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展示 |
基本信息 |
圖書名稱: | 洗腦心理學 |
作 者: | 凱瑟琳·泰勒 |
定價: | 46.00元 |
ISBN號: | 9787562472223 |
齣版社: | 重慶大學齣版社 |
開本: | |
裝幀: | |
齣版日期: | 2013年9月 |
印刷日期: | 2013年9月 |
編輯推薦 |
《洗腦心理學》首次在英國媒體齣版,便引起瞭西方媒體的巨大騷動,無疑像西方社會投擲瞭一枚重型的“原子炸彈”,引發瞭媒體與公眾對“洗腦”的廣泛討論與關注。齣版後於2005年獲英國心理類圖書年度奬和英國心理健康協會推薦書目。 |
內容介紹 |
洗腦就是運用一係列手段影響和控製彆人的思想。現代社會洗腦無處不在,洗腦隱秘地運用在宗教、政治、廣告與媒體、教育、傢庭暴力以及刑訊等眾多領域,它們不知不覺地影響、動搖和改變我們的感情和信仰,每個人都難以避免。 |
目錄 |
洗腦”的起源 第2章 上帝還是組織? 第3章 勸說的力量 第4章 期待治愈 第5章 “我提議,你說服,他洗腦” 第6章 洗腦和施加影響
第二部分 頭腦中的叛徒 第7章 變幻莫測的大腦 第8章 網與新世界 第9章 壓倒一切的情緒 第10章 停下來思考的力量 第11章 自由那點事兒
第三部分 自由與控製 第12章 受害者與操控者 第13章 思維工廠 第14章 科學與夢魘 第15章 選擇一個立場 |
在綫試讀部分章節 |
“洗腦”的起源 係統並強製性地將固有思想——特彆是一些政治思想——從人的頭腦中移除,然後用另一套思想取而代之;在極權國傢裏,這個過程是針對持不同政見者而實施的一種強製轉變。 《牛津英語詞典》中對“洗腦”一詞的定義 洗腦的目的是從根本上改變一個人的思想,繼而控製這個人,使其變成一個機器一樣的人,但為達到此目的而實施的暴行卻不為外人所知。洗腦的目標是創造一個有血有肉、活生生的機器,將全新的信仰和思維模式植入非自願的個體。這就等同於尋找一個奴隸族群,不同於過去,他們完全可以相信且永遠不會反叛,會像昆蟲一樣本能地服從命令。 愛德華·亨特 “洗腦”一詞誕生於嚴酷的戰爭。戰爭能夠對人類造成眾多奇怪的影響。莎士比亞曾提到戰爭的瘋狂,《聖經》也一樣。再近一點,威廉·薩金特William Sargant1957年齣版的書《頭腦戰爭》詳細地講述瞭“二戰”期間他作為精神病醫生與老兵相處的故事。他們大多患有一種叫做“彈震癥”或“戰鬥疲乏癥”的病癥,而今這種病被稱為“創傷後壓力心理障礙”。薩金特指齣:無論是士兵還是平民,在創傷經曆的影響下,都顯示齣瞭性格的反常變化,情緒和行為的強烈波動,暗示感受性的驚人增強,以及自控能力的喪失。很明顯,戰爭的壓力會對人類的大腦造成災難性的影響。 但是,洗腦並不僅僅像神經癥或精神病那麼簡單。這種闡述或許僅能被歸納為洗腦過程的一部分,但這也僅是迫使受害者邁嚮屈從洗腦者蠱惑這一目標的一小步而已。中情局特工愛德華·亨特1950年公開提齣洗腦的概念,其所著《洗腦》一書本身就是洗腦很好的宣傳。“洗腦”被看作一種精神掠奪,它完全落入瞭消極詞的行列:它是由施害人實施於受害人的行為,它的意圖在於打破受害人對於先前信仰的忠誠,捐棄前嫌以便接受新的信仰。 起源和同源詞 亨特指齣“洗腦”可以追溯到西方人所熟知的孟子時代(孟子是公元4世紀的一位儒學傢)。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洗腦”便成為長久以來人們用“洗刷”和“清潔”這兩個詞暗喻人類大腦、精神或靈魂清理的早期例證。在英國,17世紀詩人露西·哈欽森對該現象作瞭很好的闡釋,這遠在孟子之後,卻比愛德華·亨特早瞭近三個世紀。這個虔誠的女基督教徒在翻譯瞭哲學傢盧剋萊Lucretius的作品後,發現其作品“褻瀆瞭上帝”,然後寫道:她“發現有必要訴諸真理的清泉,洗淨一切醜陋而野蠻的想法,並且用一劑強勁的解藥來加固我的思想,以解我所攝取的人類智慧之毒。”最終,哈欽森選擇用(基督教的)真理之泉洗滌瞭她因翻譯異教徒盧剋萊修作品而産生的腐濁。 “洗腦”一詞的誕生反映瞭人們希望標記那些可怕而新近之危險的需求。 “洗腦”這個概念使美國人避免瞭直麵自身就罪大惡極的想法,這就是基督教教義中所暗示的原罪(還有來自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爆炸)。正如卓乎林和歐波同在《心靈機械手》一書中所提到的:洗腦“聽起來像是辯解”,錶麵上將責任轉移他處,以免把自己看得太緊;這種安撫人心的能力使它成為“一個極具吸引力的想法”。 “洗腦”最初是一個國傢掌控的過程,由極權主義政權實施的針對持不同政見的公民或外國人的過程。但是,“洗腦”一詞的使用決不僅限於其原始的政治領域,正如我們所看到的一樣,廣告、媒體、教育、宗教和心理健康等行業,都被指控有洗腦傾嚮。這擴大瞭亨特提齣的“洗腦”一詞的用法。羅伯特·利夫頓哀嘆道,“通過反對公共飲用水氟化處理,反對心理健康立法,或是反對任何團體組織的方法而不負責任地濫用該詞,都無疑把槍口指嚮瞭他們真實的對手乃至假想的敵人”。在“洗腦”一詞進入英語語言的第11個年頭,他的書於1961年第一次齣版。今天,“洗腦”並不僅僅隻是非正式的貶義詞,通常還有諷刺意味。 |
··············
關聯模闆【結束】節點,請勿手動操作節點內的內容!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