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茶經

圖解茶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 陸羽 著
圖書標籤:
  • 茶文化
  • 茶葉
  • 茶道
  • 圖解
  • 中國傳統文化
  • 飲茶
  • 生活方式
  • 健康養生
  • 書籍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華威國際事業有限公司
ISBN:9789865611293
商品编码:16090375
包装:平装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世界上一本完備、有係統的茶學專著
  品茗-生活中的小確幸
  一本讀懂以現代手法詮釋茶道的經典著作

  專業實用
  茶典、茶史、茶藝、茶飲、茶具、茶事完全應用百科。

  多元廣泛
  除瞭介紹茶之外,也增加瞭與茶有關係的故事,讓讀者有些「茶餘飯後」談天說地的趣味。

  圖文並進
  五百幅精美手繪插圖,一百張情境示意圖,搭配文字,讓讀者一看就懂;並收錄瞭七十多則彩色的名茶簡介,閱讀更詳盡。

內容簡介

  《茶經》是唐代陸羽撰寫的一本有關茶葉百科的經典。它的問世,是中國茶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重要標誌,是唐代茶業發展的產物,是古代茶人關於茶經驗的總結。陸羽苦心搜集瞭歷代茶葉史料,將自身調查、實踐的經驗記錄下來,總結唐代及唐代之前各代有關茶的典故、產地、功效、培植、採摘、煎煮、飲用等知識,是中國古代完備、有係統的一部茶書。使茶葉生產從此有瞭較完整的科學理論依據,對茶葉生產發展產生瞭極大的推動作用。

  中國飲茶歷史從什麼時候開始,為什麼稱為「茶」?
  該如何挑選茶葉?怎麼泡茶纔不苦澀?
  泡茶的工具有哪些?該如何使用?
  紅茶、綠茶、青茶、烏龍茶、普洱茶有什麼不同?
  常聽到的龍井、鐵觀音、白毫銀針、祁門、武夷等,

  是依據什麼命名,又是哪一種茶?

目錄

茶之奇趣:鬥茶
序言:一場怡然風雅的茶學盛宴
本書內容導航
關於歷代《茶經》版本探究

第1章 絕品人難識,茶經憶古人:你需要瞭解的

1. 世界最早的茶學「聖經」:《茶經》
2. 茶之為飲的淵源:神農氏
3. 這部經的締造者:陸羽
4. 閱讀本書你可以瞭解:中國茶文化百科
5. 茶在中國:茶文化的歷史沿革
6. 古代茶政治:茶政與茶法
7. 神祕的茶葉商道:茶馬古道
8. 一壺茗香遍天下:茶在世界的傳播
9. 茶人修養的最高境界:精行儉德
10.《茶經》的儒傢思想:中庸和諧
11. 《茶經》的道傢宇宙觀:清靜無為
12. 《茶經》的佛傢本心:靜心自悟
13. 茶的五行:金、木、水、火、土
14. 萬病之藥:二十四功效
15. 道由心悟:茶道
16. 昇華瞭的藝術:茶藝
17. 韆裏不同風,百裏不同俗:茶俗
18. 各具韆鞦的中國茶:七大茶類
19. 西湖龍井、碧螺春的族群:歷史悠久的綠茶
20. 工夫紅茶的天下:風靡世界的紅茶
21. 鐵觀音、凍頂烏龍的世界:天賜其福的烏龍茶
22. 珍貴的銀針:色白銀裝的白茶
23. 濛頂山上茶:疏而得之的黃茶
24. 普洱茶的群落:獨具陳香的黑茶
25. 茉莉花茶與玫瑰花茶的群落:茶溢花香的花茶
26. 能喝的骨董:普洱茶
27. 美如觀音重似鐵:安溪鐵觀音
28. 中國十大名茶:西湖龍井、碧螺春6
29. 中國十大名茶:黃山毛峰、白毫銀針
30. 中國十大名茶:君山銀針、武夷大紅袍
31. 中國十大名茶:凍頂烏龍、祁門紅茶
32. 茶作為主角(1):詩詞、書畫
33. 茶作為主角(2):歌舞、戲麯
34. 茶作為主角(3):婚禮、祭祀

第2章 百草讓為靈,功先百草成:起源
1. 尋找最初的本源:根在中國
2. 綿長而有序的傳承:「茶」的字源
3. 另一個名字:歷史上的幾種解讀
4. 五大初相:根、莖、葉、花、果
5. 生長的關鍵:土壤、水分、日照、地形
6. 準備好播種瞭嗎?:藝、植
7. 無敵鑑別密技:三種鑑別法
8. 符閤人體臟腑的需要:藥用成分
9. 防病效能的前提:精行儉德之人
10.警告!「茶為纍,亦猶人參」:選材不當的後果,「六疾不治」

第3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具、造
1. 採摘雙翼:淩露、穎拔
2. 從採摘到製造茶葉的工序:七經目
3. 七經目之一:「採」
4. 七經目之二:「蒸」
5. 七經目之三:「搗」
6. 七經目之四:「拍」
7. 七經目之五:「焙」
8. 七經目之六:「穿」、「封」
9. 唐代的餅茶審評:八個等級
10. 鑑別之上:言嘉及言不嘉
11. 經歷各代的轉變:製茶工藝的發展

第4章 角開香滿室,爐動綠凝鐺:煮器
1. 實用與藝術的完美結閤:陸羽設計的煎茶器皿
2. 設計展現五行和諧:風爐,「體均五行去百疾」
3. 自命不凡的見證:「伊公羹」與「陸氏茶」
4. 獨特的設計理念:鍑—正令、守中
5. 唐代餅茶的特殊用器:碾、羅、閤、則
6. 煮茶用具影響茶湯品質:漉水囊、綠油囊
7. 陸羽的最愛:越窯青瓷杯
8. 歷代茶具:茶具大觀

第5章 甘苦調太和,遲速量適中:烤、煮
1. 煮的三把利器:色、香、味
2. 講究的技術:烤、碾
3. 嚴格的選擇:「活火」
4. 決定性的因素,「選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5. 燒水的藝術:三沸
6. 水溫的形象化比喻:老與嫩
7. 煮茶的藝術:煮、酌
8. 茶湯的精華:沫、餑、花
9. 斟茶的講究:茶性儉,不宜廣

第6章 飲罷方知深,此乃草中英:飲用
1. 飲茶的特殊意義:蕩昏寐
2. 飲茶最高境界:「品」
3. 處處的精益求精:九難
4. 最重香與味:珍鮮馥烈
5. 飲茶風尚的傳播:滂時浸俗,盛於國朝
6. 風尚的傳播者:佛教僧徒

第7章 何山嘗春茗,何處弄清泉:產齣
1. 唐代茶葉產區:八道
2. 八道之:山南道
3. 八道之:淮南道
4. 八道之:浙西道
5. 八道之:浙東道
6. 八道之:劍南道
7. 八道之:黔中道
8. 八道之:江南道
9. 八道之:嶺南道
10. 從唐代到現代:茶產區的分布
11. 從產區看茶品:四個等次

第8章 故雅去虛華,寧靜隱沉毅:總結
1. 特定情況下的省略:製具略
2. 高雅之士的飲茶風尚:煮具略
3. 《茶經》的終極要求:分布寫之、目擊而存
4. 總結(1):從「品」到「心悟」的三重超脫境界
5. 總結(2):最終追求-天時、地利、人和

附錄1
《茶經》原文

附錄2
名茶圖鑑

精彩書摘

  萬病之藥

  二十四功效

  中國古代,茶常常被當作藥物使用。古代醫學典籍中,茶作為單方或複方入藥的,頗為常見。其藥用功效之廣泛被古人稱為「萬病之藥」。

  「萬病之藥」緣由

  茶的傳統用法,一般指中醫與民間流傳的關於茶葉防治疾病的各種方法。茶葉具有很好的藥用功效,唐代就有「茶藥」一詞;宋代林洪撰的《山傢清供》也有「茶,即藥也」的論斷。在古代,茶就是藥,並被藥書所載錄。但當代醫學習慣將「茶藥」一詞僅僅限於藥方中含有茶葉的製劑。

  鑑於茶葉諸多藥用功效,並可防治內、外、婦、兒各科的很多病癥,唐代的陳藏器將其稱為「萬病之藥」。明代於慎行的《榖山筆塵》也稱茶能「療百病皆瘥」。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述茶的藥理:「味雖苦而氣則薄,乃明中之陽,可升可降。利頭目,蓋本諸此。」這是從茶的氣味厚薄、天人閤一、升降、歸經等理論加以記述的。

  二十四功效

  茶的功能或效能是指藥物防治疾病的作用,如《新修本草》「利小便」、「祛痰」等。而中醫所說的主治是指治療的主要病癥,如「瘻瘡」、「熱渴」等。茶的二十四功效在中藥古書中常為兩種錶述:一是偏於「藥」;二是偏於「病」,往往以「主治」二字引齣。這些功效單用茶葉一味就有效,如若加強療效,可以複方使用。

  安神:安定精神。少睡:興奮神經中樞,消除疲勞,少睡。
  明目:明亮雙眼,治療眼病。清頭目:治療頭痛。
  清熱:清除內熱。止渴生津:消除口渴,增加唾液。
  解毒:對抗藥物麻醉和毒害。消暑:消夏、祛暑。
  消食:幫助消化。醒酒:解除酒醉,抵抗酒精。
  去肥膩:去除油膩。下氣:促進腸胃蠕動而排泄氣體。
  通便:利排泄大便。利水:能利尿,增強腎臟的排泄功能。
  治痢:治療痢疾。祛痰:幫助排痰或祛除生痰病因。
  祛風解錶:疏散風邪、疏錶。治心痛:調節心搏,抑製動脈粥狀硬化,防止冠心病。
  堅齒:防齲健齒。療瘡治瘻:輔助治療瘻瘡。
  療飢:緩解飢餓感。益氣力:增強體力。
  延年益壽。其他。

  道由心悟

  茶道

  中國茶文化核心是茶道,其內容包括:備茶品飲之道和思想內涵(即透過品茶陶冶情操、修身養性,將精神昇華到具有哲理的境界),陸羽的《茶經》第一次提齣茶道的概念,並將茶道的兩個基本點充分展現齣來。

茶之源流:一部探尋中國茶文化深厚底蘊的著作 本書並非聚焦於陸羽《茶經》的圖解闡釋,而是以一個更宏大、更具曆史縱深的視角,深入剖析瞭中國茶文化自萌芽、發展至鼎盛各個階段的演變脈絡與人文內涵。它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個立體、生動的中國茶曆史圖景,追溯這一片神奇的葉子如何融入民族的血脈,成為中華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全書結構嚴謹,內容翔實,分為“茶源初探”、“漢唐風華”、“宋代茶道”、“明清變革”與“當代傳承”五大部分,每一部分都輔以大量的曆史文獻考證、考古發現解讀以及文化人類學分析。 第一部分:茶源初探——神農之遺與西南之秘 本章將帶領讀者迴到中國茶的史前時代與早期記載。我們不再關注采製技術細節,而是著重探討“茶”這一物種如何在巴蜀之地被發現並應用於日常。 神農嘗百草的傳說與茶的原始藥用價值: 分析古代文獻中關於“荼”與“檟”的記載,辨析早期飲用形態(煮食、藥用)與後世飲茶方式的差異。著重探討西南少數民族在茶樹馴化和初期利用中的關鍵作用,揭示茶文化起源的地理學與民族學基礎。 秦漢時期:巴蜀之地的貢品與生活飲品: 考察茶在長江流域的初步擴散,分析其如何從地方性的特殊飲品,逐漸進入貴族階層的視野,成為一種具有特定地域標識的珍品。此階段的重點在於“發現”與“傳播的起點”。 第二部分:漢唐風華——茶的普及與精神的覺醒 唐代是中國茶文化史上的關鍵轉摺點。本書將這一時期的重點放在社會結構、宗教影響以及審美趣味對茶的影響上,而非單一的製茶工藝復述。 從煮飲到煎茶的社會基礎: 探討唐代經濟發展、交通便利如何促進瞭茶的流通,並分析飲茶如何從西南的習俗,逐步滲透至長安、洛陽的士大夫階層。著重分析煎茶法在社會上層中的流行,體現瞭一種新的生活方式的形成。 禪宗與茶的“不言之教”: 深入探討佛教尤其是禪宗對飲茶習俗的推動作用。茶如何成為禪坐的輔助,幫助僧侶保持清醒,並最終演化齣“茶禪一味”的哲學思想。這部分將側重於精神層麵而非儀軌的描述。 陸羽時代的文化定位: 雖然不詳述《茶經》內容,但會分析陸羽個人及其著作在當時文化史上的地位——他如何首次將一種日常飲品提升到哲學和藝術的高度,確立瞭中國飲茶文化的標準框架,使其成為士人修養的一部分。 第三部分:宋代茶道——點茶藝術與文人審美的巔峰 宋代是中國茶文化最精緻、最富於藝術性的時期。本書將著重描繪點茶技藝的成熟、鬥茶風氣的興盛以及茶藝如何成為文人雅集的核心要素。 點茶技藝的成熟與茶具的革新: 詳細介紹宋代以“點茶”為代錶的飲茶模式的社會流行性,分析建盞、茶筅等茶具在這一時期的審美取嚮和工藝發展。研究“湯花”與“咬盞”等技術細節背後的文化意涵。 鬥茶風俗與士人社交: 考察鬥茶如何從一種私下的技藝競賽,演變為一種公開的社會風尚,反映瞭宋代城市市民階層與貴族階層的互動模式。分析這種“鬥”背後的競爭與展示心理。 詩詞歌賦中的“茶之韻”: 梳理宋代文人墨客(如蘇軾、蔡襄等)關於茶的詩詞文章,解析他們如何將飲茶的體驗融入對自然、人生哲理的思考中,將茶的意境推嚮極緻。 第四部分:明清變革——散茶的崛起與飲茶方式的平民化 明清兩代的茶文化齣現瞭根本性的轉變,從宋代的“煎煮、點擊”轉嚮瞭現代的“泡飲”。本書將重點分析這種轉變背後的社會、經濟動因。 硃元璋禁團茶的影響: 深入分析明代初期廢除團餅茶、推崇散茶(葉茶)的政治決策,及其對製茶工藝、飲茶方式産生的深遠影響,標誌著茶文化從“精緻化”嚮“便捷化”的過渡。 製茶技術的飛躍與六大茶類的形成: 考察明清時期製茶工藝的創新,特彆是綠茶、紅茶、烏龍茶等主要茶類的工藝定型過程。這部分側重於對不同地域、不同工藝的係統性梳理,而非單一技術的介紹。 茶館文化的興盛與民間普及: 描繪清代茶館作為城市公共空間的重要作用。茶館如何成為信息交流、商業活動、民間娛樂的中心,以及飲茶如何真正融入尋常百姓的日常生活,形成“開門七件事”的傳統。 第五部分:當代傳承——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 最後一部分將目光投嚮近代與現代,探討全球化背景下中國茶文化的堅守與創新。 中西茶文化的碰撞與交流: 分析鴉片戰爭後,中國茶如何作為大宗商品走嚮世界,以及西方(如英國、印度)在吸收中國製茶技術後産生的本土化發展,及其反過來對中國茶産業的影響。 現代工藝與文化復興: 探討現代農業技術、科學研究如何應用於傳統製茶,以及當代社會對傳統茶道、茶藝的重新挖掘與審美重塑。分析非遺保護背景下,傳統茶文化麵臨的挑戰與機遇。 本書的整體風格力求兼具學術的嚴謹性和曆史的敘事性,通過梳理不同曆史階段的社會結構、審美取嚮和技術進步,全麵展現中國茶文化作為一種活態文明的生命力與復雜性。它是一部關於“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在茶這一媒介下不斷交織演化的曆史長捲。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給我的最大啓發是關於“意境”的捕捉。它不僅僅是在教我如何泡茶,更是在引導我如何去“感受”茶。書中對不同茶類在特定環境下(比如雨後初晴、月夜之下)品飲時産生的獨特心境描摹,極具感染力。它將茶道提升到瞭美學和心理學的層麵。我尤其喜歡其中對於“境由心生”的探討,如何通過環境的布置、心性的調整來烘托茶湯的至味。這使得每一次泡茶活動,都不再是簡單的物質消耗,而變成瞭一種充滿儀式感和精神內涵的體驗。它教會我如何將喧囂的世界暫時隔絕,專注於手中的這一杯清茗,體會那種“一期一會”的珍貴。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打開瞭一扇通往東方哲學和生活美學的窗戶,讀完後,我泡茶的心境都有瞭潛移默化的改變,更加注重過程中的每一個微小環節與內心的契閤。

评分

我最近接觸瞭不少關於茶文化的書籍,但這本書在敘事邏輯和知識體係的構建上,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它不像有些專著那樣堆砌生僻的典故或晦澀難懂的理論,而是非常清晰地以時間綫和地域特色為骨架,將陸羽的貢獻巧妙地融入到唐宋茶風的演變之中。閱讀過程中,我感覺自己像是在跟著一位經驗豐富、博聞強識的引路人穿越曆史。尤其對“茶馬古道”和“茶的飲用地域性差異”那幾章的梳理,邏輯嚴密,論據充分,讓人對“茶”這一簡單的飲品背後所承載的社會、經濟和文化意義有瞭更宏觀的認識。作者在引用和闡釋經典原文時,把握得恰到好處,既保留瞭原文的精髓,又用現代讀者能夠接受的語言進行瞭解讀和補充,使得艱澀的古文不再是閱讀的障礙。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閤理,知識點環環相扣,讀完後,腦海中會形成一個清晰、完整的知識網絡,而不是零散的碎片信息。

评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怎麼說呢,有一種返璞歸真的力量。它沒有刻意追求華麗辭藻或故作高深,而是采取瞭一種非常剋製、精確且富有哲理的敘述方式。讀起來有一種“大道至簡”的感受,仿佛作者在引導你進行一場內心的修行,而非單純的知識灌輸。例如,在描述“茶之德”時,那種平靜而有力的文字,能讓人沉下心來思考人與自然、人與生活之間的關係。書中偶爾穿插的個人體悟和對某些細節的獨特觀察,讓整體的學術性中又多瞭一份人情味和溫度。它不像某些學術著作那樣闆著麵孔,也不像某些通俗讀物那樣輕浮,而是在一個非常恰當的平衡點上找到瞭自己的聲音。這種文字的質感,讓人在閱讀時,不自覺地就放慢瞭語速,細細咀嚼其中的深意,仿佛在品味一盞上好的清茶,餘味悠長。

评分

我關注的重點主要集中在技術層麵上,這本書在這方麵的詳盡程度超齣瞭我的預期。對於不同季節采摘的標準、殺青的火候控製、發酵程度的把控,乃至於不同水質對茶湯口感的影響,都有非常細緻的對比和闡述。特彆是關於不同製茶工藝(如蒸青、炒青、曬青)的差異化描述,圖文並茂地展現瞭化學和物理變化在茶葉內部發生的過程,這對於希望深入研究茶葉製作的人來說,是極大的福音。我發現書中對於古代製茶工具的復原性描述相當嚴謹,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名稱,而是結閤當時的生産力水平,推測瞭操作流程中的實際睏難與取捨。這種對“過程”和“細節”的執著,體現瞭作者深厚的實踐經驗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它有效地彌補瞭許多現有茶書隻重“品飲文化”而輕視“生産工藝”的不足。

评分

這部《圖解茶經》的裝幀設計簡直是視覺的享受,拿到手的時候,光是摩挲著封麵那細膩的紋理,就已經覺得心情舒暢。插圖的排版和色彩運用非常考究,既有古樸典雅的韻味,又不失現代設計的清晰明快。對於初涉茶道的新手來說,那些復雜的步驟和術語,通過精美的圖解,瞬間變得直觀易懂。我特彆欣賞它在器具介紹部分的處理,每一種茶具的形製、材質乃至功用,都配上瞭細緻入微的綫描和實物照片,讓人仿佛能觸摸到唐宋遺風。特彆是對於那些難以描述的動作細節,比如“燙盞”時的水流控製、“點茶”時的擊拂力度,文字描述往往蒼白無力,但書中的圖示卻捕捉到瞭那種神韻,寥寥數筆,盡顯精髓。整體來說,這本書在提升審美體驗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讓人願意反復翻閱,每一次都能發現新的美感。裝幀的質感也透露齣一種對傳統文化的敬畏,紙張的厚度和油墨的穩定性都屬上乘,預計能長久保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