孩子鄭重其事地獲得錶達權,並且感受到交流方式的重要性。圓圓從小到大和彆人說話時,總是非常得體,既誠懇又有節製,總是讓人感到舒服,“提意見會”應該也功不可沒。
應該說,我和她爸爸從“提意見會”中的收獲更大,我們非常慶幸有這樣一個機會,從孩子的視角反觀自己,發現自己作為傢長的不足之處。孔子說過,“父有諍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意思是,如果傢長能傾聽自傢孩子的意見,就不會做齣錯誤的舉動。老人傢在三韆年前就提醒過我們的教育箴言,在今天仍然如此實用。
“理性態度的DI一個特徵就是反省在他者的背景下如何看待自己。”①如果說作為傢長我們做得還算不錯,“提意見會”則是很好的校正器之一。我們深信,任何年代,任何國度,純美的孩子都是傢長zui好的鏡子,值得傢長萬分珍惜。
事實是我們每個人都有一犯再犯的某種毛病,“提意見會”的力量不可能大到讓我們變得完美。但我們從提意見會上知道自己在彆人的眼裏原來也是有毛病的,自己的一些做法原來彆人也不認可,之後就變得對彆人更加寬容。
每一次的提意見會,其實也是一個親子共處的美好時光,我們圍坐在一起,吃著水果或點心,說著話,其樂融融,有時嚴肅有時開玩笑,有錶達的暢快,也有收獲的愉悅,所以圓圓每周都挺嚮往開“提意見會”。偶爾我和她爸爸忘瞭,她就會及時提醒我們,該開提意見會瞭!
“提意見會”甚至讓我和先生之間的感情更上瞭一個颱階。孩子小的時候,我們也年輕,各自身上都有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在夫妻相處中也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在每次的提意見會中,我倆彼此也會很自然地把對對方的想法提齣來,這讓我們多瞭一個瞭解對方的渠道,也達成瞭更多的諒解。
這件事我們堅持的時間並不長,在我的記憶中大約隻有一兩年的時間,這一兩年也並非每周都去做,隻在開始階段周周都做,後來就越做越少,慢慢不瞭瞭之。到圓圓更大一些,偶爾誰想給誰提個建議,就會說應該再召開一次提意見會瞭,但這多半是開玩笑,並沒有真的再專門找時間坐下來開會。
作傢梭羅說過,“我們天性中zui優美的品格,好比果實上的粉霜一樣,是隻能輕手輕腳纔得保全的。”孩子就是一枚水嫩的果子,需要我們愛護著成長。誰不知道講道理、發脾氣zui簡單?誰又見過哪個孩子是通過父母單純地講道理、發脾氣變得越來越完善的?
“我所知道的zui快樂的傢庭,是那些父母不說教而對孩子JD誠實的傢庭。恐懼在那些傢庭不存在,父親和兒子是夥伴,愛也可以在那裏滋長。在另外一些傢庭中,愛卻被恐懼壓倒,矯飾的尊嚴和強求的敬重使愛縹緲無蹤,強迫的尊敬永遠暗示著恐懼。”①
杜威認為,純粹的外部指導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不能強加給兒童什麼東西,或迫使他做什麼事情,忽視這個事實,就是歪麯和麯解人的本性。成人的規則和控製可能立即見效,但卻使兒童後來的行動失去平衡——後果就是兒童更容易受一些壞習慣的影響,他會不自覺地采用迴避或欺騙的手法來平衡自己。所以控製欲強的成人,錯誤就在於缺少對受控製兒童發展傾嚮的預見性。②
不願意和孩子平等對話的傢長必須意識到這一點,“因為我們沒有勇氣麵對自己赤裸的心靈,所以我們就變成道德傢。”③而教育的美好境界是“有心無痕”,並不是說什麼也不做,什麼也不說,而是要做得得體,讓孩子心理上有自由感。
我同意這樣的比喻:一個真心樂意給兒童自由的傢長應該像一個僕人一樣,精心地為主人提供餐飯,但並不規定主人吃什麼吃多少;默默地為主人擦乾淨浴室,並不規定主人什麼時間洗澡。他為主人提供種種幫助,而不去支使和強迫主人去做什麼。他不去打擾主人的生活,在主人需要時,卻能及時齣現。
主僕比喻無關傢長和孩子在傢中的地位,更不是意味著“僕人”在生活上無微不至、D牛做馬地照顧孩子。隻是說明傢長應保有怎樣一份尊重兒童的、得體的態度。兒童實際上非常溫順,是帶著友好齣生的。如果父母在和孩子相處中善於傾聽,有變通性,孩子就不會固執。不曾見識過“暴君”的兒童不會變成“暴君”,領略過優秀“僕人”品質的兒童學到的正是“僕人”身上的好品質。
記得圓圓三四歲時,我帶她迴我母親傢。母親做瞭一種糖酥餅,圓圓非常愛吃,小小的人,吃瞭整整一個。那個餅油糖放得非常多,我不願意她多吃,她再要時,我掰瞭很少一點給她,告訴她這個不能多吃,開玩笑說“今天已經吃得夠多,再吃眼睛就綠瞭”。圓圓一口把那一小塊餅吃下去,明明還想吃,卻十分配閤地拍拍小手說,“那就等眼睛紅瞭再吃吧。”
住瞭幾天,要離開時,姥姥給她拿瞭一包糖塊,她興緻勃勃地倒在炕上清點,約有二十塊。我不願意她路上吃糖太多,建議她不要拿那麼多。圓圓想一想,從袋裏拿齣一塊留下。我母親對我的建議不以為然,嗔怪地說,乾嗎不讓孩子都拿走?然後對圓圓說,都拿走吧。圓圓迴答說“留下一塊吧,我媽媽說不要全都拿走。”一副大度樣。小小的人,既要平衡各方意見,又有變通性,大傢都被她逗笑瞭。
圓圓小時候J少哭鬧,總是非常快樂,我們從沒覺得帶孩子是一件令人煩躁的事。在任何事情上我們都不和孩子擰著來,也不用沒有價值的妥協搞亂她的意識,D我們力求把事情做得美好可愛時,事情往往也就變得簡單瞭。孩子的心境總是清亮的,她不需要用哭鬧這樣的武器來保衛自己,她的世界裏沒有威脅,所以她總能坦然地溝通和錶達。
開“提意見會”是我們和孩子相處的一個小小的側麵,也是我們整個親子關係的反映。待孩子長大瞭,就成為我們記憶中美好的迴憶。
“打針有些疼”
兒童的忍耐力其實是驚人的,隻要不嚇著他們,給齣一個閤適的心理預期,他們多半能夠接受一些似乎很睏難的事情。
孩子在成長中會遇到不少讓他們感到睏難和懼怕的事,傢長的職責是幫助孩子剋服恐懼心理,讓孩子以積J平和的心態麵對這些事情,把痛苦降到zui低。
就說打針這件事,一輩子要遇到很多次,如何麵對打針,並不是件完全可以忽略的小事。何況由此帶來的一些心理影響,還會遷移到其他事情上。大人韆萬不要以自己的感受去衡量孩子,認為這很簡單,隻要把孩子摁住瞭、或哄騙著打瞭就沒事瞭。傢長應教育孩子盡可能平靜地接受,並培養他們忍耐痛苦的勇氣。
有一次,我在醫院走廊裏看到一個六七歲的小男孩拒絕打針,他的父親,一個人高馬大的大男人怎麼都弄不住他。父親看來也是用瞭力,幾次要抓住小男孩,zui後都被掙脫。那個小男孩的反抗真可以用“拼瞭命”來形容,小小身軀爆發齣驚人的力量,淒厲的哭喊聲讓人感到震驚,整條走廊都被驚動瞭。
一個人的情緒如果沒走到J端,能有“拼瞭命”的能量嗎?可以想象小男孩恐懼到瞭什麼程度,也可以想象打針這件“小事”給孩子帶來多麼大的心理摺磨。
我記得圓圓DI一次因生病打針是在一歲八個月,剛剛懂點事,會說一些話。她得的是急性肺炎,我先帶她到門診看,大夫給開瞭針劑。取上藥後,我告訴她要帶她去打針。她可能對幾個月前打預防接種針還有印象,流露齣害怕的錶情。
她打預防接種針時還不太會說話,懵懵懂懂中被紮瞭一下,有些痛,哭瞭幾聲。針頭一拔齣去,我趕快說:“咦,你看這個杯子上還有個小貓咪呢。”她的注意力被杯子上印的貓咪吸引住瞭,就忘記被針紮這迴事。現在我說要打針,可能喚起她的那個印象瞭。我抱著她走到處置室門口時,她突然說:“我不打針。”
我停下來對她說:“寶寶現在生病瞭,咳嗽,還發燒。你覺得生病瞭舒服不舒服啊?”圓圓說不舒服。“那寶寶想不想讓病趕快好瞭?”圓圓說想。她又開始咳嗽瞭,小臉蛋燒得紅紅的。我親親她的臉蛋說:“大夫開的藥能讓小圓圓的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