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書名: | *全集(全五冊) 全新足本,簡體橫排,*收藏版 |
| 作者: | * |
| 齣版社: | 中國文史齣版社 |
| 齣版日期: | 2014-08-10 |
| 版次: | 1 |
| ISBN: | 9787503450846 |
| 市場價: | 189.0 |
目錄 目錄
齣版說明 1
前 言 1
王文成公全書序徐 階 1
捲一 傳習錄
傳習錄上 4
徐愛錄 4
徐愛跋 15
陸澄錄 15
薛侃錄 32
傳習錄中 48
錢德洪序 48
答顧東橋書 49
答周道通書 65
答陸原靜書(一) 69
答陸原靜書(二) 70
答歐陽崇一 78
答羅整庵少宰書 82
答聶文蔚(一) 86
答聶文蔚(二) 89
訓濛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 94
教約 95
傳習錄下 附硃子晚年定論 97
陳九川錄 97
黃直錄 104
黃修易錄 108
黃省曾錄 111
錢德洪錄 113
錢德洪附記 128
黃以方錄 129
錢德洪跋 137
附:硃子晚年定論
硃子晚年定論 140
答黃直卿書 141
答呂子約 141
答何叔京 142
答潘叔昌 142
答潘叔度 143
與呂子約 143
與周叔謹 143
答陸象山 143
答符復仲 144
答呂子約 144
與吳茂實 144
答張敬夫 144
答呂伯恭 145
答周純仁 145
答竇文卿 146
答呂子約 146
答林擇之 146
又 146
答梁文叔 147
答潘叔恭 147
答林充之 147
答何叔景 148
又 148
又 148
答林擇之 149
答楊子直 149
與田侍郎子真 149
答陳纔卿 149
與劉子澄 150
與林擇之 150
答呂子約 150
答吳德夫 151
答或人 151
答劉子澄 152
羅履素詩集序 壬戌 153
兩浙觀風詩序 壬戌 154
山東鄉試錄序 甲子 156
氣候圖序 戊辰 157
送毛憲副緻仕歸桐江書院序 戊辰 158
恩壽雙慶詩後序 戊辰 159
重刊文章軌範序 戊辰 161
五經臆說序 戊辰 162
潘氏四封錄序 辛未 162
送章達德歸東雁序 辛未 163
壽湯雲榖序 甲戌 164
文山彆集序 甲戌 165
金壇縣誌序 乙亥 166
送南元善入覲序 乙酉 167
送聞人邦允序 168
送彆省吾林都憲序 戊子 169
捲二 文集
大學問 172
教條示龍場諸生 178
五經臆說十三條 180
與滁陽諸生書並問答語 186
彆三子序 丁卯 187
贈林以吉歸省序 辛未 188
送宗伯喬白岩序 辛未 189
贈王堯卿序 辛未 190
彆張常甫序 辛未 190
彆湛甘泉序 壬申 191
彆方叔賢序 辛未 192
彆王純甫序 辛未 192
彆黃宗賢歸天颱序 壬申 193
贈周瑩歸省序 乙亥 194
贈林典卿歸省序 乙亥 195
贈陸清伯歸省序 乙亥 196
贈周以善歸省序 乙亥 196
贈郭善甫歸省序 乙亥 197
贈鄭德夫歸省序 乙亥 198
紫陽書院集序 乙亥 198
硃子晚年定論序 戊寅 199
彆梁日孚序 戊寅 200
大學古本序 戊寅 202
禮記纂言序 庚辰 203
象山文集序 庚辰 204
觀德亭記 戊寅 205
重修文山祠記 戊寅 206
從吾道人記 乙酉 207
親民堂記 乙酉 209
萬鬆書院記 乙酉 211
稽山書院尊經閣記 乙酉 213
重修山陰縣學記 乙酉 215
梁仲用默齋說 辛未 217
示弟立誌說 乙亥 218
約齋說 甲戌 220
見齋說 乙亥 220
矯亭說 乙亥 221
謹齋說 乙亥 222
夜氣說 乙亥 223
修道說 戊寅 223
自得齋說 甲申 224
博約說 乙酉 224
惜陰說 丙戌 225
興國守鬍孟登生像記 壬戌 226
新建預備倉記 癸亥 228
平山書院記 癸亥 229
何陋軒記 戊辰 230
君子亭記 戊辰 231
遠俗亭記 戊辰 232
象祠記 戊辰 233
臥馬塚記 戊辰 234
賓陽堂記 戊辰 235
重修月潭寺建公館記 戊辰 235
玩易窩記 戊辰 236
東林書院記 癸酉 237
應天府重修儒學記 甲戌 238
重修六閤縣儒學記 乙亥 240
時雨堂記 丁醜 241
重修浙江貢院記 乙酉 242
浚河記 乙酉 243
白說字貞夫說 乙 在綫試讀 王文成公全書序
徐 階
《王文成公全書》三十八捲,其*三捲為《語錄》,公存時徐子曰仁輯;次二十八捲為《文錄》,為《彆錄》,為《外集》,為《續編》,皆公死後錢子洪甫輯;後七捲為《年譜》,為《世德紀》,則近時洪甫與汝中王子輯而附焉者也。
隆慶壬申,侍禦新建謝君奉命按浙,*修公祠,置田以供歲祀。已而閱公文,見所謂錄若集各自為書,懼夫四方正學者或弗剋盡讀也,遂匯而壽諸梓,名曰《全書》,屬階序。
階聞之,道無隱顯,無小大。隱也者,其精微之蘊於心者也,體也;顯也者,其光華之著於外者也,用也;小也者,其用之散而為川流者也;大也者,其體之斂而為敦化者也。譬之天然不已之妙,默運於於穆之中,而日月星辰之麗,四時之行,百物之生,燦然呈露而不可掩,是道之全也。古昔聖人具是道於心而以時齣之,或為文章,或為勛業。至其所謂文者,或施之朝廷,或用之邦國,或形諸傢庭,或見諸師弟子之問答,與其日用應酬之常,雖製以事殊,語因人異,然莫非道之用也。故在言道者必該體用之全,斯謂之善言;在學道者亦必得體用之全,斯謂之善學。嘗觀《論語》述孔子心法之傳,曰“一貫”。既已一言盡之,而其紀孔子之文,則自告時君,告列國之卿大夫,告諸弟子,告避世之徒,以及對陽貨詢廄人,答問饋之使,無一弗錄,將使學者由顯與小以得其隱與大焉;是善言道者之準也,而其為學固亦可以見矣。唯文成公奮起聖遠之後,慨世之言緻知者求知於見聞。而不可與酬酢、不可與佑神,於是取《孟子》所謂“良知”閤諸《大學》,以為“緻良知”之說。其大要以謂人心虛靈莫不有知,唯不以私欲蔽塞其虛靈者,則不假外索,而於天下之事自無所感而不通,無所措而不當。蓋誠意、正心、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必先緻知之本旨,而韆變萬化,一以貫之之道也。故嘗語門人雲:“良知之外更無知,緻知之外更無學。”於時曰仁稱高弟子,其錄《傳習》,公微言精義率已具其中。乃若公他所為文,則是所謂製殊語異莫非道之用者,匯而梓之,豈唯公之書於是乎全,固讀焉者所由以睹道之全也。謝君之為此,其嘉惠後學不已至歟?雖然,謝君所望於後學非徒讀其書已也。凡讀書者以身踐之,則書與我為一;以言視之,則判然二耳。《論語》之為書,世未嘗有不讀,然而一貫之唯,自曾子以後無聞焉。豈以言視之之過乎?自公“緻良知”之說興,士之獲聞者眾矣,其果能自緻其良知,卓然踐之以身否也?夫能踐之以身,則於公所垂訓,誦其一言而已足,參諸《傳習錄》而已繁;否則雖盡讀公之書無益也。階不敏,願相與戒之。
謝君名廷傑,字宗聖。其為政崇節義,育人纔,立保甲,厚風俗,動以公為師:蓋非徒讀公書者也。
賜進士及、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知製誥、知經筵事、國史總裁緻仕後學華亭徐階序。
捲一 傳習錄
傳習錄上
徐愛錄
先生於《大學》“格物”諸說,悉以舊本為正,蓋先儒所謂誤本者也。愛始聞而駭,既而疑,已而殫精竭思,參互錯綜,以質於先生。然後知先生之說,若水之寒,若火之熱,斷斷乎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者也。先生明睿天授,然和樂坦易,不事邊幅。人見其少時豪邁不羈,又嘗泛濫於詞章,齣入二氏之學。驟聞是說,皆目以為立異好奇,漫不省究。不知先生居夷三載,處睏養靜,精一之功,固已超入聖域,粹然大中至正之歸矣。愛朝夕炙門下,但見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見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無窮。十餘年來,*未能窺其藩籬。世之君子,或與先生僅交一麵,或猶未聞其謦咳,或先懷忽易憤激之心,而遽欲於立談之間,傳聞之說,臆斷懸度,如之何其可得也?從遊之士,聞先 內容介紹 ;;;; *,原名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浙江餘姚人,因被貶貴州時曾於陽明洞(今貴陽市修文縣)學習,世稱陽明先生、*。是我國明代*的文學傢、哲學傢、思想傢、政治傢和軍事傢,是二程、硃、陸後的另一位大儒,“心學”流派的重要代錶人物。其世界觀與人生觀均載於《大學問》一文中。他一生文治武功俱稱於世,對儒學的發展貢獻尤為卓著。
;;;; 本版《全集》分為傳習錄、文集、書信、詩賦、雜著、奏疏、
;;;; 傳記、年譜、世德紀、附錄等十部分,同時收錄有*門人弟子、
;;;; 同僚、友人及曆代文人學者所撰寫的有關*本人及著作的文章。
...........................................
《心之所嚮,行之所至:王陽明心學精要與實踐》 一、 編撰緣起:撥開迷霧,尋迴真我 在當代社會,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並未能完全填補人們精神世界的空虛。現代人普遍麵臨著迷茫、焦慮、價值感的缺失,如何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找到內心的安寜與力量,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課題。中國古典哲學,特彆是儒學,蘊含著豐富的智慧,足以啓迪和指引我們。然而,古籍的晦澀與現代生活的疏離,使得許多寶貴的思想難以被大眾理解和吸收。 王陽明(王守仁)作為中國古代一位集大成的思想傢、哲學傢、軍事傢、教育傢,其“心學”思想,尤其是“知行閤一”的精髓,更是對如何安頓人心、實現個人價值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陽明心學不拘泥於章句考據,直指人心,強調“緻良知”,將道德實踐融入日常生活的點滴之中,為現代人提供瞭解決內心睏境、實現精神超越的獨特路徑。 《心之所嚮,行之所至:王陽明心學精要與實踐》一書,正是基於這樣的時代需求而編撰。本書並非對陽明原著的簡單復述,也非艱澀的學術論著,而是緻力於將王陽明“緻良知”、“知行閤一”等核心思想,以一種易於理解、貼近生活的方式呈現給廣大讀者。我們希望通過本書,幫助讀者撥開籠罩在傳統文化上的迷霧,重新認識並找迴自己內心深處的智慧,實現從“知道”到“做到”的飛躍,最終達到內心平靜、行動有力的人生境界。 二、 本書特色:溯源求本,融會貫通,導嚮實踐 本書在編撰過程中,力求做到以下幾點: 1. 溯源求本,精選精講: 我們深入研究瞭王陽明生平及其主要著作,如《傳習錄》、《大學問》等,並參考瞭曆代學者對陽明心學的解讀。本書選取瞭最能代錶陽明心學核心精神的思想,如“心即理”、“緻良知”、“知行閤一”、“事上磨練”等,並力求用最簡潔、最清晰的語言對其進行闡釋。我們避免瞭對過於偏僻或爭議性觀點的過度展開,而是將筆觸聚焦於那些最具有普適性、最能指導實踐的思想精華。 2. 通俗易懂,貼近生活: 麵對現代讀者的知識背景和閱讀習慣,本書特彆注重語言的通俗化和案例的貼近性。我們將陽明心學的抽象概念,通過生動形象的比喻、貼近日常生活的場景,以及具體的案例故事,進行深入淺齣的解讀。例如,在闡釋“知行閤一”時,我們不會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會舉齣學習一項新技能、處理人際關係、承擔工作職責等具體事例,說明如何將“知”與“行”真正統一起來。 3. 融會貫通,體係構建: 陽明心學博大精深,但其核心思想之間並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關聯,形成瞭一個完整的思想體係。本書在介紹各個核心概念時,會注意其之間的內在邏輯聯係,幫助讀者構建起對陽明心學整體的認知。我們將從“心即理”的本體論齣發,闡述“緻良知”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最終落腳於“知行閤一”的實踐論,使讀者能夠循序漸進地理解其思想的深度與廣度。 4. 導嚮實踐,賦能人生: 本書的最終目的,不是讓讀者成為一個陽明心學的理論研究者,而是希望通過對心學智慧的理解與吸收,能夠實實在在地指導和改變他們的人生。因此,本書的每一部分都盡可能地導嚮實踐。我們不僅會解釋“是什麼”,更會著力探討“怎麼做”。例如,在講到“事上磨練”時,我們會給齣具體的建議,指導讀者如何在工作、學習、生活中,通過不斷地實踐來磨礪心性,提升能力。 三、 內容概要:循序漸進,層層遞進 本書結構清晰,內容層層遞進,力求為讀者打造一趟完整的心學探索之旅: 第一部分:心之本體——“心即理”的破壁 何為“心”? 拋開俗世的雜念,迴歸個體最本真的內在。探討“心”的廣闊與無限,以及它與外在世界的關聯。 “理”何在? 闡釋王陽明“心即理”的革命性觀點,打破心外求理的局限,強調真理存在於個體心中。 破除習氣,澄明心境。 如何認識並剋服內心的濛蔽與雜念,迴歸心之本體的清明狀態。 第二部分:覺醒良知——“緻良知”的內求之路 “良知”是什麼? 深入淺齣地解讀“良知”——人人皆有的道德本能和判斷力。 “緻良知”的實踐。 詳細闡述“緻良知”的方法論,如何通過事上磨練,不斷體認和擴充內心的良知。 良知與道德判斷。 如何依靠良知,在麵對復雜情境時做齣正確的道德判斷。 第三部分:知行閤一——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知”與“行”的辯證統一。 深刻理解“知行閤一”的深刻內涵,破除“知而不行”的睏境。 實踐的意義。 強調行動是檢驗和深化認識的根本途徑,是實現自我價值的關鍵。 如何在生活中踐行“知行閤一”。 提供具體方法和案例,指導讀者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學習、工作、生活中。 第四部分:事上磨練——在俗世中修行 “事上磨練”的價值。 探討如何在日常生活的瑣碎與挑戰中,磨礪心性,提升道德修養。 麵對睏境的智慧。 如何通過“事上磨練”,化解人生中的煩惱與睏難,實現心靈的成長。 從“事”中悟“道”。 引導讀者在看似平凡的具體事務中,體悟大道,達到“天人閤一”的境界。 第五部分:心學智慧的現代迴響——賦能當下人生 王陽明心學對現代社會的意義。 探討心學思想如何在當下,幫助我們應對焦慮、重塑價值觀、提升幸福感。 如何在現代生活中運用心學智慧。 提供具體的實踐指導,如如何處理職場壓力、如何建立和諧人際關係、如何平衡工作與生活等。 成為更好的自己。 鼓勵讀者將心學智慧融入生命,實現內在的覺醒與真正的成長,活齣充實而有意義的人生。 四、 讀者受益:迴歸寜靜,重塑力量 閱讀《心之所嚮,行之所至:王陽明心學精要與實踐》,您將: 獲得內心的寜靜與清晰。 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找到安頓身心的方法,擺脫焦慮與迷茫。 重塑堅定的行動力。 打破“紙上談兵”的局限,將所學所知轉化為切實的行動,實現人生目標。 提升自我認知與道德修養。 深入瞭解自己的內心,喚醒沉睡的良知,成為一個更有原則、更有擔當的人。 掌握解決人生難題的智慧。 學習如何運用王陽明心學的智慧,從容麵對生活中的挑戰與睏境。 找到實現人生價值的途徑。 在日用平常中體悟大道,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貢獻的統一。 本書是一本獻給所有渴望心靈成長、追求人生意義的讀者的指南。它將帶您踏上一段迴歸內心、知行閤一的旅程,讓您在滾滾紅塵中,尋迴那個最真實、最有力量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