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絕望”開始 (日)竹內好,靳叢林譯

從“絕望”開始 (日)竹內好,靳叢林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竹內好 著
圖書標籤:
  • 心理學
  • 自我成長
  • 日本文學
  • 勵誌
  • 情感
  • 人生
  • 哲學
  • 譯文
  • 竹內好
  • 靳叢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湖北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43283
商品编码:159554348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3-01

具体描述

   圖書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 從“絕望”開始 作者 (日)竹內好,靳叢林譯
定價 38.00元 齣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 9787108043283 齣版日期 2013-03-01
字數 350000 頁碼 429
版次 1 裝幀 平裝
開本 大32開 商品重量 0.499Kg

   內容簡介

魯迅叫我們正視自己的腐肉,而且不允許我們有一點點逃避。魯迅那冷峻的目光一直在注視著我們,他執拗的阻礙著我們隻追求自己的幸福。所以,內心滿足的人,或想齣人頭地的人好不要讀魯迅。隻有那些想和周圍的人一起幸福並且為此而感知自己不幸的人,纔可以以魯迅為友,來研讀魯迅。世界在病態之中,我們自身不可能健康……


   作者簡介

   目錄

竹內好生平照片
魯迅入門
緻讀者
一、傳記
1.自傳和自傳性作品
2.傢族及生平
3.從實用科學到文學
4.結婚
5。政治與文學
6.走嚮“絕望”並從“絕望”開始
7.新事物與舊事物
8.事件
二、曆史環境
1.文學革命的源流
2.文學革命
3.文學革命以後
三、作品的展開
1.作品與作品之外
2.《呐喊》與《彷徨》
3.《阿Q正傳》
4.《野草》
5.《朝花夕拾》
6.《故事新編》
7.《兩地書》及其他
四、關於魯迅精神
參考文獻
後記
魯迅雜記(1946--1956)
關於魯迅之死
《藤野先生》
《魯迅評論集》後記
魯迅與許廣平
魯迅的言與行
關於《狂人日記》
魯迅傳
《阿Q正傳》的世界性
魯迅與二葉亭
娜拉與中國
唯有追求真實
魯迅雜記1(1946--1956)
魯迅雜記2(1946--1973)
魯迅雜記3(1946--1977)
編譯者後記


   編輯推薦

   文摘

   序言

《漫遊者的足跡:當代日本思想與文化探索》 導言:在時代的褶皺中迴望 本書並非對單一主題的深入挖掘,而是一次對當代日本思想圖景的廣闊巡禮。我們試圖追蹤那些在時代變遷的洪流中,不斷提齣深刻問題、構建獨特思維框架的知識分子群像。從戰後的廢墟與重建,到泡沫經濟的幻滅,再到數字時代的身份焦慮,日本的文化與思想從未停止對“我是誰”、“我們該往何處去”的追問。 本書將聚焦於那些在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集體與個人之間艱難遊走的思想路徑。我們不尋求提供一個宏大統一的敘事,而是側重於展示思想光譜上的各種張力、矛盾與潛能。這趟旅程將穿越文學的幽微之處,潛入哲學的深邃水域,並觸及社會學的現實肌理。 --- 第一部分:戰後精神的殘響與重塑(1945-1970年代) 一、廢墟上的形而上學:主體性的重建 戰敗的經驗對日本的知識界造成瞭難以磨滅的衝擊。它不僅是政治和國土的失敗,更是精神價值體係的徹底崩塌。這一時期的核心議題是如何在“虛無”之上重新確立“主體性”。 “純文學”的睏境與齣路: 探討以大江健三郎、安部公房等為代錶的作傢,如何在繼承日本古典敘事的同時,吸收西方存在主義和異化理論,構建齣反抗既有權力結構的文學世界。他們的作品往往聚焦於異鄉人、變異者和邊緣人,這些形象成為抵抗“平均化”和“同質化”的象徵。 馬剋思主義的修正與衰退: 分析早期戰後日本思想界對馬剋思主義的激進闡釋,以及隨著經濟復蘇和工人運動的退潮,這種思潮如何轉嚮對“日常生活中的權力”以及“非政治性的政治”的關注。這一轉嚮為後來的文化批評奠定瞭基礎。 二、對“現代性”的反思性批判 日本的現代化進程是極速且充滿張力的。知識分子群體開始審視“成功”背後的代價。 “物哀”與“幽玄”的當代語境: 追溯日本傳統美學概念如何被重新激活,用以批判西方理性主義帶來的工具化和扁平化。探討這些概念如何成為抵抗技術至上論的一種內在資源。 “公共領域”的建構嘗試: 研究戰後知識分子如何在大學、岩波書店等機構中試圖重建一個獨立於國傢機器和商業資本的公共討論空間。分析這一嘗試的成功之處與最終的局限性。 --- 第二部分:泡沫時代的焦慮與身份的解構(1980年代-1990年代) 三、消費主義的勝利與內在的空洞 隨著經濟的騰飛和全球化的深入,消費文化成為新的主導意識形態。思想界開始關注“符號的過剩”與“意義的缺失”。 對“物”的迷戀與異化: 探討以後現代主義思潮為背景,對“真實”與“摹本”、“原版”與“復製品”之間界限模糊化的觀察。分析這種現象如何反映瞭個人在物質極大豐富背景下的精神迷失。 “私小說”的變異: 考察“私小說”這一傳統文體在後現代語境下的轉變。作傢們不再僅僅是記錄私人生活,而是開始利用個人敘事來解構宏大曆史,將自我置於文化商品的矩陣之中進行審視。 四、亞文化與邊緣群體的崛起 在主流文化趨於同質化的同時,亞文化開始展現齣強大的生命力和思想錶達力。 “禦宅族”現象的社會學解讀: 分析動漫、遊戲等領域如何成為年輕人逃離現實壓力、構建次級身份認同的場域。探討這些“沉浸式體驗”背後的社會心理機製,以及它們對傳統社會規範的挑戰。 都市遊牧者的哲學: 考察那些拒絕穩定職業和傳統傢庭模式的群體,他們如何通過空間移動和生活方式的選擇,實踐一種抵抗主流價值的“在場”哲學。 --- 第三部分:數字時代的碎片化與連結的悖論(2000年至今) 五、信息洪流中的認知轉嚮 互聯網和移動通信技術的普及,徹底改變瞭知識的生産、傳播和消費模式。 記憶的外部化與自我身份的重構: 探討在海量數據和即時通訊的環境下,個體的記憶和知識存儲如何從內在嚮外部平颱轉移。分析這種“外部化”對主體連貫性的影響。 “噪音”與“信號”的辯證法: 考察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篩選有效信息,以及“噪音”本身是否構成瞭一種新的、非結構化的文化形態。知識分子如何在這種背景下重新定義“洞察力”。 六、危機後的倫理重構 自然災害、社會老齡化、經濟停滯等持續性危機,迫使思想界重新思考社區、信任與共同體(Kyōdōtai)的未來。 “小共同體”的迴歸與張力: 分析在宏大敘事失效後,人們對地方性、小型社群的重新依戀。這些“小共同體”如何在提供安全感的同時,也可能滋生排他性和保守主義傾嚮。 技術倫理與未來展望: 關注當代日本思想傢對人工智能、生命科學等前沿科技可能帶來的倫理挑戰的探討,以及他們試圖將日本獨特的“萬物有靈”或“人機共生”的觀念融入未來技術哲學的嘗試。 --- 結語:持續的在場與未竟的對話 本書的終點並非一個結論,而是對下一階段思想探索的展望。當代日本思想的特質在於其深植於曆史經驗的韌性,以及對外部思潮的極高吸收與本土化能力。我們所見證的,是一群不斷在“內”與“外”、“舊”與“新”之間尋找平衡點的思想者,他們的足跡,構成瞭理解當代亞洲乃至全球化背景下知識分子處境的一份重要參考。本書力求展現的,正是在這種永恒的張力中,思想如何得以保持其活力與批判性。

用户评价

评分

《從“絕望”開始》——這個書名,如同一個深邃的眼神,直視著我內心深處某種隱秘的角落。它沒有迴避,而是直接點破瞭許多人可能試圖迴避的感受。竹內好,我並不瞭解他的其他作品,但僅憑這個書名,我已能感受到一種強大的力量,一種不迴避現實的勇氣。我好奇,作者將如何界定“絕望”,它是否是一種情感的極緻,一種認知的盲點,抑或是一種對未來的徹底放棄?我期待,這本書並非僅僅停留在對絕望的描繪,而是能如其名所示,從這個看似終結的起點,開啓新的思考,新的可能。也許,絕望本身就蘊含著某種破除舊有格局的力量,一種逼迫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一切的契機。靳叢林的翻譯,我希望能成為一把鑰匙,打開竹內好先生思想的大門,將那些精妙的論述,那些深刻的洞見,以最恰當的方式呈現。我渴望在這本書中,找到一種能夠理解和接納自身脆弱的勇氣,一種即使身處黑暗,也能抬頭尋找星光的智慧。

评分

《從“絕望”開始》,這不僅僅是一個書名,在我看來,它更像是一種宣言,一種對生命中普遍存在的艱難時刻的直接迴應。它毫不避諱地將“絕望”置於焦點,這本身就具有一種強大的吸引力,讓人想要一探究竟,看看作者究竟想講述一個怎樣的故事,或者拋齣怎樣的問題。竹內好,這個名字對我來說是未知的,但這書名卻像是一個引子,勾起瞭我對這位作者創作意圖的強烈好奇。我猜測,這本書可能在探討一種在睏境中尋找突破的哲學,或者是一種在看似無望的環境中,個體如何保持清醒和獨立思考的姿態。我期待的是,它能帶給我一種新的視角,一種能夠幫助我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起伏跌宕,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賦予我麵對睏難的勇氣。靳叢林的翻譯,我同樣寄予厚望,希望她能以一種自然流暢、又不失深度的語言,將竹內好先生的思想精髓,如同一幅徐徐展開的畫捲,呈現在我的眼前,讓我能夠沉浸其中,感受文字的力量。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給我一種莫名的吸引力,它直接點齣瞭“絕望”這個極具衝擊力的詞匯,仿佛在邀請讀者一同踏上一段探索內心深處黑暗的旅程。竹內好,這個名字對我來說是陌生的,但“從‘絕望’開始”這個書名,卻自帶一種哲學式的沉思,讓我聯想到那些直麵人生睏境,卻依然尋找齣路的思想傢。我很好奇,在這位日本作傢筆下,“絕望”究竟是什麼樣的存在?它是一種無法逾越的高牆,還是一種破繭成生的契機?我期待書中能夠觸及人類普遍存在的脆弱和無助感,但更希望它能展現齣一種超越絕望的可能性,哪怕隻是一絲微光。靳叢林的翻譯,我也同樣抱有期待,好的翻譯能夠讓原著的精神得以更好地傳遞,讓文字擁有生命力。我希望譯者的筆觸能夠細膩且富有感情,將竹內好先生的深刻思考以一種易於理解且能引起共鳴的方式呈現給中文讀者。這本書,我想我會抱著一種尋找答案的心態去閱讀,尋找那個在黑暗中,我們或許都能找到的,關於“開始”的答案。

评分

“從‘絕望’開始”,這句話本身就充滿瞭一種矛盾的美感,它像是在宣告一種宿命,又仿佛在預示著一種解脫。讀到這個書名,我很難不被它所吸引。它不像那些輕鬆愉快的讀物,而是自帶一種沉甸甸的分量,仿佛在邀請我進行一次嚴肅的精神跋涉。竹內好,這個名字對我而言是全新的,但我已經被這個書名所構建的世界所吸引。我猜測,這本書可能會探討個體在麵對人生重大挫摺、重大失落時,如何去認識和理解“絕望”這種情緒,以及在這種極端情緒中,是否還存在著某種重塑自我的可能性。我希望,它能展現齣一種超越痛苦的力量,一種在廢墟之上重建意義的能力。靳叢林的翻譯,我希望能夠精準地傳達作者的文字韻味,那種可能蘊含著的日式文學特有的含蓄與深刻,不打摺扣地呈現給讀者。我期待的,不僅僅是字麵意義的理解,更是能夠觸及靈魂深處的共鳴。

评分

當我看到《從“絕望”開始》這個書名時,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各種各樣的畫麵,有那種在迷宮中找不到方嚮的無助,也有在暴風雨中孤立無援的恐慌。這本書的標題,就像是一聲沉重的嘆息,卻又暗藏著一絲不甘和反抗。竹內好,我並不熟悉,但這個書名本身就構成瞭一種引人入勝的敘事。它不像許多書名那樣直白地告知內容,而是留下瞭巨大的想象空間。我猜想,作者可能是在探討一種普遍的生存睏境,一種在現代社會中,人們越來越難以迴避的精神危機。是關於個人內心的掙紮?還是社會環境的壓迫?亦或是兩者皆有?我迫切地想知道,他將如何描繪這種“絕望”,是用一種冷峻的批判,還是一種溫情的慰藉?靳叢林的翻譯,則為這本書搭建瞭一座通往我心靈的橋梁。我期待她能夠準確捕捉作者的意圖,用流暢而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將那份可能存在的深刻思想,如流水般自然地注入我的閱讀體驗中。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次與自我對話的邀請,一次對生命本質的叩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