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植物誌(第2捲)(精)

杭州植物誌(第2捲)(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植物誌
  • 杭州植物
  • 植物學
  • 植物分類學
  • 浙江植物
  • 杭州
  • 精裝
  • 科普
  • 園藝
  • 生物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浙江大学
ISBN:9787308170956
商品编码:27275705757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稱:杭州植物誌(第2捲)(精)
  • 作者:編者:李攀//傅承新|總主編:餘金良//盧毅軍//金孝鋒//傅承新
  • 定價:288
  • 齣版社:浙江大學
  • ISBN號:9787308170956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齣版時間:2017-12-01
  • 印刷時間:2017-12-01
  • 版次:1
  • 印次:1
  • 開本:16開
  • 包裝:精裝
  • 頁數:458
  • 字數:780韆字

目錄

50.懸鈴木科Platanaceae
51.豆科Fabaceae
52.酢漿草科Oxalidaceae
53.牻牛兒苗科Geraniaceae
54.旱金蓮科Tropaeolaceae
55.蕓香科Rutaceae
56.苦木科Simaroubaceae
57.楝科Meliaceae
58.遠誌科Polygalaceae
59.大戟科Euphorbiaceae
60.交讓木科Daphniphyllaceae
61.水馬齒科Callitfichaceae
62.黃楊科Buxaceae
63.漆樹科Anacardiaceae
64.鼕青科Aquifoliaceae
65.衛矛科Celas~aceae
66.省沽油科Staphyleaceae
67.槭樹科Aceraceae
68.七葉樹科Hippocastanaceae
69.無患子科Sapindaceae
70.清風藤科Sabiaceae
71.鳳仙花科Balsaminaceae
72.鼠李科Rhamnaceae
73.葡萄科Vitaceae
74.杜英科Elaeocarpaceae
75.椴樹科Tiliaceae
76.錦葵科Malvaceae
77.梧桐科Sterculiaceae
78.獼猴桃科Actinidiaceae
79.山茶科Theaceae
80.藤黃科Clusiaceae
81.檉柳科Tamaricaceae
82.堇菜科Violaceae
83.大風子科Flacou~iaceae
84.旌節花科Stachyuraceae
85.鞦海棠科Begoniaceae
86.瑞香科Thymelaeaceae
87.鬍頹子科Elaeagnaceae
88.韆屈菜科Lythraceae
89.石榴科Punicaceae
90.菱科Trapaceae
91.藍果樹科Nyssaceae
92.八角楓科Alangiaceae
93.桃金娘科Myrtaceae
94.野牡丹科Melastomataceae
95.柳葉菜科Onagraceae
96.小二仙草科Haloragaceae
97.五加科Araliaceae
98.傘形科Apiaceae
99.山茱萸科Cornaceae


《中國古建築木結構營造技藝探微》 【書籍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瞭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築的營造智慧與精湛技藝。全書以翔實的資料、細緻的圖解和嚴謹的分析,係統梳理瞭自先秦至清末,中國木結構建築在選材、結構設計、構件加工、榫卯連接以及整體抗震等方麵所取得的非凡成就。全書旨在揭示這些曆經數韆年風雨而不倒的建築奇跡背後所蘊含的科學原理與人文精神。 第一部分:木材的選取與處理——建築的生命之源 中國古建築的基石在於對木材的深刻理解與精妙運用。本部分首先剖析瞭中國傳統建築常用的木材種類,如鬆、柏、楠、杉等,並根據其力學性能、耐腐蝕性及紋理特徵,闡述瞭古人在不同地域、不同等級建築中如何因地製宜地選擇材料。 1.1 材種的鑒彆與特性:詳細介紹瞭不同樹種的密度、抗拉強度、抗壓強度及彈性模量,並結閤曆史文獻和考古發現,描摹瞭古代采伐、運輸與儲存木材的規範與流程。例如,對於用於核心梁架的優質木材,往往要求“材齡百年以上,乾燥三年以上”,以確保其穩定性和耐久性。 1.2 木材的防腐與防蛀技術:書中重點研究瞭古代的物理和化學防腐方法。物理方法包括“就地取材,以厚製久”的結構設計理念,以及抬高的颱基、寬大的齣簷以隔離濕氣。化學處理方麵,則詳述瞭使用桐油、生漆、石灰漿以及煙熏等傳統工藝,如何有效延長木構件的使用壽命,並分析瞭這些處理方式的化學機理。 第二部分:結構體係的演化與定型——框架的哲學 中國木結構建築的核心魅力在於其獨特的框架體係,它實現瞭結構的柔性和整體的穩定性。本部分追溯瞭這一體係從早期簡單的抬梁式到成熟的穿鬥式、井亭式的演變曆程。 2.1 抬梁式與穿鬥式的對比分析:對兩種主流結構進行結構力學上的對比。抬梁式以其宏大開間和清晰的層級感,展現瞭“以柱承重,以梁傳力”的經典模式;而穿鬥式則以其密集的柱網和優良的抗震性能,體現瞭對空間利用的極緻追求。書中輔以大量明清官式建築與南方民居的實例剖析,展示瞭兩者在節點處理上的差異。 2.2 鬥栱:力學與美學的完美結閤:鬥栱係統被譽為中國木結構建築的“神經末梢”。本章耗費大量篇幅,詳細拆解瞭鬥栱的“材、櫨、栱、昂”等基本構件的名稱、尺寸模數(如《營造法式》中的“材分製”)以及其在梁架和屋簷下所承擔的卸荷、齣挑和抗扭功能。通過對不同朝代鬥栱的比例、齣跳方式的演變,揭示瞭建築技術與審美趣味的相互影響。 第三部分:榫卯連接的藝術——無釘的哲學 榫卯技術是中國木結構區彆於世界其他木構體係的最顯著標誌。本書將榫卯視為一種精密的“木工機械”,它無需金屬緊固件,僅靠構件間的嚴密咬閤和摩擦力來維持結構的整體性。 3.1 常見榫卯類型的分類與應用:係統梳理瞭殿堂、門窗、傢具中常見的榫卯形式,包括十字榫、燕尾榫、竹蓀榫、拱抱榫等。特彆指齣,梁頭與柱頭的“抱頭榫”或“金槍榫”在抵抗上拔力中的關鍵作用。 3.2 榫卯的精度與施工工藝:強調瞭古代工匠在加工榫卯時所依賴的丈量工具(如“墨鬥”、“麯尺”)和高超的手工技藝。例如,如何在不使用現代測量儀的情況下,實現榫卯的“天衣無縫”,這不僅是工藝的勝利,更是對材料收縮規律的深刻洞察。 第四部分:抗震與耐久性——結構韌性的體現 中國木結構建築能夠在地震頻發的東亞地區屹立韆年,關鍵在於其卓越的韌性設計。 4.1 剛柔並濟的抗震機理:分析瞭木結構“柔性連接”的抗震原理。在地震作用下,構件之間並非僵硬地抵抗剪力,而是允許一定範圍內的“位移和轉動”,通過能量耗散和構件間的相互擠壓來吸收地震能量。書中引入瞭現代結構動力學概念來反證古代工匠的實踐智慧。 4.2 屋頂的科學與構造:屋頂是中國建築中最復雜的部分之一,它不僅是保護結構,也是重要的穩定構件。本部分詳細解析瞭望山、桴、檁條、椽子之間的復雜關係,以及灰泥、筒瓦在屋頂荷載分配和防水中的作用。寬大深遠的屋簷,不僅利於排水,更在側嚮風力作用下對牆體起到支撐和緩衝作用。 總結:匠心傳承與當代啓示 本書最後對中國木結構營造技藝的文化價值進行瞭總結。它不僅是一套工程技術體係,更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哲學體現。通過對這些傳統技藝的深入剖析,為當代建築的可持續設計、新型材料的研發以及傳統工匠精神的復興提供瞭寶貴的曆史藉鑒和理論支撐。全書配有大量清代《工程做法則例》的圖樣、民國時期的測繪圖以及現代CT掃描分析圖,確保瞭理論的嚴謹性和實踐的可讀性。

用户评价

评分

內容方麵,這本書展現齣一種令人敬佩的係統性和廣博性,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物種,更像是在為你構建一個立體的、鮮活的植物生態圖景。我特彆欣賞它在物種描述上所采用的精確度和細節度,那種如同微雕一般的刻畫,讓人仿佛能親手觸摸到那些植物的脈絡和結構。尤其是一些稀有種類的介紹部分,資料的詳實程度遠超我的預期,很多細節是在其他地方難以查閱到的。它不像那種流水賬式的記錄,而是充滿瞭探究的趣味性,引人不斷地去思考植物個體與周圍環境之間的復雜關聯。那種由點及麵的展開方式,極大地拓寬瞭我對這個地域植物多樣性的認知邊界,每一次翻閱都能發現新的知識盲區等待被填補,這種持續的探索感是閱讀體驗中最為寶貴的財富。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甸甸的質感,加上封麵那種淡雅又不失厚重的色調,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注意力。我本來隻是隨手翻閱,沒想到一下子就被吸引住瞭。紙張的選用非常講究,摸上去細膩光滑,印刷的清晰度更是無可挑剔,即便是那些細節的紋理和色彩過渡都處理得非常到位。這種對物理形態的極緻追求,讓人感覺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精心製作的藝術品。我把這本書放在書架上,它自帶一種沉靜而有力的存在感,每次路過都會忍不住想再多看兩眼。閱讀體驗上,字體排布的疏密得當,行距也恰到好處,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也不會感到特彆疲勞。能看得齣,齣版方在每一個環節都投入瞭極大的心血,這對於一部需要長期研讀的工具書來說,簡直是太重要瞭。光是這份對手感的執著,就足以讓人感受到背後蘊含的專業精神。

评分

這本書的編排邏輯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流暢,它沒有陷入傳統學術著作那種晦澀難懂的泥沼,反而將復雜的分類體係梳理得井井有條,邏輯鏈條清晰可見。初學者和資深研究者都能從中找到適閤自己的閱讀路徑。我發現,即便是對於那些我過去一直感到混淆的科屬劃分,通過這本書的梳理,也變得豁然開朗。圖文的配閤運用得相當巧妙,那些精準的插圖,與其說是輔助說明,不如說是對文字描述的完美視覺注解,兩者相輔相成,極大地降低瞭理解的難度。我常常是先被一張圖吸引,然後深入閱讀相關的文字解釋,這種互動式的學習過程,使得知識的吸收效率變得齣奇地高,不得不佩服編纂者深厚的專業素養和高超的錶達能力。

评分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概括我的感受,那就是“信服力”。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它所記錄的每一個物種、每一個數據點,都經過瞭無數次的野外考察和嚴謹的實驗室驗證。它沒有絲毫的浮誇或含糊其辭,一切都建立在紮實的實證基礎之上,這對於任何嚴肅的讀者而言,都是最重要的品質。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一本能夠提供如此高可信度信息的書籍顯得尤為珍貴。它不是那種讀過一次就束之高閣的快消品,而是會成為我書房裏常備的“鎮館之寶”——遇到任何疑問,我可以毫不猶豫地翻開它,尋找那個最權威、最可靠的答案。這份沉甸甸的專業信譽,是任何 superficial 的介紹都無法比擬的。

评分

作為一名對自然曆史充滿熱情的業餘愛好者,我發現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和文化價值是並重的。它不僅僅是一部科學工具書,更像是一部凝結瞭數代人心血的地域史詩。閱讀過程中,我能強烈地感受到那種深深植根於這片土地的情感——對自然界的敬畏與珍視。書中偶爾穿插的那些關於植物曆史變遷和人文關聯的敘述,雖然篇幅不多,卻起到瞭畫龍點睛的作用,讓冰冷的科學數據瞬間有瞭溫度和故事性。這使得閱讀不再是枯燥的知識灌輸,而是一場與曆史和自然的對話。我甚至開始重新審視自己日常生活中見慣不怪的那些植物,發現它們背後隱藏著更為深刻和宏大的敘事,這本書真正點燃瞭我對本土生態的探索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