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教育 2018國傢醫師資格考試輔導用書 中醫執業醫師強化訓練3000題

中公教育 2018國傢醫師資格考試輔導用書 中醫執業醫師強化訓練3000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醫師資格考試
  • 中醫執業醫師
  • 中公教育
  • 強化訓練
  • 3000題
  • 2018年
  • 醫學
  • 教材
  • 輔導書
  • 執業醫師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公教育官方旗舰店
商品编码:28395736200
品牌:中公教育

具体描述

部分中醫基礎

章中醫基礎理論2

單元中醫學理論體係的主要特點2

第二單元精氣學說2

第三單元陰陽學說3

第四單元五行學說4

第五單元藏象學說5

第六單元五髒5

第七單元六腑7

第八單元奇恒之腑8

第九單元精、氣、血、津液、神9

第十單元經絡11

第十一單元體質12

第十二單元病因12

第十三單元發病14

第十四單元病機16

第十五單元防治原則17

第十六單元養生與壽夭18

參考答案及解析19

第二章中醫診斷學31

單元緒論31

第二單元望診31

第三單元望舌32

第四單元聞診34

第五單元問診35

第六單元脈診37

第七單元按診38

第八單元八綱辨證39

第九單元病因辨證40

第十單元氣血津液辨證41

第十一單元髒腑辨證43

第十二單元六經辨證45

第十三單元衛氣營血辨證46

第十四單元三焦辨證47

參考答案及解析48

第三章zhongyao學57

單元zhongyao的性能57

第二單元zhongyao的作用57

第三單元zhongyao的配伍57

第四單元zhongyao的用藥禁忌58

第五單元zhongyao的劑量與用法58

第六單元解錶藥58

第七單元清熱藥61

第八單元瀉下藥63

第九單元祛風濕藥63

第十單元化濕藥65

第十一單元利水滲濕藥65

第十二單元溫裏藥68

第十三單元理氣藥69

第十四單元消食藥69

第十五單元驅蟲藥70

第十六單元止血藥70

第十七單元化瘀藥71

第十八單元化痰平喘藥73

第十九單元安神藥75

第二十單元平肝息風藥75

第二十一單元開竅藥77

第二十二單元補虛藥77

第二十三單元收澀藥79

第二十四單元攻毒殺蟲止癢藥80

第二十五單元拔毒化腐生肌藥80

參考答案及解析81

第四章方劑學92

單元總論92

第二單元解錶劑92

第三單元瀉下劑93

第四單元和解劑94

第五單元清熱劑95

第六單元祛暑劑97

第七單元溫裏劑97

第八單元錶裏雙解劑98

第九單元補益劑99

第十單元固澀劑100

第十一單元安神劑101

第十二單元開竅劑102

第十三單元理氣劑102

第十四單元理血劑103

第十五單元治風劑105

第十六單元治燥劑105

第十七單元祛濕劑106

第十八單元祛痰劑107

第十九單元消食劑108

第二十單元驅蟲劑108

參考答案及解析109

第二部分中醫臨床醫學

章中醫內科學120

單元肺係病證120

第二單元心係病證124

第三單元腦係病證128

第四單元脾胃病證132

第五單元肝膽病證136

第六單元腎係病證140

第七單元氣血津液病證143

第八單元肢體經絡病證147

參考答案及解析151

第二章中醫外科學168

單元中醫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機168

第二單元中醫外科疾病辨證169

第三單元中醫外科疾病治法170

第四單元瘡瘍171

第五單元乳房疾病175

第六單元癭178

第七單元瘤、岩178

第八單元皮膚及性傳播疾病179

第九單元肛門直腸疾病183

第十單元泌尿男性疾病186

第十一單元其他外科疾病188

第十二單元周圍血管疾病191

參考答案及解析193

第三章中醫婦科學208

單元緒論208

第二單元女性生殖器官208

第三單元女性生殖生理209

第四單元婦科疾病的病因病機210

第五單元婦科疾病的診斷與辨證210

第六單元婦科疾病的治療211

第七單元月經病212

第八單元帶下病216

第九單元妊娠病218

第十單元産後病221

第十一單元婦科雜病224

第十二單元計劃生育226

第十三單元女性生殖功能的調節與周期性變化227

第十四單元婦産科特殊檢查與常用診斷技術228

參考答案及解析229

第四章中醫兒科學241

單元兒科學基礎241

第二單元兒童243

第三單元新生兒疾病243

第四單元肺係病證245

第五單元脾係病證248

第六單元心肝病證251

第七單元腎係病證252

第八單元傳染病255

第九單元蟲證258

第十單元其他疾病259

參考答案及解析261

第五章針灸學270

單元經絡270

第二單元經絡的作用和經絡學說的臨床應用272

第三單元腧穴的分類272

第四單元腧穴的主治特點和規律272

第五單元特定穴273

第六單元腧穴的定位方法274

第七單元手太陰肺經、腧穴275

第八單元手陽明大腸經、腧穴276

第九單元足陽明胃經、腧穴276

第十單元足太陰脾經、腧穴277

第十一單元手少陰心經、腧穴278

第十二單元手太陽小腸經、腧穴278

第十三單元足太陽膀胱經、腧穴279

第十四單元足少陰腎經、腧穴280

第十五單元手厥陰心包經、腧穴281

第十六單元手少陽三焦經、腧穴281

第十七單元足少陽膽經、腧穴282

第十八單元足厥陰肝經、腧穴283

第十九單元督脈、腧穴284

第二十單元任脈、腧穴285

第二十一單元奇穴285

第二十二單元毫針刺法286

第二十三單元灸法287

第二十四單元拔罐法288

第二十五單元其他針法289

第二十六單元頭針、耳針289

第二十七單元治療總論289

第二十八單元內科病證的針灸治療290

第二十九單元婦兒科病證的針灸治療295

第三十單元皮外骨傷科病證的針灸治療296

第三十一單元五官科病證的針灸治療297

第三十二單元其他病證的針灸治療299

參考答案及解析300

第三部分西醫及臨床醫學

章診斷學基礎318

單元癥狀學318

第二單元問診320

第三單元體格檢查320

第四單元實驗室診斷324

第五單元心電圖診斷326

第六單元影像診斷327

第七單元病曆與診斷方法329

參考答案及解析330

第二章內科學339

單元呼吸疾病339

第二單元循環疾病342

第三單元消化疾病346

第四單元泌尿疾病350

第五單元血液疾病352

第六單元內分泌與代謝疾病354

第七單元結締組織病358

第八單元神經疾病359

第九單元常見急危重癥360

參考答案及解析363

第三章傳染病學374

單元傳染病學總論374

第二單元病毒感染376

第三單元細菌感染383

第四單元消毒與隔離387

參考答案及解析388

第四章醫學倫理學395

單元概述395

第二單元醫學倫理學的曆史發展395

第三單元醫學倫理學的理論基礎396

第四單元醫學道德的規範體係397

第五單元醫患關係道德398

第六單元臨床診療工作中的道德400

第七單元醫學科研工作的道德401

第八單元醫學道德的評價、教育和修養402

第九單元生命倫理學403

參考答案及解析404

第五章衛生法規408

單元衛生法概述408

第二單元衛生法律責任408

第三單元《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409

第四單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410

第五單元《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411

第六單元《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411

第七單元《事故處理條例》412

第八單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條例》414

第九單元《機構從業人員行為規範》414

參考答案及解析415

中公教育·全國分部一覽錶419


《中公版·2018國傢醫師資格考試輔導用書:中醫執業醫師強化訓練3000題》由中公教育國傢醫師資格考試研究中心編著,本書嚴格按照國傢醫師資格考試大綱編寫,內容包含中醫基礎、中醫臨床醫學、西醫及臨床醫學三部分,本書特點緊扣考綱,緊貼真題;覆蓋全麵,解析透徹;層次清晰,排麵整潔。適應於中醫執業醫師考生應試備考的各個階段,便於考生有效地進行有針對性地復習。《中公版·2018國傢醫師資格考試輔導用書:中醫執業醫師強化訓練3000題》包含中醫基礎、中醫臨床醫學、西醫及臨床醫學三部分,深入分析瞭曆年真題的命題規律,根據真題考點精心選題,能在短時間內幫助考生熟悉題型,夯實基礎。本書包含中醫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的各類題型及易考考點,覆蓋全麵,題後附有詳細解析,講解透徹,有助於考生強化記憶,提高答題技巧及靈活應考的能力。部分
  中醫基礎
  章中醫基礎理論
  單元中醫學理論體係的主要特點
  一、A1型題
  1.我國現存zui早的醫學專著是
  A.《五十二病方》
  B.《神農本草經》
  C.《黃帝內經》
  D.《中藏經》
  E.《傷寒論》
  2.中醫理論體係的主要特點是
  A.急則治標、緩則治本
  B.辨病與辨證相結閤
  C.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
  D.異病同治和同病異治
  E.以上都不是
  3.中醫學“證”的概念是
  A.疾病的癥狀和體徵
  B.疾病病理變化的總過程
  C.疾病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
  D.患者主觀的異常感覺
  E.患者的某些病態變化
  4.“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根本依據在於
  A.辨證論治
  B.對癥治療
  C.辨病治療
  D.因人而異
  E.因病而異
  5.中醫認識和治療疾病的主要依據是
  A.病種
  B.病名
  C.癥狀
  D.體徵
  E.證候
  6.適用於“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的治法是
  A.實寒證
  B.實熱證
  C.虛寒證
  D.虛熱證
  E.陰陽兩虛證
  二、B1型題
  (7~8題共用備選答案)
  A.整體觀念
  B.望聞問切
  C.四診閤參
  D.同病異治
  E.三因論治
  7.中醫學的基本特點有
  8.同一患者在疾病發展不同階段應用的治療原則是
  第二單元精氣學說
  A1型題
  1.中醫精氣神學說中“神”的含義是指
  A.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
  B.人的精神意識
  C.人體生命的基本物質
  D.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
  E.以上都不是
  2.中醫精氣神學說的“精”是指
  A.先天之精
  B.水榖之精
  C.脾胃之精
  D.腎中所藏之精
  E.以上都不是
  3.形神關係的確切錶述是
  A.精能生神
  B.神附於形
  C.神為形主
  D.形為神宅
  E.形與神俱
  第三單元陰陽學說
  A1型題
  1.陰陽學說較準確的說法是
  A.中醫的經典理論
  B.我國古代的一種哲學思想
  C.對立統一的世界觀
  D.唯物論
  E.我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
  2.區彆事物陰陽屬性的“徵兆”是
  A.日與月
  B.天與地
  C.水與火
  D.升與降
  E.左與右
  3.適閤治療陽偏衰的治法是
  A.陰病治陽
  B.陽病治陰
  C.陰病治陰
  D.陽病治陽
  E.陰中求陽
  4.《內經》:“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是說明陰陽之間的
  A.相互轉化
  B.相生相剋
  C.相互對立
  D.互根互用
  E.消長平衡
  5.“寒極生熱,熱極生寒”指的是
  A.陰陽對立製約
  B.陰陽互根互用
  C.陰陽協調平衡
  D.陰陽相互轉化
  E.陰陽互為消長
  6.以下哪種情況zui易說明陰消陽長的相互轉化
  A.一種能量轉變成另一種能量
  B.水變成冰
  C.內轉變為外
  D.雲轉為雨
  E.物質轉化為精神
  7.根據“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的法則,治宜
  A.熱者寒之
  B.寒者熱之
  C.壯水製火
  D.益火消陰
  E.以上都不是
  8.陰陽交感是指
  A.陰陽二氣的運動
  B.陰陽二氣的和諧狀態
  C.陰陽二氣相互對立的狀態
  D.陰陽二氣相互感應
  E.陰陽二氣在運動中相互感應而交閤的過程
  9.“春夏養陽,鞦鼕養陰”旨在強調
  A.春夏重在保養陽氣
  B.鞦鼕重在保養陰氣
  C.保養陽氣的重要性
  D.保養陰氣的重要性
  E.調養四時陰陽的重要性
  10.“孤陰不生,獨陽不長”是由於陰陽之間哪種關係失常
  A.互根互用
  B.消長平衡
  C.陰陽交感
  D.對立製約
  E.相互轉化
  11.脾的陰陽屬性是
  A.陰中之陰
  B.陰中之陽
  C.陰中之至陰
  D.陽中之陰
  E.陽中之陽
  第四單元五行學說
  A1型題
  1.五行學說認為病情較重的色脈關係是
  A.色與脈的五行屬性相符
  B.色與脈的五行屬性相生
  C.客色勝主色
  D.色與脈的五行屬性相剋
  E.以上都不是
  2.主要體現按五行學說確立抑強扶弱兼用治則的治法是
  A.抑木扶土法
  B.佐金平木法
  C.培土製水法
  D.瀉南補北法
  E.以上都不是
  3.“見肝之病,知肝傳脾”從五行學說的角度應理解為
  A.木乘土
  B.木剋土
  C.土侮木
  D.子病及母
  E.母病及子
  4.五行相剋關係中,金的“所勝”是
  A.土
  B.金
  C.水
  D.木
  E.火
  5.根據五行的生剋乘侮規律,以下說法的是
  A.心火不足,腎水可乘之
  B.木火刑金
  C.肝木乘土
  D.心火過亢,可以反侮肺金
  E.歲土太過,雨濕流行,腎水受邪
  6.五行製化的含義是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剋
  C.相生相剋
  D.相乘相侮
  E.乘侮製化
  7.按五行生剋規律,五味入五髒,多食苦則傷
  A.心
  B.肺
  C.肝
  D.脾
  E.腎
  8.金氣不足,反為木氣所衰,屬於
  A.己所不勝,侮而乘之
  B.己之所勝,輕而侮之
  C.製己所勝
  D.侮所不勝
  E.以上都不是
  9.“木火刑金”是指
  A.肝火灼傷肺金
  B.心火灼傷肺金
  C.心肝火旺傷肺
  D.肺陰虛,心火旺
  E.肝陰虛,心火旺
  10.根據五行的生剋乘侮規律,若土氣不足,則
  A.木乘土,金侮土
  B.木乘土,水侮土
  C.木侮土,水乘土
  D.土乘木,水侮土
  E.土乘水,木侮木
  11.瀉南補北法適用於
  A.腎陰虛而相火妄動
  B.心陰虛而心陽亢
  C.腎陰虛而心火旺
  D.腎陰虛而肝陽亢
  E.腎陽虛而心火旺
  12.根據五行的生剋乘侮規律製定的治療法則以下方法不妥的是
  A.培土生金
  B.培土製水
  C.瀉心火以降肝火
  D.補金以生水
  E.益火製土
  13.肝火犯肺,屬於
  A.火侮金
  B.木侮金
  C.火剋金
  D.火乘金
  E.金乘木
  14.屬於“實則瀉其子”治則的治療是
  A.肝火旺瀉心火
  B.肝火旺瀉膽火
  C.肝火旺瀉脾
  D.肝火旺瀉肺
  E.肺熱旺瀉大腸
  第五單元藏象學說
  A1型題
  1.藏象學說的主要特點是
  A.以腦為中心的整體觀
  B.以經絡為中心的整體觀
  C.以六腑為中心的整體觀
  D.以五髒為中心的整體觀
  E.以精氣神為中心的整體觀
  2.藏象學說主要是研究
  A.髒腑的生理特性
  B.髒腑的病理特性
  C.髒腑的組織結構
  D.髒腑的功能關係
  E.髒腑的生理、病理及其相互關係
  3.下列哪一項不屬於五髒具有的共同特點
  A.實而不能滿
  B.藏精氣而不瀉
  C.可行氣於腑
  D.實體性器官
  E.病則多虛證
  4.六腑具有的共同特點是
  A.藏精氣而不瀉,實而不能滿
  B.傳化物而不藏,實而不能滿
  C.傳化物而不藏,滿而不能實
  D.藏精氣而不瀉,滿而不能實
  E.為實體性器官,病則多虛證
  5.“心為五髒六腑之大主”,是因為
  A.心主血脈
  B.心主神誌
  C.心脈相連
  D.心為陽髒
  E.心腎相交
  6.五髒共同的生理特點是
  A.傳化水榖
  B.傳化水液
  C.儲藏精氣
  D.傳導糟粕
  E.排泄水液
  第六單元五髒
  一、A1型題
  1.肺的陰陽屬性是
  A.陽中之陽
  B.陽中之陰
  C.陰中之陽
  D.陰中之陰
  E.以上均不是
  2.肝主疏泄的功能,zui主要是關係著
  A.情誌活動
  B.調暢氣機
  C.運行血液
  D.消化功能
  E.疏通水道
  3.“命門之火”是指
  A.肺陽
  B.心陽
  C.肝陽
  D.腎陽
  E.脾陽
  4.對全身各髒腑起著溫煦生化作用的主要是
  A.衛陽
  B.肺氣
  C.心陽
  D.胃氣
  E.腎陽
  5.心與肺的關係主要錶現在
  A.氣血互用方麵
  B.氣機升降方麵
  C.血液運行方麵
  D.精神互養方麵
  E.以上都不是
  6.以下哪種說法是的
  A.肺者,氣之本
  B.心者,五髒之本
  C.肝者,罷極之本
  D.脾者,倉廩之本
  E.腎者,封藏之本
  7.癥見惡寒、發熱、鼻塞、咳嗽、氣喘、脈浮,其證屬
  A.肺氣失宣
  B.肺氣虛弱
  C.脾虛及肺
  D.肺腎兩虛
  E.腎氣不足
  8.下列哪一項不是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A.主統血
  B.主藏血
  C.主升清
  D.主運化水榖
  E.主運化水液
  9.心和肝的關係主要體現在
  A.血液生成和精神情誌活動
  B.血液運行和精神情誌活動
  C.血液運行和氣機調暢
  D.血液生成和氣機調暢
  E.精血的相互滋生、轉化
  10.脾和腎的關係主要體現在
  A.先天和後天的相互資生、促進
  B.先天和後天的相互轉化、製約
  C.水液的代謝和氣血的生成
  D.氣血的生成和津液的輸布
  E.水液的代謝和呼吸運動
  11.肺和脾的關係主要體現在
  A.血的生成和津液的輸布代謝
  B.氣的生成和津液的輸布代謝
  C.氣血的生成和津液的輸布
  D.氣血的運行和氣機的調暢
  E.水液的代謝和呼吸運動
  12.心和腎的關係主要體現在
  A.陰陽升降,相互既濟
  B.動靜結閤,互為陰陽
  C.精血互生,精神互用
  D.心火上炎,腎水潤下
  E.水升剋火,生中有剋
  13.“玄府”是指
  A.胞宮
  B.大腦
  C.肛門
  D.血脈
  E.汗孔
  14.脾主升清的確切含義是
  A.脾之陽氣主升
  B.脾以升為健
  C.脾氣散精,上歸於肺
  D.升已而降,若霧露之溉
  E.脾運化水液,轉輸周身
  15.肝和腎的關係主要體現在
  A.血液運行和精神情誌活動
  B.水液的代謝和氣機調暢
  C.精血的相互滋生、約製
  D.精血的相互滋生、轉化
  E.水液的代謝和呼吸運動
  16.五體在五髒,下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心在體為脈
  B.肺在體為毛
  C.脾在體為肌肉
  D.肝在體為筋
  E.腎在體為骨
  17.五髒主五液,則涎為
  A.心之液
  B.肺之液
  C.脾之液
  D.肝之液
  E.腎之液
  18.髒與髒之間主要錶現為氣血互助關係的是
  A.肺與腎
  B.腎與肝
  C.脾與腎
  D.肺與脾
  E.心與肺
  二、B1型題
  (19~23題共用備選答案)
  A.小腸
  B.大腸
  C.膀胱
  D.膽
  E.胃
  19.與肝互為錶裏的是
  20.與心互為錶裏的是
  21.與脾互為錶裏的是
  22.與肺互為錶裏的是
  23.與腎互為錶裏的是
  (24~26題共用備選答案)
  A.肝
  B.心
  C.脾
  D.肺
  E.腎
  24.“後天之本”指的是
  25.“先天之本”指的是
  26.“氣之主”為
  第七單元六腑
  A1型題
  1.六腑“以降為順,以通為用”的理論基礎是
  A.六腑的形體特點是空腔器官
  B.六腑都是飲食物的受盛器官
  C.六腑都不是儲藏精氣的器官
  D.六腑的共同作用形成二便
  E.六腑既是受盛水榖又是傳化糟粕的器官
  2.六腑生理功能共同的特點是
  A.傳化水液
  B.傳導糟粕
  C.傳化水榖
  D.泌彆清濁
  E.排泄水液
  3.“決瀆之官”是指
  A.小腸
  B.大腸
  C.三焦
  D.膽
  E.膀胱
  4.主持諸氣,總司人體氣化的內髒是
  A.腦
  B.肺
  C.三焦
  D.脾
  E.腎
  5.胃的特性之一是
  A.喜潤惡燥主升
  B.喜燥惡濕主升
  C.喜燥惡濕主降
  D.喜潤惡燥主降
  E.以上都不是
  6.癥見腹部冷痛,下利清榖,五更泄瀉,水腫者,常為
  A.肺胃兩虛
  B.脾胃同病
  C.肝脾不和
  D.脾腎俱病
  E.腎、膀胱並病
  7.脾有升清的功能,其“升清”是指
  A.宗氣的上升與輸布
  B.水榖精微的上升與輸布
  C.營氣的上升與輸布
  D.衛氣的上升與輸布
  E.元氣的上升與輸布
  8.膽汁生成主要依靠的物質是
  A.肝之餘氣
  B.腎中精氣
  C.水榖之氣
  D.肺之宗氣
  E.心之營氣
  9.上焦的生理特點是
  A.主氣之升發
  B.喜潤惡燥
  C.通行元氣
  D.原氣之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