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非理性繁榮(第三版)
定價:58.00元
作者:羅伯特·J·希勒
齣版社: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5-01
ISBN:978730022579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軟精裝
開本:128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
這是一劑現實主義的良藥。“非理性繁榮”一經提齣,就幾乎成瞭金融市場波動的心理根源的代名詞。即便羅伯特?J?希勒再三警告,投資者之間錶現齣的非理性繁榮跡象,自2008-2009年金融危機以來仍有增無減。
內容提要
這本書是《紐約時報》書《非理性繁榮》的*修訂版。羅伯特?J?希勒教授(Robert J. Shiller)在書中警告說:投資者之間錶現齣的非理性繁榮跡象,自2008—2009年金融危機以來有增無減。他曾經在版和第二版中對技術泡沫和房地産泡沫做齣警示,認為心理因素驅使下的波動性是所有資産市場的固有特性。隨著美國股票和*價格的高漲,以及很多國傢房地産價格的飆升,“後次貸繁榮”(Post Subprime Boom)很可能變成驗證希勒教授這一具有影響力論斷的又一個例子。
《非理性繁榮》遠不止對市場現狀的描述,它還進一步解釋瞭驅使所有市場上下波動的力量。它說明瞭投資者的興奮感如何推動資産價格上漲到一個令人暈眩且不可持續的高度,以及在其他時候,投資者的沮喪感又如何迫使價格下跌至令人恐慌的低榖。
之前的版本眾所周知地預測瞭股票市場和房地産市場的崩盤。第三版擴充到瞭*市場,所以本書現在涵蓋瞭所有主要的投資市場。新版本也包括瞭*的數據以及希勒2013年諾貝爾奬演講稿。
除瞭診斷資産泡沫的成因,《非理性繁榮》還提齣緊急政策應對的建議來減少泡沫的可能性和嚴重性,同時也提齣瞭在下一次泡沫破裂前降低個人的應對辦法。關注股票、房地産和*市場投資的人一定要閱讀這本書。
目錄
第1章 股票市場的曆史迴顧 001
市盈率 008
其他高市盈率時期 010
對非理性繁榮的憂慮 012
第2章 債券市場的曆史迴顧 017
利率和CAPE(周期性調整市盈率) 020
通貨膨脹和利率 021
實際利率 023
第3章 房地産市場的曆史迴顧 029
住房價格的曆史長期走勢 032
實際住房價格總體並未呈現長期上行趨勢 041
實際住房價格沒有強勁上升的原因 045
非理性繁榮的昨與今 048
貸款機構在房地産泡沫中扮演的角色 050
後文的研究路徑 052
篇 結構因素
第4章 誘發因素:互聯網、市場經濟疾速發展以及其他事件 061
誘發1982—2000年韆禧繁榮的12個因素 065
誘發2003—2007年次貸繁榮的因素 086
誘發2009年後股市和房地産市場繁榮的因素 089
小 結 096
第5章 放大機製:自然形成的蓬齊過程 107
投資者信心的變化 108
對投資者信心的思考 113
關於預期的調查證據 117
對投資者預期和情緒的反思 119
公眾對市場的關注 121
泡沫的反饋理論 124
投資者對反饋和泡沫的感知 128
蓬齊騙局:一種特殊的反饋模式和投機性泡沫 130
欺騙、操縱和善意的謊言 133
投機性泡沫的內在蓬齊本質 135
股票市場與房地産市場中的反饋與交叉反饋 136
非理性繁榮和反饋環:迄今為止的爭議 139
第二篇 文化因素
第6章 新聞媒體 147
媒體在股市變化中發揮的鋪墊作用 149
爭議話題的媒體培養助推 151
對市場前景的報道 152
超載的紀錄 153
重大新聞真會伴隨著重大的股價變化嗎 153
新聞的尾隨效應 154
重大價格變化日新聞報道缺失 156
新聞是注意力連鎖反應的誘因 157
1929年股市崩盤時的新聞 159
1987年股市崩盤時的新聞 164
媒體文化 170
新聞媒體在宣傳投機性泡沫中所起的作用 171
第7章 新時代的經濟思想 177
1901年的樂觀主義:20世紀的 182
20世紀20年代的樂觀主義 186
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的新時代思想 190
20世紀90年代牛市中的新時代思想 194
房地産市場繁榮中的新時代思想 197
新時代的終結 202
第8章 新時代與泡沫 215
近期內重大的股市事件 217
與大的價格變動相關的事件 220
新時代的終結和金融危機 226
上漲(下跌)的通常會下跌(上漲) 228
第三篇 心理因素
第9章 股市的心理錨定 235
股市的數量錨 238
股市的道德錨 239
過度自信和直覺判斷 242
錨的脆弱性:提前考慮不確定的未來決策的睏難 245
第10章 從眾行為和思想傳染 251
社會影響與信息
作者介紹
羅伯特?J?希勒(Robert J. Shiller),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奬獲得者,耶魯大學經濟係教授,書作傢,《紐約時報》經濟學視角專欄的定期撰稿人。他的著作有《金融與好的社會》、《動物精神》(與喬治?阿剋洛夫閤著)、《次貸解決方案》和《金融新秩序》(均由普林斯頓大學齣版社齣版),現居住在康涅狄格州紐黑文市。
文摘
序言
當我翻開這本《非理性繁榮》,立刻就被它那種對市場現象的抽絲剝繭般的分析所吸引。我一直認為,很多時候,我們對市場的理解過於簡化,總是試圖用一些僵化的理論去套用不斷變化的現實。希勒教授卻不然,他以一種更加宏觀、更加人性化的視角,深入探討瞭那些在我們眼中似乎是“突發”的市場泡沫,是如何一步步積纍起來的,又是如何最終以令人措手不及的方式破滅的。他所提及的“非理性繁榮”這個概念,在我看來,不僅僅是對市場波動的描述,更是一種對人類集體心理和社會行為的深刻洞察。我特彆喜歡他對曆史案例的引用,那些不同時期的金融泡沫,雖然錶現形式各異,但其背後驅動的心理機製似乎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這種跨時空的對比,讓我看到瞭經濟周期背後隱藏的普適性規律,也讓我對人類在麵對財富誘惑和恐懼時的本能反應有瞭更深的認識。我發現,很多時候,市場的繁榮並非完全基於價值的支撐,而是更多地建立在信心、預期和群體性的狂熱之上。而當這種信心動搖,恐慌情緒蔓延時,市場的崩塌也就在所難免。這本書讓我開始重新審視那些被我們奉為圭臬的“理性”市場模型,開始思考,或許我們應該更加關注那些“非理性”的因素,因為它們往往纔是市場真正的驅動力。
评分這本《非理性繁榮》新修訂版,說實話,我當初入手它,更多的是因為它的作者羅伯特·希勒的名字——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這個光環太耀眼瞭,讓人不自覺地就會對他的作品産生濃厚的興趣。經濟學領域的大傢,他們看待問題的角度和深度,往往是我們普通人難以企及的。我一直對金融市場的波動和背後的驅動因素感到好奇,尤其是那些看似非理性的、難以解釋的群體行為。這本書的書名“非理性繁榮”本身就極具吸引力,它暗示著市場並非總是理性運行的,而是會受到情緒、心理和社會因素的深刻影響。這種顛覆性的觀點,足以激起我深入探究的欲望。我期待著希勒教授能夠為我揭示那些隱藏在繁榮假象下的泡沫是如何吹大的,又是如何破滅的,以及在這個過程中,投資者的心理又是如何起伏變化的。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深刻的見解,幫助我理解那些看似不可思議的市場現象,甚至能夠從中汲取一些經驗教訓,以便在未來的投資道路上更加審慎和明智。我尤其關心的是,在經曆瞭多次金融危機之後,希勒教授是否對當年的理論進行瞭更新和補充,是否對新興市場的崛起和科技發展帶來的新問題有瞭更深入的思考。畢竟,時代在進步,經濟規律也可能在發展中呈現齣新的麵貌,所以我對這個“新修訂”的版本寄予瞭厚望,希望它能給我帶來耳目一新的感受,而非僅僅是對舊知識的重復。
评分說實話,一開始我對這本書的期望值並沒有那麼高,覺得無非是又一本講金融危機的書,但讀完之後,我徹底改變瞭看法。羅伯特·希勒這位諾貝爾奬得主,他的思考方式真的很獨特。他沒有止步於簡單的描述市場下跌的原因,而是更深入地挖掘瞭“繁榮”本身是如何孕育齣“非理性”的。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關於“動物精神”的論述,這是一種非常形象且貼切的錶達,完美捕捉瞭市場參與者在集體情緒驅動下所錶現齣的非理性衝動。他讓我們明白,很多時候,市場的漲跌並非僅僅由基本麵決定,而是受到投資者心理、社會情緒、媒體宣傳等多種復雜因素的交織影響。他用大量的數據和案例,無可辯駁地證明瞭,市場泡沫的形成和破滅,往往伴隨著一種集體性的非理性狂熱,而這種狂熱一旦達到頂峰,緊隨而來的就是不可避免的崩盤。這本書讓我對“理性投資”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它告訴我,真正的理性,不僅是分析數據、估值公司,更重要的是認識到並警惕自身以及他人心理上的盲點和非理性衝動。我發現,在麵對巨額利潤的誘惑時,保持清醒的頭腦和獨立的判斷是多麼的睏難,而這本書恰恰為我提供瞭一種審視和反思的工具。
评分這本書帶來的思考,遠遠超齣瞭我對經濟學理論的期待。我原本以為會讀到很多復雜的數學模型和統計分析,但《非理性繁榮》更多的是在探討一種“人”的因素。希勒教授用一種非常易懂的語言,講述瞭為什麼即使在信息相對充分的市場中,也會齣現如此劇烈的、看似不閤邏輯的繁榮和衰退。他強調的“敘事”在市場中的作用,讓我耳目一新。的確,有時候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一個看似美好的願景,就足以煽動起巨大的投資熱情,讓人們忽視潛在的風險。這種“集體性樂觀”或者“集體性悲觀”,纔是真正推動市場巨浪的關鍵。我開始反思,在過去的一些投資經曆中,自己是否也被這種“敘事”所裹挾,是否在群體狂熱的浪潮中失去瞭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在金融市場中,我們永遠不能低估人類情緒的力量,也不能忽視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社會和文化因素對市場走嚮的潛在影響。它是一種對我們自身認知的挑戰,也是對我們決策方式的深刻反思。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看待市場的角度更加開闊瞭,也更加謙遜瞭,因為我明白,市場並非一個冰冷的機器,而是由無數個擁有喜怒哀樂、易受感染的人組成的復雜係統。
评分坦白說,這本書讓我對市場有瞭更深刻的敬畏感。羅伯特·希勒教授用一種令人信服的方式,揭示瞭那些光鮮亮麗的經濟繁榮背後,可能隱藏著怎樣的脆弱性。他沒有簡單地將市場歸結為供需或基本麵的博弈,而是將目光投嚮瞭那些更深層次的心理和社會動因。特彆是他對“群體性恐慌”和“從眾心理”的剖析,讓我感同身受。在市場波動劇烈的時候,個體很容易被周圍人的情緒所感染,做齣非理性的決策。這種“羊群效應”,在金融市場中錶現得尤為明顯,也往往是導緻危機爆發的重要推手。這本書讓我明白,在追求經濟利益的過程中,我們往往會忽略人性中的弱點,而這些弱點,恰恰是市場不穩定性最根本的來源。我開始意識到,所謂的“理性繁榮”,或許隻是一個短暫的幻象,而潛藏在其中的“非理性”因素,隨時都有可能將其擊碎。這種認識,讓我對未來的投資決策多瞭一份謹慎,也多瞭一份對自身心理狀態的警惕。我不再僅僅關注市場的價格波動,而是開始思考,是什麼樣的力量在驅動這些波動,以及我自身是否正受到這些力量的影響。這本書,無疑是一劑強心針,提醒我們在享受繁榮的同時,也要時刻警惕可能到來的風暴。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