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說文解字係傳
:118.00元
作者:徐鍇 撰
齣版社:中華書局
齣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101125474
字數:650000
頁碼:533
版次:2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說文解字係傳》成書於南唐,是《說文解字》第yi個注本。作者徐鍇,與其兄徐鉉同治《說文》,徐鉉所傳《說文》即今通行《說文解字》,二書在內容、每字的筆畫注釋、各字之間的次序上均有所不同。根據周祖謨先生的研究,《係傳》有許多長處。它除引證古書和今語疏證古義和古語外,還有以下幾個特點:一、以許訓解古書;二、說明古書的假藉;三、說明古今字;四、說明引申義;五、兼舉彆義;六、辨聲誤。這些都影響瞭清代的段玉裁,但段“不過更加精深而已”。除此而外,“在考索字義方麵,徐氏特彆注意的是從聲音上去探討。這也就是清人所說的‘因聲以求義’;這種因聲求義的方法對清代的訓詁學傢影響極大;由此可見徐鍇的說文係傳是清代文字訓詁之學的前驅,清人受徐鍇係傳的啓示很多”(以上所引均見周祖謨《徐鍇的說文學》,刊《問學集》)。
目錄
陳敘
重刊影宋本説文繫傳敘
説文解字通釋捲繫傳一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二繫傳二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三繫傳三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四繫傳四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五繫傳五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六繫傳六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七繫傳七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八繫傳八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九繫傳九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十繫傳十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十一繫傳十一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十二繫傳十二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十三繫傳十三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十四繫傳十四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十五繫傳十五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十六繫傳十六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十七繫傳十七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十八繫傳十八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十九繫傳十九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二十繫傳二十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二十一繫傳二十一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二十二繫傳二十二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二十三繫傳二十三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二十四繫傳二十四
説文解字第二十五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二十六繫傳二十六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二十七繫傳二十七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二十八繫傳二十八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二十九繫傳二十九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三十繫傳三十
説文解字部敘捲第三十一繫傳三十一
説文解字部敘捲第三十二繫傳三十二
説文解字通論捲上第三十三繫傳三十三
説文解字通論中捲第三十四繫傳三十四
説文解字通論下捲第三十五繫傳三十五
説文解字祛妄捲第三十六繫傳三十六
説文解字類聚第三十七繫傳三十七
説文解字錯綜捲第三十八繫傳三十八
説文解字疑義捲第三十九繫傳三十九
説文解字係述捲第四十繫傳四十
繫傳尾
跋
説文解字繫傳校勘記捲上
説文解字繫傳校勘記捲中
説文解字繫傳校勘記捲下
説文解字繫傳校勘記後跋
四角號碼檢字錶
筆畫檢字錶
音序檢字錶
部首檢字錶
作者介紹
徐鍇(920—974),南唐文字訓詁學傢。康樂 (今江西萬載縣羅城鄉)人。徐鉉之弟,世稱“小徐”。字鼐臣,又字楚金,精通文字學,仕於南唐,秘書省校書郎起傢,後主李煜時,遷集賢殿學士,終內史捨人。平生著述甚多,今僅存《說文解字係傳》40捲,《說文解字韻譜》10捲。
文摘
序言
我作為一個對傳統文化有濃厚興趣的業餘愛好者,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真正連接古今、打通文史脈絡的書籍。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的需求。它沒有采用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姿態,而是以一種平易近人的態度引導讀者進入古人的思維世界。書中對於一些同源字之間的微妙差異的辨析,極其精準到位,這對於寫作和精確錶達有極大的幫助。讀它就像進行瞭一次深度的文化考古,每一個章節都像挖掘齣一個新的遺址,充滿瞭驚喜和震撼。強烈推薦給所有對漢字懷有敬畏之心的人。
评分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設計也值得稱贊,拿在手上沉甸甸的很有質感,這對於經常需要查閱的工具書來說非常重要。內容上,我特彆欣賞它對“字義流變”的處理。很多字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有著不同的核心含義,這本書沒有簡單地給齣一個標準答案,而是展示瞭它如何適應社會變遷而“活”下來的過程。這讓我意識到,語言是流動的生命體,而不是僵死的教條。每當我感到閱讀疲倦時,翻開它隨意選取一兩個字細讀,總能重新燃起閱讀的興趣。它就像一個知識的寶庫,每次挖掘都有新的發現。
评分這本書真是讓我耳目一新,它不像我以前讀過的那些曆史或語言學的著作那樣枯燥乏味,而是以一種非常生動活潑的方式,將深奧的漢字起源和演變娓娓道來。作者的文筆非常流暢,仿佛一位老先生在嚮你講述傢族的秘辛,字裏行間透露齣對文字的無限熱愛。我特彆欣賞它對每一個常用字的追根溯源,那種層層剝繭的分析,讓我對那些看似簡單的符號産生瞭全新的認識。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又深入瞭一層,那種由內而外的滿足感是其他書籍難以給予的。它不僅僅是一部工具書,更像是一部充滿智慧的哲學著作,引導讀者思考語言與思維的關係。
评分這本書的學術深度毋庸置疑,但最讓我佩服的是它背後所蘊含的文化情懷。它不僅僅是在“解字”,更是在“述史”,在“傳道”。作者似乎不滿足於僅僅羅列考證結果,而是努力去重現古人是如何觀察、命名和理解這個世界的。它的結構安排非常清晰,從基礎的筆畫結構到復雜的引申義,邏輯性極強。我用瞭很長時間纔讀完,但每一次重讀都能發現新的感悟點。它就像一盞燈塔,為在信息爆炸時代迷失方嚮的我們,指引瞭一條迴歸本源的道路。這本書的價值,是無法用簡單的閱讀時長來衡量的。
评分說實話,一開始我對這類“考據學”的東西並不抱太大希望,總覺得會是滿篇的生僻字和晦澀難懂的解釋。然而,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刻闆印象。它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非常注重可讀性。作者巧妙地運用瞭大量的例證和對比,使得復雜的文字演變過程變得清晰易懂。比如,它對某個特定部首的闡釋,竟然能和古代的社會生活、生産工具聯係起來,這種跨學科的視角非常獨到。我甚至覺得,如果想真正理解中國古代的詩詞歌賦,這本書是繞不開的基礎讀物。它提供瞭一種看待世界的全新框架,讓人不再僅僅停留在字麵的意思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