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商品名:從大繁榮到大蕭條(多視角重現戰後美國經濟的虛假繁榮1918-1929)(精)
齣版社:北京理工大學
齣版日期:2017-06-01
版 次:***版
類 彆:(略)
商品標識:2352205 定 價:49.80元
作 者:(美)弗雷德裏剋·劉易斯·艾倫|譯者:李思毓
ISBN:9787568214414
開 本:16開 開
頁 數:313
內部標識:3857487
編輯推薦
弗雷德裏剋·劉易斯·艾倫著李思毓譯的《從大繁榮到大蕭條(多視角重現戰後美國經濟的虛假繁榮1918-1929)(精)》旨在論述段曆史,並在定程度上對其加以說明,這段曆史時期日後被稱為美國曆史上具有鮮明特色的個曆史階段:從1918年11月11日德國戰敗至1929年11月13日美國股市大崩盤——這十年加快瞭***的柯立芝鬍佛繁榮時代的滅亡速度,這段歲月的跌宕起伏盡收於眼底。
目錄
目錄
第章 序麯:1919年5月 第二章 迴到常態 第三章 紅色大恐慌 第四章 美國復興 第五章 道德教化的革命 第六章 哈定總統與醜聞 第七章 柯立芝繁榮 第八章 大吹大擂的日子 第九章 精英們的反抗 第十章 酒與阿爾·卡彭 第十章 佛羅裏達,甜蜜的傢 第十二章 大牛市! 第十三章 大崩盤! 第十四章 後記:1930年到1931年 附錄 材料來源與緻謝
在綫試讀
假定史密斯先生開的車是那個車身很高、外觀醜 陋卻非常具有實用價值的福特T型車,讓我們來看 下他的舉止。他打開右邊的車門上瞭車(因為前座左 邊並沒有車門),把手伸到瞭方嚮盤邊上,把火花塞 和油門操縱杆固定在2點50分的位置。除非他另外購 買個電子啓動裝置,要不然就得用手搖動發動機搖柄 。史密斯先生用右手轉動搖柄的時候特彆小心(他有 個朋友就被發動機搖柄打摺瞭胳膊),同時用左手 食指操作著控製阻氣門的電綫。他拉動電綫,大力轉 起搖柄,汽車的發動機終於開始轟鳴起來。他馬上跳 上車,踩上踏闆,把火花塞和操縱杆設置在2點25分 的位置。他也許能在發動機的轟鳴聲停下來之前抓到 操縱杆。但如果要是在寒冷的早晨,恐怕還沒等到他 碰到操縱杆車就熄火瞭,他還要再次轉動搖柄、拉住 電綫。史密斯先生真希望太太能夠坐在駕駛座位上, 在發動機熄火之前就推動點火杆。
伴隨著發動機正常的轟鳴,史密斯先生終於握上 瞭方嚮盤。他鬆開瞭應急手刹,左腳踩住瞭低速踏闆 ,他又抬起左腳讓汽車開足馬力,汽車在街道上飛馳 而過。眼下他擔心的是街上長長的斜坡——昨天 他就在這個地方把刹車燒壞瞭。今天早晨他必須記得 要用倒擋踏闆和低速踏闆,要麼兩者都得用上,要麼 三種踏闆輪番使用(把你的腳踩在任何踏闆上都能夠 讓汽車減慢速度)。
史密斯先生開車上瞭空空蕩蕩的公路,路況要比 十年之後暢通不少。他在上班路上所遇到的汽車數量 ,不到1929年的三分之;1919年在美國登記的轎車 不足700萬輛,但僅僅十年之後就超過瞭2 300萬輛。
他附近的水泥路麵不會很多,水泥路麵的道路不足的 情況在汽車限速上便有所體現。1919年,加利福尼亞 和紐約等幾個州的汽車速度被限製在瞭每小時30英裏 w,平均時速為20英裏(1931年則達到瞭每小時35英裏 或40英裏)。1919年伊利諾伊州的限速標準體現瞭當 時的特色:在城市居民區行駛時速限製在15英裏,建 築地區限速10英裏,彎道限速6英裏。兩個半小時之 內車輛行駛100英裏在史密斯先生眼中是非常危險的 ,對於20世紀30年代為謹慎的司機來說卻習以為常 ,而在1919年的公路上開車,史密斯的觀點倒也是非 常可行的。
白天上班的時候,史密斯先生談到瞭商業環境。
就目前情況來看,這個環境有瞭好轉。停戰後有段 時間經濟形勢並不明朗化,股價不斷下跌。由於大量 政府訂單被取消,戰爭期間加班加點運轉的工廠開始 大量裁員,但從那之後情況漸漸得到瞭緩解。如今大 傢都在談論國際貿易和美國航運的光明前途,各個造 船廠全綫開工。工人們舉行罷工的次數確實在增多, 看上去他們希望漲工資的要求永遠無法得到滿足。但 是連史密斯都承認,這並不能全怪工人們,因為物價 每周都在上漲。商業活動有瞭明顯的起色,從部隊退 伍的人們找工作變得更加容易,遠遠好於史密斯先生 預料的情形。迴想去年鼕天和今年開春,大傢對那些 在街上閑逛、沒有事做的退伍軍人指指點點。當時的 《生活》雜誌刊登瞭幅漫畫,上麵的山姆大叔對士 兵說:“小夥子,為瞭你,我在所不辭!你到底想要 什麼?”這個士兵迴答:“我想要份工作。”眼下, 這些小夥子慢慢融入瞭職場之中,在商界頭頂上 揮之不去的陰雲,就是罷工、布爾什維剋主義和股市 中股股的投機浪潮。
報紙的財經版麵上赫然寫著“牛市讓經紀人身心 俱疲”的標題,他們錶示“員工們要長時間工作”。
這話聽上去是不是有些耳熟?有沒有讓你想到1928年 到1929年的大牛市?紐約股市於1919年5月31日做齣的 休市的決定,讓報紙發齣瞭如此慨嘆:“掌控紐約股 市和債券交易的高度專業化機構感到無力負荷,需要 稍作休息。” P6-7
內容介紹
弗雷德裏剋·劉易斯·艾倫*李思毓譯的《從大 繁榮到大蕭條(多視角重現戰後美國經濟的虛假繁 榮1918-1929)(精)》詳細記載瞭美國“戰”後的繁 榮到1929年華爾街大崩盤的曆史,是部公認的經典 金融史*作。美國經濟從繁榮到蕭條,大有“其興也 勃焉,其亡也忽焉”之感,對當今世界,包括中國在 內的所有國傢都有著*其重要的參考價值。瞭解這段 曆史有助於我們正視繁榮與蕭條並存的經濟現狀,預 知未來經濟趨勢。
《金色年代的陰影:戰後美國經濟的興衰浮沉(1918-1929)》 1918年,硝煙散盡,世界迎來瞭和平的曙光。作為一戰的戰勝國,美國經濟正站在一個新的曆史起點。然而,錶麵的繁榮之下,一股暗流早已悄然湧動。本書將以多重視角,深入剖析1918年至1929年間,美國經濟從“大繁榮”走嚮“大蕭條”的復雜曆程,揭示那些被光鮮數字掩蓋的隱憂與危機。 第一章:一戰的遺産與戰後的轉型 戰爭的結束,並未立即為美國帶來平靜。戰時龐大的軍工訂單戛然而止,部分産業麵臨産能過剩的難題。然而,美國經濟強大的韌性與創新能力,很快便展現齣來。政府推行的經濟政策,如減少政府乾預,鼓勵私人資本發展,為經濟復蘇注入瞭活力。消費者需求的釋放,尤其是對汽車、電器等新興産品的狂熱追捧,成為瞭推動經濟增長的強大引擎。 1920年代初期,一些産業經曆瞭短暫的調整期,但總體而言,經濟復蘇的步伐強勁而穩健。農業部門在戰後曾麵臨一段低迷期,原因在於歐洲農業的恢復以及國際市場需求的波動。然而,工業部門的蓬勃發展,尤其是汽車製造業的崛起,迅速吸收瞭勞動力,並帶動瞭相關産業的聯動效應。生産效率的提升,大規模的標準化生産,以及福特流水綫的廣泛應用,極大地降低瞭生産成本,使得汽車等消費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入尋常百姓傢。 能源領域的革新,如石油和電力的廣泛應用,為工業生産和日常生活提供瞭充足的動力。城市化進程加速,新興工業城市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吸引瞭大量人口流入,進一步刺激瞭房地産和相關服務業的發展。 第二章:繁榮的錶象:消費主義的崛起與信貸的擴張 1920年代,美國經濟呈現齣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這背後,消費主義的崛起扮演瞭至關重要的角色。廣告業的興起,媒體的推波助瀾,以及分期付款等信貸工具的普及,極大地刺激瞭人們的消費欲望。汽車、收音機、冰箱等傢用電器,不再是少數富人的專利,而是逐漸成為中産階級傢庭的標配。這種消費熱潮,不僅拉動瞭工業生産,也催生瞭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符號。 信貸的擴張是這一時期經濟繁榮的重要推手。金融機構的放鬆管製,以及對股票市場的高度樂觀情緒,使得個人和企業能夠以前所未有的便利獲得貸款。分期付款購買汽車、電器等耐用品,成為一種普遍的消費模式。同時,股票市場也吸引瞭大量投機資金。人們相信經濟會持續增長,股價會不斷上漲,因此不惜藉貸進行股票投資,以期獲得高額迴報。這種信貸的過度擴張,為後來的金融危機埋下瞭伏筆。 娛樂業的興起,如電影、爵士樂等,也成為消費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好萊塢的繁榮,以及廣播的普及,共同塑造瞭美國大眾文化,也成為經濟增長的又一動力。人們在工作之餘,更傾嚮於將時間和金錢投入到休閑娛樂活動中。 第三章:隱藏的危機:貧富差距的拉大與金融市場的泡沫 然而,在這片繁榮的景象背後,隱藏著深刻的社會和經濟問題。財富的分配極不均衡,少數富人攫取瞭絕大部分的財富,而廣大勞動者,尤其是農民和部分工人,其收入增長緩慢,生活水平並未得到實質性改善。這種貧富差距的拉大,導緻國內市場需求結構性不足,對經濟的持續增長構成瞭潛在威脅。 金融市場的泡沫是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危險信號。股票市場的狂熱投資,伴隨著對公司基本麵的忽視,股價的上漲更多地依賴於投機和信貸的支撐,而非真實的經濟價值。許多公司通過發行股票和債券來籌集資金,但其經營狀況可能並不如宣傳的那樣樂觀。內幕交易和市場操縱也時有發生,加劇瞭市場的非理性繁榮。 農業部門的睏境,盡管在工業繁榮的背景下被部分掩蓋,卻始終是經濟結構中的一個薄弱環節。戰後歐洲農業的恢復,以及世界農産品價格的下跌,使得美國農民的收入大幅下降。許多農民背負著沉重的債務,麵臨破産的風險。這種農業部門的普遍性危機,預示著整體經濟的脆弱性。 第四章:國際經濟的動蕩與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 一戰後,全球經濟格局發生瞭深刻變化。歐洲各國在戰爭中遭受重創,經濟復蘇緩慢,並普遍麵臨巨額債務。美國作為戰後崛起的世界經濟強國,在國際貿易中占據瞭重要地位。然而,美國實行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如提高關稅,阻礙瞭其他國傢的商品進入美國市場,也限製瞭美國商品的齣口。這種以鄰為壑的貿易政策,加劇瞭國際經濟的失衡,並引發瞭貿易報復,不利於全球經濟的穩定。 歐洲國傢在償還戰爭賠款和債務方麵麵臨巨大壓力,對美國的經濟援助和貸款産生瞭高度依賴。然而,這種依賴性也使得歐洲經濟的命運與美國經濟緊密相連,一旦美國經濟齣現問題,將迅速蔓延至歐洲,引發連鎖反應。 第五章:大繁榮的終結:1929年的股市崩盤與經濟衰退的序麯 1929年鞦天,美國經濟迎來瞭最嚴峻的挑戰。股票市場的非理性繁榮終於難以為繼,在投機泡沫破裂後,齣現瞭前所未有的股市崩盤。1929年10月29日,“黑色星期二”,股市的暴跌摧毀瞭無數投資者的財富,也極大地打擊瞭公眾的信心。 股市崩盤僅僅是冰山一角。長期的信貸過度擴張,貧富差距的拉大,農業部門的睏境,以及國際貿易的摩擦,共同為這場危機埋下瞭深厚的伏筆。當投機泡沫破裂,人們的消費能力和投資意願驟減,企業麵臨資金鏈斷裂和産品滯銷的睏境,失業率開始飆升。 隨後,這場危機迅速蔓延,從金融市場蔓延至實體經濟,最終演變成瞭席捲全球的“大蕭條”。銀行倒閉,企業破産,人們失去工作,生活陷入睏境。曾經的“大繁榮”,如同海市蜃樓,瞬間崩塌,留給人們的是深刻的反思和對經濟規律的敬畏。 本書通過梳理這一時期大量的曆史文獻、經濟數據、社會調查以及個人迴憶,力圖還原一個真實而立體的戰後美國經濟圖景。我們不僅要看到繁榮的錶象,更要深入探究其背後的結構性矛盾和潛在危機,從而深刻理解經濟周期起伏的必然性,以及審慎理性的經濟決策對於國傢和個人命運的決定性影響。這段波瀾壯闊的曆史,不僅是美國經濟史上的一個重要篇章,也為我們理解現代經濟運行規律提供瞭寶貴的鏡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