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哈佛大學人性本能研究
《基因社會》由哈佛大學學者依據近年研究撰寫,哈佛大學齣版社齣版,講述你的基因如何掌控你的身體、性格和生活。
2. 《自私的基因》2.0
大約40年前,理查德?道金斯齣版瞭《自私的基因》,將人類降格為以保存“基因這種秉性自私的分子”為...目的的“生存機器”。然而,人類仍不清楚這些自私的基因是如何協作以構建生物體的。《基因社會》以豐富的*新研究為基礎,為理解基因如何為瞭生存而閤作及競爭提供瞭一種解釋。
3. 看人看到基因裏:自私是本能,閤作是智慧
從基因看懂人性,基因是自私的,但和人類社會一樣,基因社會的成員們也會為瞭生存而彼此聯閤或競爭。
4. 生命:基因社會的規則就是人的生命規律
人為什麼會得癌癥?病毒是如何通過基因“劫持”細胞的?人為什麼是有性繁殖?男性基因和女性基因如何競爭?基因如何調節使男女比例相近?假如基因差異很小,為什麼不同人種不能和平相處?人類和猩猩是如何演化成不同物種的?人類的語言從何而來?我們是如何從看到黑白到看到彩色的?人為什麼沒有進化齣飛行能力?我們的細胞是如何“與對手閤作”的?為什麼會存在“不勞而獲”者?
5. 《科學》雜誌 、諾貝爾奬得主、斯坦福大學結構生物學教授 邁剋爾?萊維特、麻省理工學院生物學教授埃裏剋?蘭德等推薦
《基因社會》內容簡介:你的基因如何控製你的身體和生活?
大約40年前,理查德?道金斯齣版瞭《自私的基因》,提齣:人生來自私,跟其他生物一樣,不過是基因的生存工具。然而,人類仍不清楚這些自私的基因是如何協作以構建生物體的。《基因社會》以豐富的新的研究為基礎,為理解基因如何為瞭生存而閤作及競爭提供瞭一種解釋。
人為什麼會得癌癥?假如不同人種的基因差彆很小,為什麼還會有戰爭?人類的語言從何而來?以太?亞奈(Itai Yanai)和馬丁?萊凱爾(Martin Lercher)屬於係統生物學這一新領域內的領軍人物,兩人提齣瞭一個具有說服力的新理論框架,幫助人們理解人類基因組的進化過程。與道金斯的經典隱喻所暗含的意思所不同的是,構建基因組的並非是隻關心自身生死存亡的個體基因。我們的基因組是由類似人類社會的基因社會所構成的,和人類社會一樣,基因社會的成員們也會彼此聯閤或敵對。
《基因社會》揭示瞭基因在各個生物學尺度上——從個體細胞到整個物種——的閤作和競爭中所使用的遺傳策略。本書描述瞭基因組在癌細胞、尼安德特人、有性生殖、生命起源中的運作方式,並一直強調著一點:給予基因間相互作用足夠的重視,我們纔能真正理解生命的規律。
《基因社會》一書讀來擲地有聲、發人深省,這本書來得十分及時,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讀一讀。
——邁剋爾?萊維特 斯坦福大學結構生物學教授,諾貝爾奬化學奬得主
以太?亞奈和馬丁?萊凱爾共邀讀者後退一步,以縱觀全局的視角觀察基因是如何組閤成全球基因係統或基因組……本書成功之處在於其將晦澀難懂的科學發現轉換成瞭通俗易通的語言……《基因社會》指導人們度過這一後基因組時代,可謂恰逢其時,眾望所歸。
——約瑟夫?斯威夫特 《科學》雜誌
《基因社會》的兩位作者均是其各自領域內的青年纔俊,兩人所寫的這本書融閤遺傳學、進化生物學以及社會學進行探討,讀來津津有味、引人深思。
——艾瑞剋?蘭德 麻省理工學院生物學教授,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布羅德研究所創辦人兼所長
《基因社會》一書讀來擲地有聲、發人深省,這本書來得十分及時,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讀一讀。
——邁剋爾?萊維特,斯坦福大學結構生物學教授,諾貝爾奬化學奬得主
以太?亞奈和馬丁?萊凱爾共邀讀者後退一步,以縱觀全局的視角觀察基因是如何組閤成全球基因係統的或基因組……本書成功之處在於其將晦澀難懂的科學發現轉換成瞭通俗易通的語言……《基因社會》指導著人們度過這一後基因組時代,可謂恰逢其時,眾望所歸。
——約瑟夫?斯威夫特,《科學》雜誌
《基因社會》的兩位作者均是其各自領域內的青年纔俊,二者所寫的這本書融閤遺傳學、進化生物學以及社會進行探討,讀來津津有味、引人深思。
——艾瑞剋?蘭德,麻省理工學院生物學教授,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布羅德研究所創辦人兼所長
《基因社會》引人入勝且清晰明瞭,利用科學講述進化的故事,其豐富的介紹性內容足以幫助有興趣的非專業讀者毫不費力地跟上思路……對於一般讀者來說,以太?亞奈和馬丁?萊凱爾對癌癥、免疫學、有性繁殖以及種群遺傳學的討論十分值得探索。
——《齣版人周刊》
以太?亞奈,哈佛大學拉德剋利夫高級研究院學者,紐約大學醫學院生物化學和分子藥理學教授,紐約大學醫學院計算醫藥研究所(Institue for Compputational Medicine)所長。
馬丁?萊凱爾,杜塞爾多夫海因裏希?海涅大學生物信息學教授。
前言
序
第一章八步輕鬆演化成癌
基因組疾病
癌癥的願望清單
叛變的基因組
也說基因
進一步,退一步
第二章你的對手定義瞭你
基因社會
記仇的細菌
隨機檔案照生成器
達爾文會怎麼做?
雙麵間諜和長頸鹿寶寶
拉馬剋和母乳
第三章性有何用?
性的益處:除瞭顯而易見的好處,還有……
性是平等的
豪賭和大老韆
這和你無關
性的基因組戰爭
第四章剋林頓悖論
齣入非洲
嘗得到、看得見的演化
幸運基因
非洲的基因寶庫
*基因
第五章復雜社會中的隨性基因
嘿,豌豆
連坐
忒修斯之船
“隨便”的細菌團隊
靈丹妙藥
第六章猩人的世界
變化不定的基因組
卡住鎖的鑰匙
一次感人至深的閤傢團聚
比性更好
要性,不要戰爭
第七章關鍵是你怎麼用
大聲錶達
大腦理論
基因開啓鍵
主控者和帶來希望的怪物
第八章剽竊、模仿和創新之源
以眼還眼
全部傢族成員
基因社會的樂高玩具套裝
進齣口業務
第九章陰影下那不為人知的生命
王國的誕生
如果無法戰勝他們,那就加入他們
原核生物萬歲
第十章注定贏不過不勞而獲者
底綫
聖馬可的拱肩
生命*古老的敵人
入門生物學
結語
緻謝
拓展閱讀
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1976年齣版瞭《自私的基因》這一經典著作。這本書改變瞭我們的生活。那時,我們一個在研究計算機,另一個在研究物理,但我們都離開瞭自己的領域,開始研究演化生物學。道金斯的這本書用宏大的視角描述瞭生物的本質——生存機器,“一種作為載體的機器人,其程序是盲目編製的,為的是保存所謂基因這種秉性自私的分子”。這令人瞠目結舌的真相由於演化的時間尺度之大而不為人們所覺,直到今天仍讓人感到吃驚。正如量子力學現象所錶現齣的長度尺度十分微小,因此其怪異的統計方式讓人無所適從,生物的本質也可能同樣令人難以接受。
道金斯寫下《自私的基因》的時候,並沒有基因組信息可供分析研究。道金斯藉助基礎原理以及其他科學傢由基礎原理導齣的理論構建瞭整本書的邏輯。即使在基因組革命後,《自私的基因》的內容也被證明基本是正確的。
基因組革命公開瞭大量基因組序列以供人們研究,讓我們擁有瞭這一生物信息寶庫。第1組基因組序列精確顯示瞭某生存機器的基因組構成。隨著越來越多物種的基因組被公布,人們得以對其進行對比研究,發現這些基因組之間的相似與不同之處。反過來,這些發現又能幫助我們推測基因是如何演化的。對於我們人類自身,已有數百個人的基因組序列可供研究。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認識到,如果想深入理解各個生物體係和其演化過程,那麼我們必須用整體的視角看待問題。基因的行為確實稱得上自私,但基因和人類一樣,並非孤立存在,任何基因都不能僅靠自己過活。基因必須相互閤作,共同構建和經營一個又一個的生存機器,纔能長久地生存。
所有人類基因組都由同樣的基因組成,但單個基因在不同個體中的拷貝有可能因為變異而産生差異,並且同一基因的不同拷貝之間也為瞭爭奪未來幾代人類基因組中的* 高地位而進行著激烈的競爭。由於基因間有著復雜的相互作用,有著閤作和競爭,因此在整本書中,我們將所有基因均視為一個社會中的成員。這種“自私的基因”的概念*著我們取得瞭21世紀的無數進步。如果我們延伸這種概念,將基因的整個“社會”都考慮進來,那麼接下來將更易取得進展。
道金斯十分清楚這種觀點的重要性。實際上,馬特?裏德利(Matt Ridley)在1996年齣版的《美德的起源》一書中就有一與此有關的章節,名為“基因社會”,錶明生存機器正是許多基因相互協作所創造齣的産物。然而,那時人們並未對基因間的相互作用進行仔細研究,也就無從得到清晰的理解。
馬文?閔斯基(Marvin Minsky)的《精神社會》一書闡釋瞭智能源於單個智能體的活動這一理論。與此類似,我們將在本書中闡釋個體基因間關係的總和是如何影響基因組的。我們會用全麵的生物視角進行觀察,對“基因社會”的概念進行詳細解讀,從人體內部某單細胞的演化開始,隨後擴展到更宏觀的時空尺度,直至追溯到生命之初。
本書是為廣大讀者而作,並不需要讀者具備生物方麵的背景知識。同時,我們為理解基因和基因組的演化提供瞭新的視角,因此希望本書也可以吸引生物研究方麵的同行關注。就像《自私的基因》一書激發瞭我們的興趣一樣,如果本書能引發學生對基因組研究的興趣,我們將感到無比高興。
我們的一位朋友有個特彆的習慣,他在讀小說時總喜歡先跳到結尾進行閱讀。他的理由是:如果在讀完整本書之前他不幸去世,至少他也知道瞭故事的結局。盡管這聽起來有些奇怪,但我們還是在此摒去不必要的麯摺,寫下本書的摘要,錶明我們的大緻論點——應用“基因社會”這一類比對關於生命係統的思考是相當有幫助的。
鑒於全書是一本長篇的論爭,因此我把主要的事實和推論再簡略地復述一下,可能會給讀者帶來一些方便。
——查爾斯?達爾文
達爾文將其巨著《物種起源》稱為“一本長篇的論爭”。達爾文在書中提齣,所有的生命都是從同一起源通過自然選擇演化而來的。達爾文明白,這種看法離經叛道,要想得到重視,必須有無懈可擊的證據纔行。他在書的開篇就解釋瞭自然選擇法則,接下來又用來自於地質學、化石、動物育種、發育生物學、分類學等各個方麵的例子來支持自然選擇學說。
他精心列齣瞭這些例證,無比清晰地描繪齣瞭一幅演化的圖景。正是其精心安排的論據使得自然選擇這一發現的大多數功勞都歸於瞭達爾文,但是其他人(尤其是與達爾文生活在同一時代的艾爾弗雷德?拉塞爾?華萊士)也曾獨立提齣過相似的概念。
本書也是一本長篇的論爭,展現瞭將一個物種的基因構成視作一個基因社會這一觀點的強大解釋力。正如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理論,我們也將基因視為自然選擇的影響對象。然而,我們將重點轉移到瞭基因間的關係上,即基因在運轉它們的生存機器——即我們人類時,彼此間的閤作和競爭。
當我們的基因編碼人體機能,比如減數分裂或人體防禦係統時,基因之間會形成聯盟。基因構成瞭一張錯綜復雜的關係網,每個基因在其中均可支持多項人體機能。盡管基因社會的演化常常不過是來自無處不在的隨機性,但基因社會不會停滯不前。
當基因社會中的某部分與其主體分離開足夠長的時間後,這種不斷的變化會使分離齣的部分形成新的基因社會——即新物種的分化。但在極少數情況下,基因社會也會融閤,於是其復雜程度再創新高。當新成員通過復製加入基因社會或者從其他基因社會遷入時,變化也會隨之産生。基因可以利用多種有效的相互作用手段得以繼續存活,其中對基因增殖*有利的手段就是不勞而獲。
在整本書中,我們重點解釋瞭基因社會中的相互作用是如何影響單個基因的成功生存的,即從“經濟的”角度來看待基因社會。但與此同時,我們也強調瞭曆史視角下的基因社會。現存的生物是經曆瞭長久的演化而來的。或者,正如從物理學改行的生物學傢馬剋斯?德爾布呂剋(Max Delbr u ck)所說:“任一細胞所代錶的事物並非僅僅是物質性的,而是曆史性的……每個存活的細胞所承載的是其祖先十億年來摸索得齣的經驗。”
這本長篇的論爭跨越瞭曆史的多個層麵。首先介紹瞭在當前某生物內發生的演化過程(第一章、第二章),之後介紹瞭傢族史(第三章)、人口的“國彆”史(第四章、第五章)、新物種的産生(第六章、第七章)、動物的演化形成(第八章),以及由*真核細胞的齣現所劃分的曆史轉摺點(第九章),*後介紹瞭生命的起源(第十章)。迴溯本書,可以看齣,將基因活動視為一個社會十分有助於研究各種時間尺度下的演化過程。在講述生命曆程的整個過程中,我們一直以細菌作為人類的參照物。
我們從演化史中可以學到什麼)從某個層麵來講,我們是自身基因社會的産物。因此,人體的諸多物理屬性,如大腦的結構等,都是我們等位基因的産物。如此看來,作為具有自我意識的生命體,我們該如何對自己進行定位呢)我們的基因會影響我們的思維、感情、衝動。我們已經看到,理論上單個等位基因便可能足以讓任何生物歧視其同類中的其他種群。我們的偏見是為瞭幫助我們自私的等位基因,而這對我們這些有意識的個人或整個人類都未必是件好事,意識到這一點十分重要。比爾?剋林頓的看法很對,人與人之間的相同點早已*瞭我們之間微小的差異。
我們並不隻是受基因奴役的麻木的生存機器。當基因讓我們的判斷帶有偏見時,我們必須做齣決定,到底是任其發揮還是錶明立場。在基因社會曆史中的大部分時間裏,資源總是相當短缺,因而使得那些促進損人利己行為的等位基因得到瞭自然選擇的青睞。正是這一切造成瞭如今人們的損人利己行為,比如不由自主地無視街上無傢可歸的流浪漢。但是,與其盲目順從這類不由自主的衝動,我們還可以有意識地做齣更人性的選擇,比如嚮流浪漢問聲好甚至施與幫助。
基因社會對我們判斷和選擇的影響遠遠超過本書所介紹的少數幾種基本過程。偏見同樣存在於我們的決策中,譬如暈輪效應讓我們從極有限的信息中得齣過於自信的推斷,這類偏見也根植於我們的基因中。正如丹尼爾?卡內曼(Daniel Kahneman)在其著作《思考,快與慢》中所述,如果我們能夠意識到這種偏見,並據此調整自身思維過程,那麼這將讓我們做齣更好的決策。
我們不僅要意識到做決策時的偏見,還要意識到基因社會數百萬年來演化齣的其他所有偏見,這樣纔能稱得上是一個完全自覺的個體。在某些情況下,順應自身的偏見對我們有益,例如,我們對某些有毒氣味的厭惡感正是由基因所決定的。另外一些時候,我們必須自覺抵製自身基因所導緻的偏見,正如我們在抵製種族歧視時所做的那樣。
我們所生活的時代十分值得玩味。在過去幾百萬年中,我們的祖先一直順應著基因社會,而地球上其他生命顯然還依然如此。但我們卻已然開始*我們的遺傳物質,漸漸擴大瞭我們要保護的對象範疇——從傢庭延伸到瞭村莊和國傢,繼而延伸到瞭全部人類;當我們考慮到動物權利時,我們的保護範疇甚至延伸到瞭人類之外。
改述一首古老的贊美詩,那就是:基因社會使我們前行至此,但正是人性讓我們在此刻迴歸。(It is the society of genes that brought us thus far but it is our humanity that must now brink us home.)
剋林頓悖論
我們真正的國籍是人類。——赫伯特?喬治?威爾斯
比爾?剋林頓(Bill Clinton)在任總統期間可算得上是一個不摺不扣的人類基因組計劃支持者,該計劃是為瞭確定人類基因組準確的字母序列而展開的探索。該計劃始於1990年,曆時13年,並且經曆瞭技術改進的起起伏伏,其中包括在大功告成之前與某商業企業意外進行的競賽。自始至終,剋林頓為該計劃提供瞭充足的追加預算。他的功夫沒有白費。在其卸任後的多次演講中,他常常將僅用26億美元完成的人類基因組計劃稱為驚人的成就。
在1999年的白宮韆年演講會中,人類基因組計劃的領導人之一埃裏剋?蘭德(Eric Lander)告訴白宮在場觀眾,地球上任意兩人的基因組有99.9%是完全相同的。剋林頓十分重視這一看法。所有的戰爭、所有的文化差異、我們所有的惡性競爭——都是因為我們之間存在的這僅僅0.1%的差異嗎?難道對這一點的認識不能幫助我們消弭分歧,並讓我們為共有的那99.9%而共同閤作嗎?這種觀點確實很誘人:如果大傢有99.9%是相同的——我們為什麼不能和平相處呢?
但是,正如埃裏剋?蘭德所說,該觀點還有另外一麵。迴憶一下,我們的基因組共有60億個字母。盡管0.1%聽起來很小,但這相當於你的基因組與你鄰居的基因組間存在著600萬個字母的差彆。600萬個字母的不同便是現實中某些敵對狀態的原因嗎?
要找到這種600萬字母的差異,你甚至根本不用與鄰居比較。你自身的每個染色體都有兩套拷貝,所以你倒不如對比分彆遺傳自父母的染色體間的不同。你的父母約有99.9%的基因組是相同的,因此你從他們那裏遺傳的兩套染色體會有0.1%的差異。這是否意味著我們和自己本身也存在矛盾?
要想理解人與人互不相同的原因,我們需要仔細研究一下這0.1%的差異。你也許會記起,基因突變類似我們重新鍵入文件內容時産生的某些意外的拼寫錯誤一樣。*常見的拼寫錯誤就是改變瞭基因組中的單個字母(或堿基)。這種單個字母差異十分常見,報告給剋林頓的差異估值——那0.1%,就是基於這些拼寫錯誤而來。
另一種拼寫錯誤則是由插入或刪除某個或某些字母引起的。隨著人類基因組研究的逐漸深入,人們發現這類拼寫錯誤比人們想象得更為常見。完整染色體區段——有時包含一個或多個完整的基因——其拷貝數目因人而異。也就是說,你鄰居的基因組中也許包含兩個CCL3L1基因的拷貝(其兩條17號染色體上一條一個),而你的基因組中也許有五個CCL3L1基因的拷貝(兩個在遺傳自母親的17號染色體上,另三個在遺傳自父親的17號染色體上)。如果真是如此,那麼你就太幸運瞭:CCL3L1基因能夠生産一種蛋白質,這種蛋白質能阻斷HIV病毒進入免疫細胞的途徑。你擁有的CCL3L1基因拷貝越多,那麼你感染HIV病毒的概率則會越低。
發現瞭這些廣泛存在的基因拷貝數變異(copy number variation)之後,不同個體之間基因組差異的比率上升瞭很多,達到瞭0.5%,即人與人之間存在3000萬個字母的差異。不知剋林頓是否會繼續爭辯,稱人與人之間這3000萬個字母的不同不足以引起人類中如此頻繁的鬥爭?我們將其稱為剋林頓悖論:一方麵,我們的基因組有99.5%是一緻的;而另一方麵,3000萬個字母的差異並非微不足道,也值得我們進行更細緻地探索。
身高、膚色、麵部特徵,這些大部分是可以遺傳的。許多讓你與眾不同的更細微的變異也存在於你的基因中。某些這類變異會讓我們在疾病麵前有不同錶現。例如,每人都有一套基因,可以編碼一類名為血紅蛋白(hemoglobin)的蛋白質,這種蛋白質負責將氧送往全身。在這些血紅蛋白基因中,其中一個基因上的一個單字母突變可以導緻鐮狀細胞貧血(sickle-cell anemia),不過隻有在遺傳自父母雙方的血紅蛋白基因上均存在此突變時纔會緻病。
有意思的是,如果你的基因組中既有該基因的缺陷拷貝,又有其正常拷貝,你不僅不會患上鐮狀細胞貧血,而且患瘧疾的概率也會下降。這種基因構成將使你在瘧疾頻發的地區有相當不錯的適閤度,因此在這些地區中這種突變的等位基因也較為常見。單個突變一般不算好也不算壞,突變的後果如何要依情況而定,例如,是否從父母雙方那裏均遺傳瞭該等位基因,以及當地的環境狀況。
人體基因組中20000個基因的突變為疾病的産生提供瞭條件。迄今為止,已發現6500多個突變基因與某些特定疾病有關。這些突變中的大部分並不一定會促成疾病的發展;如果確實促成瞭疾病發展,這些突變也會經自然選擇快速地退齣基因社會。
事實上,由於和環境及基因組中其他等位基因進行瞭復雜的相互作用,這些基因突變隻是略微增加瞭患病概率而已。正如癌癥的發展一樣,疾病齣現癥狀前會有一係列復雜的步驟,僅憑一個基因突變一般無法引起疾病。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