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鏡 第四輯 一個德國建築師眼中的中國1906-1909

西洋鏡 第四輯 一個德國建築師眼中的中國1906-190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云宵争鸣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ISBN:9787516812372
商品编码:25622977565
包装:平装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稱:西洋鏡(一個德國建築師眼中的中國1906-1909)
作者:(德)恩斯特·柏石曼|譯者:徐原//趙省偉開本:16開
定價:128頁數:297
現價:見頂部齣版時間2017-02-01
ISBN號:9787516812372印刷時間:2017-02-01
齣版社:颱海版次:1
商品類型:圖書印次:1

前言/序言
無法逾越的中國建築藝術之旅
桑 曄

恩斯特?6?1柏石曼(Ernst Boerschmann,1873—1949年)是全麵考察和記錄中國古代建築的第1人。1902年,他以德國政府東方殖民地建築事務官員的身份第1次到中國,訪問瞭青島、北京、天津、上海等城市。在北京,他遇到瞭正在為德國政府規劃東亞科學考察計劃的約瑟夫?6?1達爾曼(Joseph DahlMann),兩人就探究中國建築藝術與周邊景觀的關係,以及建築物所錶現的哲學和宗教概念的考察研究項目達成瞭初步共識,此後他們又在上海和柏林進行瞭相關技術細節的磋商。1905年3月,卡爾?6?1巴赫姆(Karl Bachem)議員將柏石曼起草的關於考察中國建築的備忘錄提交給帝國議會,獲得瞭馮?6?1利希特霍芬(Freiherrn v. Richthofen)等人的強烈贊同。1906年鞦,柏石曼在德國政府的全額資助下再次來到中國。同年底,以北京為齣發點實施為期三年的考察。柏石曼在此前交給帝國議會的那個備忘錄中提齣的一些內容很是空泛,例如他說關於中國建築的該項研究對於推動德國政治經濟發展及學術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等等,這樣講的目的無疑就是為瞭找錢;另外一些內容卻非常周密,十分具體——考察將充分注意中國建築與文化背景的特點,將通過測繪製圖和拍攝照片對不同年代、不同地區的典型建築進行風格和文化背景的研究,將重點關注皇宮、民居、墓葬等建築以及教育、娛樂、宗教等設施的規劃和建築形式。
此後的三年中,柏石曼到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河南、山東、浙江、江蘇、上海、陝西、四川、湖南、江西、廣西、廣東、福建等地區,行程兩倍於後來的中國紅軍二萬五韆裏長徵,完成瞭大量的測繪草圖,拍攝瞭大量的照片,對長城、天壇、大雁塔、都江堰等數百個重要建築物或構築物,以及建築群進行瞭直觀描述,實現瞭他在備忘錄中所提齣的全部具體內容——隻有紫禁城例外,因為不論是慈禧太後還是後來的攝政王載灃都不許他進去。迴國後,柏石曼利用這批資料先後齣版瞭六本著作。20世紀的中國建築界主流話語人物普遍認為柏石曼不靈,認為他不懂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對東方的認識也很淺薄。例如梁思成先生曾指齣,柏石曼沒有充分注意到中國傳統建築的屋頂不用三角構件這個與西方建築在結構上的差異;陳從周先生則批評柏石曼雖然注意到中國北方建築與南方建築的整體區彆,卻以為陝西是溝通南北的津梁。對於上述評價,中國的另外一些建築史學傢和文物專傢在zui近幾年提齣瞭一些不同意見,他們認為實在沒有必要繼續狠狠地咬住柏石曼著作中的瑕疵來否定其貢獻,此人對中國建築的考察與研究畢竟比梁思成等人開始得更早,而且眼界更開闊,材料更豐富,理論更周全。
柏石曼起碼是個識貨的人,他為我們留下瞭僅就豐富性而言也是無可比擬的測繪圖和照片。在目前所常見的,被稱為柏石曼照片的288張照片裏,有200多張是他自拍攝,約40張是由他所雇用的中國攝影師拍攝,至少有一張是他徵集自柏林藝術博物館,攝影者不詳。
在這288張照片中,有42處是現今的國jia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中的一部分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或世界自然遺産名錄),約80處是目前的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即使是這種受保護單位,將現今狀況與原照片稍加比較亦可發現普遍地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毀損,而且其中的20餘處為當代復建或曾經落架大修。另外的約160處就更不堪瞭,至少有60處建築蕩然無存。
造成上述毀損的原因,如果以毀損數量為序,以20世紀60世代為甚,幾乎每處有幸留存到1966年的曆史建築都在1966—1976年這段時間內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緊隨其後的是1949年以來的各種建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例如長沙左文襄祠等5處在抗日戰爭中全毀;長江沿綫有10處因三峽工程建設而被淹沒;澧陵文昌宮等4處在解放戰爭中損毀一處,在“大躍進”中拆毀兩處,僅存的一處先農殿,是因考察農民運動時曾經住過而受到高度保護。至於因地震洪水等自然災害造成坍塌的建築物,在288張照片中僅占幾個百分點。
迴望百年,韆佛岩石窟在柏石曼考察時共有佛像17000餘尊,1935年國民政府修築川陝公路炸毀近萬尊,此後又陸續毀損,現今僅存7000餘尊且多數殘缺;留侯祠靈官殿建於明朝,毀於1966年的“破四舊”,後於20世紀80年代重建;1953年興建的寶成鐵路從武則天齣生地皇澤寺正中穿過,柏石曼照片所見的建築物因之全毀;古北口南天門及行宮是清朝皇帝由北京前往熱河的禦道上的標誌性建築物和息飲之地,1933年長城抗戰,中國軍隊慘敗於此,原有建築全毀,後由日軍扶植的僞政權於1936年修復,復於1966年被古北口中學紅wei兵再度全毀;四川半邊寺,根據蘇聯專傢的設計,1953年為修築橋梁而拆毀;四川峨眉山金頂,1967年失火全毀;等等。
柏石曼在嚮帝國議會提交的備忘錄中曾經提到他的考察和研究對保存人類文化遺産具有巨大的意義——這個人很清醒地知道他究竟在做什麼,他在《美麗的中國建築與景觀》這本書的開頭就說:是嚮前流動的,明天隱於人們的視綫之外……
麵對已將柏石曼的碾壓得支離破碎的中國百年,柏石曼照片的復拍者徐原先生和他的朋友們穿行於柏石曼的明天,為我們追尋並呈現瞭一個時代的起伏與興衰,成功地揭示瞭我們曾經的豐富,以及得到與失去。幾乎所有的柏石曼照片,不論是他自拍攝的還是在他指導下由他人拍攝的,都存在著從鏡框分割概念齣發的、有著強烈視覺提示作用的、現今看上去有些呆闆的刻意設計。通過這種貌似客觀,其實帶有強烈主觀見解的描述,柏石曼整閤瞭在他眼中如畫的建築景觀與因襲的傳統並加以體現。
但是,他的這種方式給的復拍者造成瞭睏擾——怎樣,或者說如何既尊重原照片的主觀見解,又體現復拍者的現場經驗,由之迴望過去。
對此,徐原先生的選擇是主動地放棄尊重原圖視場但使用光綫等因素體現自身情感,放棄將復拍者的意誌或內心經驗施加於已經存在著他人主觀的曆史風景,而以zui簡捷的方式將我們的時代疊加到瞭柏石曼所描繪的景物,形成兩者無法分割的平滑結閤,這無疑是種非常齣色的選擇。
作為讀者,我衷心地感謝徐原先生和參與復拍柏石曼照片的各位朋友。感謝此書編譯者趙省偉先生,感謝你們帶給我穿越世紀的體驗。

讀者對象 對中國古代建築、老照片感興趣的讀者

作者/譯者簡介
恩斯特?6?1柏石曼(Ernst Boerschmann,1873—1949):德國皇傢柏林工業高等學院中國建築學教授,中國建築攝影鼻祖,全麵考察和記錄中國古代建築的第1人。1906年至1909年間,在德意誌帝國皇傢基金會的支持下,柏石曼跨越14省,行程數萬裏,對中國的皇傢建築、寺廟、祠堂、民居等進行瞭全方位的考察,留下瞭8000張照片、2500張草圖、2000張拓片和1000頁測繪記錄。1932 年,柏石曼受邀成為中國營造學社的通訊研究員。1933年至1935年間,民國政府特聘柏石曼為中國傳統建築遺産顧問。齣版有《中國建築藝術與宗教文化》係列三捲本、《中國建築》等作品。

 

徐原:祖籍江蘇南京江寜,遼寜省攝影傢協會會員。作品曾多次參加國內國際影展。2006年6月參與“循跡百年恩斯特?6?1柏石曼,重走那條路,重拍老照片”民間計劃,自駕行走訪瞭京、冀、魯、晉、陝、川、渝諸省市,行程2 萬裏,拍攝瞭大量現存建築的珍貴圖片。

趙省偉:廈門大學曆史係畢業,目前專注於中國曆史影像的收藏和齣版,藏有海量中國主題的法國、德國報紙和書籍。編有《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法國彩色畫報記錄的中國1850—1937》《西洋鏡》係列等書。

目錄
齣版說明
無法逾越的中國建築藝術之旅 桑曄
屈指行程兩萬 循跡百年恩斯特?6?1柏石曼 徐原
美麗的中國建築與景觀 恩斯特?6?1柏石曼
直隸省
直隸省 萬裏長城
北京市 八達嶺長城(史保嘉拍攝) 2007 年1 月2 日
直隸省 北京,通往紫禁城的第1道大門
直隸省 北京,天壇圜丘
北京市 天壇祈年殿(方非拍攝) 2006 年5 月11 日
直隸省 北京,天壇祈年殿
直隸省 北京,城牆
北京市 五塔寺 2005 年6 月28 日
直隸省 北京,五塔寺
北京市 天寜寺塔 2005 年10 月10 日
直隸省 北京,天寜寺塔
直隸省 北京,天寜寺塔基座細部
直隸省 北京,八裏莊塔基座細部
北京市 八裏莊玲瓏塔塔座細部 2005 年6 月23 日
北京市 八裏莊玲瓏塔 2005 年6 月23 日
直隸省 北京,八裏莊塔
直隸省 北京,黃寺石塔
北京市 西山戒颱寺 2005 年1 月7 日
直隸省 北京,西山戒颱寺
直隸省 北京,西山,近處長條形的樹叢中就是碧雲寺的寺院和漢白玉寶塔
直隸省 北京,西山碧雲寺漢白玉寶塔
北京市 西山碧雲寺,漢白玉塔前的颱階(趙雲鵬拍攝) 2005 年7 月3 日
直隸省 北京,西山通往碧雲寺石塔的颱階
直隸省 北京,西山碧雲寺,矗立在白樺林中的石塔背麵
直隸省 北京,西山碧雲寺,石塔背麵
北京市 西山碧雲寺,漢白玉塔上部平颱(趙雲鵬拍攝) 2005 年7 月3 日
直隸省 北京,西山碧雲寺,漢白玉塔上部平颱
北京市 西山碧雲寺,喇嘛塔局部細節(趙雲鵬拍攝) 2005 年7 月3 日
直隸省 北京,西山碧雲寺,石塔上的菩薩(一)
直隸省 北京,西山碧雲寺,石塔上的菩薩(二)
北京市 西山碧雲寺,金剛寶座塔覆鉢塔佛像細部(趙雲鵬拍攝) 2005 年7 月3 日
北京市 西山昭廟內的琉璃牌坊 (趙雲鵬拍攝) 2005 年7 月2 日
直隸省 北京,西山靜宜園的琉璃瓦牌坊
直隸省 華北平原上的中國北方旅行馬車
直隸省 平原上的旅行馬車
北京市 十三陵神路 (趙雲鵬拍攝) 2005 年12 月17 日
直隸省 北京,昌平南口近郊,明十三陵神道
直隸省 清西陵正門
河北省 易縣,清西陵主入口 2005 年10 月23 日
河北省 易縣,清西陵石牌坊細部 2005 年10 月23 日
直隸省 清西陵主入口前的牌坊細部
直隸省 清西陵的華錶
河北省 易縣,清西陵神道上的華錶 2005 年10 月
直隸省 清西陵神道上的漢白玉橋
河北省 易縣,清西陵神道上的橋 2005 年10 月23 日
河北省 易縣,清西陵陵前,從橋上看神道 2005 年10 月23 日
直隸省 清西陵,從橋上看神道
直隸省 清西陵,陵寢前的神道
河北省 易縣,清西陵,陵前神道 2005 年10 月23 日
直隸省 清西陵陵廟
河北省 易縣,清西陵陵廟 2005 年10 月23 日
河北省 西山獅子窩(在工棚後麵可見當年石橋一角) 2005 年11 月11 日
直隸省 西山獅子窩內的寺廟庭院
直隸省 風神廟大門
北京市 朝陽區通惠河慶豐閘的石雕趴蝮(已被遷至北京市通州水樂園安置後的現狀) 2006 年6 月18 日
直隸省 通往運河水閘邊上的石雕龍
直隸省 北京,頤和園石橋的一端
北京市 頤和園十七孔橋一端的石獅子(趙雲鵬拍攝) 2006 年2 月7 日
河北省,通往承德路上的南天門(圖為行宮殘基) 2008 年6 月2 日
直隸省 北京,通往熱河路上的行宮
河北省 承德市,普陀宗乘之廟 2008 年7 月12 日
直隸省 從東南麵看,熱河小布達拉宮(普陀宗乘之廟)
直隸省 北京,平原上某處墓地的入口
直隸省 熱河,熱河行宮的喇嘛寺廟
河北省 承德市,普陀宗乘之廟五塔白颱 2006 年3 月25 日
直隸省 熱河,熱河行宮的喇嘛寺廟(須彌福壽之廟吉祥法喜殿)
河北省 承德市,須彌福壽之廟吉祥法喜殿 2006 年6 月25 日
河北省 承德市,須彌福壽之廟妙高莊嚴殿金頂 2011 年2 月25 日
直隸省 熱河,熱河行宮鎏金殿頂(須彌福壽之廟妙高莊嚴殿金頂)
河北省 承德市,普樂寺颱階和旭光閣 2006 年6 月25 日
直隸省 熱河,普樂寺颱階和旭光閣
河北省 承德市,普樂寺平颱 2006 年6 月25 日
直隸省 熱河,普樂寺喇嘛寺廟內的方颱
河北省 承德市,須彌福壽之廟琉璃萬壽塔 2011 年2 月25 日
直隸省 熱河,熱河行宮的琉璃塔
直隸省 熱河,從西南眺望,小布達拉宮主殿
河北省 承德市,普陀宗乘之廟 2006 年6 月25 日
直隸省 從熱河沿灤河而下
直隸省 在灤河上航行
直隸省 熱河,避暑山莊水心榭
河北省 承德避暑山莊,水心榭 2011 年2 月25 日

産品特色 中國建築攝影鼻祖
恩斯特?6?1柏石曼:全麵考察和記錄中國古代建築的第1人
今人重走7省,行程2萬裏,138張復拍照片循跡百年前大師足跡


編輯推薦
1.權wei性:海外中國建築攝影大師柏石曼,對中國建築進行全麵考察並進行實地記錄,是中國建築研究領域的開拓者。
2.稀缺性:1906年至1909年間,柏石曼對中國的皇傢建築、寺廟、祠堂、民居等進行瞭全方位的考察留下珍貴影像資料,這些建築遭受破壞大多已不存,影像資料見證曆史。

內容簡介
/提要 本書共包括426張照片。288張照片由柏石曼和他雇傭的中國攝影師(40多張)拍攝於1906年至1909年間,涉及中國12個省。其中42處現在是國jia級文物保護單位(一部分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或世界自然遺産名錄),20餘處為當代復建或曾經落架大修,至少有60處現已不存。2006年,徐原夫婦及其同仁循著大師足跡,秉著原地點、原角度復拍的原則,奔波7省,行程2萬裏,初步獲得138張照片,算是“循跡百年恩斯特?6?1柏石曼,重走那條路,重拍老照片”這項民間計劃的初步成果。
精彩書摘 是嚮前流動的,明天隱於人們的視綫之外,隻有曆史是生動可辨的。唯有通過曆史我們纔能去理解生活的五彩繽紛。各民族的靈魂和永恒價值都被蘊藏於藝術之中,尤其是建築藝術,它們不但昭示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外在形式和存在必要性,而且還裹挾著我們存在的本質。以建築藝術作品為載體,曆史的精神生動可見,無所不在,它可以幫助現在的人們分析生活的本質和各種行為。
一個民族的內涵看似在世紀交替的風暴中被改變瞭。時代改變瞭,過去貌似也隨之消失。在那些受壓迫的日子裏,當世紀風暴以令人窒息的方式嚮人們席捲而來,我們甚至都會懷疑民族存在的意義。當時的中國就處於完全混亂的狀態裏。但即使舊有的秩序和傳統被推翻,文化的特有價值被打破,新興事物如雨後春筍般在各處萌芽,這個民族的真正內核仍舊會被繼承並且會被永jiu保存下來。這本書裏的文字和圖片忠實地嚮讀者展示原汁原味的中國思想文化,我們將跟隨這些古建築嘗試去揭開中華民族的神秘麵紗。
中國建築藝術的基本特徵之一就是具有濃鬱的宗教色彩,知道這點,能讓我們更好地去理解建築本身。宗教信仰在中國人的生活中無處不在,這也可以對他們的行為進行追本溯源。在中國這片神聖的大地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充滿靈魂的中國建築敲擊著我們的內心,震撼著我們的靈魂。
中國所有的古建築都滲透著宗教文化特色,天地人閤一的觀念含於其中。中國人在神的世界中發現瞭一種更具體的錶現形式,祭祀建築中到處可見對太陽、月亮、星星、土地和農業的各種自然崇拜。與大多數的廟宇和佛塔差不多,這些祭祀建築大都在深山老林中,與世隔絕。那個自然崇拜的神聖世界,那個存在於雅典人、羅馬人和西歐祖先想象中的神聖的世界,直到依舊鮮活地存在於中國。所有的一切都沐浴在神聖的自然之光中,人們對此充滿感激之情。從哲學意義上說,這種各路力量匯聚的三位一體的觀念,是古代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和外來佛教思想的立足點。zui為完美的錶現形式就是二龍戲珠。這兩條龍代錶著兩種不同的力量,不管是精神上還是形體上都以zui初的形式展現,影響著新生事物,此消彼長,直至達到ding峰並zui終走嚮消亡。
它們大小一樣,但彼此完全對立,一個玩耍,一個爭鬥,處於永jiu運動中。作為陰陽規律的化身(自然規則的對立麵,比如男性和女性、肯定和否定),一條龍從東嚮中間,另一條龍從西嚮中間,不停爭鬥著那顆象徵著完美和統一的珍珠,寶珠懸浮著、鏇轉著、燃燒著,發齣耀眼光芒,但永遠無法觸及。除非它們停止存在,完全消失,兩種力量閤二為一,否則這一切都隻是幻象。在那之前,它們要一直保持的活力和張力,讓我們的世界包羅萬象。在這之中達成的永恒和統一將在我們麵前徐徐展開。
二龍戲珠闡釋的三位一體的觀念,這可以追溯到人類zui古老的年代。在中東地區,同樣的觀念曾經被極早地記錄過。然後,人類所能做的就是推測這種zui原始的意義,因此,中國人創造齣他們的清晰的象徵符號,並有意識地把三位一體的真正含義錶述齣來。中國元素都具備矛盾和一分為二的基本特徵,宏大和細微、唯心和唯物、平實無華和堅韌不拔、玩世不恭和深謀遠慮、齣世和入世、冷血和易怒、循規蹈矩和革故鼎新。在偉大的精神世界中,完全相反的兩個特徵既對立又統一。中華民族,如同她的國民性格一樣,是循規蹈矩和文化高度統一的完美典範。
在中國,真理完全依賴於行之有效的基礎。兩條龍和一顆珍珠代錶的唯1含義,就是一種特定的信仰存在於一個完全真實的理想世界中,力量微小,但影響巨大,並且無法言喻。另一個非理想的世界裏,是我們的真實生活,或平和幸福或坎坷離奇,是充滿對立力量的矛盾體。隻是我們不得不在真實生活中和諧相處,並把它作為我們精神世界的一種摺射。這種觀念導緻的結果就是世界範圍內思想的流動,不斷創新和渴求ji緻。這種神化也蘊藏於建築藝術中,它使建築成為神跡的象徵,使天人閤一觀念得到闡釋,並使其與的思想完全統一,這就是所說的儒教、佛教和道教。
人和土地之間的關係密無間,這種主導思想像一條紅綫貫穿於中國人的精神領域。大地母賦予他們生命,養育瞭他們,並給他們提供zui後的休息場所。因此,中國人眷戀故鄉,並在死後要竭盡所能迴歸故裏安葬。中國人對故鄉的感情遠超其他任何民族。所以,來自相同省份或地區的中國人在陌生的環境下會很迅速地建立一種特定的密情感並團結一緻。
齣於對土地的近,中國人把土地看作他們力量和精神的源泉,他們把眼光轉嚮土地zui初始的狀態——山峰。因此,他們探詢自身的存在,尋找神聖不可侵犯的根源,並在群山中探索神性的所在。山峰連接天空和大地,它們越高越陡峭,就越神聖。岩洞和峭壁就是神靈的棲息地,人們就在那裏建造廟宇。的政治傢、聖人、詩人和朝聖者在功德圓滿後去而復迴,與自然融為一體。佛教徒在懸崖峭壁上雕刻瞭成韆上萬的佛像,以此象徵神的力量。古代的中國人也把岩洞中的臥佛看作等待被喚醒的超自然的力量。zui有療效的草藥來自於山上,人們死後要葬在山坡。另外,人們的居住地、城鎮、鄉村都要置於山巒的環抱之中。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