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建築曆史圖說

外國建築曆史圖說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劉鬆茯 著
圖書標籤:
  • 建築史
  • 外國建築
  • 建築設計
  • 曆史
  • 圖鑒
  • 西方建築
  • 建築文化
  • 藝術史
  • 建築風格
  • 建築理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102044
商品编码:1803007071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8-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外國建築曆史圖說

:138.00元

作者:劉鬆茯

齣版社:中國建築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8-11-01

ISBN:978711210204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2開

商品重量:1.321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按照社會經濟形態的不同,將外國建築曆史劃分為三階段——即:上篇農業社會建築,中篇工業社會建築和下篇信息社會建築。在每一篇裏又按照建築曆史的發展階段劃分章節。上篇詳細闡述瞭包括古代.中世紀、文藝復興以及歐美資産階級革命時期的建築及其思潮;中篇著重介紹瞭現代主義建築的産生、發展、充實與提高;下篇則主要記述瞭歐美等資本主義國傢進入後工業社會——即信息社會對建築思潮、建築形態以及建築科技帶來的巨大變化。
作者在書中采取瞭列詞條的寫作體例,分項逐條展開深入細緻的闡述。全書精選墨綫圖及照片近800幅,並參考瞭國內外的*研究成果,史料翔實、圖文並茂。
本書可以作為廣大建築院校師生教授和學習外建史課程的參考用書,也是建築學專業與城市規劃、環境藝術等相關專業研究生應試和注冊建築師資格考試的重要參考書。此外,本書也可以作為文化、藝術、旅遊等部門的廣大讀者瞭解西方建築遺産的知識讀物。

目錄


前言
上篇 農業社會建築——作為手工藝産品的建築
 1 奴隸製社會建築——的古代文化
  1.1 古埃及建築——批巨大的紀念性建築
  1.2 古代西亞建築——塔廟與宮殿的興起
  1.3 古希臘建築——永恒的魅力
  1.4 古羅馬建築——帝國風貌的展示
 2 中世紀建築——基督教文化
  2.2 拜占庭建築(Byzantine Architecture)
  2.3 羅曼式建築(Romanesque Architecture)
  2.4 哥特式建築(Gothic Architecture)
  2.5 中古伊斯蘭建築(Islamic Architecture)
 3 歐洲資本主義萌芽和君權時期的建築
  3.1 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築(Renaissance Architecture of Italy)
  3.2 意大利巴洛剋建築(Baroque Architecture of Italy)
  3.3 法國古典主義建築(Classicism Architecture of France)
  3.4 歐洲其他國傢文藝復興建築
 4 歐美資産階級革命時期的復古思潮建築
  4.1 古典復興建築(Classical Revival Architecture)
  4.2 浪漫主義建築(Romanticism Architecture)
  4.3 摺中主義建築(EdectidSm Architecture3
中篇 工業社會建築——作為機械化産品的建築
 5 現代主義建築之根
  5.1 工程師的探索
  5.2 新建築運動
  5.3 一戰後的三股建築思潮
 6 現代主義建築之乾
  6.1 魏森霍夫住宅展覽會(The Weissenhofsiedlung,Stuttgart,1927年)
  6.2 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年)
  6.3 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1886—1969年)
  6.4 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1887—1965年)
  6.5 弗蘭剋·勞埃德·賴特(Frank Lioyd Ngright,1867—1959年)
  6.6 阿爾瓦·阿爾托(Alvar Aalto,1898—1976年)
 7 現代主義建築之果
  7.1 超高層與大跨度建築
  7.2 二戰後多元化的建築思潮
   ……
下篇 信息社會建築——作為高科技産品的建築
 8 後現代主義建築——輿論的寵兒
 9 解構主義建築——從文獻中誕生齣來 
 10 個性化的建築走嚮——“主義”的衰落
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介紹


劉鬆茯,1954年10月19日生,黑龍江省呼蘭縣人。1983年7月畢業於清華大學建築係。現任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外國建築史、當代西方建築思潮和當代西方建築美學教學和研究工作。著有普利茨剋建築奬獲奬建築師係列之《倫佐·皮亞諾》、《弗蘭剋·蓋裏》、

文摘


序言



寰宇匠心:世界建築藝術的宏偉敘事 本書聚焦於人類文明進程中那些震撼心靈的建築傑作,深度剖析瞭它們誕生的時代背景、文化內涵、技術革新與美學精髓。這是一部關於空間、結構、光影與精神的史詩,帶領讀者穿越時空,親曆人類如何用石頭、木材和鋼鐵,塑造瞭我們所居住的世界。 第一捲:文明的基石——古代建築的秩序與神性 本捲追溯至人類定居之初,探討那些奠定後世建築範式的早期形態。 1. 尼羅河畔的永恒:古埃及建築的維度與象徵 我們深入古埃及的宗教宇宙觀,解析金字塔如何從馬斯塔巴演變而來,它們不僅是法老的陵墓,更是宇宙秩序在人間的投射。重點分析瞭卡爾納剋神廟群和盧剋索神廟的宏偉軸綫布局,探究巨大的方尖碑和多柱廳如何通過尺度對比,營造齣令人敬畏的宗教氛圍。書籍將詳盡闡述坡柱、蓮花柱頭、紙莎草柱頭等母題的象徵意義,以及如何利用花崗岩、砂岩等材料的質地,錶現永恒的主題。同時,也將討論其在勞動力組織和工程技術上的非凡成就。 2. 兩河流域的泥土敘事:蘇美爾與巴比倫的城市規劃 聚焦美索不達米亞平原,考察烏魯剋、巴比倫等早期城市的防禦體係和神廟建築。重點研究瞭泥磚(Adobe)作為主要材料所帶來的建築特性,例如厚重的牆體和缺乏大型開窗的設計哲學。我們將重構傳說中的空中花園的可能形態,並分析瞭蘇美爾的“之形塔”(Ziggurat)——這種層層退縮的祭祀高颱,如何成為連接天地的中介。對漢謨拉比法典石碑的建築化處理,及其反映的早期法律秩序,也將進行闡述。 3. 愛琴海的輝煌與憂患:米諾斯與邁锡尼的宮殿建築 探討剋裏特島米諾斯文明(剋諾索斯宮)的自由與色彩,以及伯羅奔尼撒半島邁锡尼文明的堅固與軍事化。米諾斯宮殿復雜的、無序的美學布局,與邁锡尼的“獨眼巨石牆”(Cyclopean Masonry)和梯林斯堡壘的防禦性特徵形成鮮明對比。書中將詳細剖析邁锡尼的“蜂巢墓”(Tholos Tombs)的精巧拱頂技術,以及“麥加隆”(Megaron)作為希臘古典神廟前身的結構意義。 第二捲:理性與美的巔峰——古典建築的典範構建 本捲聚焦於古希臘和古羅馬,探究西方建築美學、幾何邏輯與工程技術實現人類曆史上最為持久的影響。 4. 希臘:柱式、比例與和諧的追尋 係統梳理多立剋(Doric)、愛奧尼剋(Ionic)和科林斯(Corinthian)三大柱式的演變、結構特點和裝飾母題。重點案例分析集中在雅典衛城,通過對帕特農神廟的“視差矯正”(Entasis)和黃金分割比例的精確計算,展示希臘人對“人本尺度”的極緻追求。探討瞭神廟作為城邦精神象徵的城市布局意義,以及劇場建築(如狄奧尼索斯劇場)對聲學和群體觀看體驗的開創性設計。 5. 羅馬:實用主義的工程奇跡與帝國的擴張 羅馬建築的核心在於材料科學的突破與功能的多元化。本書將詳細解析羅馬人對混凝土(Opus Caementicium)的發明和應用,這種材料如何解放瞭牆體結構,使其能夠承載穹頂和拱券。重點研究萬神殿(Pantheon)的巨大無筋混凝土穹頂,分析其中央眼洞(Oculus)的光學效果,以及如何通過壁龕的劃分實現重量的巧妙轉移。同時,書籍也將涵蓋羅馬浴場(如卡拉卡拉浴場)復雜的水力係統與空間序列,以及巴西利卡(Basilica)對早期基督教教堂形製的奠基作用。 第三捲:信仰的維度——中世紀的垂直嚮上與光影魔法 中世紀建築是人類精神力量對世俗空間的勝利,本捲關注宗教建築如何通過結構創新,營造齣天堂般的精神體驗。 6. 拜占庭的穹頂之謎:聖索菲亞大教堂的結構創新 探討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聖索菲亞大教堂(Hagia Sophia)的非凡成就。分析其如何巧妙地利用半穹頂(Pendentives)將方形基礎轉化為圓形穹頂的支撐結構,實現宏大而流暢的內部空間。深入剖析其內部馬賽剋裝飾在特定光照下的視覺效果,揭示其作為東正教中心建築的政治與宗教雙重意義。 7. 羅馬式的厚重與堅韌:地方化的防禦性教堂 考察11至12世紀在歐洲廣泛傳播的羅馬式建築(Romanesque)。特徵在於其厚重的牆體、較小的窗洞和半圓形拱頂。分析聖塞寜大教堂等作品中,如何在保持結構穩定性的前提下,發展齣迴廊(Ambulatory)和放射狀小禮拜堂(Radiating Chapels)的朝聖路綫設計。 8. 哥特式的升騰:技術與光綫的交響樂 本書將哥特建築視為結構力學的革命。詳細闡釋尖拱(Pointed Arch)、肋狀拱頂(Rib Vault)和飛扶壁(Flying Buttress)三位一體的結構係統如何協同工作,使得牆體得以“解放”。通過沙特爾大教堂、巴黎聖母院和科隆大教堂的案例,展示垂直化趨勢如何達到極緻,並深入探討花窗玻璃(Stained Glass)如何將自然光轉化為“神聖之光”,實現“光綫建築”的理念。 第四捲:復興與革新——文藝復興到巴洛剋的空間劇場 本捲標誌著建築從對神性的服務轉嚮對人本理性和感官體驗的強調,探索古典語匯的重新發現與戲劇性錶達。 9. 文藝復興:迴歸古典的理性幾何 聚焦佛羅倫薩,分析布魯內萊斯基對古羅馬建築的“考古學”式研究。重點研究他如何通過對古典元素的精確解讀,應用到佛羅倫薩洗禮堂的穹頂和聖安德烈教堂的立麵設計中,強調對稱、比例和清晰的幾何關係。書中還將剖析阿爾伯蒂對建築理論的係統化整理,以及帕拉第奧對古典神廟立麵在民用建築中的轉化(“帕拉第奧母題”)。 10. 巴洛剋:運動、情感與視錯覺 巴洛剋建築旨在喚起強烈的情感反應。本書研究如何利用麯綫、橢圓和強烈的明暗對比(Chiaroscuro)來打破文藝復興的靜態平衡。重點分析貝尼尼在聖彼得大教堂的“光之穹頂”和“使徒講颱”中的動態雕塑感,以及波洛米尼對空間扭麯和復雜幾何的迷戀。巴洛剋建築的室內設計,如何通過壁畫和雕塑的融閤,模糊建築、藝術與現實的界限,營造齣“舞颱劇”般的空間體驗。 11. 洛可可的輕盈與裝飾的勝利 探討18世紀洛可可風格如何從巴洛剋的宏大敘事轉嚮對精緻、私密和愉悅感的追求。分析其不對稱的C形和S形渦捲裝飾(Rocaille),以及室內設計中對色彩、鏡麵和光綫反射的偏愛,展示貴族生活品味對建築風格演變的影響。 第五捲:工業時代的挑戰與宣言——現代建築的誕生 本捲關注工業革命帶來的材料革命和新的社會需求,如何促使建築擺脫曆史的束縛,尋求真正的“現代性”。 12. 跨越古典的橋梁:新古典主義與學院派的掙紮 迴顧18、19世紀,建築界如何在對古典的迴歸(如美國白宮)與對新材料(如鑄鐵和玻璃)的實驗之間産生的張力。分析水晶宮(Crystal Palace)等早期工業建築對新技術的展示,及其對未來建築的預示。 13. 結構的新解放:鋼筋混凝土與現代主義的五點 深入解析勒·柯布西耶的“新建築五點”(底層架空、自由平麵、自由立麵、橫嚮長窗、屋頂花園)如何在結構技術上實現瞭對承重牆的徹底顛覆。對比包豪斯(Bauhaus)學派的“形式追隨功能”的理性主義,以及密斯·凡德羅的“少即是多”在玻璃幕牆和極簡主義美學上的實踐。 14. 傳統的迴響:區域主義與有機建築的探索 考察在國際主義風格席捲全球的背景下,對地方性、氣候適應性和自然材料的重新重視。重點分析弗蘭剋·勞埃德·賴特的草原學派和“有機建築”哲學,特彆是流水彆墅(Fallingwater)如何將建築與自然景觀無縫融閤,探討其對後現代主義美學的影響。 第六捲:多元的景觀——後現代主義與當代建築的思辨 本捲探索建築如何迴應全球化、信息時代的復雜性,從單一的“真理”走嚮多元的錶達。 15. 曆史的戲仿與符號的迴歸:後現代建築 分析文丘裏(Robert Venturi)對“少即是乏味”的反駁,探討後現代主義如何重新引入裝飾、曆史符號和幽默感。研究對古典語匯的解構與挪用,以及建築如何從純粹的機器審美轉嚮對文化和社區語境的關注。 16. 結構之外的錶達:高技派與解構主義 考察高技派(High-Tech)建築如何將結構、服務管綫等“技術組件”暴露在外,使建築本身成為技術的美學宣言(如蓬皮杜中心)。對比解構主義的非綫性、破碎幾何和不確定性美學,分析其對傳統穩定性和邏輯結構的挑戰(如蓋裏和大都會博物館的擴建部分)。 17. 綠色未來與可持續的形態:當代建築的倫理轉嚮 最後,本書關注21世紀的建築實踐如何應對氣候變化與資源短缺。探討可持續設計策略、生物氣候設計、預製化裝配技術的應用,以及參數化設計工具如何影響建築形式的生成,展望建築在數字化、生態化雙重驅動下的未來走嚮。

用户评价

评分

一本描繪著世界各地古老建築奇跡的畫冊,讓我仿佛踏上瞭一場穿越時空的旅行。從古埃及金字塔的宏偉莊嚴,到古希臘神廟的典雅比例,再到古羅馬鬥獸場的恢弘氣勢,每一頁都充盈著曆史的厚重感。書中的插圖精美絕倫,細節之處刻畫得一絲不苟,無論是梁柱的紋飾、雕塑的神態,還是整體的布局,都栩栩如生,讓人身臨其境。文字的解讀也同樣精彩,它們並非枯燥的學術論述,而是充滿人文關懷的敘述,將每一座建築背後的故事、建造者的智慧、以及它在曆史長河中所扮演的角色娓娓道來。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中世紀歐洲城堡的部分,那些高聳的塔樓、堅固的城牆,無不訴說著那個時代鐵血與榮耀的傳奇。閱讀這本書,不僅僅是欣賞建築之美,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洗禮,讓我對人類文明的輝煌有瞭更直觀、更深刻的認識。它不僅僅是一本圖冊,更是一部濃縮的世界建築史詩,值得反復品讀,每一次翻閱都會有新的發現和感悟。

评分

第一次翻開這本外國建築畫冊,就被其內容深深吸引。它沒有采用傳統的編年史敘述方式,而是以主題性的方式,將世界各地具有代錶性的建築按照功能、風格或曆史時期進行瞭分類。例如,關於“宗教建築”的部分,我看到瞭羅馬天主教堂的哥特式尖頂,印度教寺廟的繁復雕塑,以及藏傳佛教的壇城模型,每一張圖片都仿佛在訴說著信仰的力量。書中對於不同文明建築的比較研究,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作者巧妙地指齣,雖然地域不同,但人類在追求建築的實用性、美觀性和精神寄托方麵,卻有著許多共通之處。文字部分詳實而富有啓發性,不僅介紹瞭建築的基本構造和曆史沿革,還探討瞭建築與當地社會、宗教、政治環境之間的緊密聯係。例如,在分析巴洛剋風格建築時,作者闡述瞭它如何服務於天主教會的宣傳,以及其戲劇性的視覺效果如何影響瞭觀眾的情緒。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建築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是如何反映和塑造人類文明的。

评分

我一直認為,建築是凝固的曆史,而這本書則將這段曆史以最直觀、最生動的方式呈現給瞭我。我驚訝於書中對於建築材料和建造技術的詳細描述,例如,書中關於古羅馬混凝土的應用,以及中世紀哥特式建築如何利用飛扶壁支撐高聳的穹頂,都讓我大開眼界。那些精美的照片和手繪圖,不僅僅是建築的復製品,更是蘊含著建造者們的心血和智慧。我尤其被書中關於古代城市規劃的部分所打動,從古希臘的網格狀城市布局,到古羅馬的軸綫式城市規劃,再到伊斯蘭城市的庭院式空間,都展現瞭人類對秩序和功能的追求。作者的文字語言凝練而富有啓發性,總能在不經意間點醒讀者對建築更深層次的理解。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建築不僅僅是冰冷的磚石結構,更是人類生活、思想和文化的載體,是文明最真實的體現。

评分

一直以來,我都對西方古典建築情有獨鍾,而這本畫冊恰好滿足瞭我的這份熱愛。從古希臘的愛奧尼柱式、多立剋柱式,到古羅馬的科林斯柱式,書中對古典建築的柱式、比例、以及經典建築實例的解析,都非常到位。每一幅精美的插圖都如同曆史的定格,讓我得以近距離觀察這些曆經滄桑的傑作。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文藝復興時期建築的章節,那些對稱、和諧、充滿人文主義精神的設計,比如佛羅倫薩的圓頂大教堂,米開朗琪羅的雕塑與建築完美結閤的作品,都讓我贊嘆不已。作者的敘述方式也很有特點,不時穿插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和趣聞,讓原本嚴肅的曆史變得生動有趣。讀這本書,我仿佛迴到瞭那個輝煌的時代,親眼見證瞭那些偉大的建築師們是如何將他們的構思變為現實的。這本書不僅是一本建築鑒賞的書籍,更是一次深入瞭解西方文明進程的窗口。

评分

這本關於外國建築的畫冊,簡直就是一本精美的旅行指南,讓我不齣傢門就能領略到全球各地的建築風情。從伊斯蘭世界的清真寺,到日本的寺廟園林,再到印度寶萊塢的華麗宮殿,每一處都散發著獨特的文化韻味。書中對不同地域建築風格的演變和融閤有著獨到的見解,例如,在探討中國古代建築如何影響周邊國傢時,列舉瞭大量生動的實例,讓我清晰地看到瞭文化交流的痕跡。插圖的質量極高,不僅展示瞭建築的整體風貌,還深入到細節之處,如彩色琉璃瓦的斑斕色彩,木雕的精湛技藝,石刻的莊重綫條,都得到瞭淋灕盡緻的展現。作者的文字通俗易懂,又富有詩意,將冰冷的建築賦予瞭生命和情感,讓我感受到瞭建築背後的人文溫度。特彆是書中對近現代建築的介紹,那些突破常規的設計理念和大膽的造型,讓我看到瞭建築在不斷挑戰極限,展現著人類的創造力。這本書讓我對建築的理解不再局限於外觀,而是上升到瞭其所承載的文化、曆史和時代精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