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匠人(睿文館) | 作者 | 理查德·桑內特;李繼宏 |
| 定價 | 68.00元 | 齣版社 | 上海譯文齣版社 |
| ISBN | 9787532776658 | 齣版日期 | 2018-01-01 |
| 字數 | 頁碼 | 307 | |
| 版次 | 1 | 裝幀 | 精裝 |
| 開本 | 32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匠人》要探討的是一種基本的人性衝動:純粹為瞭把事情做好而好好工作的欲望。盡管匠人這個詞讓人聯想到一種隨著工業社會的到來而消失的生活方式,桑內特卻認為,匠人的領域遠遠大於熟練手工勞動的範圍;今天的程序員、醫生、父母和公民都需要瞭解匠人精神的價值所在。 |
| 作者簡介 | |
| 作者簡介 理查德·桑內特(Richard Sent),當代著名社會學傢和思想傢,曾任紐約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目前擔任劍橋大學社會學係傑齣訪問教授,因其在社會學、城市規劃研究等方麵的傑齣貢獻,屢獲黑格爾奬、斯賓諾莎奬、格爾達·亨剋爾奬和特森諾奬等國際奬項。他的主要著作有:《19世紀的城市》(1969)、《階級中隱藏的傷害》(1972)、《眼睛的良心》(1990)、《公共人的衰落》(1976)、《肉體與石頭——西方文明中的身體與城市》(1994)、《不平等世界的尊敬》(2003)、《新資本主義的文化》(2006),以及三部小說。 n 譯者簡介 李繼宏,2003年畢業於中山大學社會學係,其學術論文見於《社會學研究》、《人文雜誌》、《廣東社會科學》等刊物,另譯有《小王子》、《與神對話》、《瓦爾登湖》、《追風箏的人》等各種體裁的圖書三十餘部,曾任英國伯明翰大學莎士比亞研究所訪問學者,目前擔任加州大學爾灣校區(UC Irvine)英文係客座研究員。 |
| 目錄 | |
| 緻謝……001 n序章作為自身製造者的人類……001 n部分匠人……001 n章煩惱的匠人……003 n第二章作坊……041 n第三章機器……074 n第四章物質意識……117 第五章手……151 n第六章形象的說明書……182 n第七章刺激性工具……197 n第八章阻力與模糊……221 n第三部分匠藝活動……247 n第九章質量至上的工作……249 n第十章能力……278 n
|
| 編輯推薦 | |
|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 1.與哈貝馬斯、阿倫特齊名的研究公共生活的社會思想傢;社會學、曆史學、心理學、哲學、藝術和城市管理學等眾多研究領域集大成者;黑格爾奬、格爾達·亨剋爾奬、特森諾奬等學術界奬項獲得者理查德·桑內特作品。 |
| 文摘 | |
| 煩惱的匠人 n人們很容易聯想起匠人的形象。從木匠鋪的窗戶望進去,你看見裏麵有個老人,身邊圍繞著許多學徒和各種工具。那裏麵井井有條,椅子的零部件整整齊齊地疊在一起,新鮮刨花的味道充斥著整個房間,坐在長凳上的木匠彎著腰,正準備鑿刻精美的花紋。這個鋪子的生存因為馬路那邊的傢具廠而岌岌可危。 n你到附近的實驗室也可以看到匠人。那裏有個年輕的實驗室技術員,皺眉望著桌子上六隻仰麵平躺的死兔子,它們已經被開膛破肚。她皺著眉是因為她給這些兔子打的針齣問題瞭;她想要弄清楚到底是她弄錯瞭實驗程序,還是程序本身有毛病。 n你也可以到鎮上的音樂廳去聆聽第三個匠人。那裏有個交響樂團正在和一位客座指揮傢進行彩排;他如癡如醉地指揮樂團演奏弦樂部分,不斷地重復著同一段樂麯,以便讓那些音樂傢的琴弓能夠整齊劃一地滑過琴弦。拉琴的人覺得很纍,但也很高興,因為他們的琴聲變得越來越協調。樂團的經理很焦慮;如果客座指揮傢繼續下去,彩排將會超時,管理層需要支付額外的。指揮傢渾然忘我。 n木匠、實驗室技術員和指揮傢全都是匠人,因為他們努力把事情做好,而且不是為瞭彆的原因,就是想把事情做好而已。如果加快工作速度,木匠可以賣齣更多的傢具;實驗室技術員完全可以搪塞過去,把問題留給她的老闆;如果多看看手錶,客座指揮傢下次得到聘用的可能性更大。其實在生活中,很多事情都不必如此認真,隨便應付一下就過去瞭。但匠人代錶著一種特殊的人的境況,那就是專注。這本書的目標之一是說明,專注於實踐的人未必懷著工具理性的動機。 n正如我在“序章”指齣的,人們對匠藝活動的理解很貧瘠,通常隻把它等同於木匠活之類的手工勞動。德語用Handwerk(手工)來指匠人的勞動,法語則用artisanal(手藝)。英語中的craft(匠藝)的含義更加廣泛,比如說國傢管理又稱statecraft(國傢匠藝)。安東·契訶夫用俄語單詞mastervso(大師級彆)來形容自己當醫生和當作傢的技藝。我首先想要把這些具體的實踐當成實驗室,在其中研究各種情感和觀念。本研究的第二個目標是探討雙手和大腦、技術和科學、藝術和匠藝分離之後會産生什麼情況。我將證明大腦會承受一些痛苦;無論是理解還是錶現,都將遭到損害。 n匠藝活動隻能在已經發展到很高水平的技能中找到。按照一種常用的標準,大師級彆的木匠或者音樂傢需要一萬個小時的經驗。各種不同的研究錶明,技能水平越高的人越能夠發現問題,就像那個擔心程序不妥的實驗室技術員,而技能處於初級階段的人則更為關心如何完成他們的工作。達到較高境界以後,技術不再是一種機械性的活動;熟練地掌握技能的人會更完整地去感受和更深入地去思考他們正在做的事情。我將會證明,匠藝的倫理問題正是齣現在這種熟練的境界。 |
| 序言 | |
| 一直想讀《匠人》這本書,對“匠人”、“匠人精神”這些熱門詞很感興趣,想買來看一看,讀完之後,這本書中對於“匠人”一詞在西方文明史上的地位的闡述讓人印象深刻。 n ——讀者評論 n 桑內特在這本書中還原瞭匠人精神的基本內涵:隻要擁有為瞭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的願望,我們每個人都是匠人。 n——讀者評論 |
初讀此書,我著實被它那種近乎偏執的細節描摹所震撼。它不是那種空泛地談論“匠心精神”的勵誌讀物,更像是深入一綫的工作記錄,充滿瞭真實的觸感和感悟。書中對於工具的描寫,簡直到瞭癡迷的程度——每一把鑿子、每一把刨子的曆史、材質、乃至握持的手感,都被賦予瞭生命。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些前輩匠人與工具之間那種無需言語的默契和尊重。尤其是關於材料特性的剖析,作者似乎對每一塊玉石、每一段竹篾都瞭如指掌,知道它們在不同氣候和光照下的脾氣秉性。這種對“物”的深入理解,構建瞭整本書最堅實的地基。在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望嚮窗外,思考自己日常工作中的疏忽之處。過去總覺得,隻要結果達標就好,但這本書讓我明白,過程本身就是一種修行,每一個微小的步驟都纍積成瞭最終的品質。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那些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日常物品,發現每一個背後都可能隱藏著一段不為人知的“堅持”。
评分這本書,說實話,拿到手上的時候,我內心是有點忐忑的。畢竟書名《匠人》聽起來就帶著一種沉甸甸的使命感,總覺得它會是一本高深莫測的理論大全,讀起來可能會枯燥乏味。但翻開第一頁,那種泥土的芬芳和對細節的執著立刻就抓住瞭我。它沒有直接給我一碗“雞湯”,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木匠,耐心地嚮你展示一塊木頭如何從粗糙到溫潤,如何通過雙手和時間打磨齣獨一無二的紋理。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描述那些傳統工藝流程時的那種專注力,仿佛能透過文字聞到汗水和木屑的味道。書中對“慢”的推崇,在這個追求效率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它不是讓我們拒絕進步,而是提醒我們在快速奔跑之前,先學會如何穩當地站立。我花瞭很長時間去咀嚼那些關於“重復與超越”的章節,每一次重讀都有新的感悟,那種由內而外散發齣的堅韌和對“做好一件事”的純粹渴望,簡直是現代人急需的一劑清醒劑。這本書的文字功底也相當紮實,描述精準卻不失文采,讀起來非常過癮,讓人忍不住一口氣讀完,但讀完後又會反復迴味那種沉靜的力量。
评分閱讀《匠人》的過程,更像是一場對“時間價值”的深度反思之旅。書中那些耗費數年甚至數十年纔能完成的作品,其價值不僅僅體現在成品上,更體現在投入的時間和心力中。作者對“時間”的理解是立體而多維的,它既是等待材料自然風乾的耐心,也是反復試驗找齣最佳比例的毅力。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追求即時反饋的時代,這本書像一股清涼的風,吹散瞭浮躁。我特彆欣賞其中關於“失敗”的論述。書中並沒有將失敗美化,而是客觀地呈現瞭每一次失敗如何成為下一次成功的墊腳石,那種基於經驗的、反復試錯的過程,纔是真正的技術積纍。它告訴我們,真正的“捷徑”是不存在的,所有看似一蹴而就的成就,背後都是漫長歲月的積纍和磨礪。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的心境變得更加平和,對“完美”的追求不再是一種焦慮,而是一種值得投入一生的追求。這本書無疑是一部關於如何與自己、與工作建立長期、真誠關係的指南。
评分這本書的敘事結構非常巧妙,它沒有采用綫性的時間推進,而是像一個巨大的精美鍾錶,將不同時代、不同領域的“匠人”故事交織在一起。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傳承”的探討。它沒有販賣懷舊情緒,而是以一種非常現實的角度去剖析瞭傳統技藝在現代社會麵臨的睏境與齣路。作者並沒有迴避技術迭代帶來的衝擊,反而鼓勵匠人們去擁抱變化,但前提是不能丟失靈魂。讀到一位老手藝人如何在堅守核心技藝的同時,巧妙地運用現代科技改良工具和流程時,我感到一股振奮人心的力量。這是一種成熟的智慧,知道何時該堅守,何時該變通。書中對“學徒製”的探討也極具啓發性,它揭示瞭知識和技藝傳遞中,那種無法用文字完全概括的“心傳”的重要性。這種師徒間的無聲教誨,是批量生産永遠無法替代的寶藏。整體來看,這本書就像一本穿越時空的對話錄,連接瞭過去、現在和未來對手藝的敬畏。
评分坦白講,我最初是因為對“工匠精神”這個流行詞匯感到好奇纔翻開此書,希望找到一些時髦的解讀。然而,這本書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它沒有使用任何浮誇的辭藻去拔高主題,而是通過一個個具體、可觸碰的故事,將“精神”落到瞭實處——它就是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把工作颱清理乾淨的習慣,是拒絕使用次等材料的固執,是麵對返工要求時眼中閃爍的平靜。這本書的行文風格極其剋製,作者仿佛是一位冷靜的記錄者,他把聚光燈完全打在瞭那些手藝人的身上,自己的聲音幾乎隱形。這種“隱形”的敘述方式,反而更有力量,因為它讓讀者能夠更自由地代入情感,去感受那種樸素而強大的職業操守。我常常在想,如果將書中描述的這種精神應用到我的日常決策中,生活質量會提升多少。它教會我的不是如何成為一個“大師”,而是如何成為一個對自己的産齣負責到底的“人”。這種由內而外的重塑,比任何速成的成功學都來得更有價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