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從“同文三館”起步:語言障礙與晚清近代化進程(三)
定價:90.00元
作者:季壓西,陳偉民
齣版社:學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7-06-01
ISBN:9787507729184
字數:600000
頁碼:639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740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所要探討的是語言障礙的存在,來華外國人和晚清中國人在突破語言障礙方麵所作的各種努力,及其在晚清時期近代化進程中所起的作用和所産生的影響。 為便於討論並且考慮到篇幅安排,本書分為三編,每編在內容上各有側重。本編為“從同文三館起步”。本編以“同文三館”(京師同文館、上海廣方言館、廣東同文館)的設立為起始,探討晚清各個領域中排除語言障礙的努力及其影響。
目錄
作者介紹
季壓西,男,漢族,1958年11月齣生於江蘇常州。1976年底畢業於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英語係。現為炮兵學院南京分院外國軍事留學生培訓係翻譯室教授、軍事專業碩士生導師。
文摘
序言
這部作品的行文風格頗具老派史學傢的沉穩與嚴謹,但其主題的切入點又極其現代和敏銳。它將晚清的近代化進程視為一場漫長且充滿摩擦的“翻譯”過程,這無疑是高明的洞見。書中對具體機構的考察,例如某個早期的印刷所或某位外交官的私傢譯館,其細節描寫之詳盡,幾乎可以讓人觸摸到那個時代紙張的粗糙和油墨的芬芳。我尤其關注到作者如何處理那些“半成品”的知識輸齣,那些在本土化過程中被扭麯、誤讀、甚至被刻意裁剪的內容,這些“失真”恰恰構成瞭近代史理解的關鍵盲區。這本書成功地將這種微觀的、技術性的障礙,提升到瞭關乎國傢命運的宏大敘事層麵,使得原本枯燥的文獻考據變得激動人心。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們今天所習以為常的許多基本概念,它們在那個時代是如何被艱難地塑造齣來的。
评分坦白說,初看書名時,我以為這是一本偏重於文獻考證的純學術專著,但閱讀過程中發現,作者的文筆其實非常具有感染力,充滿瞭對曆史人物命運的關懷。它不僅僅是在梳理史實,更是在挖掘那些在時代洪流中無力迴天或奮力掙紮的個體的精神睏境。書中對於“文化適應”的討論,超越瞭簡單的“好與壞”的二元對立,而是深入到語言結構本身所攜帶的不可通約性。我特彆佩服作者在梳理復雜的時間綫時所展現齣的強大駕馭能力,即便涉及多個中外機構的協同與衝突,也從未讓人感到迷失方嚮。書中的一些章節對於清末外交實踐中的“語境誤判”的分析,讀來令人拍案叫絕,那些看似偶然的交流失敗,實則根植於深厚的文化差異之中。這本書無疑是理解晚清社會如何被“改造”的關鍵鑰匙。
评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得非常巧妙,它采取瞭一種螺鏇上升的論證方式,從具體事件切入,層層深入到對整個社會心態的剖析。我個人對於其中關於“知識精英的身份焦慮”的闡述深感興趣。在那個傳統學問的權威逐漸崩塌,而新的知識體係尚未完全建立的真空期,知識分子群體的精神歸屬感成瞭最脆弱的一環。書中對幾位重要的譯者、官員的書信往來進行瞭細緻的對比分析,從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們內心的彷徨與矛盾——既要迎閤上意以求自保,又要真心求索以圖救國。這種“錶裏不一”的生存策略,在作者的筆下被描繪得既無奈又真實。整本書的論證過程嚴謹,邏輯推進自然流暢,像一部精心布局的棋局,每一步都意在更深遠的戰略目標,讀完後感覺對近代中國的知識生態有瞭一個全新的、更具層次感的認識。
评分讀完這部關於近代社會變遷的著作,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敘事視角非常獨特且具有穿透力。它沒有停留在宏大的政治敘事上,而是聚焦於社會結構深層那些不易察覺的“粘閤劑”——即語言和知識的傳播機製。書中對晚清時期官方與民間在信息獲取上的不對稱性進行瞭精妙的描摹,這直接關係到“近代化”的實際進展速度和質量。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論證“語言障礙”時所采用的跨學科方法,它融閤瞭社會史、文化史乃至傳播學的理論框架,使得分析顯得既有深度又不失生動。比如,書中對不同方言區知識分子在接受新知時所遇到的隱形壁壘的探討,真是令人耳目一新,這遠比我們通常想象的要復雜得多。它揭示瞭即便是相同的文本,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下也會産生截然不同的意義和效用。這本書對我理解“現代化”不僅僅是技術的引進,更是深層認知範式的重構,提供瞭極具啓發性的視角。
评分這本關於近代思想史的著作,真是令人深思。作者以極其細膩的筆觸,勾勒齣晚清時期知識分子在麵對西方衝擊時的復雜心路曆程。尤其對早期翻譯機構和學習西方語言的群體給予瞭深入的剖析,讓我看到瞭一個知識轉型期的“震顫”與掙紮。書中對幾個關鍵人物的學術譜係的梳理,脈絡清晰,引人入勝。我記得書中花瞭很大篇幅討論瞭“格緻”與“西學”的本土化過程,這絕非簡單的“拿來主義”,而是一個充滿本土文化焦慮和重塑期望的艱巨過程。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親身體會到他們是如何在傳統與現代之間艱難地尋找新的立足點。全書的學術功底非常紮實,注釋詳實,引用瞭大量一手史料,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那個時代理解的維度。特彆是對於那些被曆史洪流裹挾的底層文人,他們的聲音得到瞭應有的重視,這使得敘事不再是精英視角的一傢之言,而是更加豐滿和立體。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