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其文化形態繁復多樣,宗教則是印度文化裏麵最優活力的思想文化要素。中國佛教經典中的印度哲學資料,過去很少被人注意,研究印度哲學最活躍的歐美哲學傢主要是從梵文資料尋找研究素材,日本學者注意到這些資料,並在以往的研究中加以充分利用。《印度哲學通史》是對《印度哲學史》《印度近現代哲學》《印度近代哲學傢辨喜研究》三本書的整編重版。
內容介紹:
印度哲學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提齣和探討瞭很多問題:世界的起源和發展、物質和精神的本源、靈魂和肉體的關係、物質運動的形式、時空的實在性、人類認識的能力和途徑、思維的辯證發展、語言邏輯與實在的關係、理論與實踐的關係、解決社會苦難的方法等,這些問題也是馬剋思主義哲學不能不涉及的問題。
作者介紹:
黃心川,1928年生,江蘇常熟人,漢族。1946年-1948年,就讀於杭州之江大學。1958年,北京大學哲學係外國哲學史專業研究生畢業。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研究員、榮譽學部委員,東方文化研究中心名譽主任,玄奘研究中心主任,印度龍樹大學榮譽教授等。兼任國際印度哲學研究協會執行會員、國際梵文研究協會顧問、印度羅摩剋裏希那——辨喜國際研究運動顧問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南亞學會副理事長等。
對東方哲學、宗教特彆是印度哲學、宗教有係統深入的研究,主要著作有:《印度哲學史》、《印度近現代哲學》、《印度佛教哲學》、《印度近代哲學傢辯喜研究》等;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 宗教捲》、《中國大百科全書 哲學捲》(分科主編、編委)、《南亞辭典》、《宗教辭典》(副主編)、《世界十大宗教》、《亞太地區的宗教》等;發錶論文100餘篇,其中一部分已經被譯成英文、日文、韓文、孟加拉文。
目錄:
上 編
印度古代哲學
第一章 導言
一、印度概說
二、印度哲學史概觀
(一)古代哲學
(二)中世紀哲學
三、印度哲學的基本特徵
四、研究印度哲學史的意義和方法
(一)學習和研究的意義和方法
(二)當前印度哲學史研究中的主要傾嚮
五、印度哲學與中國
第二章 吠陀中的哲學思想萌芽
一、《梨俱吠陀》時代
二、名稱和內容
三、多神論與一神論
四、哲學思想萌芽
五、社會倫理思想
第三章 奧義書的哲學和社會思想
一、時代
二、名稱
三、唯心主義哲學的中心思想
(一)梵我同一
(二)輪迴解脫
四、素樸的唯物主義自然觀
五、對立的時空觀
六、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兩個陣營、兩條路綫的鬥爭
———鄔達羅迦與耶若婆佉
第四章 沙門思潮
一、沙門思潮興起的社會曆史背景
二、諸子百傢爭鳴的局麵
三、“六師”的哲學和社會思想
(一)富蘭那·迦葉的道德否定論
(二)阿耆多的唯物論
(三)婆浮陀的七原素說
(四)拘捨羅的命定論
(五)散惹耶的不可知論
(六)尼乾子的多元實在論
四、對“六師”的評價
五、“六師”在中國的影響
第五章 順世派的哲學
一、名義和史料
二、哲學和社會思想
(一)基本特徵
(二)自然觀
(三)認識論
(四)社會倫理思想
三、順世論的曆史發展綫索
四、在中國的影響
第六章 生活派(邪命外道)的哲學
一、名義和史料
二、生活派的曆史發展綫索
(一)前期的生活派
(二)後期的生活派
三、哲學和社會倫理思想
(一)命定論
(二)原子論
(三)宇宙觀
(四)認識論
四、餘論
第七章 耆那教的哲學
一、名義和史料
二、哲學思想
(一)非一端論
(二)世界觀
(三)認識論
三、宗教和社會思想
四、耆那教的曆史發展綫索及其影響
第八章 佛教哲學
一、分期和史料
二、原始佛教
(一)佛陀的生平
(二)原始佛教的宗教哲學思想
三、部派佛教
(一)成立的時代
(二)佛教的結集
(三)統一佛教的派彆分裂和原因
(四)部派佛教所爭論的主要問題
四、大乘佛教
(一)興起的時代
(二)大乘思想的特性
(三)大乘佛教興起時期的經典和思想
(四)大乘的主要派彆———中觀派與瑜伽行派
五、密教
(一)興起的時代
(二)派彆和經典
(三)哲學思想
六、佛教在印度的衰落及其原因
第九章 數論派的哲學
一、婆羅門教係統諸派哲學形成時期的社會曆史背景
與派彆鬥爭情況
二、數論派的哲學
(一)名義、史料和主要思想傢
(二)數論的起源和發展
三、古典數論的二元論學說
(一)世界觀
(二)認識論
(三)社會倫理學說
(四)古典數論的社會作用
四、簡短的結論
第十章 瑜伽派的哲學
一、名義、史料和主要思想傢
二、瑜伽的起源和發展
(一)早期瑜伽
(二)古典瑜伽
(三)後期瑜伽
三、瑜伽與佛教的關係及其在中國的影響
四、對瑜伽的幾點評價
第十一章 勝論派的哲學
一、名稱、經典和主要思想傢
二、勝論的起源與發展
(一)早期勝論
(二)古典勝論
(三)後期勝論
三、古典勝論的世界觀
(一)原子論
(二)範疇論(句義論)
(三)因中無果論
(四)簡單的結論
四、認識論
五、社會倫理思想
六、勝論在中國的影響
第十二章 正理派的哲學和邏輯思想
一、正理派的起源與演變
二、十六諦義論
三、認識論
(一)認識的定義和分類
(二)知覺
(三)推理
(四)類比
(五)證言
(六)真理的標準
四、自然觀
五、社會倫理思想
六、正理論的近代影響
第十三章 彌曼差派的哲學
一、名義、史料
二、彌曼差的起源和發展
三、認識論
四、世界觀
(一)範疇論
(二)“無前”與無神論
(三)言語不滅論
五、彌曼差的無神論反對有神論的鬥爭
六、社會倫理思想
第十四章 吠檀多派的哲學
一、名義、史料和主要思想傢
二、吠檀多哲學的主要派彆及其分野
(一)《梵經》的哲學思想
(二)喬荼波陀的不二論
(三)商羯羅的不二論
(四)羅摩奴闍的製限不二論
(五)摩陀婆的二元論
(六)尼跋迦的二元不二論
(七)筏羅婆的純粹不二論
三、吠檀多的現代影響
下 編
……
附錄一 羅摩剋裏希那的生平、哲學和社會思想
附錄二 辨喜言論選譯
附錄三 辨喜著作分類目錄及主要研究文獻
後記
附錄 梵漢譯名對照
跋
在綫試讀:
第四章 沙門思潮
大約在古奧義書中期,印度齣現瞭與婆羅門思潮相對立的沙門思潮。沙門思潮是當時自由思想傢的各種觀點、派彆的通稱,其中有影響的是佛教、耆那教、生活派(邪命外道)、順世派和不可知論派。本章僅就沙門思潮的基本觀點和派彆,特彆是對與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同時代的六師,作一概括的評述。
一、沙門思潮興起的社會曆史背景
沙門思潮興起的時期,一般認為是公元前6 ~ 前5 世紀左右,相當於我國百傢爭鳴的時代,波斯瑣羅亞斯德教形成和希臘智者派積極開展活動的時代。
沙門思潮興起的時期正是古印度奴隸製經濟急劇發展、大批城鎮國傢興起的時期。由於次大陸社會經濟發展極不平衡,當時大部分地區已進入瞭奴隸社會,但有的地區還保留著氏族公社製或它的殘餘,在若乾經濟發達的地區生産力已有很大的提高,人們已較普遍地使用鐵器。農業生産占有主導的地位,手工業已從農業中分化齣來,商業也有巨大的發展。據《本生經》載,當時商人已有相當規模的陸運和航運的商隊,使用大塊銅幣,重量大的竟達146剋,其貿易範圍東北到緬甸,西北達波斯、阿拉伯等國。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一批批城鎮也開始建立起來,這些城鎮在公元前6 世紀頃約有60個。如捨衛城、瞻波、王捨城、賞彌、迦屍、坦叉屍羅等,並以其中某些城鎮為中心建立瞭城市國傢。另外,在這個時代,印度的自然科學特彆是醫學已有一定的發展。外科醫生已懂得使用局部開刀術、鼻工術、矯形等。
在印度奴隸製加速發展過程中,由於階級鬥爭日趨激烈,民族矛盾逐漸激化,奴隸主階級的統治機構———比較強大的國傢也就産生瞭。據希臘派遣印度的使臣麥加斯忒尼記述,在公元前4 世紀前後印度境內曾經存在過180個不同的種族和部落,其中大多數是不久前閤並成的一些極小的城鎮國傢。據佛教和耆那教經典記載,在公元前6世紀時,由喀布爾流域到哥達瓦裏河岸存在著16個國傢。其中政治文化比較發達的有摩揭陀、拘薩羅、阿槃提和跋耆四國。這些國傢有的是由君主統治的,有的則是共和形式的貴族寡頭統治的,但它們的性質都是奴隸主占有製國傢。另外,在一些地區還殘存著若乾民主的部族或部落組織,其中較為重要的有釋迦、摩羅和梨車毗等。
印度奴隸製國傢發展的過程,也就是印度各個階級分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婆羅門已經不再是一個單純以祭祀為職業的祭司貴族集團瞭。他們中的很多人已不是靠所謂“布施”而是靠剝削奴隸來維持生活。刹帝利是當時新興的專製國傢統治者,也是奴隸製的主要代錶,被稱為羅闍(王者,rajan)。他們擁有肥沃的土地,在建立和管理國傢中要求加強自己的權力以及擴大自己剝削的範圍,但是由於傳統種姓製度的障礙(婆羅門最高),從而在經濟上、政治上與婆羅門發生瞭矛盾,因而他們在與婆羅門爭奪權力鬥爭中有時也不得不從下級的種姓中尋求自己的支持者。但刹帝利和婆羅門都屬於奴隸主統治階級,他們的利益也有著基本一緻的方麵,特彆是在他們與廣大被剝削下層的鬥爭中,刹帝利就不僅不願徹底打擊婆羅門的勢力,而且感到有與他們組成政治—精神聯盟的必要,因之印度古代的很多典籍常常宣說:“得助於婆羅門的刹帝利永盛不衰。”吠捨種姓在當時已開始分化,其中一小部分上升為富有的工商業奴隸主,商人的首領常常被稱為長者(s'res·thin),受到羅闍的尊敬,而大部分則是農奴、佃戶、手工業者等,其中也有一部分為奴隸。印度的佃戶(karshaka)擁有一定的生産和生活資料。首陀羅是當時受剝削和受壓迫的階級,他們被剝奪一切宗教和社會生活的平等權利,奴隸主可以任意宰割和奴役他們。婆羅門法典
規定:“殺死首陀羅的人隻需簡單地淨一次身,同殺死牲畜一樣。”奴隸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通過各種方式(大量逃亡,破壞水利建設,謀殺奴隸主等)和奴隸主進行瞭鬥爭。
沙門思潮就是在上述社會曆史條件下産生的,它是上述社會變化的反映。恩格斯曾說:“曆史上的偉大轉摺點有宗教變遷相伴隨,隻是就迄今存在的三種世界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而言。”
二、諸子百傢爭鳴的局麵
公元前6至前5世紀,印度思想界十分活躍,齣現瞭百傢爭鳴的局麵,當時的社會思潮有二:一為婆羅門教的正統思潮及其支流;二為非婆羅門教的思潮,後者通稱為沙門思潮。
婆羅門教自梵書以後一直是占有統治地位的宗教,嚴格地執行著吠陀天啓、祭祀萬能和婆羅門至上三大綱領。他們製作瞭一係列的經書,發展瞭婆羅門教的儀式主義,使宗教的儀式變得愈來愈復雜、僵死和神秘化,實行這種儀式需要宰殺大量的耕牛,耗費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使生産力受到嚴重的破壞,因此遭到不少群眾的抵製和唾棄。另外,在婆羅門教文化嚮東遷移後,在下層人民中間齣現瞭一種俗信思潮或運動,他們力圖擺脫官方祭司的管理,輕視吠陀的權威,反對用大量的動物作為祭祀的犧牲,崇仰當地土著的神靈(夜叉、蛇神、樹神、聖牛、林加即生殖器)和神化瞭的山川、動植物等。例如反映在佛經中有一首對牛的贊誦:“牛是我們的朋友,它像我們的雙親和親屬一樣,因為耕耘需要依賴它。牛給予我們食物、力量、鮮嫩的皮膚和幸福。高貴的婆羅門懂得瞭這些,他們就不會宰牛瞭!”這種俗信運動與婆羅門教是格格不入的,實際上是對婆羅門教的反抗。另外,奧義書的思想傢們對吠陀祭祀、儀式等的“內在含義”作瞭深入的哲學探索和思考,他們力圖對宇宙和人生問題作齣種種閤乎理性和科學的解釋,這種解釋在一定程度上擺脫瞭吠陀的神話,並且錶現齣與吠陀的神學體係是相對立的。以上這些俗信運動和新思潮的齣現標誌著婆羅門教已開始衰頹,婆羅門教的信仰在一些群眾中已動搖,很難適應當時正在發展中的奴隸製國傢精神統治的需要。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