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展示 |
基本信息 |
圖書名稱: | 重構學校文化 |
作 者: | 範勝武 |
定價: | 58.00 |
ISBN號: | 9787544482929 |
齣版社: | 上海教育齣版社 |
開本: | 16 |
裝幀: | 平裝 |
齣版日期: | 2018-4-1 |
印刷日期: | 2018-4-1 |
編輯推薦 |
適讀人群 :中小學教師 一所學校短期發展看其課程,長期發展看其文化。本書迴答瞭怎樣辦好一所學校,什麼學校是一所好學校的問題 |
內容介紹 |
本書具體介紹瞭二十一世紀國際學校八年來在重構辦學思路、重構課程體係、重構教學生態、重構師資隊伍和重構學校文化等方麵所做的探索。憑藉係統地重構學校文化,這所普通學校,短短幾年時間便迅速崛起,躍升為京城名校。這些探索既揭示瞭一所學校實現成功逆襲的“密碼”,又迴答瞭怎麼辦好一所學校的問題。 |
作者介紹 |
範勝武,語文特級教師,北京市海澱區督學,2017年“明遠教育奬”獲得者。現任北京二十一世紀國際學校黨總支書記、執行校長 |
目錄 |
序·李希貴 前 言
輯 重構辦學思路 做豪邁的中國人 嚮國際學校轉型 學校曆史留給我的財富 問題重重的天 不破不立 每年一個腳印 走齣國際教育的誤區 走差異化辦學之路 解決問題需要順藤摸瓜 “用心”二字可貴 教育也需要慢的笨功夫 抓就要抓齣“血印子”來 凡事往壞處想,往好處做 做有滋味的教育
第二輯 重構課程體係 七大變革,打造小學“全課程”教育 UDP理念下的“八步探究法” 選課走班:給學生裝上自主的發動機 管不住學生?那是因為你不懂這招! 導師製:讓教育沒有死角 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塑造學生的中國靈魂 英語直通車 不抓體育的校長不是好校長 藝術:讓學生的生活過得更有味道 讓孩子在錶演中成長 電影課堂啓迪成長 口纔是人纔的張名片 禮儀教育:培育“世紀”君子 研學旅行:在行走的課堂裏成長 一貫製:修建孩子成長的高速公路
第三輯 重構教學生態 課堂改革還欠什麼賬 學校的核心變革是學習方式的變革 學校工作的焦點在課堂 打造小班化高效課堂 詮釋好課的平颱:“锡華杯”教學大賽 不平常的“世紀杯”常態課 錄課這把“照妖鏡” 先“入模”,後“齣模” “互聯網+”時代,學校怎麼辦 敢不敢取消考試? 積分卡:小卡片的大功能 教室更應該是安放靈魂的地方
第四輯 重構師資隊伍 教師是師生平等中的首席 爭做“四度教師” 如何從“兵”裏選“將” 國際學校師資配備的“三駕馬車” 教師的成長該不該等待? 教師的專業素養是“量”齣來的 調動教師積極性的利器:校內職級製 學校需要為每位教師提供“充電插座” 解決問題的神奇鑰匙:項目研究 學校教育也需要年檢 教師工資調配的“235理論”
第五輯 重構學校文化 民辦學校更要重視黨組織建設 我們追尋精英教育 用心守望,虔誠“牧羊” 校園裏不能有巨大差彆 要給教師體麵的生活 消滅“隱形殺手”——負能量 把錢花在刀刃上 讓校園文化成為無聲的教科書 誰能成為孩子的榜樣 成長不能沒有大師的指引 讓每一個燈箱都成為一麵旗幟 擁抱未來的教育轉型 做精緻的教育 十大布局決勝未來
後 記 |
在綫試讀部分章節 |
1. 做豪邁的中國人 剛到北京市二十一世紀實驗學校(後改名為“北京市二十一世紀國際學校”)時,一進辦公樓,印象深的便是牆上的7個燙金大字 —— “做豪邁的中國人”,看瞭便感到一股浩然正氣撲麵而來。這是建校之初張傑庭先生立下的校訓,而且是有“來頭”的。 20世紀90年代初的一天,張傑庭先生到馬來西亞訪問時走進一傢雜貨店,想買一些特産。店裏的老人試探性地問他:“您是颱灣人?香港人?”當張傑庭說自己來自大陸時,老人很激動地送給他一個锡盤,並殷切地交代:“年輕人,好好乾!咱們中國強大瞭,我們這些人在國外纔會有地位!”做洗碗工、打雜工、鍾點工……看到華人在海外生活的境遇,有感於他們的社會地位,從那時起,張傑庭先生便立誌辦一所新型學校,為祖國培養豪邁的中國人。於是,他在1993年創辦瞭北京市二十一世紀實驗學校,並提齣瞭校訓 —— “做豪邁的中國人”,而後在學校還開發瞭係列“做人課”。 不僅愛國,還要在國際舞颱上昂首挺胸,彰顯豪邁,這句話揚起瞭不少教師、學子心中的船帆,讓他們立下瞭遠大的誌嚮。2011年,學校首屆畢業生重聚母校時,他們紛紛亮齣瞭自己的成績:畢業於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美國紐約大學……有位畢業生在澳大利亞經營著年營業額過億的旅行社;有位畢業生創業成功,21周年校慶時,嚮母校捐款……畢業生走到瞭世界的各個角落,綻放自己的精彩,但他們沒有忘記母校,沒有忘記祖國。 一所學校辦得怎麼樣,不能隻看升學率和進入品牌學校的人數是多少。我們更要看重學生步入社會後,他們的職業選擇和工作能力,以及他們對幸福生活的創造能力和自我感受程度。 作為“做豪邁的中國人”文化的繼承者,我們該如何繼承和細化這一教育理想呢?嚮國際教育轉型後,我們重新探索校訓的內涵:“做豪邁的中國人”這個宏偉目標如何落地?如何讓它為教育改革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於是,我們對它進行瞭深入挖掘。 1.中國靈魂。踏齣國門的中國人怎樣纔能充滿自信,躋身國際舞颱?那就必須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基,必須有強大的中國靈魂來支撐。這個魂,植根於我們的成長過程,需要日積月纍的積澱。在基礎教育中,這一環顯得格外重要,那些將來要齣國留學的學子,更要有強烈的民族自信心與歸屬感。隻有這樣,他們纔能在世界民族之林獨樹一幟,纔能學成歸來為祖國奉獻自己的力量。所以,我們始終把塑造中國靈魂放在培養目標的首位。 2.國際視野。我們要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其內容十分豐富:他們要胸懷寬廣,自主學習能力強,對不同文化要有深刻的理解力,能以世界公民的身份與國際人纔和平共處、良性競爭,努力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偉人周恩來、硃德、鄧小平等無不是在齣國留學後,開闊瞭視野,接觸瞭西方文明,從而在革命之路上起到瞭重大作用。 3.跨文化交流能力。這一點也極為重要,即便你攜帶瞭璀璨的華夏文明,即便你擁有博大的胸懷,如果沒有基本的與國際人纔交流的能力,一切也都是零。隻有交流探討,纔能互通有無。這種能力不僅包含熟練的外語運用技巧,還包含較高的書麵、口語錶達能力,以及要深諳不同國彆人際交往的習俗、文化等。 “培養具有中國靈魂、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世界公民”,通過這一思想,我們將校訓分解、落地,從靈魂到胸懷、到能力,由內而外培育理想人纔。他們不唯分數,不被考試壓抑;他們個性張揚,有更長遠的目光,有更深重的曆史使命感。他們是民族未來的希望。 1993年,覺察齣應試教育的種種弊端,想要培養齣真正高素質人纔的張傑庭先生,創辦瞭北京市二十一世紀實驗學校,努力踐行素質教育,走在瞭民辦教育潮流的前列。2010年,在仔細揣摩校訓“做豪邁的中國人”時,我品齣瞭張傑庭先生深厚的愛國情懷,進而在學校設立瞭“十二年一貫製”中華傳統文化課程。“做豪邁的中國人”,是我們不變的追求。
2. 凡事往壞處想,往好處做 這是我在多年的管理中總結齣的一句話。遇到一件將要發生,或者已經發生的事情,就要想:它壞的結果可能是什麼?要認真思考怎樣規避危險,選用什麼樣的人員去處理,並列齣周全的計劃,努力得到好的效果,不管遇到的是好事還是壞事。 在實行選課走班以後,我們初中部每學期都有一周的外齣研學時間。這是非常好的機會,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走齣北京,奔赴祖國的各方名勝,領略大好河山,品味悠久文化,但這也是我提心吊膽的事。一兩百名學生、二三十位教師集體外齣,在陌生的環境、陌生的人群中,他們會遇到什麼問題?會不會有學生走失?會不會在爬山時發生危險?會不會有學生半路生病?他們的交通、居住、飲食、人身安全誰來保障?雖然每條綫路都有校醫跟隨,但人數眾多,隱患很多,他們能否全部安然歸來?即便安全歸來,他們能否在這一周的研學中真正有所收獲,而不是流於形式?即便他們收獲頗豐,耽誤的這周學業該怎樣補上,纔能不影響他們將來的中考?所以,在每學期開學初,我們有的研學項目組便開始籌備瞭。在剛開始的年裏,他們嚮十一學校取經,後來成立項目組,分工閤作。有的負責聯係旅行社,再進行招標;有的製作研學手冊,將沿途景點的文化、曆史知識改編成作業,讓學生邊遊邊學,以鞏固相關知識;有的組織研學動員大會,之後進行總結匯報;有的安排研學散文、詩詞大賽;有的策劃“華夏尋根”“研學課程”等文藝匯演……在初中部,我多次強調過,走齣去就要産生比待在校園裏更好的效果,如果無效就果斷取消。在此高標準、嚴要求下,老師們盡心盡責,經過兩三個月的籌備,將每一個環節做到,充分發揮瞭研學的作用。每次研學歸來,學生和老師都會很有收獲,一大批優秀作品會脫穎而齣。 在某所學校齣現校園霸淩事件後,很多人都感到震驚。難道其他學校就沒有類似的事情發生嗎?少則幾百人,多則上韆人、幾韆人,每個學生個性不同,成長背景不同,在每天的相處中,肯定會齣現大大小小的矛盾。學校其實就是一個小社會,每個孩子的特質在上學期間已經形成。怎麼理解校園霸淩?肢體上的侵犯,言語上的攻擊,人際關係上的刻意冷落,都有可能對某些學生造成傷害。其實,每所學校都有這樣的事情發生,隻不過是這所學校的霸淩引起瞭人們的關注而已。這又讓我迴想起學校處於低榖時,如同傢常便飯的打架鬥毆現象,後背為之一冷。現在,學生素質到底提高瞭多少?他們是否還有暗藏的矛盾、糾紛不願意讓老師和校方知道?為此,我們強調導師、生活老師在工作時,一定要細緻,要瞭解每個學生全方位的情況,把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同時,我帶領住在學校的中層乾部,形成一個班子,每天晚上在學生上晚自習及下自習後就寢之前,在校園裏巡視。校門口、教學樓、操場、宿捨、實驗樓、花園等處,都有我們的身影。 有瞭這樣的心態和做法,我們相信,不管遇到什麼睏難都能迎刃而解,而且往往還會齣現比意料的好很多的結果。
3.課堂改革還欠什麼賬 中國的課堂教學改革進行瞭很多年,許多學校進行瞭各種嘗試,但改革成效與理想的差距仍然很大。究其原因,是因為很多課堂教學改革沒有抓住這一基本事實: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個體,“教學有法,教無定法”,用一把鑰匙去開所有的鎖,結果隻能是失敗。可喜的是,北京市十一學校開瞭一代先河,他們從學習者的角度齣發,開啓瞭選課走班,用課程改革來撬動課堂改革。十一學校並沒有推齣某一種課堂教學模式,他們認為一節課怎麼上是老師自己的事情,學校無權乾涉。這比起我們強力推行某種教學模式顯然前進瞭一大步,自然得到瞭眾多專傢、同行的認可。 但是,不管什麼樣的課程改革,絕大多數還是要靠課堂教學去實施的,隻有落地開花,方能實現教育的真正目標。為此,國傢提齣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在我看來,這就是一個巨大進步,標誌著我國課堂教學改革開始從學科教學轉到學科教育,本質上是課堂教學目標的轉變。 我考察過美國的很多學校,其中不乏美國著名的學校,我發現他們的課堂學習生態非常好。我也經常進入國內兄弟學校的課堂看課。細細比較起來,我覺得中國的課堂教學改革近幾年確實有瞭質的飛躍,但離學生真正喜歡的課堂還有差距。每年我們招聘老師時,總會遇到許多“高學曆、低能力”的現象。我們不能責怪這些人,他們學習不可謂不努力。我認為這是學校教育,尤其是課堂教學還欠學生的一筆賬。分析起來這筆賬涉及因素眾多,也許就有以下原因。 一、課堂目標單一 我們早已提齣四維教學目標瞭,可是,我們的課堂還是以某個學科知識點為主,以某個考試要點為主。因為知識和技能目標可以很好地進行量化評價,自然容易很多。而情感、態度等其他目標難以找到評價工具,於是繼續被忽略。同時,各類測評,幾乎都是以本學科領域為主,任課教師基本不願意跨越到其他學科,更彆說全科教育瞭。我們的語文課太像語文課,數學課太像數學課,學科痕跡太重,始終難以擺脫以學科為中心的教學。而在製定教學目標上,學生基本上沒有參與,都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提供瞭什麼,學生就學習什麼。學生不清楚學習目標,而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自然就會失去真正的主體地位。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對評價進行徹底改革,應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重視學科的全麵融閤,重視學生的綜閤能力。 二、課堂閱讀太少 我們的教師基本上一上課就直奔主題,唯恐浪費一分鍾,總是牽著學生走,怕跑偏瞭,學生的主動性和能動性很欠缺。學習的前提是自主,我們要把學習的時間還給學生。課堂上應給齣大量時間讓學生自主閱讀,甚至給齣一半時間讓學生讀書、學習。當學生産生興趣、會主動閱讀的時候,學習的很多問題其實都會迎刃而解。我提倡語言、社會、科學等類彆的課堂,學生身邊應該有大量圖書。這些課堂時間應該是一小時甚至是一個半小時左右,前麵半小時應給學生用於自主讀書。在閱讀的基礎上進行交流、討論纔有真正的意義。 三、班級人數太多 在中國的學校裏,很多班級人數都在50人以上,有的地區甚至在80人左右,這決定瞭中國的學生在課堂上得到的發言機會非常少。研究錶明,當一個班級的學生人數超過24個人時,老師就會從關注學生轉為班級控製。這麼多學生在一起學習,老師隻會“隻見森林,不見樹木”,課堂上要想實現交流、錶達、討論是一件非常睏難的事情,更不用說實現自由、民主的課堂瞭。要想改變這個局麵,國傢層麵必須加大教育投入,嚴格規定班級人數;地方教育行政部門要承諾在一定期限內實現小班化教學。隻有這樣,課堂教學改革的基本條件纔會成熟,纔能實現教育的個彆化。 四、學生缺乏選擇 國傢有統一的課程標準,這是可以的,但不同地區、不同傢庭的教育需求卻有著本質差異,教材資源如何選擇?比如,小學語文教材裏有一篇文章《我的傢》,文章裏說傢的前麵有池塘,傢的旁邊有小樹,但對生活在大都市裏的孩子來說,這樣的文章脫離瞭他們的生活實際。全國統一,整齊劃一,學習任務基本一樣,這使得教學內容與生活嚴重脫節。在北京,很多父母都是高學曆,甚至有長期在國外生活的背景,他們的孩子對課程和資源的需求和其他學生很不一樣。而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來說,升學纔是他們改變命運的機會。當這兩類孩子分在同一個班級裏時,學生就沒有辦法選擇適閤他們未來發展的課程。課堂改革的難度可想而知。當然,對這個問題,一些優秀的學校和優秀的教師已有瞭初步的辦法,任務分類、學生分層、功能分區的主題教室應運而生。 五、批判性思維不夠 在許多學校的課堂上,老師提齣的問題幾乎都是不需要做太多思考的知識性問題,問題小而碎,沒有思維含量,這導緻學生隻需要記憶就可以迴答老師提齣的問題。長此以往,學生就都是靠背來解決問題,從而失去瞭思考與思辨的能力。對大傢提齣的想法,尤其是老師的觀點和書本上的知識,學生們也習慣不去質疑,不去批判。我們看不到課堂上大傢為某一個問題而去辯論、去批判,他們總覺得找到一個答案就可以瞭,乾嗎那麼較勁。很多留學生迴來說,中國學生往往缺乏批判性思維,這與中國當前的課堂現狀不無關係。 六、缺乏閤作學習 雖然各個學校都在提倡閤作學習,但就大多數閤作學習而言,其實大多都是錶麵化的,是僞閤作。學生坐在一起,七嘴八舌,不過是把已經知道的答案說齣來而已。課堂活動化,錶麵看起來很熱鬧,卻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閤作。真正的閤作必須是相互需要、相互分工,為一個共同的目標進行有組織的學習。要摒棄那些膚淺的閤作學習,要在課堂上設計一些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而這些學習任務是需要大傢共同努力纔能完成的。 當然,課堂改革的問題一定是帶有地域特點和學校特點的,要想取得關鍵突破,其核心是改革學生評價體係。教育的目標是為國傢培養閤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圍繞這樣的目標,應全麵改造以成績和分數為考慮的人纔選拔機製,而從學生的學習齣口進行改革,終會帶動課堂的深層變革,從而衝齣應試教育那片海。這時,多年來我們欠課堂的賬就會得到化解。 |
..........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