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傷寒論講義 (供中醫專業用)
:19元
作者:李培生主編
齣版社:上海科學技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1985年5月
ISBN:9787532304899
字數:351000
頁碼:22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標識:
編輯推薦
《傷寒論講義(供中醫專業用)》是高等醫藥院校教材中的一冊。
內容提要
《傷寒論講義(供中醫專業用)》中的主要內容包括:《傷寒論》沿革、《傷寒論》的學術淵源與成就、傷寒的涵義、六經的概念、《傷寒論》的辨證方法、六經辨證、六經辨證與八綱辨證的關係、六經辨證與髒腑辨證的關係、六經病的傳變規律(閤病、井病、直中)、六經病證的治則、辨太陽病脈證並治、太陽病綱要、太陽病脈證提綱、太陽病分類、辨病發於陽、病發於陰、辨傳變與欲解時、太陽病本證、中風錶虛證、桂枝湯證、桂枝湯禁例等等。
目錄
張仲景序
1 概論
1.1 《傷寒論》沿革
1.2 《傷寒論》的學術淵源與成就
1.3 傷寒的涵義
1.4 六經的概念
1.5 《傷寒論》的辨證方法
1.5.1 六經辨證
1.5.2 六經辨證與八綱辨證的關係
1.5.3 六經辨證與髒腑辨證的關係
1.5.4 六經病的傳變規律(閤病、井病、直中)
1.6 六經病證的治則
2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
概說張仲景序1 概論1.1 《傷寒論》沿革1.2 《傷寒論》的學術淵源與成就1.3 傷寒的涵義1.4 六經的概念1.5 《傷寒論》的辨證方法1.5.1 六經辨證1.5.2 六經辨證與八綱辨證的關係1.5.3 六經辨證與髒腑辨證的關係1.5.4 六經病的傳變規律(閤病、井病、直中)1.6 六經病證的治則 2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概說2.1 太陽病綱要2.1.1 太陽病脈證提綱2.1.2 太陽病分類2.1.3 辨病發於陽、病發於陰2.1.4 辨傳變與欲解時附其他五經欲解時2.2 太陽病本證2.2.1 中風錶虛證2.2.1 桂枝湯證2.2.1.2 桂枝湯禁例2.2.1.3 兼證2.2.2 傷寒錶實證2.1.2.1 麻黃湯證2.2.2.2 麻黃湯禁例2.2.2.3 兼證2.2.3 錶鬱輕證2.3 太陽病兼變證2.3.1 變證治則2.3.2 辨虛證實證2.3.3 辨寒?脊婕?/p>2.3.4 辨汗下先後2.3.5 熱證2.3.5.1 ?d子豉湯類證2.3.5.2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證2.3.5.3 白虎加人參湯證2.3.5.4 葛根黃芩黃連湯證2.3.5.5 黃芩湯與黃芩加半夏生薑湯證2.3.6 虛寒證2.3.6.1 心陽虛證(1)桂枝甘草湯證(2)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證(3)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證(4)桂枝加桂湯證2.3.6.2 陽虛兼水氣證(1)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證(2)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證(3)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證2.3.6.3 脾虛證(1)厚樸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涵證(2)小建中湯證(3)桂枝人參湯證2.3.6.4 腎陽虛證(1)乾薑附子湯證(2)茯苓四逆湯證(3)真武湯證2.3.7 陰陽兩虛證2.3.7.1 甘草乾薑湯證、芍藥甘草湯證2.3.7.2 芍藥甘草附子湯證2.3.7.3 炙甘草湯證2.3.8 蓄水證2.3.9 蓄血證2.3.1 0結胸證2.3.1 0.1 結胸證辨2.3.1 0.2 熱實結胸(1)大陷胸丸證(2)大陷胸湯證(3)小陷胸湯證2.3.1 0.3 寒實結胸證2.3.1 1髒結證2.3.1 2痞證2.3.1 2.1 痞證的形成2.3.1 2.2 大黃黃連瀉心湯證2.3.1 2.3 附子瀉心湯證2.3.1 2.4 半夏瀉心湯證2.3.1 2.5 生薑瀉心湯證2.3.1 2.6 甘草瀉心湯證2.3.1 2.7 赤石脂禹餘糧湯證2.3.1 2.8 五苓散證2.3.1 2.9 鏇復代赭湯證2.3.1 3上熱下寒證2.3.1 4火逆證2.3.1 5欲意候2.4 太陽病類似證2.4.1 十棗湯證2.4.2 瓜蒂散證附備考文太陽篇小結 3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概說3.1 陽明病綱要3.1.1 陽明病提綱3.1.2 陽明病病因病機3.1.3 陽明病脈證3.2 陽明病本證3.1.1 陽明?嶂?/p>3.2.1.1 ?d於豉湯證3.2.1.2 白虎湯證3.2.1.3 白虎加人參湯證3.2.1.4 豬苓湯證3.2.2 陽明實證3.2.2.1 承氣湯證(1)調胃承氣湯證(2)小承氣湯證(3)大承氣湯證3.2.2.2 潤導法3.2.2.3 下法辨證3.2.2.4 下法禁例3.3 陽明病兼變證3.3.1 發黃證3.3.2 血熱證3.4 陽明病辨證3.4.1 辨中風中寒3.4.2 辨虛證實證附備考文陽明篇小結 4 辨少陽病脈證並治概說4.1 少陽病綱要4.2 少陽病本證4.2.1 小柴鬍湯證4.2.2 小柴鬍湯禁例4.3 少陽病兼變證4.3.1 變證治則4.3.2 柴鬍桂枝湯證4.3.3 大柴鬍湯證4.3.4 柴鬍加芒硝湯證4.3.5 柴鬍桂枝乾薑湯證4.3.6 柴鬍加龍骨牡蠣湯證4.3.7 傳變與預後附?崛胙��?/p>附備考文少陽篇小結 5 辨太陰病脈證並治概說5.1 太陰病綱要5.1.1 太陰病提綱5.1.2 太陰病愈侯5.2 太陰病本證5.3 太陰病兼變證5.3.1 太陰病兼錶證5.3.2 太陰病腹痛證5.3.3 太陰病轉愈與轉屬陽明的辨證太陰篇小結 6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概說6.1 少陰病綱要6.1.1 少陰寒化證主要脈證6.1.2 少陰病治禁6.2 少陰病本證6.2.1 少陰寒化證6.2.1.1 四逆湯證6.2.1.2 通脈四逆湯證6.2.1.3 白通及白通加豬膽汁湯證6.2.1.4 真武湯證6.2.1.5 附子湯證6.2.1.6 吳茱萸湯證6.2.1.7 桃花湯證6.1.1.8 刺灸法6.2.1.9 預後(1)陽迴自意可治證(2)陽不迴不治證6.2.2 少陰?嶧��?/p>6.2.2.1 黃連阿膠湯證6.2.2.2 豬苓湯證6.3 少陰病兼變證6.3 1麻黃細辛附子湯證與麻黃附子甘草湯證6.3.2 少陰三急下證6.3.3 四逆散證6.3.4 熱移膀胱證6.3.5 傷津動血證6.4 咽痛證6.4.1 豬膚湯證6.4.1 甘草湯證、枯梗湯證6.4.3 苦酒湯證6.4.4 半夏散及湯證附備考文少陰篇小結 7 辨厥陰瘸脈證並治概說7.1 厥陰病綱要7.2 上熱下寒證7.2.1 烏梅丸證7.2.2 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證7.2.1 麻黃升麻湯證7.3 辨厥熱勝復7.4 辨厥7.4.1 厥證的病理機製與證候特點7.4.2 熱厥7.4.3 寒厥7.4.4 其它厥證7.4.5 厥證治禁7.5 辨下利7.6 辨嘔噦7.6.1 辮嘔7.6.2 辨噦7.7 預後7.7.1 厥陰寒證愈候辨7.7.2 厥陰虛寒證死候辨7.7.3 厥陰虛寒下利轉歸辨附備考文厥陰篇小結 8 辨霍亂病脈證並治小結9辨陰陽易差後勞復病脈證並治附備考文小結附錄(一)條文索引(二)方劑索引(三)古今劑量摺算錶
作者介紹
暫無
文摘
暫無
媒體推薦
暫無
作為一名在臨床一綫摸爬滾打多年的醫生,我深知《傷寒論》的重要性,也曾嘗試閱讀過多種版本的講解。然而,當我翻開這本《第五版 傷寒論講義》時,依然被其獨特的魅力所吸引。李培生教授的講解,並沒有停留在對原文的字麵解釋,而是上升到瞭對經典精神的深刻領悟和對現代醫學發展的積極融閤。他對於“少陽病”的闡釋,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他不僅僅講解瞭少陽病的樞機不利,而是進一步挖掘瞭其病理生理基礎,並結閤現代關於炎癥、免疫反應的認知,給齣瞭一些更具深度的解讀。書中對於“小柴鬍湯”的講解,更是將經典的方劑學與現代藥理學、臨床應用緊密結閤,分析瞭方劑中各味藥物的協同作用,以及在不同臨床情況下的加減變化。這種“古今貫通”的視角,對於我們這些希望在中西醫結閤領域有所建樹的醫生來說,提供瞭非常寶貴的思路。而且,書中在分析每一個證型時,都會強調“立法、選方、用藥”的辨證施治邏輯,讓我們能夠舉一反三,將所學應用於臨床實踐。這本書,無疑是對經典的一次創新性解讀,是對中醫理論的一次現代化升華。
评分當我拿到這本《第五版 傷寒論講義》時,我抱著一種學習的態度,但沒想到它帶給我的震撼遠不止於此。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體現在其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更在於其敘述的嚴謹性和學術的嚴密性。李培生教授在講解每一個章節時,都力求做到條理清晰,邏輯嚴謹。他不僅僅是搬運原文,而是對原文進行瞭深入的梳理和提煉,結閤瞭曆代醫傢的注解,並融入瞭自己的深刻見解。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六經辨證”體係的闡釋,那種循序漸進、層層遞進的講解方式,讓我對傷寒學的核心框架有瞭非常紮實的理解。他會在分析每一個證型的時候,追溯其病因病機,分析其病位所在,再到具體的癥狀錶現,最後落腳到具體的治法方藥。這種“溯本求源”式的講解,不僅讓我們知其然,更讓我們知其所以然。此外,書中還包含瞭大量的臨床案例分析,這些案例並非泛泛而談,而是與理論講解緊密結閤,充分展示瞭傷寒學說在實際臨床中的應用價值。閱讀這些案例,就像是在與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一同查房、一同探討病情,受益匪淺。對於那些希望將中醫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閤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提供瞭一個絕佳的範本。
评分這本書真的是打開瞭新世界的大門!作為一名剛開始接觸中醫理論的新手,之前對《傷寒論》的印象一直都是晦澀難懂、古老神秘,總覺得是前輩高人的專屬領域。然而,翻開這本《第五版 傷寒論講義》,我的感受完全被顛覆瞭。作者李培生教授用一種極其清晰、邏輯性極強的方式,將原本深奧的理論層層剝離,展現在我們麵前。我尤其喜歡他在講解辨證論治的時候,不僅僅是羅列條文,而是深入剖析每個方劑的配伍意圖,背後蘊含的陰陽五行、髒腑經絡的相互關係。他會用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解釋一些看似抽象的概念,比如講到“太陰病”,他會聯想到我們平時吃壞肚子、腹瀉、腹脹的癥狀,然後循循善誘地告訴你,這背後是如何與脾陽虛、濕邪內盛聯係起來的。這種“化繁為簡”的能力,真的讓人嘆為觀止。而且,書中對一些爭議性條文的解讀,也提供瞭非常寶貴的參考視角,讓我們能更全麵、更深入地理解《傷寒論》的精髓。對於想要係統學習中醫,尤其是傷寒學說的醫學生或者愛好者來說,這本書簡直是不可或缺的指路明燈,讓我對未來在中醫藥領域的發展充滿瞭信心和期待。
评分這本書絕對是我近年來閱讀過最有價值的中醫藥教材之一!作為一名正在攻讀中西醫結閤專業的學生,我一直覺得中醫理論的學習是難點,尤其是《傷寒論》這樣經典中的經典,總覺得離自己遙不可及。但是,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李培生教授的講解方式非常接地氣,他沒有把《傷寒論》寫成一本枯燥乏味的教科書,而是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一步一步地引導我們走進傷寒的世界。我最喜歡的部分是書中對“太陽病”的講解,他從多個角度剖析瞭太陽病的病因、病機、傳變,以及各種證型的鑒彆要點,並且結閤瞭現代醫學的一些認知,讓一些復雜的概念變得易於理解。例如,在講解“太陽中風”和“太陽傷寒”的區彆時,他會從發病的不同誘因,到身體反應的不同機製,再到治療原則的不同方嚮,進行細緻的對比分析,讓你一眼就能抓住問題的關鍵。而且,書中還穿插瞭許多古代名醫的臨證經驗和現代名醫的醫案,這些鮮活的實例,讓抽象的理論變得生動具體,也讓我對中醫的臨床療效有瞭更深的認識。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位良師益友,陪伴我踏上中醫學習的徵途。
评分這本書的價值,遠超乎一本教材的範疇,它更像是一部中醫智慧的集大成之作,為我們這些求知者提供瞭寶貴的啓迪。我是一名對中醫藥充滿好奇心的普通讀者,之前對於《傷寒論》的認識,僅限於一些零散的傳說和概念。但是,通過閱讀這本《第五版 傷寒論講義》,我仿佛推開瞭一扇通往中醫博大精深世界的大門。李培生教授的語言風格非常溫和而富有感染力,他用一種非常貼近生活的方式,將那些古老而精深的醫學理論娓娓道來。例如,在講解“陽明病”時,他並沒有簡單地羅列“大熱、大渴、脈洪大”等癥狀,而是會從人體陽氣盛衰、津液耗傷的層麵進行深入分析,並用一些我們日常生活中容易理解的場景來比喻,比如“就像身體裏的火太旺瞭,把水都燒乾瞭”。這種“潤物細無聲”的講解方式,讓我對中醫的“道”有瞭初步的感知。書中還穿插瞭許多關於中醫思維方式和哲學思想的探討,讓我不僅學習瞭知識,更提升瞭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對於像我這樣非專業背景的讀者來說,這本書能夠幫助我構建一個初步的中醫認知框架,也激發瞭我深入學習和探索中醫的濃厚興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