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麗教授,消化病理學專傢,美國佛羅裏達大學(University of Florida)醫學院病理、免疫及檢驗醫學係教授,美國加拿大病理協會、美國病理協會、美國臨床病理協會、美國消化病理協會、美國肝髒病理協會成員,Gastroenterology Research主編。主要緻力於炎癥性腸病、炎癥性腸病相關腫瘤、結直腸癌和肝髒疾病的研究,在**期刊發錶相關學術論文近140篇。
**部分 炎癥性腸病慨述及其病理診斷
第1章 炎癥性腸病流行病學與臨床錶現
1.1 炎癥性腸病流行病學
1.2 炎癥性腸病臨床錶現
1.3 炎癥性腸病輔助檢查
1.4 結語
參考文獻
第2章 炎癥性腸病病理概述
2.1 胃腸道組織顯微鏡下正常形態
2.2 炎癥性腸病的基本組織病理錶現
2.3 剋羅恩病與潰瘍性結腸炎病理特徵
參考文獻
第3章 潰瘍性結腸炎的病理改變
3.1 潰瘍性結腸炎的大體病理錶現
3.2 潰瘍性結腸炎的組織學錶現
3.3 潰瘍性結腸炎活動度的組織學分級
3.4 潰瘍性結腸炎閤並巨細胞病毒感染
參考文獻
第4章 剋羅恩病的病理改變
4.1 腸剋羅恩病的大體病理錶現
4.2 腸剋羅恩病的組織學錶現
4.3 消化係統其他部位的剋羅恩病病變及並發癥
4.4 剋羅恩病組織學改變的特彆關注點
4.5 剋羅恩病的鑒彆診斷
參考文獻
第5章 炎癥性腸病的診斷方法與藥物治療概述
5.1 潰瘍性結腸炎的診斷
5.2 剋羅恩病的診斷
5.3 炎癥性腸病的藥物治療概述
參考文獻
第6章 炎癥性腸病的外科治療概述
6.1 潰瘍性結腸炎的外科治療
6.2 剋羅恩病的手術治療
參考文獻
第二部分 炎癥性腸病病理鑒彆診斷
第7章 感染性腸炎
7.1 常見病毒性腸炎
7.2 常見細菌性腸炎
7.3 常見真菌性腸炎
7.4 常見寄生蟲性腸炎
參考文獻
第8章 缺血性腸炎與血管炎
8.1 缺血性腸炎
8.2 血管炎纍及腸道
8.3 非血管因素導緻的腸黏膜缺血性病變
參考文獻
第9章 藥物及治療所導緻的腸炎
9.1 藥物性腸炎
9.2 放射性腸炎
9.3 常見結腸黏膜損傷模式及相關治療製劑
一直以來,我對消化係統的疾病都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復雜且難以捉摸的病癥。近段時間,我著迷於腸道微生態的研究,想深入瞭解腸道菌群失調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誘發炎癥,又是如何影響腸道黏膜的正常功能的。我查閱瞭很多資料,看瞭不少關於腸道菌群、益生菌、腸道屏障修復的文章和書籍,也關注瞭一些前沿的學術會議,想看看最新的研究進展。尤其讓我感到好奇的是,如果腸道菌群真的失衡到一定程度,它會産生哪些具體的病理改變?這些改變又會如何體現在患者的臨床癥狀上?能否通過調整菌群來逆轉這些病理過程?這些問題縈繞在我腦海中,驅使我不斷地探索和學習,希望能找到更全麵的答案。
评分我對腸道微生物組與宿主代謝的相互作用一直很感興趣。我希望瞭解,腸道中的細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是如何通過産生各種代謝産物,例如短鏈脂肪酸(SCFA)、膽汁酸、色氨酸代謝物等,來影響宿主的整體代謝平衡?這些代謝産物在調節能量代謝、脂質代謝、糖代謝等方麵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更重要的是,當這些微生物的組成發生改變時,它們所産生的代謝産物又會發生哪些變化,從而間接導緻宿主齣現代謝紊亂?我希望深入探討,如何通過乾預腸道微生物組來改善宿主的代謝健康。
评分我一直對消化內鏡下的介入治療非常著迷。特彆是那些能夠直接作用於腸道病竈、實現精準治療的技術。我一直在關注,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我們能夠通過內鏡直接處理哪些類型的腸道病變?例如,對於一些早期腫瘤或者息肉,除瞭傳統的切除,是否還有更微創、更精準的消融或局部治療方法?再者,對於一些炎癥性的病變,例如潰瘍或者狹窄,有沒有可能通過內鏡注射藥物或者支架植入等方式,來達到控製炎癥、擴張狹窄的效果?我對這些“直達病竈”的治療手段充滿瞭好奇,希望能看到更多關於它們在臨床應用中的成功案例和技術細節。
评分最近我沉迷於腸道黏膜免疫係統的研究,想深入瞭解黏膜免疫細胞在維持腸道穩態中所扮演的角色。特彆是那些T細胞亞群,例如調節性T細胞(Treg)和輔助性T細胞(Th)的各種亞型,它們是如何通過分泌細胞因子來調節局部的免疫反應?當腸道屏障功能受損時,這些免疫細胞又會發生怎樣的動態變化?我還在關注,一些新的免疫調節劑,例如靶嚮特定細胞因子或者細胞錶麵的受體的小分子藥物,它們在腸道免疫調控方麵有哪些潛在的應用前景?我希望能瞭解更多關於這些免疫細胞與腸道微環境的復雜互動,以及它們在疾病發生發展中的作用。
评分最近這段時間,我特彆關注消化道影像學的最新發展,特彆是內鏡下技術的革新。我想瞭解一下,在微創診斷領域,有哪些新技術可以更精細地觀察腸道黏膜的病變?比如,一些高分辨率的內鏡技術,或者所謂的“光學活檢”技術,它們到底能提供哪些超越傳統病理切實的觀察細節?我特彆想知道,這些技術能否幫助我們在早期階段就捕捉到一些微妙的、易被忽略的病理信號?例如,黏膜下層的血管紋理變化,或者一些早期的炎癥細胞浸潤的形態特徵,又或者是在細胞層麵上的超微結構變化,這些是否都可以通過先進的影像學手段得到更直觀的呈現?我希望看到的是,如何將影像學的美妙與病理學的嚴謹相結閤,為診斷提供更強大的支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