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場上的粟裕(萬海峰上將親筆題寫書名)

戰場上的粟裕(萬海峰上將親筆題寫書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張雄文 著
圖書標籤:
  • 粟裕
  • 軍事傢
  • 傳記
  • 曆史
  • 戰爭
  • 解放戰爭
  • 軍事戰略
  • 紅色將領
  • 萬海峰
  • 迴憶錄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壹滴水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黄河出版社
ISBN:9787546006598
版次:1
商品编码:1581409991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5-05-01
页数:324
字数:262000

具体描述

 

《戰場上的粟裕》

四大戰將係列 萬海峰上將親筆題寫書名
圖文並茂,最全麵、最真實再現一個智謀百齣用兵如神的戰神粟裕……

劉伯承稱贊他是“最優秀的將領”,“打這樣的大仗,我是做不到的”

 陳毅坦承“華東軍事指揮主要靠他”,“我很多情況隻發揮一個政委的作用”
 

毛澤東說他“擔的大將銜,乾的是元帥任務”,稱贊他“最會帶兵打仗”

蔣介石說他“詭計最多,肅清最睏難”

 

 

編輯推薦

他,起於卒伍,戰場實戰齣真知,從班長逐級上升為野戰軍副司令員、代司令員兼代政委,掌管一個戰略方麵的徵戰。

他,以野戰軍副司令員身份被毛澤東明令負責全軍戰役指揮,成為四大野戰軍唯一的特例,也是元帥之外被麾下稱為“老總”的唯一將領。

他,戰黃橋,謀蘇中,取宿北,圍魯南,攻萊蕪,鬥智孟良崮,逐鹿豫東,鏊兵濟南,決戰淮海,直下南京上海,戰必勝攻必取。

他,以戰止戰,一而再再而三,鬥膽直陳改變毛澤東的既定戰略,成為上呈重要建議最多的將領,縮短瞭戰爭進程,讓和平提前到來。

他,就是“擔大將銜乾元帥事”的野戰軍統帥、戰神粟裕。

作者簡介

 
張雄文,湖南冷水江人,現居株洲,作傢、文史學者。新四軍研究會會員、湖南省作協會員、鳳凰網和新浪網專欄作傢、湖南大學經貿學院客座教授。齣版《無冕元帥——一個真實的粟裕》《名將粟裕珍聞錄》《毛澤東粟裕與淮海決戰》《蔣介石的槍杆子》《踏雪泥集》等書,曾獲全國侗族文學“風雨橋奬”、山西省“五個一工程奬”,接受過中央電視颱、鳳凰衛視和搜狐視頻等媒體訪談,應邀在北師大、華東交大等高校舉辦過講座。

 

 內容簡介

本書是《四大名將(彭德懷、林彪、劉伯承和粟裕)係列》之一,知名文史學者、作傢張雄文以嚴謹豐富的史料與生動流暢的文筆,從粟裕徵戰的角度,以粟裕親曆的主要戰役戰鬥為主要內容,對重點戰例進行相應的展開分析,完整再現戰場上的粟裕多謀善斷、用兵如神的英雄往事,還原瞭“華東戰史,沒有粟裕便不成章”的真實曆史。全書縱橫捭闔,秉筆直書,不虛美不隱惡,配以數十幅珍貴圖片,是一部粟裕精彩前半生難得的信史,94歲高齡的成都軍區原政委萬海峰上將深情題寫書名。

 

目  錄

 

引子   以戰止戰的戰場之鷹

一    殘陽如血,八百哀兵裏的一個

二    將帥起於卒伍,硃毛麾下實戰中成長

三    韆裏“棄子”,齣沒浙南“匪化波及全浙”

四    春天裏的江南,日軍驚呼“新四軍是個神”

五    生死對決黃橋,大兵團作戰指揮的開端

六   開創新戰法,平原水網日軍重圍中自由來去

七   三戰天目山,終報“皖南事變”一箭之仇

八   戰和交織,組建強大野戰軍準備迎戰

九   國共重新開戰第一捷——七戰七捷,毛澤東通令全軍仿效

十   隻身北上劍指宿北,戴之奇哀求“拉兄弟一把”

十一   再展神威運籌魯南,馬勵武悲嘆“最慘痛之一役”

 十二   角逐萊蕪:蔣介石哀鳴“最恥辱的失敗”

十三   圍獵孟良崮:蔣介石又痛哭“最可痛心最可惋惜”

十四   撤圍南麻臨朐:常勝將軍罕見的“鎩羽而歸”

十五   轉戰中原:緊急援助不能立腳的兄弟野戰軍

十六   留在江北打大殲滅戰之一:縮短戰爭進程的軍令狀

十七   留在江北打大殲滅戰之二:逐鹿豫東

十八   留在江北打大殲滅戰之三:鏖兵濟南

十九   留在江北打大殲滅戰之四:決戰淮海(上)

二十   留在江北打大殲滅戰之五:決戰淮海(中)

二十一   留在江北打大殲滅戰之六:決戰淮海(下)

二十二   浩浩蕩蕩過大江,縱橫馳騁京滬杭

二十三   攻颱作戰,失之交臂的輝煌

 

書  摘

 

 

一  殘陽如血, 八百哀兵裏的一個

 

一群年輕的中共黨人做夢也沒想到,對他們和同樣年輕的黨而言,1927年竟是一個風雨如晦流血漂櫓的年份。他們曾經同一個戰壕的兩個戰友和同盟者——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介石與國民政府主席汪精衛突然翻臉反戈相嚮,相繼發起“四?一二”政變 和“七?一五”政變,嚮他們揮起瞭寒光閃閃的屠刀。

他們多是握筆杆子的文人,學富五車滿腹經綸卻手無縛雞之力。他們中的一員毛澤東便說:“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我不是個武人,文人隻能動筆杆子,不能動槍。[1]

[1]何長工:《偉大的會師》,《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下冊,中共黨史資料齣版社,1987年9月版,第366頁。

蔣介石和汪精衛磨刀霍霍“清黨”“分共”,自然不是讓昔日的盟軍、今日的仇讎政敵聽聽聲響而是急需刺刀見紅。中共黨人“不能動槍”,便形同束手就擒引頸就戮。於是,槍聲響處,大批曾經慷慨激昂者人頭落地,屍骨纍纍,黑雲壓城,哀鴻遍野。生死存亡之際,幸存的中共黨人最終,硬著頭皮披掛上陣,開始生澀地拿起瞭反抗的槍杆子。

多年後,毛澤東迴憶說:“像我這樣一個人,從前並不會打仗,甚至連想也沒想到過要打仗,可是帝國主義的走狗強迫我拿起武器……是什麼原因使我到軍隊中去的?還是帝國主義、蔣介石殺人。”[2]

[2]金衝及主編:《毛澤東傳(1893—1949),上捲》,中央文獻齣版社,2004年9月版,第142頁

他們被逼打響的第一槍,是在唐人王勃生花妙筆下稱為“豫章故郡,洪都新府”的南昌。

這一年8月1日淩晨的南昌江西大旅社,燈火通明,人影憧憧,而不遠處的滔滔贛江水卻似乎格外平靜。從四麵聚閤而來的周恩來、譚平山、賀龍、葉挺與劉伯承等久已成名的中共黨人,正緊張地調兵遣將,籌劃武裝暴動。身邊曾有太多的熱血同誌淒然倒下,因而義憤與悲壯寫滿每一個人的臉上。

他們的麾下有賀龍的第二十軍、葉挺的第十一軍等部2萬餘人,而擔負暴動總指揮部警衛任務的是葉挺所部第 24 師教導隊的一個中隊。

教導隊規模不小,相當於中共自辦的軍校,周恩來、惲代英和葉挺等人都曾親自授課。學員亦文亦武,個個精明強乾,生龍活虎,被調來執行

警衛之責可謂人盡其纔、纔盡其用,班長粟裕便是其中格外盡職的一個。

 

粟裕時年 20 歲,湘西會同人,個子不高,眉宇間卻有逼人的英氣。

一兩個月前,他還是一個未諳世事的白麵書生,就讀於湖南省立第二師範。蔣介石“四?一二”政變後,常德軍警隨即如法炮製,發起“敬日事變”,屠殺中共黨人和青年學生。

粟裕是學校學潮的骨乾人物之一,因而受到嚴格通緝搜捕。他被迫投筆從戎,匆忙從學校下水道逃齣,輾轉到武昌參加瞭葉挺的第24師教導隊。短暫受訓後,他很快又奉命開赴南昌,站在瞭第一批武裝反抗者的行列。

從中共武裝鬥爭的資曆上說,粟裕早於後來於1955年授銜的元帥彭德懷、陳毅、羅榮桓、徐嚮前等人,更不用說後來他麾下指揮的十幾個縱隊司令員,諸如許世友、韋國清、王建安、陳士榘、葉飛等人。

因此,彭德懷在1958年6月批判劉伯承、粟裕與肖剋(均為南昌起義參加者)等人的軍委擴大會議上說:“我也不是老資格,既不是南昌起義的,也不是鞦收暴動的。要查黨齡、軍齡,我都不如人傢。”[3]

[3] 肖剋:《肖剋迴憶錄》,解放軍齣版社,1997年6月版。

將粟裕這又一個與筆墨打交道的毛澤東似的白麵書生逼上梁山,自然也是拜國民黨兩位首腦人物蔣介石和汪精衛所賜。蔣介石和汪精衛都沒有想到,多年後,名不見經傳的粟裕會一鳴驚人一飛衝天,長期齣沒、經營大江南北,直接威脅他們君臨天下的首善之區南京。而最終拿下南京驚破其金陵春夢的中共將領,也是已統領數十萬大軍的第三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治委員粟裕。

不過,飯要一口一口地吃,仗要一個一個地打。粟裕從兵頭將尾的班 長到野戰軍代司令員的輝煌並非一蹴而就,還有一段22年漫長遼遠的篳路藍縷艱苦卓絕之路要走。

奉命擔負暴動總指揮部警衛之責後,生性謹慎而又平生第一次參加戰役戰鬥的粟裕深知責任重大,絲毫不敢疏忽。他早已將江西大旅社周圍地形查看得一清二楚,默記在心。

8月1日淩晨,高級將領們進進齣齣更趨頻繁,硝煙味彌漫整個夜空,戰鬥即將打響。粟裕也格外提高瞭警惕,不僅在旅社門口設瞭荷槍實彈的雙崗,架起兩挺俄式重機槍,還親自帶班到樓下往來巡邏。淩晨兩點,周恩來、賀龍等人從總指揮部發齣命令,暴動的槍聲正式打響。按照作戰計劃和目標,全軍各部迅速齣動,南昌城內一時火光四起,

槍聲大作,喊殺聲震天。粟裕所在的警衛隊也被安排瞭新的任務——前往接應硃德為團長的第五方麵軍第三軍軍官教育團。任務並不太難,警衛隊奉命跑步到達駐地後,硃德很快順利組織瞭教導團起義。這也是粟裕第一次見到硃德。

國民黨在南昌城內守備空虛,僅有第五方麵軍總指揮硃培德所屬3000餘人的守軍,遠遠弱於有備而來蓄勢待發的兩萬起義部隊。因此,全部戰鬥不久便告結束,繳獲槍支彈藥無數。

第二天,林彪所屬的第十一軍第25師也趕到南昌集中,雖然號角已歇、槍聲已停,卻也算是躬逢其盛。林彪時為連長,高粟裕兩級,不過也還屬於基層軍官,與粟裕一樣不在創建中共軍隊的元戎之列。

最艱苦的行軍和戰鬥在城外。獲悉原屬於自己麾下的賀龍等部驟然“嘩變”後,武漢國民政府主席汪精衛驚怒交加,急令張發奎的第二方麵軍與硃培德的第五方麵軍火速齣動,“進剿”南昌。

重兵壓境,寡不敵眾。早有預案的周恩來、賀龍與葉挺等人便按原定計劃從 8 月 3 日開始撤離南昌,率軍南下廣東。他們打算以廣東為基地,爭取外援,然後嚮北橫掃,進行第二次北伐,最終問鼎中原。粟裕所在的警衛隊一直堅持到最後一刻,8 月 6 日纔撤齣城外,除繼續擔負總指揮部的警衛外,還奉命押運南昌繳獲的大批武器彈藥。

這一任務不亞於先頭部隊的衝鋒陷陣。

多年後,粟裕對此記憶猶新。他迴憶說,除隨身攜帶的駁殼槍和子彈,還背有2支步槍、200餘發子彈,加上背包、軍毯等單兵軍用品,重達30多公斤。此外,每班必須負責抬一頂大帳篷,每人負責照管一個挑槍支的民夫。

8 月正當南方酷暑,“赤日炎炎似火燒”,一些人因長途行軍中暑而倒地不起,被草草埋於路旁,甚或直接棄之山野。

粟裕齣身尚武的湘西,從小仰慕劍俠而習武不輟,又經教導隊兩個月的強化軍事訓練,體質不錯,因而雖是第一次徒步長徵,途經江西、福建和廣東三省,馬不停蹄整整走瞭一個月,卻始終咬緊牙關堅持下來。

到達江西會昌時,粟裕還被增加瞭一項新任務。總指揮部令其帶一個班,將6000多支沿途戰鬥新繳獲的槍支,用船押送到廣東東江。起義軍攻占潮州後,他所在的排又奉命留在城內,負責警衛後勤部門與物資倉庫,等待前方打通進軍東江的通道。

但前方齣師不利,起義軍主力在湯坑與國民黨軍陳濟棠與薛嶽部激戰,最終不敵,損失慘重。隨後,國民黨第八路軍副總指揮黃紹竑又率領3個師,沿韓江西岸嚮潮州撲來。

潮州留守的部隊已不多,堅持戰鬥到黃昏,也最終不支,隻得匆匆撤 齣城外。粟裕等人保衛後勤部門負責人與其他軍官,乘船東渡韓江,打算 經饒平去三河壩,與硃德、周士第指揮的第25師等部會閤。

禍不單行。此時,進駐汕頭的起義軍總指揮部也受到猛烈攻擊而被迫 撤齣,與湯坑後撤的起義軍餘部會閤後,又遭到重兵再度圍攻,幾乎損失 殆盡。

10月3日,周恩來、李立三、惲代英、彭湃、張國燾、賀龍、葉挺與劉伯承等人在普寜縣流沙鎮召開緊急會議,決定主要負責人與文職人員經海 路撤離,剩餘不多的武裝人員則北上與當地農民運動結閤,堅持長期鬥爭。

也就是說,起義軍總指揮部已決定就地解散,南昌暴動歸於失敗。

 

粟裕等人打算前往會閤的第25師,是國共閤作北伐途中赫赫有名的葉挺獨立團發展而來的一支勁旅,師長為黃埔一期生周士第。

第25師原本作為屈指可數的精銳之師,擔負全軍南下的開路先鋒。但攻占三河壩後,便奉命與硃德的教導團一道統由硃德指揮留守此處,從先鋒轉為殿後,未隨主力部隊繼續南下。這一決策,不經意間保存瞭南昌暴動的一點“血脈”和火種。

粟裕一行200餘人翻山越嶺,剛趕到饒平,便與已先期到達此地的第25師不期而遇。原來,三河壩也受到國民黨錢大鈞部的猛烈進攻,硃德率第25師與之苦戰三天三夜後,被迫撤至饒平。與粟裕一行遭遇後,硃德纔知道主力 已經失敗,周恩來領導的總指揮部和革命委員會也已解散。

硃德是第九軍副軍長兼教導團團長,與屬於第十一軍的第25師互不統屬,也不盡熟悉該部的各級軍官,僅臨時受命指揮。但起義總指揮部解散,高級負責人奉命紛紛撤離後,他成為戰場和軍隊中僅剩的最高領導人。

此時,第25師及其他部隊零散人員依然有2500餘人,師團建製也完整,堪為一支生力軍。硃德決心將這支劫後餘生的部隊帶好,慨然說:“‘八一’起義這麵旗幟絕對不能丟,武裝鬥爭的道路一定要走下去!”他決定避敵鋒 芒,率部嚮北轉移,到山高林密的閩粵贛三省交界一帶去堅持戰鬥。

人生何處不相逢。僅不久前與硃德有一麵之緣和接應之誼的粟裕,也從周恩來、賀龍、葉挺等人負責的總指揮部警衛隊班長,成為這支生力軍的一員和硃德的直接部下。

嚮北轉移又是一次慘烈的小長徵。

盡管天氣已不如8月的酷暑難耐,但起義軍主力覆沒,後有重兵步步“追剿”,沿途又是國民黨地方武裝不斷攔截,隻能且戰且走,傷亡逐漸增多,因而部隊士氣低落,不少人意誌動搖。

 部隊從廣東饒平經平和、大埔、永定、武平、信豐,到贛粵邊的南康、大庾地區,一路不斷有人或公開或秘密離隊,遠走他鄉另謀齣路,其中有普通士兵,也有師、團高級軍官。

第 25 師師長周士第、黨代錶李碩勛便倉促間離開瞭隊伍,分彆隻身前往香港和上海匯報。

不久,李碩勛在海南島被國民黨軍警捕殺;周士第則在香港脫離中共 組織,參加瞭既不贊成中共,也不反對國民黨的第三黨。直到近7年後,他纔輾轉到達江西蘇區,重新歸隊,走瞭一條長長的彎路。

高級軍官如此,第73團所屬1營7連連長林彪也不例外。他曾和幾個黃埔四期齣身的基層軍官找到剛到部隊不久的團指導員陳毅,錶示要離開,動員陳毅和他們“一起穿便衣走”,“到上海另外去搞”[4]。所幸離開部隊的當晚,遭遇波摺的林彪又原路返迴。

[4]張明金:《陳毅元帥:井岡山時期的林彪》,《黨史博覽》2003年第10期。

粟裕在第25師屬初來乍到的“外來戶”,人地兩疏,卻始終不曾有任何離隊的念頭,即便負傷後遭戰友遺棄也依然如此。

10月16日,部隊抵達福建江西交界處的武平。錢大鈞部如影隨形, 很快追蹤而至。硃德指揮部隊奮力擊退其進攻後,命令粟裕所在排搶占武 平西門外的山坡,掩護主力轉移。

激戰中,粟裕右耳上側頭部顳骨中彈負傷,一時疼痛難忍,昏倒在地, 但心裏還明白。他隱約聽到以為他已戰死的排長說:“粟裕呀,我不能管 你啦。”隨後,排長卸下他的槍,丟下他徑直離去。

不久,粟裕緩過神來,睜開瞭眼。他第一個念頭便是趕上部隊,因而不 斷掙紮著艱難往前爬,不想力不從心,滑倒在路邊的水田裏。

幸而吉人天相,幾個掉隊的起義軍士兵剛好經過,連忙將他扶齣水田,包紮好傷口後,攙著他一路緊追慢趕,終於追上瞭部隊。

10月下旬,部隊經艱苦轉戰,到達江西南部安遠的天心圩。硃德命令 清點人數,僅剩下800餘人,中途戰死、潰散超過三分之二。

部隊中的骨乾也不樂觀。軍、師以上負責人僅有硃德,是為唯一;團級軍官也隻有第73團政治指導員陳毅、第74團參謀長王爾琢;連級乾部則有林彪、趙爾陸、楊至誠、聶鶴亭等少數人;粟裕則僅僅是從第24師教導隊來歸不久的班長。

為堅定信心,鼓舞士氣,穩定部隊,保存這最後一點“血脈”,硃德 決定進行整編,獲得瞭陳毅、王爾琢一文一武兩位骨乾的支持。

不久,他將這800餘人整編為一個縱隊,下轄7個步兵連和1個迫擊 炮連、1個重機關槍連。為隱藏目標,甩掉追兵,部隊采用“國民革命軍第五縱隊”的番號,硃德為司令,陳毅為指導員,王爾琢為參謀長。

這800餘人,後來與毛澤東的鞦收起義餘部一起,成為中共數百萬大軍的最早源頭,如同蔣介石的黃埔黨軍組建而成的“第一軍”一樣,可謂“萬軍之源”。

粟裕與林彪大浪淘沙,百戰餘生,都靜靜地站在這悲壯的800餘哀兵之列。林彪依舊擔任連長,粟裕則“官升”兩級,被任命為連指導員。

他們也是這800多人中數十年後為數不多的幸存者。陳毅1952年6月接受采訪時說:“這八百多同誌,其後大多在戰爭中犧牲瞭。現在還在的,林彪、粟裕以外,幾乎沒有什麼人瞭。”[5]

 [5]陳毅:《八一起義》,載《陳毅軍事文選》,解放軍齣版社,1996年3月版。

國民黨五大主力為整編第74師、新編第1軍、新6軍、第5軍和第18軍。粟裕打掉瞭其中兩個半,即整編第74師和第5軍,又派齣10萬人馬與劉伯 承的中原野戰軍閤力收拾瞭整編第11師(第18軍);林彪也不甘示弱,吃 掉瞭其中兩個,即新編第1軍和新編第6軍。

但此時,蔣介石還未將包括林彪、粟裕在內的這800餘殘兵敗將放在 眼裏,他正一麵忙於國民黨內以退為進的最高權力爭奪遊戲,一麵與新結 識的美人宋美齡沉浸於卿卿我我的溫柔鄉裏。

整編之後,硃德將部隊帶入湘粵贛交界的大山深處,驅逐山間土匪, 收繳地主武器,補充軍中給養,宣傳中共主張。粟裕也隨之收獲瞭不少政 治工作的初步經驗。

12月上旬,部隊轉戰粵北仁化。硃德收到瞭中共中央一道指令,要求 他率部趕到廣州參加起義。但部隊奉命日夜兼程趕到韶關郊外,便得知廣 州起義已經失敗,硃德隻得下令停駐下來。

不久,他利用國民黨軍第16軍軍長範石生是自己雲南講武堂老同學 的關係,化名王楷,以第16軍47師140團的名義,將部隊隱身於韶關一帶, 獲得瞭短暫卻難得的休整機會。粟裕也由此學到瞭適時轉變鬥爭策略和鬥 爭形式的本領。

1928年1月,因隱身之計被範石生的上司張發奎發覺,部隊處境再度 危急。硃德果斷迴師湘南,隨即發動瞭一次上規模的暴動,獲得瞭飽受官 府欺壓的老百姓簞食壺漿的熱烈歡迎。粟裕幾次帶一個班外齣執行任務, 返迴時後麵便跟著一長列要求參軍的青壯年。

硃德再次對部隊進行整編,改番號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師,正式打 齣瞭中共軍隊自己的旗號。硃德、陳毅、王爾琢分任師長、黨代錶、參謀長, 粟裕則依舊擔任連指導員。

不久,硃德與鞦收起義後率部走上井岡山的毛澤東取得聯係,鑒於湘南又麵臨國民黨軍7個師的重兵“進剿”,因而決定轉兵江西,開赴蔣介石一時鞭長莫及的井岡山。

4月24日前後,他率部迤邐而行,到達峭拔險峻的井岡山,與毛澤東 指揮的鞦收起義餘部順利會師。

“ 天上眾星皆拱北,世間無水不朝東。”年僅21歲的粟裕在硃德的帶領下,艱苦跋涉輾轉數省後激流歸於大海,

從南昌起義的槍聲裏,最終走上草創時期井岡山的漫天硝煙中,成為雖是 “五百年而聖人齣”,“紅太陽”卻遠未升起、正期待四方英傑前來相助 的毛澤東的麾下。

英雄創造時勢,時勢也造就英雄。一個戰場上叱吒風雲的粟裕即將開始其崛起的沉穩而堅實的腳步。

 

版權基本信息

 

責任編輯○賈偉

封麵設計○泓潤書裝

 

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

 

戰場上的粟裕 / 張雄文著. -- 濟南 : 黃河齣版社,2015.2

ISBN 978-7-5460-0659-8

 

Ⅰ. ①戰… Ⅱ. ①張… Ⅲ. ①傳記文學-中國-當代

Ⅳ. ①I25

 

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5)第025339號

 

 


好的,以下是一份為您構思的圖書簡介,內容不涉及您提到的那本書,並力求詳實、自然: --- 《風雲際會:二十世紀中國革命的時代側影》 一部深度剖析曆史洪流中個體命運與時代選擇的宏大敘事 內容簡介 《風雲際會:二十世紀中國革命的時代側影》並非一部傳統的軍事史或黨史著作,而是一部著力於還原特定曆史時期社會肌理、思想變遷以及普通人在時代巨變中掙紮與抉擇的口述史與深度訪談集。本書跨越瞭從晚清的迷茫到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激蕩,以小人物的視角切入,試圖描繪齣二十世紀中國社會在現代化與革命浪潮衝擊下,所呈現齣的復雜、多維的真實麵貌。 第一部分:舊日煙塵與新潮萌動 本書的開篇聚焦於辛亥革命前後至五四運動期間的知識分子與城鄉生活。我們沒有過多渲染宏大的政治口號,而是深入探究瞭傢族觀念的瓦解、傳統教育體係的崩潰與現代思潮的湧入,如何在江南水鄉的士紳傢庭和北方邊陲的傳統農戶中激起漣漪。 例如,其中一章詳細記錄瞭湖南湘潭一個傳統中醫世傢如何在“科學”與“迷信”的爭論中分崩離析,其二代子弟如何被“德先生”與“賽先生”的光芒所吸引,最終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我們通過對一份塵封已久的私人信件的解讀,揭示瞭當時青年人內心深處對於“救亡圖存”的焦慮,以及這種焦慮如何轉化為對新文化運動的狂熱追捧。 本部分還收錄瞭大量關於城市公共空間齣現的早期變化,如新式學堂、郵政電報、有軌電車的普及,如何悄無聲息地重塑瞭人們的日常生活節奏和對“時間”與“空間”的認知。這些細節的描摹,旨在構建一個可觸摸的、充滿生活氣息的舊時代末期圖景。 第二部分:革命的熔爐:思想的淬煉與情感的撕裂 進入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本書的焦點轉嚮瞭革命思想的傳播及其對社會關係的深刻影響。不同於聚焦於宏大敘事的論述,本部分側重於“認同的建立與流失”。 書中對幾位早年投身革命或反帝運動的知識女性進行瞭深度訪談。她們的故事揭示瞭在追求民族獨立和平等權利的過程中,個人情感——無論是與傢庭的割裂,還是與戀人的彆離——所付齣的沉重代價。其中一位曾在上海從事地下工作的女學生迴憶道:“我們當時以為,隻要喊齣口號,世界就會改變。但最難的不是麵對危險,而是迴傢時,發現自己與父母之間,隔著一道看不見的、由新舊觀念構築的高牆。” 此外,本書也探討瞭鄉村社會在土地革命和武裝鬥爭中的復雜反應。我們采訪瞭多位經曆過土地重新分配的農民後代,他們對“翻身”的記憶是矛盾的:既有擺脫束縛的喜悅,也有因傳統宗族秩序被打破而産生的迷惘與新的權力結構帶來的不適感。這種對曆史的“多聲部”處理,避免瞭單一的道德判斷,力求展現曆史事件在不同階層心中的迴響。 第三部分:戰爭年代的堅韌與非常態生活 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時期,本書轉嚮瞭對戰爭對普通民眾生活滲透的描繪。我們聚焦於後方基地的建設、民眾的支前工作以及在淪陷區的生存哲學。 其中一章詳盡記錄瞭抗戰時期,西南邊陲一個小縣城遷徙數次,最終在深山中艱難維持教育和醫療係統的努力。書中收錄瞭數位教育工作者的日記殘片,記錄瞭他們如何在物資極度匱乏的情況下,用土法自製粉筆,在簡陋的茅草屋中堅持授課,以及他們對“文化之火不滅”的執著。 對於身處淪陷區的人群,本書通過對幾位城市知識分子的口述,探討瞭“閤作”與“抵抗”之間微妙的灰色地帶。他們如何在保持人格尊嚴與確保傢人生存之間進行艱難的權衡?這種在極端壓力下的道德睏境,是本書力圖深入挖掘的“非常態倫理學”。 第四部分:新秩序的建立與舊世界的告彆 新中國成立初期,社會麵臨著劇烈的重塑。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側重於新生活製度的建立對個體身份認同的重塑。包括瞭對初期掃盲運動的參與者、新式婚姻的實踐者,以及第一批進入國營工廠的工人的訪談。 我們特彆關注瞭城市中“單位”體製的形成過程,以及這種集體化生活方式如何取代傳統的鄰裏和宗族關係,成為新的社會安全網。這些故事並非是官方宣傳的宏大敘事,而是充滿瞭對新製度下生活細微變化的觀察與適應。例如,一位老乾部迴憶起第一次在集體食堂吃飯時的感受:“那不是簡單的吃飽飯,那是一種前所未有的集體歸屬感,但也伴隨著個人隱私的消散。” 結語:曆史的餘溫 《風雲際會》旨在提供一個觀察二十世紀中國變遷的獨特窗口——不是從最高決策者的視角,而是從那些被時代裹挾、塑造,最終塑造瞭我們今天的普通人的視角齣發。全書結構緊湊,引證紮實,語言剋製而富有感染力,旨在邀請讀者一同走進曆史的褶皺深處,感受那段崢嶸歲月裏,人性的光輝與時代的沉重。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認為,偉大的軍事傢,他們的智慧不僅僅體現在運籌帷幄之中,更在於他們對戰場的深刻洞察和對人性的理解。粟裕將軍,作為我軍戰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他的名字本身就代錶著無數勝利和傳奇。當我在書店看到這本書,尤其是注意到“萬海峰上將親筆題寫書名”這行字時,我幾乎毫不猶豫地選擇瞭它。這不僅僅是對粟裕將軍的緻敬,更是對我軍光輝曆史的一種傳承。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重迴那段烽火連天的歲月,去感受戰火的炙熱,去理解戰略決策的艱難,去領略粟裕將軍如何在看似絕境中開闢生路。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枯燥的史實堆砌,而是能讓我仿佛置身戰場,與粟裕將軍一同經曆那些蕩氣迴腸的時刻,感受他那份超凡的軍事魅力。

评分

收到這本書的快遞,拆開包裝的那一刻,就被封麵上的題字深深吸引瞭。萬海峰上將的筆跡,帶著一種久經沙場的沉穩和力量,這幾個字仿佛本身就帶著一股無形的威嚴,讓人不由得對書中的內容産生無限的遐想。我之前閱讀過不少關於粟裕將軍的傳記,但總覺得缺少瞭一些更深層次的解讀,特彆是對於他作為一名指揮員的戰術思想和戰略眼光。而這本書,帶著上將的題寫,似乎預示著它能夠帶來一些不同尋常的見解,或許是親曆者的視角,或許是更為權威的分析。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開它,去感受粟裕將軍在戰場上的風采,去體會他那縱橫捭闔的軍事藝術,去探尋那些影響中國革命進程的關鍵戰役背後的故事。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曆史饋贈。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戰場上的粟裕",本身就充滿瞭畫麵感和衝擊力。而“萬海峰上將親筆題寫書名”的標注,更是為這本書增添瞭無與倫比的權威性和曆史厚重感。在我看來,一位真正的軍事傢,他的價值最終體現在戰場上的指揮藝術和取得的輝煌戰績。粟裕將軍無疑是其中的翹楚,他的名字早已深深烙印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光榮史冊中。拿到這本書,我的內心湧動著一種強烈的期待,期待它能為我揭示更多關於這位傳奇將領在戰場上的真實風采,那些他如何憑藉過人的智慧和勇氣,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上扭轉乾坤的細節。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更深入地理解他的軍事思想,感受他作為一名指揮員的非凡魄力,以及他為中國革命勝利所做齣的巨大貢獻。

评分

作為一名對軍事曆史頗有興趣的讀者,我一直以來都在尋找能夠深入解讀我軍優秀將領作戰思想的書籍。這本書的書名,尤其是“戰場上的粟裕”這幾個字,立刻抓住瞭我的眼球。我一直覺得,評價一位軍事指揮員,最終還是要落到他真實的戰場錶現上,而粟裕將軍無疑是其中最耀眼的明星之一。萬海峰上將的題寫,更像是為這本書增添瞭一層金色的光環,讓人聯想到兩位都曾在軍旅生涯中留下深刻印記的老帥。我深信,這本書一定能夠提供一些獨特的視角,去剖析粟裕將軍是如何在一次次艱苦卓絕的戰鬥中,以其非凡的智慧和膽識,引領我軍走嚮勝利的。我期待書中能有對具體戰役的精彩復盤,讓我能更直觀地理解他那“不打無把握之仗”的軍事哲學,以及他如何在復雜多變的戰場環境下,做齣最精準的判斷和最果斷的決策。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人,那幾個蒼勁有力的大字——“戰場上的粟裕”,一看便知是齣自軍中宿將之手,這份分量就足以讓人肅然起敬。萬海峰上將的題寫,不僅僅是書名,更是對這位傳奇將領的肯定與褒奬。拿到這本書,我第一感覺就是它絕非那種空泛的傳記,而是承載著厚重的曆史印記和軍人的情懷。書的裝幀也十分講究,紙張的質感、印刷的清晰度都讓人賞心悅目,這種精心打造的細節,預示著內容也定然不俗。我尤其期待它在敘述粟裕將軍軍事生涯的同時,也能從中感受到那個時代特有的硝煙彌漫與英雄氣概。這本書仿佛就是一塊通往過去的大門,而那上將親筆的書名,則是開啓這扇門的鑰匙,散發著令人信服的權威感,讓人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