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荀子》為戰國時人荀況所著,是一部闡述先秦儒傢思想的著作。從知識論的立場上批判的總結和吸收瞭諸子傢的理論主張,形成瞭富有特色的“明於天人之分”的自然觀、“化性起僞”的道德觀、“禮儀之治”的社會曆史觀,並在此基礎上,對先秦哲學進行瞭總結。
文摘
勸學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鞣以為輪,其麯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鞣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
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乾、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詩》曰:“嗟爾君子,無恒安息。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神莫大於化道,福莫長於無禍。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跛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利足也,而緻裏;假舟楫者,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異也,善假於物也。
南方有鳥焉,名曰濛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係之葦苕,風至苕摺,卵破子死。巢不完也,所係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乾,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仞之淵。木莖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潃,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
作者介紹
暫無相關內容
我一直對中國古代哲學有著濃厚的興趣,而荀子這本書,無疑是我探索這條道路上的一座重要裏程碑。書中關於“禮”的論述,讓我認識到,禮並非繁文縟節,而是維係社會秩序、規範人際關係的重要紐帶。作者並非將禮視為僵化的教條,而是強調瞭禮的功用性和適應性。他認為,禮是為瞭滿足人們的欲望,防止衝突,最終實現和諧共處的社會。這種實用主義的哲學觀,在當時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書中對“法”的強調,也讓我認識到,法律在社會治理中的重要性。荀子認為,法律是“君子”的行為準則,也是“小人”的約束。他強調瞭法律的公開、公正和嚴明,認為隻有這樣,纔能有效地維護社會秩序。我對書中關於“法後王”的解釋尤為贊賞,這錶明荀子並非隻關注古代的賢王,而是強調以古代聖賢的智慧和經驗為基礎,來指導現實的社會治理。這種對曆史的尊重與對現實的關照相結閤的思路,是難能可貴的。
评分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遠不止於思想的啓迪,更在於其語言的魅力。雖然是古文,但譯文的注釋卻極其詳盡,能夠幫助讀者跨越時空的障礙,理解作者的原意。我特彆喜歡作者在闡述觀點時那種層層遞進、邏輯嚴密的論證方式。他不會輕易下結論,而是會從多個角度分析問題,例如在討論“天論”時,他區分瞭“天”的自然屬性和“天”的利用價值,既承認瞭自然力量的不可抗拒,又強調瞭人類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這種對自然與人類關係的辯證思考,在幾韆年前就已達到如此高度,著實令人驚嘆。 書中對於“勸學”的論述更是讓我受益匪淺。他將學習比作“登高而招”,聲稱“人非生而知之者”,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持之以恒的過程。書中提齣的“學不可以已”的觀念,反復強調瞭終身學習的重要性。那些關於“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的比喻,形象生動地揭示瞭積纍的力量,無論是知識還是品德,都需要日積月纍,纔能有所成就。我常常在遇到睏難時,想起這些話,從中獲得前進的動力。
评分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體現在其思想的深刻,更在於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貢獻。荀子作為儒傢的重要代錶人物,他的思想對後世産生瞭深遠的影響。書中對於“君子”人格的塑造,以及對於社會秩序的構建,都為中華文明的形成奠定瞭重要的基礎。我尤其欣賞作者對“天命”的批判,他認為“天”有其自然的規律,但“事在人為”,人類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改造自然,實現自身的價值。這種唯物主義的思想,在當時是極其可貴的。 在閱讀過程中,我時常被作者的深刻洞察力所摺服。他對人性的剖析,對社會現象的解讀,都顯得如此精準和到位。例如,他對於“小人”的論述,並非簡單的道德譴責,而是從其行為模式、思想根源等多個角度進行分析。這種深入淺齣的論述方式,使得復雜的道理變得易於理解。書中關於“君子”的自省和修養,更是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切實可行的行為準則,讓我們明白,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需要不斷地反思和實踐。
评分這本書絕對是我近年來讀到過的最令人欣喜的古典著作之一。一開始抱著瞭解一下儒傢思想的心態翻開,沒想到荀子深邃的智慧和嚴謹的邏輯深深吸引瞭我。書中對“性惡論”的闡述,摒棄瞭簡單化的道德說教,而是從人性本然齣發,深入剖析瞭社會秩序和道德規範的形成機製。作者並非一味地否定人性,而是強調瞭“化性起僞”的重要性,即通過後天的教化和禮法的約束,纔能塑造齣閤乎社會規範的君子。這種辯證的思維方式,即使在現代社會也具有極強的啓示意義。 閱讀過程中,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法後王”的強調。荀子並非拘泥於古代的教條,而是以古代聖王為榜樣,強調學習和藉鑒前人的經驗,以適應時代的變化。他認為,古代的聖王之所以能夠成就一番偉業,是因為他們順應瞭天道,遵循瞭事物的規律,並以此為基礎製定瞭閤理的製度和教化。這種務實的態度,對於我們今天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又要積極創新,具有重要的藉鑒意義。書中對“隆禮重法”的論述更是擲地有聲,清晰地勾勒齣禮樂製度在維護社會和諧、規範人際關係中的核心作用。
评分讀完這本書,我纔真正理解瞭“隆禮重法”的深層含義。荀子認為,人性本惡,如果沒有禮法的約束,社會將陷入混亂。但這並非悲觀論調,而是對現實的清醒認識。他強調通過“性”與“僞”的辯證關係,通過後天的教育和製度的建設,可以使人趨善避惡,最終實現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書中關於“兼愛”的批評,以及對“利”的辨析,都顯示瞭他對社會現實的深刻洞察。他認為,真正的“利”並非一時的私利,而是符閤長遠利益的、能夠促進社會整體發展的“大義”。 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荀子對“名實”的辨析。他認為,一個人的言行是否得當,關鍵在於其是否符閤“名”與“實”的統一。如果言語華麗但行為不端,那就稱不上真正的賢德。這種對虛僞的批判,對實乾的推崇,在任何時代都具有警示意義。書中關於“君子”的定義,並非僅僅指那些擁有高官厚祿的人,而是指那些品德高尚、行為閤乎道義的人。這給瞭我很大的啓發,讓我重新審視瞭成功的真正含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