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懋可編著的《大象的退卻:一部中國環境史》被譽為西方學者撰寫中國環境史的奠基之作。分為模式、特例、觀念三大部分,包括地理標識和時間標記、人類與大象間的三韆年搏鬥、森林濫伐概覽、森林濫伐的地區與樹種、戰爭與短期效益的關聯、水與水利係統維持的代價、從物阜到民豐的嘉興的故事、漢人在貴州苗族傢園的拓殖、遵化人長壽之謎、大自然的啓示、科學與萬物生靈、帝國信條與個人觀點等12章。
《大象的退卻:一部中國環境史》被譽為西方學 者撰寫中國環境史的奠基之作。
近半個世紀以來,伊懋可縱橫於中國農業史、社 會史等多個研究領域,這使他在這部拓荒性著作的撰 寫中左右呼應、水到渠成。
在這部書中,他嚮我們講述瞭中國4000年來的經 濟、社會、政治製度、觀念、知識和錶達方式,與所 在的自然環境中的氣候、土壤、水、植物、動物之間 既互利共生又競爭衝突的漫長曆史故事。書的**部 分討論瞭大象南撤、森林破壞、戰爭、水利係統對環 境的影響,勾畫齣中國環境史的“一幅總圖”;第二 部分選擇浙江嘉興、貴州苗族原居地和河北遵化三個 典型地區的個案,用“特寫鏡頭”對“總圖”進行細 化和強化,具有濃厚的經濟一社會史色彩;第三部分 以“大自然的啓示”、“科學與萬物生靈”、“帝國 信條與個人觀點”三章考察瞭中國曆**的環境觀念 、情感、知識和“天人感應”思想及其影響,給齣瞭 如何理解中國環境史的一種文化視角。
伊懋可(Hark Elvin),1938年生於英國劍橋,劍橋大學畢業。1990年任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亞太研究院中國史教授。曾在格拉斯哥大學、牛津大學、巴黎高師和海德堡大學任教,在哈佛大學做過訪問研究員。主要著作有:《中國曆史的模式》、《另一種曆史:從一個歐洲人的視角論中國》、《華人世界變化多端的故事》,閤編瞭《中國文化圖集》、《積漸所至:中國環境史論文集》,還發錶瞭署名為約翰·達頓(John Dutton)的小說《聖伊萊斯集市》和《虎島》。
圖示
緻謝
許可聲明
凡例
序言
中譯本序言
模式
**章 地理標識和時間標記
第二章 人類與大象問的三韆年搏鬥
第三章 森林濫伐概覽
第四章 森林濫伐的地區與樹種
第五章 戰爭與短期效益的關聯
第六章 水與水利係統維持的代價
特例
第七章 從物阜到民豐的嘉興的故事
第八章 中國人在貴州地方的拓殖
第九章 遵化人長壽之謎
觀念
第十章 大自然的啓示
第十一章 科學與萬物生靈
第十二章 帝國信條與個人觀點
結語
譯後記
參考書目
索引
我花瞭點時間去研究瞭一下這本書的作者背景和它所屬的這個“海外中國研究係列”的定位。不得不說,這個係列的作品往往都帶有某種“他者”的視角,這種抽離齣來的觀察角度,常常能帶來我們本土學者難以企及的深刻反思和批判性洞察。這本書的作者顯然是深諳此道的,從引言部分透露齣的研究方法論來看,他似乎並不滿足於簡單的史實羅列,而是試圖構建一個跨越時間和地域的分析框架。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種顛覆性的敘事,一種能夠將我們習以為常的自然史認知徹底打碎重塑的過程。這種類型的研究,最精彩的地方就在於它常常能用我們熟悉的材料,講齣完全陌生的故事,從而激活我們對自身文化遺産和生存環境的全新理解。如果這本書能做到這一點,那麼它對學術界的貢獻就不僅僅是填補空白,更是開拓新的研究疆域。
评分從書籍的整體氣場來看,它給我的感覺是極其冷靜和剋製的,這可能源於作者處理宏大主題時所采取的審慎態度。我注意到,書中似乎采用瞭大量的原始檔案和非主流史料作為支撐,這預示著內容會非常紮實,充滿瞭細節的重量感。我個人對那種僅僅停留在概念層麵探討的著作是敬而遠之的,真正有價值的史學作品,必然是建立在對具體證據的精確把握之上的。這本書的體量本身就說明瞭作者在這方麵投入的心血,翻閱那些密集的頁碼和詳盡的索引,我能想象齣背後是無數個日夜的田野調查和文獻梳理。這種近乎偏執的求證精神,是判斷一部曆史著作能否成為“經典”的關鍵試金石,也是我期待它能帶來實質性知識增量的主要原因。
评分這本書的定價和它所屬的文庫係列定位,都明確地指嚮瞭嚴肅的學術讀者群體。這意味著,內容上必然會涉及復雜的理論框架和專業術語,這對一般大眾讀者可能構成瞭閱讀門檻。但恰恰是這種高門檻,保障瞭其思想的深度和對話的質量。我期待的不是通俗易懂的科普讀物,而是能夠引發學者之間進行高強度智力交鋒的作品。我特彆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整閤跨學科的理論工具——比如生態學、社會學中的某些模型——來分析中國特定曆史時期的環境互動模式的。如果能看到一套成熟且可操作的分析工具被成功應用並驗證,那麼這本書對後續研究的指導意義將是巨大的。它不是一本讀完就束之高閣的書,而應該是一本需要反復對照、持續思考的案頭參考書。
评分這本書的敘事風格,從試讀的幾頁感受來看,似乎采取瞭一種非常宏觀的、近乎“慢鏡頭”的推進方式,它不急於給齣爆炸性的結論,而是將曆史的變遷鋪陳開來,讓讀者親身體驗那種時間沉澱的力量。我猜測,作者在寫作過程中,很可能有意避開瞭那種激昂的、充滿道德判斷的腔調,轉而用一種近乎自然科學描述的精準和客觀去描繪人與環境之間的復雜博弈。這種“去英雄化”的曆史觀,對於理解一個文明的長期發展軌跡至關重要。如果它能成功地將人類的能動性置於一個更廣闊的生態背景下去考量,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就超越瞭傳統史學範疇,而觸及到瞭哲學思辨的層麵。我希望它能引導我跳齣綫性思維的陷阱,看到事物發展中那些反復齣現的、結構性的睏境。
评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讓人眼前一亮。硬殼封麵那種低調的質感,配上那個留白恰到好處的書名排版,透著一股沉穩的學術氣息,但又不至於讓人覺得枯燥。我尤其喜歡封麵上那幅抽象的插畫,用色是那種帶著曆史厚重感的灰藍色調,隱約能感受到一種宏大敘事下的細膩情感。拿在手裏掂量,分量感十足,讓人覺得這是一本值得坐下來慢慢研讀的鴻篇巨製。雖然我還沒開始細讀內文,但光是翻閱目錄和前言,就能感受到作者在選題角度上的獨到眼光,那種對曆史脈絡的深邃洞察力,已經通過這些外在的細節傳遞齣來瞭。而且,齣版社在紙張的選擇上也下足瞭功夫,文字的印刷清晰銳利,閱讀起來非常舒適,眼睛不容易疲勞,這對於動輒幾十萬字的學術著作來說,是極其重要的加分項。這本書的排版布局也十分考究,頁邊距留得適中,注釋部分清晰地嵌在頁腳,既保證瞭閱讀的流暢性,又方便讀者隨時查閱引證來源,體現瞭齣版方對學術規範的尊重和對讀者體驗的重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