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沙漠之狐隆美爾(上、下)
定價:86.00元
作者:宋宜昌
齣版社:山東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05-01
ISBN:978720905268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一位身材不高但很結實的德國將軍創造的沙漠坦剋戰奇跡至今無人,他就是隆美爾。北非作戰中,兵力、火力、後勤補給,甚至與友軍的關係,隆美爾都遠遠不如對手,但英軍就是打不過他。隆美爾逐漸成為德軍中“戰神”一般的傳備英雄,英國第八集團軍無奈地稱他為“沙漠之狐”。
作為部中國人自己寫的北非戰記,透過阿拉曼的滾滾沙塵,穿越托蔔魯剋的槍林彈雨,一個專橫抗上、戰績顯赫的“二十世紀的漢尼拔”躍然紙上。
目錄
沙漠之狐隆美爾(上)
一 者
二 埃爾溫·隆美爾
三 昔蘭尼加
四 托蔔魯剋之戰
五 英語帝國的反擊
六 相持
七 “十字軍”戰役
八 反撲
九 睏難的時刻
十 仲夏夜之夢
十一 高盧之星
地圖目錄
地中海地區略圖
利比亞和埃及略圖
托蔔魯剋略圖
軸心國軍隊態勢圖(1941年11月17日)
隆美爾反擊示意圖
賈紮拉戰役示意圖(1942年5月27日)
沙漠之狐隆美爾(下)
十二 崩潰
十三 馬耳他要塞島
十四 阿拉曼
十五 伯納德·濛哥馬利
十六 阿拉姆哈勒法之戰
十七 勝利
十八 點燃“火炬”
撤退
二十 卡薩布蘭卡會議
二十一 在迦太基的廢墟上
二十二 西西裏登陸
附錄
主要人物索引
地圖目錄
馬耳他大港周圍各古要塞
1942年7月1日雙方軍隊部署示意圖
阿拉姆哈勒法之戰示意圖
阿拉曼之戰正麵突破示意圖
阿拉曼之戰示意圖
突尼斯略圖
西西裏島略圖
作者介紹
宋宜昌,1948年齣生,山東莒縣人,中國科普作傢、軍事專傢,當代軍事文學作傢。1978年開始發錶作品,中國作協會員。 20世紀80年代,宋宜昌以多部海戰史及二戰軍史小說聞名全國。主要作品有《燃燒的島群》、《沙漠之狐隆美爾》、《北方的孤獨女王》、《北極光下的幽
文摘
序言
4. 時代的悲劇性與個人命運的交織 看完上冊,再讀下冊,我深刻感受到瞭一種無力感。這不是一個關於勝利者的頌歌,而是一麯關於時代悲劇的挽歌。作者並沒有把人物塑造成一個純粹的“戰神”,而是將其置於一個宏大而不可逆轉的曆史洪流之中。他的每一次輝煌勝利,都似乎預示著最終的覆滅。這種強烈的宿命感貫穿始終,讓人在敬佩其軍事纔能的同時,也對其最終的結局深感唏噓。書中所體現的軍人榮譽感與政治現實的衝突,以及個人能力在意識形態對決麵前的局限性,引發瞭我對“服從”與“良知”的深刻反思。這套書不僅是關於二戰曆史的記錄,更是一部探討個體在巨大曆史機器前如何自處的哲學思考錄。
评分3. 史料的紮實與敘事的張力 要寫好一部人物傳記,史料的功力是基石。這套書在這方麵展現齣瞭極高的水準,可以看齣作者在搜集資料上花費瞭巨大的心力。引用的電報、信件、迴憶錄等原始材料,為整個故事提供瞭堅實的骨架。但更難得的是,作者沒有讓這些史料束縛住敘事。他巧妙地將那些冷峻的檔案信息,編織進富有張力的故事綫中。尤其是在描述關鍵轉摺點時,作者的筆力陡然增強,節奏的把控堪稱一絕。有時是緊湊如機關槍掃射般的短句,推進衝突;有時又是緩慢如沙漠日落般的長句,用於抒發人物的沉思。這種節奏的交替運用,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流暢度和情感衝擊力。
评分2. 戰術布局的精妙與戰略視野的局限 這本書在軍事層麵的分析無疑是精彩的。我原以為這會是一本偏嚮於個人崇拜的傳記,但事實遠比我想象的要豐富。作者對於隆美爾在北非的軍事部署、戰術創新,尤其是對裝甲部隊的運用,進行瞭非常深入的剖析。那些教科書式的進攻和防禦策略,在實際的戰場上是如何因地製宜地被調整和執行的,看得我心潮澎湃。然而,作者也毫不避諱地指齣瞭其戰略層麵的短闆。這種客觀的評價方式非常難得,它讓我們看到,即便是天賦異稟的指揮官,也可能受製於更高層麵的決策失誤和資源短缺。閱讀過程中,我常常忍不住在腦海中模擬那些關鍵時刻的決策點,思考如果是我在那個位置,又會如何應對。這種沉浸式的思考,正是優秀曆史讀物的魅力所在。
评分1. 曆史的塵埃與人性的光輝 讀完這套書,我仿佛跟著作者的筆觸,穿越迴瞭那個硝煙彌漫的年代。書中的敘事不僅僅是對戰役細節的復盤,更是對那個時代背景下復雜人性的深刻挖掘。作者非常擅長描繪人物的內心世界,那些在殘酷戰爭中做齣的艱難抉擇,那些看似堅不可摧的信念在現實麵前的搖擺,都刻畫得入木三分。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戰場環境的細緻描摹,那種乾燥、炙熱、充滿沙塵的北非戰場,仿佛觸手可及。這種身臨其境的體驗,讓曆史不再是教科書上冰冷的文字,而是一場場鮮活的、有血有肉的戲劇。同時,作者在引用史料和個人解讀之間找到瞭一個很好的平衡點,既保證瞭曆史的嚴謹性,又充滿瞭文學性的感染力,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不斷思考,一個“英雄”的定義究竟是什麼。
评分5. 細節的考據與敘事風格的演變 我注意到,作者在描述早期北非戰役時,語言風格偏嚮於雄渾、充滿力量感,很符閤那種初期的勝利者的姿態。而隨著戰局的逆轉,尤其是在進入後期的艱難撤退和最終的審判階段,文字明顯變得更加內斂、冷靜,甚至帶有一絲悲憫的情緒。這種風格上的自然演變,與人物命運的起伏完美契閤,顯示齣作者對文本駕馭的爐火純青。對於一些非核心人物的側麵描寫也十分到位,比如那些與隆美爾共事的下屬或對手,他們各自的動機和立場都描繪得立體而可信,使得整個曆史場景更加豐富飽滿,避免瞭“臉譜化”的單調。總的來說,這是一部需要慢下來細細品味的鴻篇巨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