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悟與迷情:論中國佛教思想》編排上盡管遵循瞭曆史的順序,但它不是中國佛教哲學史,更不是中國佛教史,而是選擇瞭一些作者認為中國佛教史上頗有哲學意味的專題,參以前賢的論斷和自己的體貼,對這些問題進行瞭詮釋。作者認為現代佛學研究的主流,基本上是純粹齣於知識的興趣,站在外圍來觀察佛教,缺乏理解和解釋的生活經驗,難免有隔靴搔癢的意味。
##大二在学校附近书店淘来,内容只觉纷纷落瑛,鸟儿已飞去不留痕,而书名却铭记于心。愿你已放下,常驻光阴里
评分##大二在学校附近书店淘来,内容只觉纷纷落瑛,鸟儿已飞去不留痕,而书名却铭记于心。愿你已放下,常驻光阴里
评分##很多学者儒释道混着讲,在我看来至少此书对佛法和道术还是区分明确。
评分##从缘起论的角度,通过梳理几组相对概念来阐述汉传佛学。其中,关于天台和贤首两宗的比较,是我看过的现当代人相关著述中最为出色的。我们当然不必像某些佛教徒,因意气而为台、贤左右袒,但厘清两者之间的差异是完全必要的。从思维架构上看,分别以“性具”和“性起”为逻辑起点,决定了台宗和贤首的差异,即台宗由下而上,从众生的因位看佛果;贤首自上而下,从如来的果位看众生。相对而言,贤首的教理更为宏阔而富层次感,但天台的观法则更为高明:贤首“观真心”,多少有点“时时勤拂拭”的尴尬,未若台宗“观妄心”的圆融;台宗由事溯“理”,介尔一心,本就是妄心而具足万法,从而在观法上真正统合了清净与杂染、烦恼与智慧、此岸与彼岸,乃至生死与涅槃。
评分##有一些迷津和接合处做了汇通
评分##汉传佛教传入中国有种种异说,例如刘宋时《明佛论》认为三代以前已知佛教、产生于佛道之争的周初已知有佛说、隋代《历代三宝记》记载秦始皇时有外国僧来华传教的事、南朝宋《世说新语》认为汉武帝时已知佛教、《四十二章经序》记载汉明帝感梦求佛法等等。当然现代历史学家多认为这些材料是有问题的。然而,这种现代与古代的对话,已不是一个纯然的事实之辩,而是信念之争。关于这一点约翰韦斯顿说:“在一个从不显现自身的园丁与根本没有园丁这二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评分##以“无”来解“空”,是误解。空并非像“无”一样具有本体论性质,有无不二无非是玄学家言。这种误读,造成了所谓般若空宗理论的玄学化,严重背离大乘般若学的本来精神;但这误读,也才使般若理论在中土得以发展。空不是建立在一个形而上本体,而是消解这样的本体(性空)。印度般若学具有“以破显性”的批判精神。
评分##清通
评分##有一些迷津和接合处做了汇通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