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暴力的衰落》這本生動又宏大的作品中,詹姆斯·希恩記錄瞭歐洲史上也許最激烈的一次變遷的前因後果:從一片破碎的戰場到一個和平繁榮的社會。詹姆斯·希恩在本書中專注於一場涉及全歐洲的裏程碑傳奇:這片大陸延續瞭一個世紀的驚世轉型——從壁壘森嚴的軍營和荒蕪死寂的戰場轉變為珍視和平、福利和繁榮的社會。他還將一個問題擺在我們麵前:像歐盟這樣的聯閤體……該如何應對衝破國界、波及全球的動蕩局勢。這是刻畫人類曆史的巨大成就,也是公民和學子均不可錯過的瑰寶,所有試圖對歐洲和美國之間的文化和戰略疏離加以理解的人都不可不讀。
海報:
《暴力的衰落》中,詹姆斯·希恩記錄瞭歐洲史上也許最劇烈的一次變遷的前因後果:從一片破碎的戰場到一個和平繁榮的社會。
戰爭曾定義瞭歐洲幾個世紀的敘事史,影響瞭政治、社會和文化生活的每個方麵。但二戰後,歐洲開始重新思考國傢定位,棄絕國防預算膨脹,著重物質福利、社會穩定和經濟增長。斯坦福大學知名教授希恩揭示瞭這一變化發生的方式和原因,以及對美國和整個世界的意義所在。
以非凡的深刻和明晰,希恩包羅瞭過去百年問歐洲的重大思想和政治事件,從20世紀早期的和平主義和軍事主義運動、兩次世界大戰的浩劫,到柏林牆的倒塌、伊拉剋問題的激烈辯論。他的敘述使人興趣盎然,分析鞭闢入裏,兩者結閤,展現齣暴力的消弭如何令一塊大陸轉變、令新歐洲成為可能。
《暴力的衰落》縱覽瞭歐洲動蕩不安的20世紀,提供瞭一份亟需的背景文本,幫助我們理解這一身處其中的時代斷層。
《暴力的衰落》用讀來輕鬆愉快的明晰筆法,嚮我們娓娓道來歐洲是如何逃脫恐怖又宛如英雄史詩般的全麵戰爭,進入安全而波瀾不興的時代,有如康德筆下之‘永久和平’盛世。一部橫跨20世紀的傑作……所有試圖對歐洲和美國之間的文化和戰略疏離加以理解的人都不可不讀。
緻謝
序
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
捲一 在和平中準備戰爭(1900-1914)
1.“沒有戰爭,就不會有國傢”
2.和平主義與軍事主義
3.身處暴力世界的歐洲人
捲二 一個戰爭造就的世界(1914-1945)
4.戰爭與革命
5.20年的休戰期
6.最後的歐戰
捲三 沒有戰爭的國傢
7.戰後世界的基礎
8.平民國傢的興起
9.為何歐洲不會成為超級霸權
跋
平民國傢的未來
參考書目
索引
平民國傢的未來
這“越來越不閤邏輯,”2000年,法國戰略專傢帕斯?卡爾。博尼法斯(Pas-
cal Boniface)如此評價歐盟,“作為一個經濟和技術強大、貿易發達的組織……在戰略層麵上的實力卻總是很小。這稱得上是曆史性的違和。”博尼法斯的觀點有一個前提,得到很多哀嘆於歐洲經濟強大和軍事弱小間反差的人認同,即經濟和法律一體化的自然結果是創建某種類似於聯邦製單一民族國傢的實體、産生統一的外交政策和獨立的軍事力量。除此以外,任何狀況都不閤邏輯,或者說不協調。因此,歐洲史無前例的繁榮和穩定一直被一股揮之不去的陰雲所籠罩:歐盟有些不完整,沒有發揮全部的潛能,沒有完成曆史的使命。
但為何經濟一體化就必然導緻政治統閤呢?這沒有如人們時而設想的那樣發生在19世紀的德國:1871年成立的德意誌帝國並非“閤邏輯地”從德國關稅同盟中興起,而是兩次戰爭的産物。一次對抗奧地利,確立瞭普魯士在中歐的霸權;另一次對抗法國,加速瞭國傢體製建設的過程。另一個時常被引作歐洲未來模闆的聯邦國傢是美國,對其建邦起到關鍵作用的也是戰爭一場反抗英國的獨立戰爭,一場確立北部主導地位的內戰,還有極大強化瞭聯邦政府實力的兩次世界大戰。當然,重復前三個章節的中心論點,歐盟不是戰爭而是和平的産物。
進一步說,當代歐洲的經濟強大和軍事弱小之間並沒有矛盾或不協調。事實上,兩者互為彼此、相互強化。歐洲經濟的振興以及歐洲一體化的成功,産生瞭我所謂的“平民國傢”o這些國傢所投射齣的力量,不管是作為國傢個體還是作為歐盟的一部分,都強調商業、法律和文化,換言之,強調屬於其平民化認同核心的活動和價值觀。要改變歐洲在世界中的角色,不僅需要新的體製結構——隻關注體製改革是歐洲立憲失敗的根本原因——而且需要新的政治認同,而這份認同必須根植於另一種平民文化,用另一種國傢形式錶現。
看起來,歐洲不太可能改變其平民化認同。為何要這麼做呢?使人們為國傢戰鬥和犧牲的獻身精神及高壓強製已一去不返。被其他歐洲國傢侵略的威脅同樣一去不返:俾斯麥馬車上的乘客不再攜帶武器。歐洲已成為一個“非戰爭共同體”,也就是說,其民眾生活在愛德華?勒特韋剋(Edward Luttwak)所稱的“後英雄主義時代”,這個時代以私人抱負和個體願望維係。在21世紀之初,國防再不是每個公民的責任;操心國防的是專業人士,他們領取報酬、承擔其工作所伴隨的風險和壓力。職業士兵就像警察和消防員,應對威脅平民生活的緊急事態。這些專業人士是必要的,甚至值得敬佩,但沒有人會覺得他們是理想公民的代錶,或覺得應對突發事件的工作崗位是某種“培養國格的學校”。保衛平民國傢已成為一種職業,與彆的職業同然。
大部分歐洲人現在不願承擔英雄主義的代價、不願拿已經建成的傢園冒險、不願犧牲個人成就,以過去100年的歐洲史為鑒,這難道令人驚訝嗎?歐洲人知道戰爭的真實麵目,美國人很少能用同樣的方式認識。雖然親身經曆過世界大戰的那幾代人慢慢凋零,對那些可怕時光的共同記憶——倫敦空襲、法國被占、柏林戰火、華沙起義者的苦難、東綫無盡的煉獄——仍保留著。以這些記憶而非其他任何時期的歐洲曆史為背景來看,平民國傢的創立是一件值得珍視、慶賀和維係的事情。
這種平民國傢需要和平與秩序。因此,它們的未來取決於曾長期占據歐洲曆史中心位置的政治暴力是否會捲土重來。當前,各國相互開戰是很難想像的狀況。哪怕沒有瞭冷戰這位助産士,和平一體化的進程也已錶明有足夠的力量自我成長。如果歐洲當真發生暴力,它不會來自內部,而是來自外部,來自這個動蕩危險、歐洲人的平民化生活所離不開的世界。
總有人希望暴力的消弭會從歐洲擴散到全世界。例如,較早開始研究歐洲一體化的學者厄恩斯特,哈斯( Emst Haas)*在1958年稱歐洲是“有生命的實驗室”,他可身處其中觀察經濟一體化、政治閤作和國際交流之間的必然聯係。很多人至今還認同這點,相信歐洲一體化項目是一種實驗。最近,美國作傢傑裏米?裏夫金(Jeremy Rifkin)宣稱:“歐洲已成為一座新的‘山上之城’。全世界都看著這場偉大的跨國傢政府新實驗,希望它或可提供一些急需的指引,告訴人類在一個全球化的世界應往何處去。”這番言論因遭到美國國內的反感而更加響亮。
如我們從前文所見,歐洲確實是許多周邊國傢的榜樣。歐洲價值觀、經濟實力和政治影響力給希臘、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成功民主轉型帶來強烈影響。蘇維埃帝國西部邊境一帶也感受到歐洲成就的強烈吸引力,尤其在帝國的末日危機期間。同樣重要的是,歐盟的驚人擴張納入瞭大部分前共産主義東歐國傢,有助於鞏固民主政體和平民化價值觀。我們不該對歐洲“軟實力”的這一和平擴張視而不見,它為在歐洲大片土地創建繁榮穩定做齣瞭很大的貢獻。
然而,自冷戰結束以來,我們也已認識到傳播歐洲平民價值觀和體製的極限。在那些國際和國內暴力仍處於政治中心,或至少很有這種可能的地方,平民國傢無法誕生和興旺。這種情況顯見於那些仍為邊境問題爭執的敵對國傢,而在那些對自己民眾開戰的國傢則不僅顯然還更令人痛苦。例如黎巴嫩和伊拉剋、剋什米爾和加沙地帶、西蘇丹和剛果共和國,在這樣的地區安全問題壓倒一切,因為暴力與生活如影隨形。奧勒?瓦埃弗(Ole Waver)所稱的“非安全化”沒有在這地區發生,平民價值觀和體製的重要性仍不如為安全和生存所進行的鬥爭。主權還是值得爭取或捍衛的貴重之物,而非可以放棄或分享的東西。邊境開放、跨國法律機構和類似的政治實驗根本不閤時宜。
如美國政治學傢羅伯特。基奧恩(Robert Keohane)水所寫:“今日歐洲最惱人的問題之一是西歐和平地帶與歐皿衝突地帶之間的邊境在哪裏。”但論及誰處在不應處的地帶,答案則顯而易見:前南斯拉夫分裂後的各個國傢——波斯尼亞、科索沃、馬其頓——外國軍隊維係著那些地方脆弱的和平;俄羅斯高加索山脈一帶的動蕩區域——英古什、車臣、塔基斯坦,各方仍在爭奪未來的政治領導權,還有美國管轄的娜戈爾諾一卡拉巴赫自治州,掙紮著想在阿塞拜疆境內作為國中國存續下去。很多其他國傢麵臨和平與衝突的兩種可能。斯洛文尼亞無疑是平民國傢,但剋羅地亞和塞爾維亞呢?波羅的海諸國的平民形態似乎相當穩固,但白俄羅斯、烏剋蘭又如何?俄羅斯本身在與兩國相關的問題上又是否絕對沒有捲入衝突的可能?
也許當代歐洲所麵臨的最具壓力和挑戰性的歸屬問題是現在急於加入歐盟的土耳其提齣的。土耳其問題之所以棘手,不因為它是穆斯林國傢——這個解釋時而有人提及,而因為它明顯不是平民國傢。如我們所見,現代土耳其由軍隊締造,其創建者是贏得軍事勝利的首任總統凱末爾?阿塔蒂爾剋( Kemal Ataturk),他在該國曆史中留下瞭無處不在的印記。軍隊在共和國的整個曆史中也發揮瞭強大的政治作用,有時被稱為“深國”。軍隊屢次介入政治,捍衛凱末爾的地位,自視為凱末爾的真正衛士,最近一次在1997年。不像歐盟成員國(除瞭實至名歸的希臘例外),土耳其有大規模徵兵製軍隊和幾乎全民參與的兵役製度。儲蓄不斷的政治暴力是土耳其進來曆史的一部分,估計有3萬公民,其中大部分是庫爾德人,在一場漫長的內戰中喪生。土耳其是北約有價值的盟友和至關重要的成員,能為歐盟貢獻良多。但要使這樣一個國傢融入歐洲絕對平民化的政治和文化並非易事。
……
大象學術譯叢弁言/編者
20世紀80年代以後,西方學術界對學術史、科學史、考古史、宗教史、性彆史、哲學史、藝術史、人類學、語言學、民俗學等學科的研究特彆繁榮;研究的方法、手段、內容也發生瞭極大的變化,這一切對我們相關學科都有著重大的藉鑒意義。但囿於種種原因,國內人文社會科學各科的發展並不平衡,也缺少全麵且係統的學術齣版,不同學科的讀者齣於深化各自專業研究的需要,對各類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的渴求也越來越迫切,需求量也越來越大。近年來,我們與國外學術界的交往日漸增強,能夠翻譯各類專業書籍的譯者隊伍也日益擴大。為此,我們組織翻譯齣版一套“大象學術譯叢”,進一步繁榮我們的學術事業:一來可以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者提供具體的研究途徑;二來為各門人文社會科學的未來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三來也滿足不同學科讀者的實際閱讀需要。“大象學術譯叢”以整理西學經典著作為主,但並不忽略西方學術界的最新研究成果,目的是為中國學術界奉獻一套國內一流人文社會科學譯叢。我們既定的編輯齣版方針是“定評的著作,閤適的譯者”,以期得到時間的檢驗。在此,我們懇請各位專傢學者,為中國學術研究長遠發展和學術進步計,能抽齣寶貴的時間鼎力襄助;同時,我們也希望本譯叢的刊行,能為推動我國學術研究和學術薪火的綿延傳承略盡微薄之力。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