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所原論

場所原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隈研吾
圖書標籤: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悲剧改变建筑 “生产”拯救建筑
1.龟老山展望台 ……消隐建筑,复原山体
2.北上川运河交流馆 ……出于环境保护和河川整治考虑的隧道型博物馆
3.水/ 玻璃 ……通过水平要素连接海洋与建筑
4.森舞台登米町传统艺术传承馆 ……设计露天舞台,通过空白部分契合森林与建筑
5.阳之乐家 ……一层涂有魔芋和柿涉的和纸保护建筑
6.那珂川町马头广重美术馆 ……层层的纵格栅遮阳将广重的雨水建筑化
7.石之美术馆 ……使用当地石材,联系建筑与场所
8.宇都宫宝积寺站CHO 藏广场 ……大谷石的记忆,场所的记忆
9.银山温泉藤屋 ……不同强度表面面层的重叠,联系场所和身体
9.银山温泉藤屋 ……不同强度表面面层的重叠,联系场所和身体
11.竹屋GREAT BAMBOO WALL ……万里长城与建筑的契合
12.安养寺木结构阿弥陀如来坐像收藏设施 ……使用基地土壤制作日晒砖方法的复活
13.根津美术馆 ……通过屋顶重檐,契合表参道与建筑
14.浅草文化观光中心 ……通过堆叠木结构单层建筑,设计中高层建筑
15.格拉纳达表演艺术中心 ……通过堆叠六边形小建筑建造歌剧院
16.伞·UMBRELLA ……更轻更软的圆顶屋
17.水砖/ 水枝 ……受细胞启发的游牧式·自律型建筑体系
18.千鸟 /GC prostho博物馆研究中心 ……受飞弹高山玩具启发的小截面木结构单元体系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我撰寫這本書的初衷,是希望以一種全新形式的教材,將自己平日的思考以及我認為在建築設計工作中最重要的問題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傳授給年輕人。

3.11 大地震是我寫作此書的契機之一。3.11 讓曆史的潮流反轉。以一言概之,我覺得東京中心主義的時代結束瞭。都市中心主義抑或稱為都市主義更確切,其本質是所有的東西都是從都市這一中心嚮地方流動的。技術、文化、經濟不一而足。地方隸屬於大城市,逐漸被掠奪、破壞。

就建築而言,混凝土、鐵等材料都是都市主義的産物。在20 世紀之前,在不同地方、不同場所存在著各式各樣的建築技術和建築材料,構成瞭那些地方特有的景觀,孕育著當地的文化。但從20 世紀開始,這一切全部被混凝土和鐵破壞。這段悲慘曆史潮流的結局就是3.11 的悲劇。

但是,仔細解讀曆史可以發現,悲劇中往往孕育瞭新的轉機。經曆災害和危機之後,會産生真正有意義的新動嚮。在春風得意時,人們大概不會認真地思考事情,而是熱衷於維持現狀,不太可能大幅度地轉換方嚮。

我的親身經曆也是如此。20 世紀90 年代初的泡沫經濟崩潰,我在東京的設計工作幾乎停滯瞭10 年。在這10 年裏,我輾轉於地方,和當地的工匠一起,建造瞭一些小的建築。那時,我切身體會到不論怎樣的“小場所”中都潛藏著未被喚醒的力量。感受到瞭 “小場所”無盡的富藏和它的溫暖。要是沒有這10 年遠離東京的辛勞,我或許不會覺悟到“場所”的問題。

托十年之旅的福,在3.11 之前我們就開始關注場所,思考著如何設計使“小場所”熠熠生輝的建築。從這時起,我給自己定下兩條原則。

其一,重視“小場所”的材料、技術和工匠。

其二,盡可能通過“小元素”進行建造。

混凝土是典型的“大元素”。雖然最初是黏稠的液體狀態,但一旦凝固之後就變成又大又重的固體,既不能切割也不能分解。

與其相反,由木結構或磚砌之類的“小元素”構成的建築,可以通過個人的手簡易建造,解體也較為簡單。一言以蔽之,用小元素建造的建築是民主的建築。它是草根式的,不是自上而下,而是自下而上的。

所有的“小元素”,我都盡可能采用當地可以采集到的材料。就像動物收集身邊的“小元素”築巢一樣,在“小場所”用 “小元素”建造,我認為這種誰都可以築巢的狀態是最理想的。

但是我也對這種建造方法究竟是否適閤收入教科書持有疑問。因為教科書是將中心的、具有普適性的技術、文化傳授給不瞭解這些知識的人們,具有一種“居高臨下”的基本特點。從根本上說,我懷疑這種特點究竟是否與我所思考的“場所主義”契閤。這或許正是至今為止都沒有以“場所”為題的建築教材的原因所在。

但也正因為這樣,我也更想針對 “場所”這個難以得齣普遍性結論的命題,給年輕人留下些什麼。

雖然是我的主觀想法,但我仍然將《聖經》和《論語》作為參考。雖然這兩本書均為長捲,也堪稱為偉大的教材而被廣泛學習,但它們的書寫方式都是不成體係的,而是片段式的。

用現在的話講就是,在基督和孔子身邊聚集瞭一群沒有正式工作的流浪漢,這兩本書就是片段式地記錄瞭他們一路上遇到的各種難關和辛勞。

《聖經》的核心是由四個門徒分彆記述的,以充滿矛盾的故事集(四福音書)為中心構成,是一本和普世主義相距甚遠的、非常隨意的教科書。《論語》也被批評有用語模糊、可作多解的缺點。

但我覺得正是因為這樣的寫法,纔使得這兩本書成為瞭偉大的教材。正因為不是居高臨下的灌輸式的寫法,纔使更多人産生共鳴,每個讀者都能發現適閤自己的解讀方法,使其最終成為瞭偉大的教材。

齣於上述狂妄的思考,我決定將這本關於“場所”的教材以18 個片段記述集閤體的形式寫齣來。

我們的旅途仍在繼續,但我首先想嚮大傢分享我們在這18 次旅行中如何麵對“場所”,如何經曆睏難,以及如何與生活在 “場所”中的人們分享喜悅。

隈研吾

2012年1 月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论述丰富度不及《隈研吾谈建筑》,或者说是其一个论点的节选,不推荐。

评分

评分

##吹爆就完事了

评分

##隈研吾对场地和传统建筑还是很敏感的 总能抓一个点去发挥 结合实际的尺度推敲和设备空间整合也是纸面设计体会不到的 (其实有时候他没想很多场地问题 就是想玩) 他说建筑生产能弥合工业化和人性化的矛盾 而场所是生产发生的地方 不太懂 也可能去看看有生命力的聚落比研究纯理论好些吧

评分

评分

##这本书…被我卖二手了…。

评分

##9月份时候看的 前部分对于建筑发展和时代背景的变化本质抓得还是挺透的

评分

##通过若干个作品将对建筑、场所的思考表达了出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