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 |||
| 書名 | 中書院史(增訂版) | ||
| 作者 | 鄧洪波 | ||
| 定價 | 108.00元 | ||
| ISBN號 | 9787307100312 | ||
| 齣版社 | 武漢大學齣版社 | ||
| 齣版日期 | 2012-11-01 | ||
| 版次 | 1 | ||
|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
| 裝幀:平裝 | 開本:12k | 重量:0.999 | |
| 版次:1 | 字數: | 頁碼: | |
| 插圖 | |
| |
| 目錄 | |
| |
| 內容提要 | |
書院源齣於唐代私人治學的書齋和官府整理典籍的衙門,是中古代士人圍繞著書,開展包括藏書、讀書、教書、講書、修書、著書、刻書等各種活動,進行文化積纍、研究、創造與傳播的文化教育組織,有近1300年的曆史,數量至少有7500所之多。它為中教育、學術、文化、齣版、藏書等事業的發展,對學風士氣、民俗風情的培植,民思維習慣、倫常觀念的養成,為中華文明的傳播作齣瞭重大貢獻。本書分書院的起源與初期形態、書院教育功能的彰顯、書院製度的確立、書院的推廣與官學化、書院的繁榮與輝煌、書院的普及與流變、餘論等七章,附有分布圖、統計錶、插圖,全麵、係統地探討瞭中書院自唐初至清末1200餘年的發展曆程。它以曆代書院發展為主綫,強調文化性、階段性的書院特點,並注意各個時期典型書院對中教育、文化、學術、齣版、藏書、倫常觀念、思維習慣、民俗風情、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麵的貢獻。 |
| 編輯推薦 | |
| |
| 作者介紹 | |
| 序言 | |
坦率地說,我對這種專門史的深度和廣度常常抱有一種敬畏感。專門研究一個機構的曆史,意味著必須具備極強的專業性和極大的耐心。我推測,這本《中書院史》很可能在梳理時間綫索時,會非常嚴謹地界定不同曆史階段的特徵——比如從唐代的繁盛到宋代的轉型,再到明清的演變,每一個時期的中書學或許都有其獨特的“基因”。我希望,鄧先生的版本,特彆是“增訂版”,能夠在既有研究的基礎上,吸納最新的考古發現或文獻解讀,提供齣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比如,它是否探討瞭中書學與翰林院、秘書省等其他中央機構之間微妙的職權交叉與製衡關係?這種對權力結構的精細剖析,往往是理解古代政治運作的關鍵鑰匙。如果能將這些復雜的體係梳理得脈絡清晰,實乃大幸。
评分初聞此書,我立刻聯想到那些塵封的檔案和古老的宮牆。一本深入探究“中書院史”的作品,必然少不瞭對史料的“考古”。我設想,作者一定花費瞭大量心血在浩如煙海的文獻中穿梭,試圖還原那些已經消逝的辦公場景和運作流程。這種曆史的重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智力上的冒險。我尤其好奇,它會不會涉及中書學在不同曆史時期的組織結構、官員選拔標準,乃是他們日常處理公文的規範和效率問題。如果這本書能將那些枯燥的製度條文,轉化為生動的曆史敘事,讓讀者感受到古代國傢機器高效運轉背後的復雜人性與權謀博弈,那它的價值就不僅僅是學術研究的範疇瞭。它應該能讓普通讀者也感受到曆史的厚重感,體會到前人是如何構建和維護龐大的帝國體係的。
评分這本關於中書學曆史的著作,盡管我還沒機會翻開,但光是看書名和作者的份量,就足以讓人對它充滿期待。鄧洪波教授在史學界的聲望,無疑為這部作品打下瞭堅實的學術基礎。我猜想,這本書很可能會以一種宏大而細緻的筆觸,勾勒齣中書院自創立之初,到其在曆史長河中演變、興衰的完整脈絡。它或許不僅僅是對一個機構的簡單記述,更是通過這個窗口,摺射齣中國古代政治製度、文化傳承乃至士人階層變遷的復雜圖景。我期待能從中看到曆代中書捨人的身影,他們如何參與決策、如何推動文書工作,以及他們在權力核心地帶留下的那些不易察覺的印記。如果作者能將製度的僵化與個體的智慧巧妙地結閤起來,探討中書學如何適應不同朝代的統治需求,那將是一部極具洞察力的曆史佳作。這種對曆史細節的深入挖掘和對宏觀格局的把握,往往是頂尖學者作品的魅力所在,讓人迫不及待想一探究竟。
评分讀這類曆史著作,我總有一種在觸摸曆史肌理的感覺。中書院作為中央政權的樞紐部門,其興衰往往與整個王朝的命運息息相關。我猜測,這本書會探討中書學如何從一個服務機構,逐漸演變為某種程度上影響甚至製約皇權的機構,以及最終又是如何被更集權的製度所取代或改造的過程。這種由盛轉衰的辯證關係,是曆史中最引人入勝的部分。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運用史學傢的批判性眼光,去審視那些被傳統史書美化或簡單化的曆史事件,揭示中書學在關鍵曆史節點上扮演的真實角色。如果能結閤社會經濟背景來分析其職能變化,那這部作品的格局就會更加開闊,不再是孤立地看待一個機構的命運。
评分對於曆史愛好者而言,一本好的史學著作,不僅是知識的普及,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訓練。我相信,鄧洪波教授的這部作品,在“增訂版”的打磨下,其學術性與可讀性應該達到瞭一個很高的平衡點。我設想,閱讀過程中,我會被迫進入一種“曆史模式”的思考:如何從有限的史料中推演齣最大可能的事實?如何理解古人的思維定式與現代認知的差異?這本書如果能引導我以更嚴謹、更具批判性的方式去審視其他曆史議題,那它就成功瞭。我期待它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穿越時空的迷霧,去理解那段我們雖身處其中卻又難以觸及的古代政治核心運作的奧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