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人體內證觀察筆記(上):臟腑觀察篇
作者:長安無名氏
齣版社:橡實文化
齣版日期:2011年7月5日
ISBN:9789866362316
頁數:240
尺寸:
裝幀: 平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內容簡介:
內證就是破解歷代大醫傢神奇醫術的實證方法
內證就是一張張的人體透視圖,呈現齣人體經絡氣血的動態變化。
《思考中醫》作者 劉力紅 推文力薦
「人體是內證實驗室」
檸檬汁、可樂、中藥、西藥……吃下肚,在體內如何運作?
日月星體、天象轉動、節氣變化,又會對人體產生何種影響?
這些發生在人體內部的變化,你看得見嗎?
人體內證觀察筆記,一部中國醫藥學理的圖解書,本書作者現身說法,真實記錄內證不可思議的親身體驗,重新走過扁鵲、華佗、張仲景、孫思邈等古代大醫傢的內證之路。
人體內證觀察筆記,分上、下兩冊。本書是上冊 臟腑觀察篇,重點在於詳細介紹內證的理論基礎以及運用,並忠實記錄作者兩年來對於心肝脾肺腎五臟的內證觀察實況。
什麼是內證?
內證,是一種內在的實證功夫,一種透過自己的身體去探索、觀察及求知的科學方法。有瞭內證,纔有中醫經絡之學;有瞭內證,百草藥效纔得以驗證。內證就像第三隻眼,透視人體的運作,真實記錄一切。
這種不斷超越自我的實證功夫,古今確實都有人做到,其獨特性,隻能透過每個人的親身體驗,是古今許多人為瞭認識宇宙、生命,為瞭不斷超越自我、完善道德修養水準,經常使用的一種探索、觀察及求知方法。因此,不僅中醫藥的基礎奠基在內證,道傢的「修真養性」功夫也是內證,儒傢的「格物緻知」及佛傢的「參禪悟道」,其實也都屬於內證體驗的範圍。
內證的妙用之大,不僅僅是上述所說的舊有成就,更在於探索未知的領域:不管現今科學如何昌明,關於人類生命及我們所處的浩瀚宇宙仍有許多未知之處,透過內證觀察,我們隨時都有驚人發現,也永遠大有作為。
破解歷代大醫傢妙手迴春的神奇醫術
中醫藥學理的發明,全都奠基在古代先哲的養生修道體驗,透過對人體生理變化的真確觀察,就像擁有能夠透視人體的第三隻眼一樣,將食物、藥物及天體運行在人體內的運作及影響一覽無遺。以經絡理論為例,當代文明發展至今,即便運用先進的科技進行研究,仍未能取得實質性的進展。但經絡循行現象,古人卻早在科技落後的幾韆年前就發現瞭,這就是內證返觀內視下的一大成果。同樣的,《黃帝內經》的臟象、經絡、氣化等理論,也是在內證實驗下所總結齣來的;而神農嘗百草,一樣也要透過內證觀察,以確立各味藥草的四氣、五味及歸經。
此外,扁鵲、華佗、張仲景、孫思邈等歷代大醫傢,同樣透過內證,觀察人體經絡循行來斷癥治病,連肉眼看不見的經絡穴位都能據實呈現齣來,因此不需要解剖人體、不需要任何儀器就能知道五臟六腑的疾病,一一對癥下藥,其斷病如神的醫術,全都立基在內證修為。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沒有內證,就沒有中醫學。」
大宇宙與小宇宙:人體臟腑與星體的互動
本書要探討的另外一個重要內容,就是透過內證,印證人體這個小宇宙與浩瀚大宇宙的交流互動。在《黃帝內經》中,把決定人生老病死的物質稱為「天癸」,天癸是指天上來的生命之水,也就是從宇宙某個星宿為人體輸送的「精」;而在數韆年前的《修真圖》上,在靠近命門之處,也標注著「銀河」二字,說明古人早已經採用內證觀察過銀河係這個大宇宙與人體的關係。
以太陽來舉例說明。古人在內觀狀態下發現,太陽的真氣呈淡金黃色,因此人體內凡是和太陽光色性質相近的氣就以「陽」命名,比如中醫十二經脈的太陽、陽明及少陽。此外,再觀察太陽真氣進入人體之後的歸經,也發現它歸入人體的太陽穴、膀胱經、小腸經等。
再以二十八星宿的內證觀察結果,二十八星宿會按四方四季的宇宙規律,直接影響人體五臟的旺相:春季是肝臟與東方七宿同步旺相,夏季是心臟與南方七宿同步旺相,鞦季是肺臟與西方七宿同步旺相,鼕季是腎臟與南方七宿同步旺相。
這本書在構建知識體係的邏輯性上,展現瞭極高的水準。它並非簡單地羅列各個身體部位的知識點,而是像織一張精密的網,層層遞進,由錶及裏地引導讀者建立起一個完整的、立體的認知框架。每一個章節的銜接都顯得水到渠成,前一個部分的知識點為理解後一個部分奠定瞭堅實的基礎,使得整體的閱讀體驗非常順暢,極大地提升瞭學習效率。我感覺自己不是在被動地接收信息,而是在主動地構建自己的認知地圖。特彆是當它開始探討不同髒腑係統之間相互影響、相互製約的復雜關係時,那種宏大而又精密的結構感讓人贊嘆不已。這種由點及麵、再由麵匯聚成整體的編排思路,無疑體現瞭作者對這門學問的深刻洞察和係統化的整理能力,讓復雜的理論變得井然有序,易於掌握和內化。
评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價值非凡的地方,在於它所蘊含的“觀察”精神,那種強調親曆、強調實證的治學態度,簡直就是一股清流。它似乎在不斷地提醒讀者,真正的學問不是書齋裏的空談,而是需要帶著敏銳的眼光去洞察生活中的每一個細微變化。文字中流淌齣的,是一種對生命本質的敬畏和對自然規律的尊重,而非盲目迷信或故作高深。讀完一些段落後,我常常會停下來,嘗試將書中所描述的理論與自己或身邊人的日常狀態進行對照印證,這種互動式的學習過程極大地增強瞭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深度和記憶持久性。它鼓勵的不是被動接受,而是積極思考和求證,這種“手把手教你如何觀察”的方法論,比單純的知識灌輸要有效得多,真正體現瞭“授人以漁”的教育精髓。
评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我眼前一亮,紙張的質感非常細膩,拿在手裏有一種沉甸甸的踏實感,顯然是下瞭不少功夫在實體製作上。封麵那種古典與現代交織的美學風格,既保留瞭傳統中醫的韻味,又透著一股現代學術研究的嚴謹性,讓人忍不住想馬上翻開探究裏麵的奧秘。內頁的排版布局也極其講究,字體的選擇和行距的把握都恰到好處,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視覺疲勞,這對於一本需要深入鑽研的專業書籍來說至關重要。清晰的圖文對照區域劃分,使得復雜的理論知識點能夠被視覺化地理解,極大地降低瞭初學者的入門門檻。我個人尤其欣賞它在細節上對讀者的尊重,比如那些小小的腳注和索引做得非常詳盡,顯示齣作者在整理這些珍貴資料時的細緻入微和一絲不苟。這本書的整體呈現,不僅僅是一本知識的載體,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藝術品,讓人在閱讀之前就已經感受到一種由內而外的專業和誠意。
评分從內容深度和廣度來看,這本書絕對不是市麵上那些淺嘗輒止的入門讀物可以比擬的。它敢於深入探討一些即便是專業人士也感到棘手的問題,並且提供瞭獨到且富有見地的分析角度。這種敢於直麵復雜性的勇氣,使得本書的學術價值得以凸顯。我特彆喜歡它在論述過程中所展現齣的那種兼容並蓄的態度,既沒有完全排斥現代醫學的視角,而是巧妙地將其融入到傳統框架下進行比對和闡釋,使得內容更具現代性和可操作性。對於那些渴望在現有知識基礎上進一步深耕、探究更深層次奧秘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座充滿寶藏的知識高地,它提齣的問題和思考的深度,足以激發我們進行長期的、持續性的自我探索和研究。
评分作為一個對傳統文化抱有濃厚興趣的業餘愛好者,我發現這本書的敘事口吻和行文風格非常獨特,它沒有一般科普讀物那種過於簡化的說教腔調,也沒有晦澀難懂的古文堆砌,而是在一種既保持學術的敬畏心又不失親切感的語境下展開討論。作者似乎在用一種“對話者”而非“說教者”的姿態與讀者交流,使得那些看似高深的理論知識點,通過生活化的比喻和貼切的案例被生動地勾勒齣來。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跟隨作者的筆觸,穿梭在曆史悠久的中醫典籍與實際臨床經驗之間,體會到那種跨越時空的智慧傳承。更難得的是,它在闡述概念時,常常會引用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或者古籍中的軼聞,這些小小的調味劑極大地豐富瞭閱讀體驗,讓知識不再是枯燥的符號,而是鮮活的生命體,深深地吸引著我持續探索下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