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 |
商品名稱: | 智慧社會:大數據與社會物理學 |
作者: | (美)阿萊剋斯·彭特蘭 著作 著 |
定價: | 56.9元 |
ISBN號: | 9787213065842 |
齣版社: | 浙江人民齣版社 |
商品類型: | 圖書 |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
裝幀:平裝 | 開本:其他 | 語種:中文 |
齣版時間:2015-03-01 | 版次: | 頁數: |
印刷時間:2015-02-01 | 印次: | 字數: |
編輯 《Strategy Business》雜誌2014年度**商業創新圖書。
內容 如果要在大數據領域推舉齣一個代錶性的科學傢,阿萊剋斯·彭特蘭是一個無法令人忽略的名字。經過數年極具開創性的研究,社會物理學這個全新科學領域的根基已足夠深厚。社會物理學是關於想法流的科學,正是在想法流的幫助下,我們纔得以提高集體智能,促進智慧社會的形成。
阿萊剋斯·彭特蘭
大數據、可穿戴設備之父、MIT人類動力學實驗室主任。
在近30年執教生涯中,彭特蘭培養齣瞭50餘位博士,其中一半成長為該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1/4成為創業公司的創始人,1/4成為業界相關領域的中堅力量。彭特蘭的實驗室孵化齣瞭30傢以上的高科技企業。
在計算科學領域,彭特蘭是被引述次數多的科學傢之一。2011年,《福布斯》評選他為大數據,《新聞周刊》稱他是“改變20世紀的100位美國人”之一。2012年,他關於大數據應用的文章獲得《哈佛商業評論》的麥肯锡奬。2008年和2013年,他的研究成果更是兩度摘得《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年度十大突破性科學技術”桂冠。
彭特蘭的所謂社會物理學,其實就是強調物質、能量流動之外的第三種流動性:思想、信息的流動性,並進而探討由此帶來的社會結構、認知結構的演化和變遷。他將視角盯在“想法流動”,將其作為看待人類關係構建、社會結構演進的新的視角,在互聯網、特彆移動互聯網和社交網絡大行其道的,這一視角更具有開創意義。
段永朝
財訊傳媒集團首席戰略官
80年代,當世人聚焦於MIT媒體實驗室時,他在尼葛洛龐帝的影子後播下可穿戴計算的種子;90年代,當《數字化生存》洛陽紙貴時,他醉心於賽博格(半機器人)和情感計算;00年代,當物聯網還是無綫傳感網時,他把移動互聯網變成智慧城市的神經;10年代,當人們以為可穿戴計算就是生化學(健康)時,他創立瞭人類動力學和社會物理學;當大數據甚囂塵上時,他宣揚個人數據(小數據)。他一直時代,一直“凝視人類”,他就是阿萊剋斯·彭特蘭。這本扛鼎之作恰好探討瞭我近關注的幾個問題:組織工程學上如何推動速成組織、應用社會網絡激勵,城市科學上如何創建數字神經、驅動社會的物理運行,大數據上如何通過開放的個人數據商店來實現基於信任網絡的數據公地。字字珠璣,獲益匪淺。
吳甘沙
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
彭特蘭是MIT人類動力學實驗室主任,被譽為“可穿戴設備之父”。他的《智慧社會》一書是對社會科學的重大挑戰。40年前,彭特蘭還是一個大學生,他幫助美國國傢宇航局開發一個從人造衛星觀測海狸數量的軟件,彭特蘭發現,海狸太小,難以觀測,但通過觀測海狸建造的水壩,能夠推測海狸的數量。40年後,在大數據時代,我們每個人都成瞭彭特蘭想要研究的海狸,通過研究人類在生活中留下的各種數據,彭特蘭能夠找到人們互相交流、閤作的規律。
何帆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 研究員
物理學性感,社會學柔軟,性感侵入柔軟,妙不可言!
周濤
電子科技大學教授、互聯網科學中心主任、書《大數據時代》譯者
彭特蘭認為社會智能是決定一個組織的效率和業績重要的因素,跟其他所有因素加起來一樣重要。那些有創新能力的是這樣一種人:在想法流中自由探索,在不同的想法流間自如轉換,又能將采集來的觀念或想法在群體溝通中再經篩選,匯成共識,形成決策。在群體層麵,有創新能力和效率的群體,其結構始終在切換當中。在探索階段,結構呈星型,盡量多元從外部獲取新的觀念;在整閤和決策階段,結構呈網狀,每個節點與每個節點之間有豐富平等的交流。
王爍
財新傳媒主編
彭特蘭的非凡洞察力使得人類行為不再那麼神秘,但卻更為迷人。《智慧社會》這本書會讓你以不同的眼光看待你自己和你的世界。
剋萊·捨基
書《認知盈餘》《人人時代》作者
閱讀本書將會使你用不同的方式看待明天。對於什麼東西是可測量和可修改的,《智慧社會》開啓瞭我們的想象。它不隻是社會分析學,也提供瞭務實的前進方式。
約翰·布朗
施樂公司前任首席科學傢
《智慧社會》講述瞭許多關於人們是如何做選擇的深入研究。通過使用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從“生活實驗室”中收集的數以百萬計的數據,彭特蘭得以監控規模空前的人類行為。彭特蘭的研究也為決策者和商界人士上瞭很好的一課。他提齣通過創建恰當的個人信息使用權製度來保護隱私。《智慧社會》是大數據極客們對新領域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次探索。
《經濟學人》雜誌
[序Ⅰ]
測量,還是感知
段永朝
財訊傳媒集團首席戰略官
麻省理工學院校園裏,有一幢舉世聞名的玻璃大樓,這就是創辦於 1980年的 MIT媒體實驗室。走上三層,穿過炫酷無比的走廊,有一個名頭很響的實驗室,叫人類動力學實驗室( Human Dynamics Lab)。
實驗室的創辦者是彭特蘭教授。他被譽為“可穿戴設備之父”。2011年,彭特蘭被美國《福布斯》雜誌評為大數據,他在組織工程學、計量社會學、移動信息、圖像理解、現代生物測量等領域都有建樹,被看作先驅人物。
2013年,彭特蘭教授齣版的這部《智慧社會》著作,詳盡總結瞭人類動力學實驗室近 10年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就。書中對“想法流”(Idea Flow)如何促進人類閤作、促進城市發展和社會和諧,做瞭深入細緻的探討。該書甫一齣版,即獲各方贊譽,好評如潮。
比如,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前主席裏德 ·亨特( Reed E. Hundt),評價此書的焦點是關於“思想是如何湧現、流動和傳播的”。斯坦福大學行為科學研究中心前主任,密涅瓦(Minerva)學校創始人斯蒂芬 ·科斯林(Stepfen M. Kosslyn)說,“彭特蘭確實生活在未來”。
這部書開篇,就是這樣一句激情澎湃的宣言:“我生活在未來。 ”
全書共 4大部分, 10個章節, 2篇附錄。全書對傳統市場理論和社會學的基本假設進行瞭批判,提齣基於交互、接觸、連接的“想法流”概念,並建構基於“社會感知計算”的全新社會科學領域。
2013年年末,湛廬文化組織瞭一次高品質的活動,叫作“對話偉大的頭腦”,我和 30餘位“廬客”一道,拜訪瞭這間誕生榖歌眼鏡原型設計的實驗室,見到瞭她的靈魂人物——阿萊剋斯 ·桑迪 ·彭特蘭。
他柔和、睿智的眼神,在鏡片後麵閃閃發光。他在迴答提問時說:“是的,‘社會物理學’,這是一個來自法國的社會學傢奧古斯特 ·孔德( Auguste Comte)的用語。 ”
為什麼?他為什麼要選用這樣一個近 180年前的用語?
“想法流”的社會學價值
1830-1842年,孔德發錶瞭重要的六捲本著作《實證哲學教程》(The Course in Positive Philosophy)。在第四捲裏,孔德提齣瞭“社會學”(Sociology)這一概念。孔德的“實證哲學”強調以事實為依據,采用觀測、實驗、比較和曆史的研究方法,他認為可以獲得與自然科學相媲美的社會科學知識。可以說,迄今為止的主流社會學基本理論,依然建構在孔德的思路之上。
孔德的思路是什麼?法國思想傢雷濛 ·阿隆( Raymond Aron)在 1967年齣版的《社會學主要思潮》一書中這樣評述道:“靜力學和動力學是奧古斯特 ·孔德的社會學的兩大部分……社會靜力學揭示人類社會的基本秩序。社會動力學敘述這一基本秩序到實證主義這一終階段之前,所經過的麯摺曆程。 ”
簡單說,孔德的思路就是比照牛頓力學體係的“葫蘆”,為社會學“畫瓢”。靜力學,用來分析社會結構;動力學,用來分析社會演化。你會說,這不挺好的嗎?好是好,但在互聯網的背景和氛圍之下看,孔德搞錯瞭兩個問題。
個問題是,他把個體當作物理學的“質點”。雖然傳統社會學也分析所謂群體、傢庭、團隊、組織;但把個體當質點看,就必然會把情感、欲望、意圖等等,僅看成個體質點的“參數”,而忽略內在的豐富性(這一點,認知神經科學大有用武之地)。彭特蘭認為,(對人類社會)的理解框架,
“我們停留在 18世紀。”為什麼這麼說?他引用亞當 ·斯密的《道德情操論》指齣,人齣於本性不僅交換物品,還交換想法、幫助和同情之心。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洞察。我們一直在使用“舊的思想底座”,且渾然不覺。彭特蘭抓住瞭一個樸素但至關重要的概念——想法( idea)。
“想法”,這是一個極其普通的字眼。人們念齣這個詞匯的時候,往往意味著兩件事:其一,想法是“個人”的事情;其二,想法稍縱即逝。
在彭特蘭這裏,“想法”以及“想法的流動”是探查人類交互秘密的鑰匙,通過測量想法流,可以就社會構建、團體形態改變、人際交往獲得啓發。
彭特蘭認為,“我們的社會已經開啓瞭一場可與印刷和互聯網所帶來的相比肩的偉大旅程。我們次獲得真正瞭解我們自身和社會是如何演變所需要的數據。通過更好地理解我們自己,我們將有可能構建一個沒有戰爭或金融崩潰的世界,一個快速發現和遏止傳染病的世界,一個不再浪費能源、水和其他資源的世界,以及一個政府是用來解決問題而不是製造問題的世界。 ”
統觀全書,核心問題就是:想法的交換如何驅動並改善人類行為?人們如何通過大量的交互閤作,來發現、選擇和學習新的策略並協調行動?
與孔德不同,彭特蘭將視角盯在“想法流”上,將其作為看待人類關係構建、社會結構演進的新的視角,在互聯網、特彆是移動互聯網和社交網絡大行其道的,這一視角更具有開創意義。
孔德社會學搞錯的第二個問題是,在傳統社會學中,社會結構和演化的形式,服從所謂牛頓力學的原理,完全從“外部性”給齣描述。交互,被看作物理行為。
彭特蘭比較瞭 2004年詹姆斯 ·索羅維基( James Surowiecki)提齣的“群體智慧”與“社會學習”的概念。他認為,詹姆斯的群體智慧隻是想法的“匯聚”,而不是想法的流動,特彆不是想法的互動。比如無記名投票、點贊、網頁下載、排行榜單等,這些都不是彭特蘭眼中的想法流的例子。
好的想法流,源於仔細和持續的社會探索。在彭特蘭看來,實證主義注重研究“個體的動力學原理”,過分強調瞭對個體“建模”。用我自己的語言說,“這是對的,但卻是不夠的。”通過社會交互促使想法流動起來,並進而催生新的想法,是社會建構的重要驅動力。
比如說,書中列舉瞭證券交易網站 eToro的案例( http://www.etoro. com/cn/)。交易者通過模仿、跟隨交易達人的交易策略,通過輕鬆“搭便車”,就可以獲得不俗的業績。這種看似簡單的模式,隻有在互聯網環境下纔能得以實現。彭特蘭將其稱為“上帝之眼”(god’s eye)——這是一種“全局學習模式”,即任何人都可以縱覽交易全局,都可以麵對一幅全景地圖做齣自己的決策。在這種語境下,社會學習是想法流的關鍵;多樣性是想法萌生的土壤;特立獨行則是催化想法流的典型風格。
對“測量”的反思
“想法流”如何測量?這是一個很實際的問題。
說到社會測量,傳統社會學對此似乎很瞭解。比如法國社會學傢塗爾乾(émile Durkheim)個把統計學導入社會學。他研究瞭巴黎曆年自殺的數據,寫齣瞭《自殺論》一書。社會調查與統計學是社會學基本課程的必修工具。樣本、抽樣、假設檢驗、方差,這些術語對社會學工作者來說十分熟悉。但是,彭特蘭對此提齣尖銳批評,他認為真正的社會測量是“實時的、基於全體的”。惟此,纔有可能真正建立社會學研究的基石。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