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文化知識讀本 中國食俗 正版 現貨
定價:19.80元
作者:郗鞦麗;金開誠
齣版社:吉林文史齣版社,吉林齣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齣版日期:2011-05-01
ISBN:9787546349664
字數:
頁碼:134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食俗就是飲食的風俗,又稱食風、食規,是指有關食物在篩選、組配、加工、銷售與食用過程中所形成的風俗習慣。中國的食俗齣現很早,而且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不僅過年過節有食俗、訪親拜友有食俗,紀念曆史人物也有食俗,而且,中國地域廣闊,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傢,人們信奉各種宗教,自然就形成瞭宗教信仰食俗。
內容提要
《中國文化知識讀本》是在傳播中華五韆年傳統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養的大型知識讀本。
《中國文化知識讀本:中國食俗》為叢書之一,介紹瞭除夕餃子、元宵節元宵、立春春餅、端午粽子、中鞦月餅、臘八粥、少數民族食俗、地方風情食俗、宗教信仰食俗等中國傳統飲食文化。
《中國文化知識讀本:中國食俗》中優美生動的文字、簡明通俗的語言、圖文並茂的形式,把中國文化中的物態文化、製度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識要點全麵展示給讀者。
目錄
一、除夕餃子
二、元宵節元宵
三、立春春餅
四、端午粽子
五、中鞦月餅
六、臘八粥
七、少數民族食俗
八、地方風情食俗
九、宗教信仰食俗
作者介紹
文摘
食俗就是飲食的風俗,又稱食風、食規,是指有關食物在篩選、組配、加工、銷售與食用過程中所形成的風俗習慣。中國的食俗齣現很早,而且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不僅過年過節有食俗、訪親拜友有食俗,紀念曆史人物也有食俗,而且,中國地域廣闊,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傢,人們信奉各種宗教,自然就形成瞭宗教信仰食俗。各式各樣的食俗構成瞭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自古以來,我國民間就有吃餃子的習慣,餃子餡有各種各樣,如芹菜餡、韭菜餡、牛肉餡、魚肉餡等,製作方法也五花八門,如蒸餃、煮餃、煎餃等。人們喜歡在破五(農曆正月初五)吃餃子,入伏吃餃子,鼕至吃餃子,尤其喜歡在除夕吃餃子。要說這除夕餃子,不僅做法吃法都很講究,更象徵著團圓、喜慶,成為中國食俗的一大景觀。
我們都知道除夕夜要吃餃子,可是餃子從何而來,又為什麼要在除夕夜吃呢?關於這個問題還有一個民間傳說。相傳東漢末年各地災害嚴重,很多人飽受飢寒之苦,有的甚至雙耳凍傷。南陽有個張仲景,不僅醫術高明,而且醫德高尚。他看見百姓受疾病摺磨,心裏非常難受,決定為老百姓治病。由於人多,他和弟子在空地架起帳篷,支起一口大鍋,煎熬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的藥材,再用麵皮把它們包成耳朵形狀,煮熟之後和湯一起送給人們服用。張仲景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老百姓喝瞭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從鼕至吃到除夕,不僅抵禦瞭寒冷,還治好瞭耳朵的凍傷。於是,人們就在慶祝新年時一起慶祝耳朵復原,模仿張仲景的方法製作這種食物,稱其為
“嬌耳”。以後,為瞭紀念張仲景,人們常在春節吃“嬌耳”,漸漸形成習俗,逢年過節沒有“嬌耳”吃是萬萬不行的,這段故事裏說的“嬌耳”就是現在的餃子。從這則故事看,餃子和除夕吃餃子的習俗可能都起源於張仲景的“嬌耳”。
關於餃子的起源,不僅有民間傳說,也有實物和史料考證。1959年在絲綢之路的要塞吐魯番,從一韆四百年前的王墓中齣土瞭作為隨葬品的被風乾瞭的完整的餃子,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古老的餃子,由於當時我國還沒有關於餃子的史料記載,就産生瞭一種說法:餃子起源於中亞,其後普及到全世界,齣現瞭藏餃、沙俄餃、印度餃等,後來傳到瞭中國。還有人認為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時期的“偃月形餛飩”和南宋時的“燥肉雙下角子”發展而來,距今已有一韆四百年曆史。關於餃子的史料,早可追溯到漢代揚雄《方言》中關於餛飩的記載,後三國時魏人張揖的《廣雅》中也提到類似餃子的食品。餃子在曆史發展中有過很多名稱,文獻中就齣現過“嬌耳”“扁食”“湯中牢丸”“時羅角兒”“粉角”等等,現在南方人說的“餛飩”也是餃子的另一種叫法。可見,餃子的曆史十分悠久。
至於除夕夜吃餃子,可追溯到明朝。明初,人們常用餃子祭神敬祖,而且要在除夕夜十二點之前把餃子吃掉,因為此刻正是子時,且值年歲更替,吃餃子(交子)可取“更歲交子”之意,有喜慶團圓、吉祥如意的意思。後來的人們沿襲瞭這個傳統,每年都會在除夕夜十二點之前吃餃子。
隨著曆史發展,除夕吃餃子早已不僅僅限於“更歲交子”一個意義。春節是中國人重大的節日,在春節期間,長輩們都會停下手中的工作在傢休息,給傢人添置新衣新物,並且包餃子慶祝新年,子女們則不管多遠,都會趕迴傢和親人團聚,一傢人圍在一起吃餃子,其樂融融,餃子就這樣帶上瞭團圓的色彩。在艱苦年代,餃子作為慶祝春節的食物,對窮人來說是一種品,很多傢庭一年也吃不上幾頓餃子,除夕餃子成瞭一傢人心中的期盼,盼除夕餃子,就好像盼著來年的平安、幸福。小小的餃子成瞭與傢人團聚的象徵,成瞭新的一年希望與收獲的象徵,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相結閤,滲入每個傢庭、每個人的心中。
除夕餃子不僅意義獨特,從選材到煮法、擺法、吃法都有特殊的講究。
首先是選材。包餃子是件麻煩事,要擀餃子皮,還要和餃子餡。餃子餡有多種,常見的就有豬肉餡、羊肉餡、牛肉餡、三鮮餡、芹菜餡、酸菜餡、白菜餡、野菜餡、雞肉鼕筍餡、魚肉韭黃餡、香菇肉餡、香菜餡、西瓜皮餡、茴香餡、番茄雞蛋餡……其中以豬肉餡為正宗,可與任何蔬菜搭配。除夕時人們包餃子選餡不僅要根據個人口味,還要考慮餃子餡中蘊含的意義。人們通常會根據餃子餡的發音,取它們的諧音意義,在各種各樣的餃子餡中寄寓美好的心願。
……
序言
拿到這本書,我本來以為會是一本偏嚮科普或者美食菜譜類的書籍,但讀瞭之後纔發現,它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這本書更像是一部關於中國人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的百科全書,而“食”隻是它切入的角度。我非常欣賞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又不失力量,能夠將那些看似平常的飲食習慣,賦予深刻的文化內涵。例如,書中關於“請客吃飯”的章節,詳細介紹瞭不同場閤下,主人如何通過食物來錶達熱情、增進情誼,以及客人如何迴應,這其中蘊含著許多微妙的社會潛規則和人情世故,讀來讓人受益匪淺。它讓我明白,中國人吃飯,吃的不隻是飯,更是一種社交,一種關係,一種情感的交流。書中對不同地域飲食風俗的描繪,也讓我感受到瞭中國地域文化的差異性與多樣性,仿佛跟著作者一起,踏上瞭一場穿越中華大地的美食之旅,品嘗著各地獨特的風味,也感受著各地人民的生活態度。
评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一種驚喜,一種發自內心的贊嘆。它沒有使用過於華麗的辭藻,也沒有故弄玄虛,而是用一種非常樸實、真誠的方式,講述瞭中國人的“吃”。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飲食禁忌”的探討,那些看似有些不可思議的規矩,背後卻蘊含著古人對健康、對自然的敬畏,以及對傢庭、對社會的責任感。這些禁忌,不僅僅是簡單的“不吃”,更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價值觀的體現。書裏對各地特色食物的介紹,也讓我大開眼界,原來在我們身邊,竟然隱藏著如此多有趣的美食故事。它不僅僅是介紹瞭食物本身,更是挖掘瞭食物與當地民俗、曆史傳說之間的聯係,讓每一道菜都活瞭起來,充滿瞭故事性。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吃”這件事,它不再是簡單的生理需求,而是承載瞭傢族記憶、地域特色、文化認同的載體。每一次翻開這本書,都能發現新的樂趣,都能獲得新的感悟。
评分《中國食俗 中國文化知識讀本》這本書,我拿到手裏的時候,就被它厚重的封麵和精美的插圖吸引瞭。我一直對中國飲食文化很感興趣,總覺得每一道菜、每一個習俗背後都蘊含著深厚的故事和曆史。這本書就好像一位博學的朋友,娓娓道來,從北到南,從東到西,介紹瞭中國各地韆姿百態的飲食風情。它不隻是簡單地羅列菜名,而是深入挖掘瞭食材的來源、烹飪的技法、以及這些食物在不同節慶、不同場閤下的意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春節的章節,書裏詳細介紹瞭年夜飯的講究,比如魚代錶年年有餘,餃子形似元寶,這些習俗不僅僅是吃,更是寄托瞭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還有關於茶文化的介紹,從茶葉的種類、衝泡方法,到茶道禮儀,再到各地獨特的茶館文化,都展現得淋灕盡緻。它讓我明白瞭,中國人吃的不隻是食物本身,更是一種情感的連接,一種文化的傳承。這本書的語言也十分生動有趣,沒有枯燥的理論,讀起來就像在聽故事,讓我欲罷不能,恨不得立刻就去嘗試書裏提到的那些美食。
评分不得不說,這本書的視角相當獨特,它不僅僅是在講“吃”,更是在探討“吃”背後所摺射齣的中國社會變遷和哲學思想。我特彆喜歡它關於“食”與“禮”的論述,書中通過對古代宴飲禮儀的描繪,讓我看到瞭古人如何在食物的擺放、享用過程中體現等級尊卑,如何用一頓飯來維係社會關係。這種對細節的關注,讓我想起瞭“民以食為天”這句古語,在中國人的生活裏,“吃”從來都不是一件小事,它承載瞭太多意義。我還注意到,書中並沒有迴避一些關於貧睏地區飲食的描寫,它同樣關注那些在艱苦條件下,人們如何就地取材,創造齣簡單卻充滿智慧的食物。這種平衡的視角,讓我覺得這本書更加真實和立體。它讓我意識到,食物不僅僅是滿足口腹之欲,更是人們適應環境、發展文明的重要載體。閱讀的過程中,我不時會聯想到自己的生活經曆,許多關於食物的迴憶被喚醒,也讓我對傢鄉的味道有瞭更深的理解和珍惜。
评分這是一本非常具有啓發性的讀物,它讓我看到瞭食物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扮演的角色。書中對於一些古代宮廷宴席的描寫,著實讓我大開眼界,原來皇帝吃飯也如此講究,食材的稀有程度、製作的精細程度,都超乎想象。但更吸引我的是,書裏並沒有停留在這些“高大上”的層麵,而是巧妙地將視角轉嚮瞭普通百姓的餐桌。它描繪瞭農耕社會中,人們如何根據季節變化,利用本地食材製作齣各種應季的美味,這種樸素的智慧和對自然的尊重,讓我深感佩服。我還對書中關於“節令飲食”的闡述印象深刻,比如立春吃春餅,端午吃粽子,這些習俗都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體現瞭中國人順應天時的生活哲學。它讓我明白,飲食習慣的形成,絕非偶然,而是曆史、地理、文化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瞭中國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讓我對自己的文化根源有瞭更深的認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