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索引為《近代四大書畫收藏傢著錄匯刊》所收《辛醜消夏記》、《聽鼠樓書畫記》、《聽鼠樓續刻書畫記》,《過雲樓書晝記》、《過雲樓續書畫記》、《虛齋名晝錄》、《虛齋名晝績錄》的聯閤索引,收錄以上各書著錄的全部書畫作品。
索引主體包括書畫傢姓氏、原書正文題目、原害捲次、叢書頁碼四欄。
[書畫傢姓氏]為主要檢索貼,按拼音字母為序排列。鑒於古代人名字號繁多,各書著錄時稱呼不一,如趙孟俯或稱趙文敏,或稱趙鬆雪,或稱趙子昂,為集中同一作者作品,方便讀者檢索,本索引統一以書畫傢正式姓名著錄,用作檢索詞。
我對這套書的整理和匯編工作深感佩服,它絕非簡單的文獻堆砌。這些散佚在不同筆記、日記乃至私人信函中的記錄,能夠被係統地、條理清晰地整閤在一起,其難度可想而知。特彆是那些涉及到題跋、印章的細節考證,處理得極為嚴謹,這對於研究藝術史的學者而言,簡直是如獲至寶。我個人尤其欣賞其中對幾處重要藏品爭議性鑒定的旁注,它沒有武斷地下結論,而是將原始記錄呈現齣來,留給讀者思考的空間。這種開放性的學術態度,讓這部匯刊既是權威的參考書,又像是引人入勝的偵探小說,讓人在比對中尋求真相。
评分這套書帶給我的最大啓發,在於它讓我重新思考瞭“收藏”的意義。它不僅僅是物質財富的積纍,更是一種文化責任的承擔和精神血脈的延續。通過閱讀曆代收藏傢的記錄,我看到瞭他們對“真”與“美”的不懈追求,以及他們如何以一己之力,對抗時代的洪流,保護和傳承著民族的文化瑰寶。尤其是那些記錄瞭戰亂或動蕩時期文物轉移的片段,讀起來令人動容。這套匯刊如同一個時代的縮影,讓我們明白,我們今天所能欣賞到的許多國寶級文物,背後都站著這樣一位位眼光獨到、守護不遺餘力的前輩。它激勵著我們,以更審慎、更敬畏的心態去麵對和對待我們手中所擁有的文化遺産。
评分這套書的裝幀實在令人眼前一亮,宣紙的質感配上傳統的綫裝,一下子就把人帶迴瞭那個雅緻的年代。光是捧在手裏摩挲那微微泛黃的紙張,就能感受到一股沉甸甸的曆史厚重感。我特彆喜歡它那種“老物件”的氣韻,每一頁的裝幀都透著一股匠心,看得齣校對和設計者在細節上是下瞭大功夫的。這種精美的實體書,在如今這個電子閱讀盛行的時代,更顯得彌足珍貴。我總覺得,隻有這樣的載體,纔能承載起那些跨越時空的藝術珍品和文人墨客的印記。光是翻閱這些裝幀精良的冊頁,就已經是一種享受,它不僅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一件值得陳列和珍藏的藝術品。那些小心翼翼裝裱起來的圖錄和文字,仿佛都帶著墨香,讓人忍不住想要靜下心來,慢慢品味。
评分說實話,初拿到這套書時,我還有些擔心內容會過於艱澀,畢竟涉及的是專業性極強的收藏記述。然而,實際閱讀下來,發現其中穿插的文人軼事和品鑒心得,比我想象的要有趣得多。比如,那些關於某幅畫作是如何輾轉易主的描述,簡直比小說情節還要跌宕起伏。我甚至能從這些文字中感受到那個時代文人圈子的某種默契和情誼,他們對藝術的癡迷和互相間的品評切磋。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說,它提供瞭一個瞭解古代士大夫生活情趣和文化認同的絕佳途徑,使得原本可能冰冷的著錄信息變得鮮活起來,充滿瞭人情味。
评分讀完這本關於近代收藏傢著錄匯刊的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瞭一個極其寶貴而又細緻入微的“觀察窗口”,讓我得以窺見清末民初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裏,大藏傢們是如何看待、如何鑒藏中國傳統藝術的。那些被記錄下來的每一件書畫,背後都凝結著時代背景、個人審美乃至社會風氣的變遷。我特彆留意瞭其中對於幾位重要收藏傢藏品流轉路徑的梳理,那簡直就是一部濃縮的中國近現代藝術史的側影。通過這些著錄,我仿佛能想象齣當年藏傢們在燈下審視一件宋元真跡時的那種激動與審慎。這種從“人”的角度去解讀“物”的方法,比單純的藝術史分析要生動得多,它讓人看到瞭收藏行為背後的溫度與智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