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粹醫生》並不是泛泛地展示和譴責納粹之惡,它通過對40個左右的納粹(其中29個納粹醫生)和80個納粹受害者9其中40個成為納粹的醫學助手)的訪談,作者試圖進入納粹醫生的心理世界。本書的研究目的並非簡單的譴責邪惡,更多地是為瞭“理解邪惡”。確切地說,作者試圖從醫生這個角色入手去迴答:為什麼“普通人”會變得邪惡?是他們“本性”如此,還是“環境”使然?如果是“環境”使然,這個“環境”又需要什麼樣的構件?
《納粹醫生》這本書所傳達的,與其說是納粹的危險,不如說是我們每個人自身所蘊藏的危險。曆史上奧斯維辛這樣的恐怖時刻並不多見,但是現實中像“斯坦福實驗”中那樣的“微納粹”時刻卻比比皆是:警察的刑訊逼供、強拆中的打手、打人的城管…有多少“普通人”在完成“角色轉換”之後可以若無其事地作惡?遊行中打砸搶燒,文革中的學生打老師,網絡世界的語言暴力,又有多少人在“集體”的遮蔽下中施暴?當一個人“脫下”作為個體的自我,“穿上”他者的身份,並隱身於集體的庇護,作惡行就變得輕鬆自如。而對於小惡匯聚成大惡,有時候“普通人”所需做的全部就是“彆過頭去”。納粹之惡不僅僅存在於曆史中,它一直在薄如蟬翼的文明之下蠢蠢欲動。
##翻译有些粗糙
评分##把奥斯维辛的反人类罪行以“集体治疗”之名予以粉饰,一切似乎变得顺理成章。在纳粹宏达的医学前景和神话般象征意义的掩饰下,纳粹医生成功接受了“屠杀是为了治疗”的说辞。医生应该是纳粹中最为独特和矛盾的群体,透过访谈和回忆,大部分医生都会采取心里转换措施来有意回避屠杀,割裂国家愿景和自身所处现实的关系,把自己的工作单纯的视为医学研究。作者收集的材料太多,如果能进一步筛选就更好了。
评分##心理扭曲
评分##翻译有些粗糙
评分##把奥斯维辛的反人类罪行以“集体治疗”之名予以粉饰,一切似乎变得顺理成章。在纳粹宏达的医学前景和神话般象征意义的掩饰下,纳粹医生成功接受了“屠杀是为了治疗”的说辞。医生应该是纳粹中最为独特和矛盾的群体,透过访谈和回忆,大部分医生都会采取心里转换措施来有意回避屠杀,割裂国家愿景和自身所处现实的关系,把自己的工作单纯的视为医学研究。作者收集的材料太多,如果能进一步筛选就更好了。
评分##前后翻译水准不一
评分##主要基于与奥斯维辛纳粹医生的深访,从生物医学政治入手理解纳粹大屠杀,最重要的概念是“双重自我的角色转换”。不过可能过分偏重于这种心理学认识,似也夸大了这种心理模式的普适性,但实际上这种心态在很大程度上恐怕是特定权力结构下的产物——一种不鼓励反思、个人被教育得完全不去试图改变结构的习得性无助无力,以及鼓吹为集体而献身的狂热。当然,在德国语境下还有一种有机共同体和神秘倾向的异教精神。此外,略为奇怪的是,作者似乎很少质疑这些纳粹医生的“口供”有可能是在“求赦”,实际上假设他们的自述都是可信的。
评分##把奥斯维辛的反人类罪行以“集体治疗”之名予以粉饰,一切似乎变得顺理成章。在纳粹宏达的医学前景和神话般象征意义的掩饰下,纳粹医生成功接受了“屠杀是为了治疗”的说辞。医生应该是纳粹中最为独特和矛盾的群体,透过访谈和回忆,大部分医生都会采取心里转换措施来有意回避屠杀,割裂国家愿景和自身所处现实的关系,把自己的工作单纯的视为医学研究。作者收集的材料太多,如果能进一步筛选就更好了。
评分##70。著作本身的价值很高,问题是翻译实在太烂,到最后几乎可以媲美MTPE了,尤其令我感到震惊的是,两位译者都是文学博士,为什么译文中还会出现如此多的病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