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舛的生命:正念療愈幫你撫平壓力、疼痛和創傷(原書第2版)+正念:此刻是…|7946859

多舛的生命:正念療愈幫你撫平壓力、疼痛和創傷(原書第2版)+正念:此刻是…|794685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正念
  • 心理健康
  • 壓力管理
  • 疼痛管理
  • 創傷療愈
  • 自我療愈
  • 情緒調節
  • 身心健康
  • 冥想
  • 健康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商品名称:多舛的生命:正念疗愈帮你抚平压力、疼痛和创伤(原书第2版)+正念:此刻是…|7946859
商品编号:28027119248
店铺: 互动出版网图书专营店
商品毛重:1.0kg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多舛的生命:正念療愈幫你撫平壓力、疼痛和創傷(原書第2版) 
在充滿壓力、痛苦與疾病的世界中,找迴平和、喜悅與健康
正念減壓療法創始人的經典之作
人人適用的減壓療愈指南
長踞美國暢銷榜近30年
改變瞭全世界數百萬人生活
一行禪師/楊瀾/ 誠摯推薦
正念:此刻是一枝花
正念減壓之父喬.卡巴金
用簡明優美的文字闡明正念冥想的精髓和方法
幫助你在喧囂忙亂的世界裏,找迴平靜、專注、清明、幸福

內容簡介



多舛的生命:正念療愈幫你撫平壓力、疼痛和創傷(原書第2版) 
歡迎來到本書新版。在第1版齣版25年之後,我首次想到要修訂此書。由於在第yi次寫成此書之後已經過去瞭這麼多年,我有意要做些更新。更重要的,可能還在於對冥想練習的指導語,以及對基於正念的、對待生活和苦難的方法之描述加以完善和深化。更新是必要的,因為在這段時間裏,有關正念及其對健康和幸福之效用的科學研究有瞭長足的發展。然而,在重溫這些文字的過程中,我沉浸得愈深,就愈發覺得需要在根本上保留本書(所涵蓋的)基本信息和內容的原貌,而隻是在(某些)適當的地方,可以對其加以拓展和深化。誠然,對正念的效用及其産生效用的科學證據激增,(這本身)深具誘惑力。但我還是不願看到把(這些)與正念減壓所提供的內在的探險和所具有的潛力本末倒置。畢竟,本書保持著原初的本意,它是一種常識化的、實用的指導,用以培育正念,培育其對人性所秉持的、深切的樂觀和轉化力之觀點。
對我個人而言,當我首次接觸到正念練習時,就為它對我生命的滋養而感到驚喜和震撼。在過去40多年間,那份感覺絲毫未減。它(反而)變得更加深厚、更為牢靠,如同一段長久而值得信賴的友誼,既愈苦彌堅,同時也令人深深的謙卑。
當我在寫作本書初版時,編輯曾提齣把“catastrophe”(災難)一詞用在書名中並不明智。他擔心這可能會在一開始就令很多潛在的讀者反感、望而卻步。所以,我絞盡腦汁,想要找到一個不同的書名。我想到並摒棄瞭不下一打(書名)。其中,列在很前麵的有“Paying Attention: The Healing Power of Mindfulness”(關注:正念療愈力)。誠然,該書名替我傳達瞭本書的要意。但是“Full Catastrophe Living”(直譯是“全然災難的生活”),這個書名不斷地浮現在我的腦際,揮之不去。
它還算過得去。直到今天,還有人跑來告訴我,這本書挽救瞭他們的,抑或是他們親人或朋友的人生。zui近,我在麻省、劍橋參加的一次正念教育大會上齣現瞭這樣的情景。一周之後,同樣的情景在英國切斯特的正念會議上又一次齣現。當人們與我交流這本書對他們生活的影響時,我總是竭力地想去全然理解這對他們的意義。我總是被深深地感動,難以言錶。有時候,一些故事不忍卒聞,把他們引嚮本書的苦難是那麼辛酸,令人難以想象。不過,這恰恰是它的本意,去觸及我們內心深處的、一些非常特彆的東西,觸及我們擁抱事情真相的能力,每每當這些真相看似全然不可能的時候,以一種療愈和深具轉化力的方式,去麵對人類處境的全然的災難。曾經為公共電視《療愈和心靈》(Healing and the Mind)係列攝製瞭我們課程的比爾·莫耶斯(Bill Moyers)告訴我,在報道1991年奧剋蘭大火期間,也就是本書齣版一年之後,他看見一個男子在房子被燒毀之後,臂下緊緊地夾著這本書。而不知何故,紐約人似乎立馬就理會瞭這個書名。
這樣的迴應證實瞭我在減壓門診初始,看到正念練習在病人身上發揮作用時的感覺,很多人被健保係統所遺漏,哪怕有好轉,也未能從他們所接受的對慢性狀況的各種治療中全然地好轉。非常清晰的是,正念的培育中有著可以令人療愈、轉化的東西,它可以令我們重新煥發生機。並非以某種浪漫的“天空中掉餡餅”似的方式,而隻是純粹齣於人類的本性美德。引用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所言,“……我們都有著未曾夢想過的生命之源泉可供我們汲取”。
如同地底下的水,或者大量的油礦,或者深埋在地球岩石中的礦藏,此處我們所論及的是我們內在深處的資源,是我們人類所固有的,這些資源可以被觸及和利用,可以脫穎而齣,諸如我們終身學習、成長、療愈和轉化自身的能力。這樣的轉化將如何發生呢?它直接來源於我們采取一種更加寬廣的視角的能力,去領悟到我們自身實際上要遠遠大於我們的所思。它直接來自於我們認識和擁有一種全方位的存在,認識和擁有我們是誰以及我們實際上是誰。這些與生俱來的內在資源,可以經由我們自己發現並汲取的資源,一切都有賴於我們體現覺知的能力,以及我們培育與那種覺知的關係的能力。我們經由一種特彆的、加以關注的方式來獲得這種發現和培育:有目的地、在此刻當下地以及非評判地。
在科學的正念存在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裏,我從對冥想的切身體驗中,對存在的這個方麵已然熟悉。即使科學的正念從未湧現,冥想對我依舊是重要的。這樣的冥想練習立足於它們自身:它們本身極具說服力的邏輯、它們本具的實證效度,以及自身的智慧。這些智慧隻能經由人一生中在一段時間裏切實地、帶著目的和有意圖地培育纔能從內在裏被領會到。本書和它所描述的正念減壓課程則提供瞭一種框架,為探索通常不熟悉的,有時甚至是睏難的領域提供瞭具有一定清晰度的、平和的指導。在附錄中,你可能找到其他可能有用的書單。如果你選擇將此領域的旅程作為終生之旅,那麼這份書單將為你提供豐富多樣的、持續的支持和滋養。你因此得以從該領域所提供的多個角度、機會和挑戰中受益。它確實是一種終生的旅程和探險,需要“飽滿地”去體驗,或者我應該說,“清醒地”去體驗。
沒有一幅地圖能夠詳盡地描述一個領地它需要被體驗,我們方纔能夠瞭解它、探索它,並從它獨特的饋贈中獲益。它須得被占據,或至少,一再地被造訪,我們因此可以為我們自己,直接地、第yi手地去體驗它。
以正念為例,那份直接體驗絲毫不亞於每時每刻所展開的、偉大的生之探險。從現在開始,就在你已經在的地方,無論你身處何處,無論你的處境有多麼艱難和富有挑戰。如同在減壓門診中第yi次見到病人時,我們時常說的那樣。
……依我們看來,無論是哪裏不對勁,隻要你還在呼吸,你身上安好的地方就要比不對勁的地方多。在接下來的八個星期裏,我們將經由注意力把能量傾注在你身上安好的地方——我們從未留意或者想當然,或者未能在自身上完滿地發展它,而讓其他的醫療中心和健保團隊來關照你“不對勁”的地方,並看看會發生些什麼。
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正念,特彆是本書所描述的正念減壓課程,是一種對你自己的身體、頭腦、心靈和生活變得更加熟悉的邀請——經由一種嶄新的、更加係統、更具愛意的方式去加以關注,並由此發現你自己生活中未曾注意到的或齣於某些原因,至今都遭到忽視的重要方麵。
以嶄新的方式去加以關注是一件非常健康的、具有潛在療愈性的事情。雖然你會看到,它其實並非關乎行動,或者到達彆處。它更多的是關乎存在,關乎允許你自己做自己,並發現這種方法所蘊含的豐滿和巨大的潛力。有趣的是,該八周正念減壓課程實際上隻是一個開始,一個嶄新的開始。真正的探險一直是你整個的生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正念減壓隻是一個中途站,也希望是一個發射颱,可以讓你進入到與事物本相之間的一種嶄新的相處方式中。正念的練習有可能成為你的一個終生的陪伴和同盟。而且,無論你是否意識到,當你開始進行正念練習的時候,你同時也加入瞭一個世界範疇的社區。在該社區中,人們的內心同樣受到這種存在之道的感召,受到這種與生命和世界交匯之道的吸引。
重要的,本書是經由練習來培育正念的。這需要極大的決心,同時又需要溫柔的碰觸和全然投入。本書中我們所要談及的一切都旨在支持你的參與和投入。
事實錶明,這本書及其所描述的減壓門診的工作——正念減壓,與其他很多人的努力一起,對在醫學、健保和心理學領域中開闢一個嶄新的領域極其有幫助;同樣,它們對正在成長中的正念科學及其在生物學、心理學和社會性聯結等每個層麵上所具有的健康和安適的效用也極有幫助。同時,正念也越來越多地影響著教育、法律、商業、技術、領導力、運動、經濟,甚至政治、政策和政府等諸多領域。這是一個激動人心、充滿希望的進展,因為它具有療愈這個世界的潛力。
2005年,在科學和醫學文獻中,隻有100多篇有關正念及其臨床應用的文章。而到瞭2013年,則有超過1500篇。另外,還有針對該主題的、不斷增加的書籍。甚至還有一本叫《正念》(Mindfulness)的科學期刊。其他的科學期刊也爭相齣版有關正念的專刊或專門章節。事實上,對正念和它在健康與幸福方麵的臨床應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機理的專業興趣是如此之高,以至於此領域的研究呈現指數級的增長。而且,這些科學發現以及它們對我們的健康的含義,以及對身心聯結、壓力、疼痛和疾病的理解顯得日益奇妙。
不過,比起去理解正念培育對我們産生影響的可能的心理機製和神經通路(雖然它們可能極其有意思),本書第2版更多地關乎我們把握生命和生活處境的能力,關乎對自身懷有極大的溫柔和善意,並找尋到尊重我們自身各種可能性的方法。這種可能性可以令我們過上理智的、滿足的、有意義的生活。誠然,正念練習不僅極有可能帶來大腦某些區域有益的變化,而且還可以給大腦本身結構和它的聯結帶來有益的改變,我們還將論及其他潛在的生物性收益,還是希望我們中沒有人會隻是為瞭生成彩色腦掃描圖而去培育正念。這些可能的收益會自行照顧好自己,會經由正念練習自然地彰顯。如果你選擇在你的生活中去追尋正念,那麼我們培育正念的動機需要更加地根本:可能是去過一份更加整閤和滿意的生活,更加健康,可能還有更加幸福和智慧。其他的動機還可能包括去有效地、慈悲地麵臨和應對我們自身與他人的苦難,及我們生活中的壓力、疼痛和疾病(就是我在此所指的人類處境的全然災難),並且去成為全然整閤的、深具情商的存在。這樣的存在是我們所本具的,但有時我們會與之失去接觸並脫離它。
在我的冥想練習過程中,當我在這個世界上做著我的這份工作的過程中,我認識到:正念的培育是一種全然的行為,是一種理智的、自我慈悲的,zui終則是一份全然的愛的行為。如你將要看到的,它涉及你的意願:去沉浸到自我中,去生活在此刻,有些時候則是停下來而純粹地去存在,而不被無止境的行動所裹挾以至於忘瞭誰在做這一切,以及為什麼去做。它關乎不把我們的念頭誤作真相,不至於輕易地被捲入到情感的風暴中,這些風暴通常會加劇我們自身和他人的痛苦。這種對待生活的方式確實在每個層麵上都是全然的愛。如同我們將要看到的,其中的美在於,除瞭加以關注,保持清醒和覺察,你不需要去做任何事。存在的這些方麵已然就是你,以及你是什麼。
雖然冥想練習更多的是存在而非行動,它看上去也如同是一個重要的任務,而事實也確實如此。畢竟,如我們將要看到的,我們需要留齣時間去練習,而那確實需要一些行動,以及意圖和約束。在接受學員進入正念減壓課程之前,我們有時會這樣說:
你不必去喜歡每日裏冥想練習的日程安排,你隻是去做(當你報名時就同意的那份有約束的日程,並盡你所能去做)。然後,在八周課程結束的時候,你可以告訴我們這是不是浪費時間。而在這期間,哪怕你的頭腦不停地告訴你那是“愚蠢的”或者是“浪費時間”,請照舊練習,並且盡可能全心全意地去練習,仿佛你的生命有賴於它。因為確實如此,我們的生命以比你想象中更多的方式仰賴於它。
. 世界上zui負盛名、具有影響力的科學雜誌之一——《科學》zui近的一個頭條標題為《一顆飄移的心是一顆不幸福的心》(A Wandering Mind Is an Unhappy Mind),這是文章的第yi段:
. 與其他動物不同,人類花費大量的時間去考慮並非發生在他們身邊的事情,去思忖發生在過去或者可能發生在將來或者永遠都不會發生的事情。確實,“刺激—獨立的想法”或者“心念飄移”似乎是頭腦的默認運作模式。誠然,這種能力在進化上是一個瞭不起的成就,它讓人們得以去學習、推理和規劃,但它也有可能帶來情感上的代價。很多哲學和宗教傳統教誨我們:要經由生活在此刻中,去找到幸福,而修行者則接受訓練去抵抗心念的散亂,並去“存在於此時此地”。這些傳統提示“一顆飄移的心是一顆不幸福的心”。他們說的對嗎?
哈佛的研究人員得齣結論,正如標題本身所揭示的那樣,那些強調此時此刻的力量以及如何去培育它的古老傳承確實道中瞭什麼。
該研究的發現對我們所有人都有著有趣的、具有深刻潛力的影響。這是一個針對日常生活中的幸福所進行的大規模的研究。簡單地說,研究人員研發瞭一個蘋果手機應用軟件,在幾韆人中隨機取樣,詢問他們的幸福感,詢問在那個特定的時刻他們在做什麼,以及心念的飄移(“你是否在想著正在做的事情之外的事情呢?”),根據該研究的作者之一,馬修·剋林斯伍斯(Matthew Killingsworth)所言,結果是人們的心念大約在一半的時間裏是飄移的,特彆是當它捲入消極或者中性的思維中時,心念的飄移似乎與人們感覺不那麼幸福有關。他的結論是:“無論人們在做什麼,比起心念集中的時候,心念飄移時他們要不幸福得多,”以及,“如同我們關注我們的身體在做什麼那樣,我們至少應該對我們的頭腦在哪裏加以同樣的關注,但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對念頭的關注並未被納入我們的日常規劃中……我們需要去問:‘今天我將對我的心念做什麼?’”
如你將看到的那樣,在每時每刻對心念中有什麼保持覺察,以及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我們的體驗又如何得到轉化,正是正念練習、正念減壓和這本書所要涉及的一切。我須在此強調並以此為據:正念並非強迫你的心念不去飄移。那會讓你傷透腦筋。它更在於當心念飄移的時候,如何盡力對此保持覺察,並盡量溫和地把注意力重新導嚮在那個瞬間、在此時此刻正在展開的生命中,重新導嚮對你來說突齣、重要的事情上。
如同彆的任何技能一樣,正念可以經由練習來加以發展。你也可以把它當作是肌肉。當你使用正念之肌的時候,它既會變得強壯,也會變得更加的柔韌和富有彈性。如同肌肉一樣,當你與一定量的抵抗力工作,去挑戰它並因此幫助它變得更加強壯的時候,也正是它成長得好的時候。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的身體、頭腦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壓力自然為我們提供瞭足夠的抵抗力去工作。確實,你可以說它們正好為我們提供瞭適當的條件,讓我們來發展齣內在的能力,去瞭解我們自己的心念,並塑造它,使它能夠與生活中關係密切和重要的事情共存。如此,去發現幸福,甚至是幸福的新維度,而無須去改變彆的任何事情。
像這樣應用新齣現的消費者技術來實時地在大量的人群中采樣的研究,如今正在科學地、嚴謹地開展著,這些研究得以在科學雜誌上發錶,這本身顯示著心智科學(science of the mind)進入瞭一個嶄新的時代。在某個特定的時刻,比起我們正在做什麼,去認識到頭腦中有些什麼對我們的健康感具有更大的影響,這對理解我們自身的人性,以及塑造我們對健康和真切幸福的理解都蘊含著重要的意義。而這樣的一份塑造是以實際又極具個人化的甚至親密的方式來進行的。當然,這是與我們自身的親密。這是正念以及經由正念減壓來培育正念的本質。
科學的諸多分支,從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錶觀遺傳學到神經科學,正在以新的、不容置疑的方式揭示著:世界和我們與之相處的那種關係會在每一個層麵上對我們的存在,包括我們的基因和染色體、我們的細胞和組織、我們大腦裏的特定區域以及聯結這些區域的神經網絡,還有我們的思維、情感和社會性網絡,帶來重要而有意義的影響。我們生命中的這些動態因素,還有彆的諸多因素,是彼此相連的。它們一起構建瞭我們,並決定著我們發展齣全部能力的自由度,這種能力永遠是未知的,又可以永遠無限地趨近。
“作為人”對我們每個人意味著什麼,以及哈佛研究人員所提齣的問題,“今天我將對我的心念做什麼”是正念作為一種存在方式的核心。在這裏,我還將稍微把問題修改一下,我們也可以把“此時,我的頭腦怎麼樣”這一問題拓展一下來問:“此時,我們的心怎麼樣?”我們甚至不必單單地去問及思緒,因為我們也有能力去感覺到我們的頭腦、我們的內心和我們的身體在此刻是怎麼樣的。這種感覺,這種瞭知,是另一種理解的方式,chaoyue瞭單純的、以思維為基礎的瞭知。它有一個英文詞:awareness(覺知)。運用這種內在的理解力,我們可以以一種深邃的、釋然的方式去探索、去尋求及理解究竟什麼是適閤我們的。培育正念,要求我們對此刻加以關注,安住其中,並在這個過程中對我們的所見、所感、所學、所知善加利用。如你將看到的,我對正念的操作定義是經由有目的的、此時此刻的、非評判的注意所齣現的覺知。覺知並非思考。它是智力的一種補充形式、一種瞭知的方式。它比起思考,至少同樣的美妙和有力。而且,我們可以把思考抱持在覺知中,而這樣可以給予我們的思考及其內容以一種全新的視角。正如我們的思考可以被完善和發展,我們對覺知的觸及也可以被完善和發展。雖然,我們知道這是一種通則,我們卻在如何去做,甚至在這樣做的可能性方麵所得到的教育極其稀缺。它可以經由練習我們專注和明察的能力來加以發展。
而且,當我們提到正念的時候,記住:我們同樣也意味著“全心全
意”(heartfulness),這一點非常重要。事實上,在亞洲語言中,“頭腦”和“心”的用詞通常是相同的。因此,當你碰到或使用“正念”這個詞,而沒有聽見或感受到“全心全意”這個詞的時候,你非常有可能錯過瞭它的實質。正念不僅僅是一個概念或一個好主意,它還是一種存在之道。而它的同義詞——覺知,則是一種大於思考的瞭知,在選擇如何與齣現在我們的頭腦和心靈、身體和生活中的一切相處的時候,它可以給予我們更多的選擇。它是一種大於概念的瞭知。它更接近於智慧,以及智慧的視角所提供的自由。
如你將要進一步看到的,對於正念培育來說,對此刻我們的思維和情緒加以注意隻是更大的圖景中的一個部分。但它是極其重要的一部分。zui近,由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伊麗薩·艾佩爾(Elissa Epel)和伊麗莎白·布萊剋伯恩(Elizabeth Blackburn,她因發現瞭抗衰老的端粒酶而分享瞭2009年的諾貝爾奬)及同事發現我們的思維和情緒,特彆是高壓力下的思維,包括對未來的擔憂或者對過去的強迫性的窮思竭慮似乎會影響衰老的速度,而這種影響會一直達到細胞和端粒的水平。端粒是染色體頂端一些特彆的DNA的重復序列,對細胞的分化極其重要。當我們隨著時間衰老的時候,它會縮短。她們和同事發現在慢性壓力下,端粒的縮短會變得迅速得多。但他們也錶示,我們如何看待壓力在端粒的降解和縮短的速度上會帶來不同,而且是好幾年的差異。重要的是,這意味著我們無須去讓壓力源消失。事實上,我們生活中的某些壓力源是不會消失的。但研究發現,我們可以改變我們的態度,因而改變我們與環境的關係,這樣可以在我們的健康和安適上,也有可能在我們的壽命上帶來不同。
至今為止的證據提示,較長的端粒與你此刻多麼在場(“在過去一周裏,是否有些瞬間裏你全然聚焦或投入於你在那個瞬間裏所做的事情上?”)的評分以及在過去一周裏你的心念有多麼飄移的評分(“不想處在此刻你所在的地方或不想做正在做的事情上”)之間的差異相關。研究人員把這兩個問題評分之間的差異暫時稱為“覺知狀態”,它與正念非常相關。
另外一些研究則並非著眼於端粒的長度,而著眼於端粒酶。這些研究提示,我們的思維,尤其當我們把處境看作是威脅到我們的安適的時候,無論它們是否真的如此,可以一直影響到這個特定的分子的水平,在循環血液中的免疫細胞中可以檢測到這個分子。端粒酶顯然在我們的健康程度和我們可以活多久中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該研究的含義可能會促使我們更加清醒,從長遠來看,需要帶著更大的意嚮和智慧,去麵對生活中的壓力,以及在如何塑造與壓力的關係上給予更多的關注。
這本書有關你和你的生命。它關乎你的心靈和身體,關乎你如何纔能切實地學會與這兩者更加智慧地相處。它是去嘗試正念練習並在日常生活加以應用的一份邀約。我主要是為我們的病人以及與他們相似的在任何地方的人們而寫的,換句話來說,它是為普通人寫的。而我所指的普通人,就是你和我,任何人、每一個人。當我們把有關我們的艱辛和成就的敘事放到一邊,而觸及活著的本質,觸及生活拋給我們的艱巨性的時候,我們都隻是普通人,需要盡力地去應對這份艱巨性。我並非隻指我們生活中睏難的、不想要的東西,我指的是呈現的所有東西,好的、壞的、醜陋的。
美好是巨大的,對我來說,巨大到足以應對壞的和醜陋的,睏難的和不可能的,而且這份美好並不僅僅呈現於外,也見於內心。正念練習包括發現、認識並使用我們作為人原本已然安好的、已然美麗的、已然完整的稟賦,並從中汲取滋養,去生活,仿佛我們與所呈現的一切(無論那是什麼)之間的關係確實有那麼重要。
年復一年地,我愈發地認識到正念在本質上是關乎關係的,換句話來說,我們與一切事物的關係如何,包括我們自己的心靈和身體、我們自己的思維和情感、我們的過去,是什麼促成我們呼吸著進入到這個瞬間,以及我們如何可以學會帶著對自身和他人的誠意和善意,帶著智慧去學著進入到生活的方方麵麵。這並不容易。事實上,這恰恰是世界上艱巨的功課。有時候,它是艱難、麻煩的,就如同生活是艱難而麻煩的那樣。但請停駐片刻,並反思一下另外一種可能。不去全然地擁抱和安住於隻在此刻可以體驗的生活又意味著什麼呢?在那裏可能會有多少失落、哀傷和痛苦呢?
讓我們迴到那個蘋果手機應用軟件有關幸福的研究上,在我們踏上正念和正念減壓之旅之際,哈佛的研究人員有一些相關的事情可說:
“我們知道,當人們受到恰到好處的挑戰的時候,當他們嘗試去達成睏難但並非不可能的目標的時候,他們是幸福的。挑戰和威脅不是同一碼事。受到挑戰時,人們會像花一般綻放;而受到威脅時,會凋謝。”
正念減壓是極具挑戰的。從很多方麵來說,帶著對正在發生的一切的那種開闊的視角,處於當下,對人類來說可能是世界上艱巨的功課。與此同時,它也具有無限的可行性,正如世界上已經有這麼多參加過正念減壓課程的,並在之後年復一年把繼續練習和培育正念作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的人們所展示的那樣。如你將看到的,培育更大的正念也給瞭我們新方法,去與我們覺得威脅到我們的事物共處,並學會更加智慧地去應對感受到的威脅,而不是自動化地反應並導緻潛在的不健康後果:
“如果我想預測你的幸福,而我隻能瞭解有關你的唯yi的一件事情,那麼,我不想知道你的性彆、宗教、健康或收入。我想知道你的社會網絡、你的朋友和傢人,以及你與他們聯結的牢固性。”
我們已經知道這些聯結的強度與總體的健康和安適有著很高的關聯。隨著正念的生發,它們會變得越發的深厚和強大。那是因為,如我們所看到的,正念是關乎關係性和關係的——與你自己和他人。
“我們想象會有那麼一兩件大事情會對(我們的幸福)産生深遠的影響。但是幸福卻看似是上百件小事情的總和……小事情是重要的。”
小事情不僅僅是重要的,小事情其實並非那麼小,它其實是巨大的。在你的觀點、態度,以及你盡力臨在(to be present)的努力當中,所有微小的轉變,都可以對你的身心、對世界帶來巨大的影響。
在任何時刻裏,哪怕是小的正念的展現都有可能帶來一種具有巨大轉化力的直覺或者領悟。倘若得到恒常的滋養,那麼,那些新鮮的、更為正念的努力常常會成長為一種嶄新的、更具活力和更加穩定的存在方式。
那我們能夠做哪些小事情,去提升我們的快樂和安適呢?根據幸福研究的作者之一——丹·吉爾伯特(Dan Gilbert)所言:
“主要的事情是對一些簡單的行動做齣承諾,冥想、鍛煉、得到充足的睡眠,並實踐利他……以及滋養你的社會關係。”
如我前麵所說,若冥想確實是一種全然的愛的話,那麼冥想本身也是善意和接納的、基本的、利他的姿態,從你自身開始,但並不止於自身!
* * * *
自本書初版以來,世界發生瞭巨大的、不可思議的變化。可能比起從前,在過去的25年間齣現的變化從未如此巨大過。單單想想手提電腦、智能電話、因特網、榖歌、臉書、推特,對資訊和人無處不在的、無綫的接近方式,想想這個不斷擴展著的數碼革命對我們所做的幾乎一切事情的影響,生活節奏的加快,我們每周7天每天24小時的生活方式,更不用說在這段時間裏全球範圍內巨大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的變化。當今,加速的、瞬息萬變的急遽變化並不太可能會減緩。它的影響會更多地被體驗到,並且愈發的不可避免。你可以說科學和技術的革命(以及它對我們生活的影響)纔剛剛開始。除瞭彆的我們要應對的壓力之外,對這些變化的適應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裏隻會增長。
我們被各種方式拉扯著脫離自身,並忽視瞭什麼是重要的,而本書及其所描述的正念減壓課程旨在提供一種有效的製衡。我們很容易就陷入須做之事的緊迫感中,陷入我們的頭腦中,陷入我們認為重要的事情中,於是很容易就落入一種慢性的緊張、焦慮和持久的分心狀態中,這種狀態持續地驅動著我們的生活,並很容易就成為一種默認的運作模式,我們的自動導航。當我們麵對自己或者所愛之人的嚴重醫療狀況、慢性疼痛或慢性疾病的時候,我們的壓力會加劇。正念比從前任何時候都與我們更為相關,它可以是一種有效、可靠的製衡,來增強我們的健康和安適,甚至我們的理智本身。
我們受惠於每時每刻裏的聯結,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與任何人保持接觸。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我們可能會發現,與我們自身以及生活的內在景觀的接觸卻變巨大睏難。而且,我們可能覺得與我們自身保持接觸的時間少瞭,雖然我們每個人每天依舊擁有24小時。隻是因為我們用那麼多行動充斥瞭這些時間,以至於我們很少有時間去存在,或者喘口氣,在實際上和象徵意義上都如此,更不用說花點時間去瞭解我們在做什麼以及為什麼這樣做。
本書的第1章被稱為“此刻,你唯yi的擁有”。這是一個不容置疑的對事實的陳述。無論這個世界將變得如何“數碼”,這對我們所有人來說都將是真實的。然而,有那麼多的時間,我們與當下的豐盛失之交臂,與安住於當下所帶來的那份更大的覺知及其對下一時刻的塑造失之交臂。因此,倘若我們可以保持覺知,它通常會以我們無法預期的方式塑造未來,以及生活和關係的品質。
能夠影響我們未來的唯yi方法是去擁有當下,無論當下如何。如果我們帶著全然的覺知去安住於當下,由於我們在此刻的存在,下一時刻就會很不一樣。這樣,我們就可能去發現富有想象力的方法,去全然地過上確實屬於我們的生活。我們是否既能夠體驗到喜悅和滿足,也能夠體驗到苦難?是否能夠與風暴更坦然地相處?是否可以嘗到幸福的自在,甚至是真切的幸福?這正是要害所在。這是當下的禮物,被抱持於覺知中,非評判地,帶著一點善意。
* * * *
在我們一起踏上這次探索之前,你可能有興趣瞭解一些近期的有關正念減壓的研究。這些研究顯示瞭極為有趣且樂觀的結果。雖然,如我們所說,正念具有它本身內在的邏輯和詩意,並提供瞭很多具有說服力的理由讓你去把它融入你的生活中,並係統地去培育它。如果需要的話,下麵所列齣的,以及書中其他地方所闡述的那些科學發現可能會提供額外的動力,讓你帶著與我們的病人所常擁有的承諾和決心去跟隨正念減壓的課程錶進行練習。
麻省總醫院和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使用功能性核磁共振腦掃描技術,八周的正念減壓課程使得大腦中學習和記憶、情感調節、自我感和換位思考相關的區域增厚。他們還發現,在大腦深處的一個負責評估和應對所感覺到的威脅的杏仁核在正念減壓之後變薄瞭,而變薄的程度與感覺到的壓力量錶上的改善相關。這些初步的研究顯示,至少在大腦的一些特定區域,會經由結構重組,對正念冥想産生迴應,這是神經可塑性現象的一個例子。他們還發現,那些對我們的幸福和生活質量相關的重要功能,譬如換位思考、注意力調節、學習和記憶、情感調節和威脅評估,可以受到正念減壓培訓的積極影響。
多倫多大學的研究人員,也使用功能性核磁共振,發現完成正念減壓課程的人們,其與當下體驗相關的大腦網絡中的神經元活動增加,而與自身過往經曆相關的大腦網絡神經元活動則減弱(被稱為“敘述性網絡”,因為它常常與“我們認為自己是誰”這樣的故事相關)。飄移的心念與後一個網絡的關聯密切,心念飄移就是我們剛剛所看到的那個特質,它在當下我們是否真正幸福中扮演著如此重要的角色。該研究還顯示正念減壓可以取消這兩種通常有串聯功能的自我覺知(self-awareness)之間的鏈接。這些發現意味著,當我們學著以一種具身體現(embodied)的方式去安住於當下的時候,我們可以學習不被自身敘事的戲劇所裹挾,或者,不會因此迷失在想法或心念的飄移中,而當我們真的這樣迷失的時候,也可以認識到正在發生什麼,並把注意力帶迴到當下突齣和重要的事情上來。他們還建議:對心念飄移非評判性地覺知,而無須去做任何改變,可能就是通往更大快樂和幸福之門。這些發現不僅對那些情感障礙(包括焦慮和抑鬱)患者,也對我們都有著重要的含義。它們也為心理學傢們所說的“自我”提供瞭進一步的澄清。區分這兩種大腦網絡(一個有著持續的有關“我的故事”,一個則沒有),並顯示它們是如何一起工作,而正念又是如何影響這兩者關係的,這可以揭示一些奧秘:“我們是誰”“我們認為自己是誰”以及“至少在有些時候,我們如何基於自我瞭解而以一個整閤的個體來生活和運作”。
在威斯康星大學進行的一項研究中,在一組健康誌願者中進行正念減壓培訓,研究發現正念減壓培訓減輕瞭心理壓力(由在一組不認識的情感中立的人麵前發言所緻)對由實驗室裏引發的、造成皮膚水泡的炎癥過程的作用。該研究首次應用設計嚴謹的對照組(健康強化項目),該組除瞭正念練習之外,其他各方麵與正念減壓組完全匹配。在正念減壓及健康強化項目之後,有關心理壓力和軀體癥狀方麵的改變的所有自評量錶都沒有區彆。不過,接受正念減壓培訓小組的人比起健康強化小組的人,水泡的大小都要小。而且,那些花更多時間進行正念練習的人要比花時間較少的人在心理壓力對炎癥(水泡大小)的作用上有著更大的緩衝作
用。研究者把這些神經性炎癥與我們之前研究過的銀屑病——另一種神經性炎癥聯係起來。在本書第13章中所描述的,那些在接受紫外光治療的同時進行冥想的患者的銀屑病愈閤速度是隻接受光療而不做冥想的患者的4倍。
我們與威斯康星大學同一個研究小組閤作研究瞭在公司裏健康但有壓力的員工,而非醫療病人進行正念減壓培訓的效果。我們發現,在參加正念減壓課程的人員中,與情緒錶達(在前額葉大腦皮層中)有關的特定大腦區域的電活動有瞭轉換(從右側轉為左側)。這提示,比起對照組,冥想者對諸如焦慮和沮喪等情緒的應對更為有效,從某種角度來說我們可以認為是更具情感智商。這些對照組成員在同一實驗室接受瞭與正念減壓組相同時間的測試,並等待在研究結束後接受正念減壓培訓。在課程結束四個月之後,正念減壓組從右到左的大腦功能的轉換依舊明顯。該研究還發現,在八周課程結束後,兩組員工都接受瞭流感疫苗的注射,在接下來的幾周裏,比起對照組,正念減壓組人員免疫係統中的抗體反應強度明顯較強。在對照組中則沒有發現這樣的關係。該研究首次顯示,人額葉兩側之間的活動比例、情感風格的特徵、一個被認為在成年人中相對比較固定和不可變的“設定點”可以在短短八周的正念減壓課程之後有顯著改變。這也是第yi個顯示免疫變化的正念減壓研究。
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卡內基–梅隆大學所進行的研究顯示:參加正念減壓的人員的孤獨感得到瞭切實的減輕。而孤獨感是健康問題的一個主要風險,在老年人中尤其如此。該研究是在55~85歲的成年人中進行的,研究顯示除瞭孤獨感減輕之外,從外周循環血樣對免疫細胞的測評中,發現該課程還減少瞭與炎癥相關基因的錶達。它同時還導緻瞭一個叫C-反應性蛋白的炎癥指示物的降低。這些發現具有潛在的重要性,因為炎癥越來越多地被認為是癌癥、心血管疾病和阿爾茨海默病的核心元素,同時也因為諸多特地為針對社會性疏離和減輕孤獨感而設計的課程都以失敗告終。
總的來說,正念不僅僅是一個好主意或漂亮的哲學。如果它要對我們具有任何價值的話,在不強迫或緊張的前提下,需要我們在任何一種程度上,在每天的生活中把它具身體現齣來。換句話來說,帶著一份柔和的碰觸,從而來滋養自我接納、善意和自我慈悲。正念冥想正愈發地成為美國和世界景觀的一個組成部分。正是帶著這樣一份認識,以及在這樣的框架和精神下,我歡迎你來到這本書的修訂版。
願你的正念練習生長、開花,並在每時每刻、每一天裏滋養你的生命。
喬恩·卡巴金(Jon Kabat-Zinn)
2013年5月28日 
正念:此刻是一枝花
正念減壓之父喬.卡巴金
你的日常生活是否充滿瞭忙碌、壓力、衝突、計劃、思慮,由此引發瞭焦慮、抑鬱、憤怒、失眠、身體疼痛等各種情緒和生理問題?
你是否總是在思考過去的錯誤、應付眼前的事情、計劃未來的藍圖,卻忽略瞭對生活本身、對此時此刻的體驗?
你是否經常覺得空虛、麻木,一旦停止忙碌,便體會不到生活的樂趣和幸福何在,甚至在不經意的某時某刻,忽然質疑自己為何而活?
正念減壓創始人喬?卡巴金博士告訴你:
這樣如夢遊一般的生活方式,與你為之努力的目標——健康、幸福、滿足都背道而馳。
如果你沒有全身心參與當下,那麼不僅會錯失生命中寶貴的東西,而且會意識不到自身成長和蛻變中的豐富性和深邃性。
更關鍵的是,若忽視當下,那麼在深藏於心的恐懼和不安全感的驅使下,你無意識下作齣的舉動和行為將會不可避免地帶來其他問題。
如果對之置若罔聞,這些問題往往會逐漸纍積,會使你的感覺凝滯遲鈍。
天長日久,你會對自身能力失去信心,從而無法將精力放在能帶來更大滿足、幸福和健康的事情上。
如果你想停止這一惡性循環,那麼請從此刻開始,在卡巴金博士簡明優美文字的指引下,開始正念的生活方式。它提供瞭一個簡單有效的途徑,幫助你脫離喧囂忙亂生活的睏境,保持專注和接納,從而掌控與自我、傢人、工作乃至更廣闊世界的關係,掌控自己的人生方嚮和生命質量,找迴平靜和幸福。
喬卡巴金博士在臨床實驗15年後,精心撰寫本書,闡明正念冥想的精髓和方法,嚮一般大眾介紹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正念來實現自我療愈,深入淺齣,真摯感人。
你可以從正念練習中獲得的益處
減輕壓力和焦慮
改善抑鬱狀態
減輕生理疼痛
提升睡眠質量
塑造積極心態
提升專注能力
促進自我調整
改進自我管理
. 提升創新能力
提升情緒管理能力與情商
促進積極有效的溝通
建立與自我、傢人、同事及他人的健康關係 

作譯者

正念:此刻是一枝花
喬·卡巴金博士(Jon Kabat-Zinn,PhD) 
正念減壓療法創始人,美國麻省大學榮譽退休醫學教授,麻省大學醫學院醫學、保健和社會正念中心的創立執行主任,麻省大學醫學院減壓門診的創立主任,該減壓診所在世界享有盛譽。 
卡巴金博士於1971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的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師從諾貝爾奬得主薩爾瓦多·盧瑞亞。 
卡巴金博士為美國正在興起的正念運動做齣瞭卓越貢獻。他將正念引入醫學、心理學、教育等領域,也將正念應用到學校、企業、法院、監獄和職業運動團隊等主流公共機構,訓練瞭眾多CEO、法官、奧林匹剋運動員、國會工作人員使用正念。至今,正念減壓課程已成為美國醫療體係內曆史悠久、規模龐大的減壓課程。截至2004年,美國、加拿大、英國等西方國傢境內已有超過240傢的醫學中心、醫院或診所開設正念減壓課程,教導病人正念。 
他在職業生涯中獲奬無數,曾獲頒行為與認知治療協會的傑齣榮譽奬以及布萊威爾整閤醫學組織的“整閤醫學先驅奬”等。 
卡巴金博士在世界各地教授正念和正念減壓,並為大眾撰寫瞭包括《正念:此刻是一枝花》《穿越抑鬱的正念之道》《多舛的生命》在內的多部暢銷書。迄今為止,他的著作已經被譯為30多種語言。 

目錄

多舛的生命:正念療愈幫你撫平壓力、疼痛和創傷(原書第2版) 
贊譽
中文版序
譯者序
新舊版推薦序
第2版前言
前言
Ⅰ壹正念練習加以注意
第1章 此刻,你唯yi的擁有 /2
第2章 正念練習的基礎:態度和承諾 / 16
第3章 呼吸的力量:療愈過程中不起眼的同盟 / 34
第4章 坐姿冥想:滋養存在 /
48
第5章 安住於你的身體中:身體掃描 / 67
第6章 培育力量、平衡及靈活性:瑜伽是冥想 / 87
第7章 正念行走 / 110
第8章 一日正念 / 118
第9章 真正做你在做的:日常生活中的正念 / 131
第10章 開始練習 / 139
Ⅱ貳嶄新的範式健康與疾病的全新思考方式
第11章 介紹新範式 / 150
第12章 整體性一瞥,割裂的錯覺 /
155
第13章 療愈 / 171
第14章 醫生、患者和人們:朝嚮統一的疾病和健康觀念 / 192
第15章 精神和軀體:信念、態度、想法和情緒治病亦緻病的證據 / 211
第16章 連接與相互關聯 /
233
Ⅲ叁壓力
第17章 壓力 / 248
第18章 變化:唯yi的確定 /257
第19章 卡在壓力反應中 /
264
第20章 用迴應替代對壓力反應 /
289
Ⅳ肆應用全然擁抱苦難
第21章 與癥狀工作:聆聽你的身體 / 302
第22章 與軀體疼痛工作:你的疼痛不是你 / 309
第23章 更多有關疼痛 / 331
第24章 與情感痛苦工作:你的苦難不是你……
但有很多你可以做的,以療愈它 / 353
第25章 與恐懼、驚恐和焦慮工作 /
370
第26章 時間和時間壓力 /
389
第27章 睡眠和睡眠壓力 /
406
第28章 來自人的壓力 / 413
第29章 角色的壓力 / 428
第30章 來自工作的壓力 /
434
第31章 來自食物的壓力 /
446
第32章 來自世界的壓力 /
465
V伍覺知之道
第33章 新的開端 / 488
第34章 堅持正式練習 / 497
第35章 保持非正式正念練習 /
506
第36章 覺知之道 / 511
跋 / 517
緻謝 / 522
附錄 / 526
參考文獻 / 530
正念:此刻是一枝花
推薦序 
引 言 
緻 謝
第yi章 此刻,繁花盛開/ 1
何謂正念/ 2
簡單但是不容易/ 5
停一停/ 7
當下即是/ 9
掌握刹那/ 11
留意自己的呼吸/ 12
修習,修習,再修習/ 14
練習,不是彩排/ 15
不必刻意去練習/ 16
覺醒/ 18
使之簡單/ 20
你無法遏製波濤,但你可以學會衝浪/ 21
任何人都可以修習冥想嗎/ 23
無為之譽/ 25
無為之悖論/ 27
行動中的無為/ 28
無為之為/ 29
耐心/ 31
順其自然/ 35
不作評判/ 37
信任/ 40
慷慨大方/ 42
至強則弱/ 45
自願簡單/ 47
定力/ 50
觀照/ 52
禪修培養完人/ 56
練習即道/ 60
冥想:多思則罔/ 64
到內心去/ 66
第二章 修習的核心/ 69
坐禪/ 70
就座/ 72
莊嚴/ 73
坐姿/ 75
手印/ 78
結束冥想/ 81
練習多久/ 84
沒有正確之道/ 88
何謂吾道/ 91
山之禪/ 93
湖之禪/ 98
行禪/ 101
立禪/ 104
臥禪/ 105
每天至少靜躺在地上一次/ 109
不練習就是練習/ 111
愛心之禪/ 113
第三章 沐浴正念之光/ 119
火邊靜坐/ 120
和諧之美/ 122
黎明即醒/ 125
直接接觸/ 129
你還有什麼要告訴我的嗎/ 131
做自己的主人/ 133
身在心在/ 136
上樓/ 141
聽著鮑比·麥剋菲林的歌清洗爐竈/ 143
我在地球上的真正使命是什麼/ 145
安拉羅格山/ 149
彼此相連/ 151
不傷害—Ahimsa / 154
因緣/ 157
整體性和個彆性/ 161
每一個和這一個/ 164
山雀/ 165
這是什麼/ 166
自我化/ 168
生氣/ 172
貓食的教訓/ 174
做父母也是一種修習/ 177
再談做父母/ 184
修習中易犯的錯誤/ 187
正念是精神性的嗎/ 189
後記/ 195 

序言

  多舛的生命:正念療愈幫你撫平壓力、疼痛和創傷(原書第2版) 
  親愛的中國讀者:
  作為一個美國人,我對中國的文化和智慧傳承充滿瞭深切的敬意。所以,從一開始,我就希望你們瞭知,這本書裏所描述的、作為正念減壓課程基礎的正念練習,如今,在我的國傢成瞭優質醫學的一部分,而在你們的文化中則有著比美國文化更加悠久的曆史!而且,它們的價值繼續被強大的科學實證——它們對人類健康和福祉的影響之科學實證,以及對産生這些影響的生物性通路包括大腦、基因和端粒相關的壽命之科學實證所支持。
  我們的文化隻有四百多年,而你們的則已有幾韆年之久。正念,作為一種存在之道,以及一種正式的冥想練習,深深地根植於中國的傳統智慧中。我們的星球演變到這個節點上,我把正念視為中國對人類的一份普適的饋贈。正念至少可以迴溯到禪宗三祖僧璨和唐朝惠能的智慧以及李白的詩,甚至可以更加久遠,與老子和莊子的教誨一脈相承。然而,這份智慧的精髓chaoyue瞭任何宗教或信仰體係或時代。它是真正普適的,是人性所共享的潛力。如果你投入到對正念的培育中,它可能讓你獲益良多。  因而,我很高興與你們分享我對正念和正念減壓的熱情。我希望這本書以及正念的培育會讓你直接受益。它能夠幫助你應對日常生活中的壓力,應對在這個急遽變化的時代,我們所麵臨的那些不可避免的睏難和挑戰。它也可以用於麵對不可避免的衰老的挑戰,包括麵對慢性疼痛以及慢性疾病。
  願正念作為存在之道,以及冥想練習,觸及你,足以讓你找到切實的方法,去把它帶到每天的生活中,以減輕壓力,提高生命品質。
  緻以溫暖美好的祝福!
  喬恩·卡巴金
  2018年1月29日 
  正念:此刻是一枝花
  推薦序 
  太多的人生問題,是因為我們想要逃離
  1971年,喬·卡巴金剛從麻省理工學院著名生物學傢、諾貝爾奬獲得者薩爾瓦多·盧瑞亞(Salvador Luria)手中接過博士學位,到麻省醫院開始他的職業生涯。
  他本該在麻省醫院的實驗室摺騰各種瓶瓶罐罐裏的試劑,安心做他的科學傢,可是他不願意。他是印度裔美國人,雖然在美國接受瞭好的科學教育,可根還在佛教的故鄉。他既不想做一個科學傢,也不想做一個修理身體的傳統醫生,他想追隨佛陀的腳步,做一個改變人身體和心靈的療愈者(Healer)。他相信,疾病的治愈,從來都不該脫離對生活的領悟和修煉。
  卡巴金想做的,是一種參與式的醫學。他認為,疾病的治療可以由醫生主導,身心的療愈卻無法假他人之手,必須通過治療者自身的全情投入來實現。所以他邀請接受正念減壓的受訓者通過正念練習,來學習對自己經驗的開放和覺察,學習如何與自己的壓力和痛苦和睦相處。他認為,這種覺察雖然並不能直接改變壓力和痛苦,但是會改變病人與它們之間的關係。關係的改變會帶來體驗的改變,並zui終改變病人的人生。卡巴金自己的參禪經驗讓他對這種改變深信不疑,於是從1979年開始,他和幾個同事在麻省醫院的地下室,開始試驗性地教導病人正念的練習。
  今天,醫學界已經普遍承認病人的疾病常常是心理、生理、社會因素多層次相互作用的結果,但在20世紀70年代,一個典型的醫生眼中隻有病人生病的軀體,還沒有完整的病人。在這樣的年代,用“正念”這樣帶有東方宗教神秘意味的理念和方法來治療病人,很容易會被看作離經叛道和不務正業。
  我相信,卡巴金一定度過瞭很長一段糾結的日子。從他和同事在麻省醫院的地下室接待第yi批病人開始,這種質疑的聲音就從未停過。好在他所接受的科學訓練,很快變成瞭一種優勢。他開始用嚴格設計的科學方法來記錄病人的變化。他深知,要被西方主流思想接受,正念療法必須和現代社會的“宗教”—科學掛上鈎。他開始為佛教和科學搭建橋梁。
  卡巴金在麻省醫院地下室接待的第yi批病人,都有很嚴重的身體疾病:皮膚病、心髒病、慢性疼痛甚至癌癥。卡巴金從未試圖給病人虛幻的希望。他隻是教他們,怎麼和疾病、疼痛相處,怎麼在過去和未來的間隙,投入當下,怎麼把從練習中獲得的態度和體驗,融入生活。第yi批病人走瞭,他們很快帶來瞭第二批病人;第二批病人走瞭,又很快帶來瞭更多的病人。接著,有精神問題的病人來瞭,想體驗這種方法的醫生來瞭,想一探究竟的科學傢來瞭,想把這種方法傳播齣去的教學者也來瞭。卡巴金和他的同事,就這樣默默地接待他們。zui初10年,他們做的工作,大部分都是免費的。卡巴金知道欲速則不達,就像耐心播種的老農。他zui知道慢就是快的道理。
  這樣的工作,持續瞭30多年,直到今天,仍在繼續。
  迴過頭來,纔能清楚地看到這些種子的意義。今天,正念減壓(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MBSR)已經從邊緣逐漸走嚮主流和正統。美國已有520多個從事正念減壓的培訓機構,全球已有740個培訓機構。無數人接受瞭正念培訓。一些人的人生由此發生瞭重要變化。
.  在科學界,正念已經成為心理學、神經科學、健康和教育領域的熱門話題。美國財政每年撥款數韆萬美元資助與正念冥想有關的科研項目。《情緒》(Emotion)、《社會認知與情感神經科學》(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等著名學術期刊多次推專刊介紹正念冥想的作用及其神經機製。大量的研究文獻錶明,正念冥想有助於治療慢性疼痛、焦慮、皮膚病、抑鬱癥復發、失眠、物質濫用、酒精依賴、飲食障礙、心髒疾病和癌癥等心身疾病。
  在文化界,正念同樣逐漸成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2014年2月,《時代周刊》(Time)發錶瞭以“The Mindful Revolution”為題的封麵故事,介紹瞭正念培訓在矽榖工程師和高管中的流行。而每年的正念大會“智慧2.0”時代,都會有像推特、Instagram和臉譜這類公司的總裁來分享自己修行正念的心得。正念開始變得時髦。
  卡巴金代錶瞭一批受過科學訓練又有禪修經驗的科學傢。他們默默耕耘,把一個處在學術邊緣、帶點神秘主義的概念,帶到瞭科學和文化中心。這其中也包括神經學傢理查德·戴維森(Richard J. Davidson),zui近他編寫的《大腦的情緒生活》(The Emotional Life of Your Brain)剛在我國齣版。書中花大篇幅介紹瞭禪修的腦機製。理查德·戴維森對禪修的理解是:“當我們以開放和接納的態度去麵對自己的新經驗時,以往用於自動反應的神經聯結被暫時阻斷瞭,而新的大腦突觸聯結得以産生和加強。正念利用大腦的可塑性,對心靈的習慣重新進行瞭訓練,在大腦中開闢瞭一些新的神經通路。”
  很多人對正念的態度,經曆瞭從懷疑到接受的轉變,這其中包括卡巴金的導師薩爾瓦多·盧瑞亞。他曾經對弟子從事的事業頗有疑慮,但他年老時患上瞭癌癥,開始在病榻上跟卡巴金學習正念之道。
  2013年,當卡巴金教授來到中國的時候,他已是譽滿全球的正念導師和科學傢。他倡導的正念減壓方法正在全世界範圍內傳播。在中國,也有越來越多的人知曉他。
  他來到中國這個禪的故鄉,嚮現代中國人教授禪的傳統。他講授書法“道”和“念”的含義。他說,“道”是一條通往覺悟的崎嶇山路,而“念”是把心安駐在此刻。他用英語背李白的詩:“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相看兩不厭,隻有敬亭山。”然而旁邊的中國翻譯卻茫然失措,因為他並不知道這首詩。他說正念的要義,是讓一切自然地展開。而眼前這展開的一切,恐怕也不是30多年前,麻省醫院地下室那個默默耕耘的卡巴金所能預料的。
  有時候我們評價一個作者,會說“我覺得雞蛋好吃,並不需要去知道下它的雞什麼樣”。但正念不是。根據佛教的傳統,你能嚮彆人傳授的,不是道聽途說的知識,而是你自己所悟到的道。在正念裏,作者和他的作品應該是一體的。卡巴金老師本人的經曆,正是一個關於專注、信任、堅持自我、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的正念故事。
  2013年,我剛博士畢業,一邊在大學當心理谘詢師,一邊在佛學院教心理學。佛法和心理谘詢有相似之處,都在幫助人獲得心靈的寜靜和解脫。但無論在過去還是現代,“佛法”都很容易被一些人利用,淪為虛無縹緲的清談、封建迷信的土壤、招搖撞騙的工具、炫耀顯擺的資本或者自欺欺人的迷藥。為瞭更好地渡人自渡,佛教可以從現代心理學中藉鑒一些東西,而心理學,更是可以從佛教思想和修煉方法中汲取養分。我期待佛教和心理學會在某處相遇,就像我的兩位老友相聚。
  然後我讀到瞭卡巴金老師的《正念:此刻是一枝花》。這真是一種奇妙的閱讀體驗,既像聆聽一位智者的布道,也像和一位久彆重逢的朋友談心。雖然卡巴金是一個美國人,但你不會覺得有任何陌生和隔閡。我猜這種親近感是因為《正念:此刻是一枝花》裏有一種精神,清靜平和,有思想卻沒優越感,有情懷又不矯情,腳踏實地又立意高遠,一切都恰到好處。重要的是,我看到瞭,佛教和心理學相遇的地方。正念,就在此地。
  現在,你也與這本書相遇瞭。佛說,這是因緣。你駐足在此,你翻開此頁,總有你的理由。也許你遇到瞭壓力、睏擾,正如每個人生活中都會遇到,也許你想找的讓內心平靜的方法,每個人內心都有所期盼。
  .正念是這樣一種方法,但又不是。雖然有大量的研究證明瞭正念的諸多功效,但正念本身並不是實現這些目的的工具。正念練習的,是“無用之用”,“不作為的作為”,是你在這裏,體驗自己在這裏。正念不關乎目的,隻關乎存在。
  有什麼比存在更美妙而重要的事呢?
  正如卡巴金老師所說:“生命隻在刹那間展開,若無法全心與這些刹那同在,我們將錯失生命中寶貴的事物,而且會意識不到自身成長和蛻變中的豐富性和深邃性。”
  正念所倡導的人生態度,是專注、接納、信任和耐心,是體驗生命本身的富足和美好。這種簡單的人生態度,正是我們這個日益復雜和功利的時代的稀缺品。
  太多的人生問題,是因為我們想要逃離。逃離的企圖,有時被隱藏在積極改變、努力上進的後麵。我們經常忘記,當我們說憧憬未來的時候,其實是說現在不夠好;當我們說改變自己的時候,其實是說自己不夠好。而現在的自己,正是我們生活的全部。
  成功學或者心靈雞湯,有時候佛教或者心理學,都可能成為我們為逃離生活而製造的幻象的一部分,讓我們相信真正的生活在遠方,從而與真實的生活、真實的自己越行越遠瞭。
  在這苦樂交融的人生中,怎麼珍惜當下,怎麼刪繁就簡,怎麼與自己相處,怎麼投入地生活,正念說的,其實是我們生來就懂卻逐漸忘卻的東西。
  陳海賢(網名:動機在杭州)
  於浙大紫金港 

媒體評論

  多舛的生命:正念療愈幫你撫平壓力、疼痛和創傷(原書第2版) 
  奇異的寶藏,無邊的實踐智慧,善良之心和革命性的科學,這本書改變瞭醫學、科學和心理學。
  ——傑剋·康菲爾德(Jack Kornfield),
  《踏上心靈幽徑》作者
  以美麗和慈悲的睿智,喬恩·卡巴金嚮我們展示瞭如何培育正念覺知,如何在升起的阻礙中滋養覺知,並能夠品鑒其成果。在更新的新證據下,我們清晰地看到循證整閤醫學的非凡轉化,這是這本著作所帶給整個世界的。本書的第1版是20世紀末醫學的轉摺點,而這一版則將鼓舞新世紀的嶄新一代。這是不同凡響的成就。
  ——馬剋·威廉姆斯(Mark Williams),哲學博士,
  牛津大學臨床心理學教授
  《多舛的生命》對任何人都有益,是全然生活在當下的綜閤指南,這部鴻篇巨製,初版於1990年,今天已經完全更新,詳盡描述瞭現代研究,聯係到緊迫的全球性睏境,記錄瞭正念在維護健康、教育以及工作場所的應用成果。在嚮普通人的生活和主要社會機構推廣正念的力量方麵,喬恩·卡巴金chaoyue瞭這個星球上的任何個體,這本書令人信服地講述瞭這一豐碑式的故事。
  ——理查德·戴維森(Richard J. Davidson),哲學博士,
  威斯康星麥迪遜大學健康心智研究中心創辦人與主任 
  《多舛的生命》是一部傳世經典著作,是正念世界之門的開啓者。第2版在曆史性的語境下以壓力科學的前沿觀點,智慧地指引雅緻的正念生活。
  ——伊麗薩·艾佩爾(Elissa Epel),哲學博士,
  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精神病學係教授,壓力科學傢
  我認識的每一位正念教師都認為這本書不可替代,即使在有瞭數年教學經驗後依然經常參閱。即使是正念剛剛起步的外行讀者也很容易上手。對於尚未實際參加八周正念減壓課程的人們而言,這本書也是極具價值的轉化生活的工具。
  ——薩拉·拉紮爾(Sara Lazar),哲學博士,
  麻省總醫院和哈佛醫學院
  《多舛的生命》是正念、科學和實踐的佳作,喬恩·卡巴金用精準但又詩意的語言把參與性醫學的指南呈現在我們麵前:積極和全然參與,擔當起自身健康和福祉的職責,以我們已然具足的內在資源去學習、成長和療愈。誠然是生活和療愈的嶄新範式。
  ——巴塞爾·範德考剋(Bessel van der Kolk),醫學博士,
  JRI創傷中心醫學主任,國傢復閤創傷治療網聯閤主任,
  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教授
.  這本書是偉大的禮物,在我受傷之後走近它,就像這周我這麼做來著,也將是我一生所做。從中我找到瞭希望每天都要做的練習。感謝喬恩以清晰和愛的筆觸來撰寫,鼓舞所有閱讀者,大傢都感到是對自己說的話,讓其照亮瞭自己的旅途。
  .——阿圖羅·貝加爾(Arturo Bejar),臉書工程部主任
  在我剛滿20歲時首次讀到《多舛的生命》,它改變瞭我的生活。我學習瞭正念,學習瞭如何發展內在的平靜和心智的明晰,重要的是我瞭解瞭疼痛與痛苦之間的差異。這使得我成為把正念帶到企業世界的先鋒者之一。作為個人而言,喬恩·卡巴金充滿智慧和慈悲,是善巧的教師,是我的英雄!
  ——陳一鳴(Chade-Meng Tan),榖歌知名“開心一哥”,
  《矽榖zuishou歡迎的情商課》作者
  在100年或500年後迴望,我們將更能充分理解喬恩·卡巴金的生命和工作在當今世界所激起的無可估量的漣漪。
  ——薩奇·桑托瑞利(Saki F. Santorelli),教育學博士,
  醫學教授,醫學、健保及社會正念中心執行主任
  喬恩·卡巴金的影響惠及世界範圍的韆萬人,通過正念冥想對生活的轉化獲得瞭內在的寜靜和喜悅,真是史詩般的奇跡。《多舛的生命》則會告訴你怎樣做到。
  ——歐寜胥(Dean Ornish),醫學博士,預防醫學研究所創辦人、所長,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臨床醫學教授
  神經科學正在告訴我們,積極體驗可以改變大腦結構,並由此改善軀體健康。《多舛的生命》通俗易懂,是利用正念的力量增進大腦和身體健康的實用指南。
  ——布魯斯·麥剋埃文(Bruce McEwen),哲學博士,
  阿爾弗雷德·米爾斯基教授,
  洛剋菲勒大學哈羅德和瑪格麗特·米利肯神經內分泌實驗室主任 
  正念:此刻是一枝花
  正念是一個融東西方文化為一體,有深刻哲學、美學、倫理學底蘊的神奇概念。細細體味,背後有物理之大真,有人情之大善,更有天地之大美。生命的每一刻其實都是大片,可惜大多數觀眾都不在場。這裏,且讓我們一起凝神屏息,靜待蓮花徐徐開放的那一瞬吧。 
  ——肖知興 
  華盛頓大學中國學院院長 
  領教工坊創始人 
  此書以簡單、優美的語言,讓您收獲療愈與覺醒。 
  ——劉興華 
  首都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 
  在科學界,正念已經成為瞭心理學、神經科學、健康和教育領域的熱門話題。大量的研究文獻錶明,正念冥想有助於治療慢性疼痛、焦慮、皮膚病、抑鬱癥復發、失眠、物質濫用、酒精依賴、飲食障礙、心髒疾病和癌癥等心身疾病。 
  ——動機在杭州 
  知乎紅人 
  卡巴金的書勾勒齣“正念”的佛學技巧:一種無評判地全然活在當下的方法。 
  ——《齣版傢周刊》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