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希和傳 9787549587636

伯希和傳 978754958763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著者:(法) 菲利普·弗朗德蘭,譯者:一梧 著
圖書標籤:
  • 傳記
  • 曆史
  • 人物
  • 伯希和
  • 傳記文學
  • 文化
  • 名人
  • 俄國
  • 曆史人物
  • 迴憶錄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泰源博文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87636
商品编码:28521481522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伯希和傳

定價:48.00元

作者:著者: 菲利普·弗朗德蘭,譯者:一梧

齣版社: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4958763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漢學傢伯希和首部完整傳記——伯希和在國際漢學界有極高的聲望,幾乎成為一個神話式的人物,也因帶走敦煌藏經洞的大量寫捲、幡畫受到眾多批評。然而長久以來,他的完整生平並不為人所知,即使是他的學生和傢人,對他也沒有足夠深入的瞭解。法國作傢弗朗德蘭調查大量材料,為我們勾勒齣一個相對完整的伯希和。

披露陸軍上尉伯希和在西伯利亞的軍事生涯——伯希和有兩次軍旅生涯。1900年義和團運動期間作為誌願兵,保衛法國使館,抵禦義和團的進攻。在十月革命之後,他又作為陸軍上尉奉派到東西伯利亞與白俄軍隊聯係,為其籌措軍費,齣謀劃策,這段曆史此前一直隱沒不彰,極少有人瞭解,作者通過調查軍事檔案,披露瞭伯希和在這一時期的活動。

巴黎論戰,伯希和經受瞭輪番轟炸——伯希和將大批敦煌文獻帶迴巴黎,被迫捲入瞭一場論戰。他被視為殖民主義的代錶受左派作傢攻擊,學術水平遭到質疑,法蘭西學院內部也有人對他頗有微辭。他魯莽迴應,引來更多的爭議,甚至被告上法庭。

是享譽世界的學者,還是臭名昭著的強盜?伯希和留下的是一個復雜而模糊的背影——伯希和留給後人的是一連串的矛盾,人們對他的認識也趨於兩端,至今沒有確切的答案:是天纔學者還是無恥強盜,是軍人還是教授,是殖民主義的維護者還是的抗爭者,是學界警察還是學術軍閥,是賭徒還是政客……他身上匯集瞭眾多標簽,通過這部傳記,讀者可以更多瞭解他的人生經曆,進而去思考那些標簽和爭論的意義。

內容提要


伯希和(PaulPelliot, 1878—1945)被譽為漢學界的“祖師爺”,又因“劫掠”敦煌藏經洞文獻而被視為“絲綢之路上的外國魔鬼”。他到底是學者、旅行傢,還是強盜、軍人、政客、賭徒、特務和殖民者?

作者經過調查和訪談,勾勒齣伯希和的傳奇人生和復雜麵貌。在這部迄今*完整的傳記中,讀者不僅可以看到伯希和的學術態度,在中國西部地區備受爭議的探險活動,還能瞭解他更多傳奇經曆:早年奉命在越南皇宮清查寫捲和刻本,義和團運動期間錶現齣“騎士般的好鬥性格”,在巴黎與多位學者進行唇槍舌戰,十月革命後為西伯利亞的白俄軍隊籌措資金和武器,以及德國占領期間的抗爭。

目錄


作者介紹


菲利普·弗朗德蘭(Philippe Flandrin),法國作傢。曾在巴黎索邦大學學習,師從安德烈·馬爾羅,緻力於研究中亞曆史和藝術。曾擔任法國《十字架報》、《巴黎競賽畫報》、《費加羅報》和英國廣播公司(BBC)記者,著有《生死塞加拉——與讓-菲利普·勞爾的對話》(1992)、《偷盜者博物館》(1996)、《金字塔紀事》(2000)、《阿富汗——撒旦的珍寶》(2002)、《洗劫伊拉剋》(2004)、《亞曆山大大帝傳》(2005),小說《艾妮格瑪》(2006)、《羅剋珊娜》(2008),電影劇本《畢加索》、《吳哥》、《埃及》等。

文摘


序言



《絲綢之路的拓荒者:沙畹與塞上風雲錄》 一捲關於二十世紀初中國邊疆探險、考古發現與民族交融的恢弘史詩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位特定人物的生平敘事,而是以二十世紀初中國西部廣袤而神秘的地域——新疆、甘肅乃至更遠的中亞腹地——為核心舞颱,勾勒齣那個風雲變幻、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黃金時代。它是一部關於地理探險、曆史重構與文化失落的深刻記錄,旨在還原那個時代中國邊疆知識分子和外國探險傢們,在沙塵與冰雪中追尋失落文明足跡的艱辛曆程。 第一部分:迷霧中的新疆——探險的序麯 故事始於清末民初的劇烈動蕩,當帝國的光芒逐漸黯淡,廣袤的西域成為各方勢力角逐的焦點。本書將深入描繪當時新疆地區的社會生態:維吾爾族等各民族的傳統生活方式、新舊政權的更迭帶來的不安,以及嚴酷的自然環境對生命構成的挑戰。 我們將追隨一批熱衷於地理測繪與古跡考察的先行者。他們或受命於新生的中華民國政府,肩負著“經略邊疆,重塑疆域認知”的使命;或以學者的身份,懷揣著對玄奘取經之路、漢唐盛世遺跡的無限嚮往,深入塔剋拉瑪乾沙漠的邊緣。 重點描摹的場景包括:對樓蘭古城廢墟的重新定位與初步勘探。在缺乏現代工具的條件下,探險隊如何利用天文、羅盤和對沙漠經驗的依賴,在流沙中辨認齣那些被時間掩埋的漢代烽燧的殘垣斷壁。書中詳細記載瞭他們如何剋服水源匱乏、沙暴突襲、以及與當地部落的復雜周鏇,將這些遙遠而模糊的地理坐標,重新標注在現代地圖之上。 第二部分:河西走廊的考古熱潮與學術交鋒 隨著西域的初步揭示,目光轉嚮河西走廊——這條自古以來就是中原與西域連接的生命綫。敦煌,作為佛教藝術和文獻的寶庫,其重要性在此時期被國內外學者共同認識。 本書將細膩地刻畫二十世紀初敦煌莫高窟的“發現”與“保護”之間的矛盾。一方麵,本土的官員和學者(如時任地方教育官員)正試圖梳理和保護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産;另一方麵,來自歐洲和日本的探險傢和漢學傢,利用不平等的條約和政治影響力,對洞窟內的珍貴壁畫和寫本進行瞭大量的收購和轉移。 我們不會簡單地對“掠奪”進行道德批判,而是深入探討當時曆史背景下,知識的獲取方式與文化歸屬權的復雜性。書中將引用大量珍貴的、關於早期洞窟編號、壁畫臨摹記錄的原始資料(如一些不為人知的信件和日記片段),展現那個時代中國學者在文物保護方麵的努力與睏境。重點闡述他們如何艱難地學習西方考古學方法,嘗試建立科學的分類體係,以對抗外部勢力的覬覦。 此外,本書還詳述瞭對嘉峪關外冶金遺址、以及玉門關周邊漢代簡牘散佚地的考察。這些考察不僅是地理上的跋涉,更是對漢唐帝國邊防體係的深度解構。 第三部分:科學測繪與民族誌的記錄 與純粹的文物發掘不同,本書的另一重要支綫是關於邊疆地理測繪與民族誌記錄的工作。這批學者和官員深知,“認識”是“治理”的前提。 他們帶著早期的照相機和三角測量設備,試圖係統性地繪製齣那些在傳統中國地圖上模糊不清的邊境地帶。書中會詳細描述他們如何在高海拔地區進行三角點架設、如何利用有限的三角函數知識來推算山脈的走嚮。這些精確的地理數據,是構建現代中國版圖的基石。 同時,在與沿途的哈薩剋族、柯爾剋孜族、裕固族等少數民族的接觸中,學者們也進行瞭早期的、帶有觀察者視角的民族誌記錄。這些記錄,雖然帶有那個時代的局限性,卻為後世研究這些民族的服飾、婚俗、宗教信仰和遊牧經濟模式,提供瞭第一手的珍貴資料。我們會特彆關注他們對“薩滿教遺風”在佛教融閤背景下的觀察記錄。 第四部分:曆史的沉澱與反思 隨著軍閥混戰的加劇和國際局勢的動蕩,許多早期的探險成果被擱置,部分重要的考古發現也因為戰亂而再次隱匿於曆史的塵埃之中。本書的最後部分,著眼於這些早期工作對後世的影響。 它探討瞭:這些早期探險傢的發現,是如何悄無聲息地影響瞭二十世紀中葉中國對自身曆史疆域的認同?他們留下的那些手繪地圖、模糊照片和零散筆記,是如何成為後來的考古學傢重新開啓研究大門的鑰匙? 《絲綢之路的拓荒者》是一部充滿泥土氣和學術激情的作品。它不提供一個宏大的結論,而是呈現一個充滿細節、充滿張力、充滿犧牲的時代側影——那個中國知識分子在國傢危難之際,以血肉之軀,丈量和記錄自己古老疆域的偉大徵程。通過閱讀這本書,讀者將穿越百年的風沙,親身感受那些先行者們,在冰冷岩石和滾燙黃沙中,為後人守護曆史記憶的莊嚴時刻。

用户评价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經曆瞭一場穿越時空的旅行。作者的文筆非常細膩,將那些早已遠去的曆史場景描繪得栩栩如生,仿佛就發生在眼前。我被深深地吸引住瞭,沉浸在故事的情節中,完全忘記瞭時間。我看到瞭一個鮮活的人物,他有著普通人的喜怒哀樂,也有著非凡的勇氣和智慧。他的故事,不僅僅是個人的經曆,更是那個時代的縮影。這本書讓我對曆史有瞭更深的理解,也讓我對人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我看到瞭堅持與放棄,看到瞭夢想與現實的碰撞,也看到瞭在逆境中永不言敗的精神。這是一種非常寶貴的財富,它能點亮我前行的道路,給我力量。

评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是難以言喻的。我一直對那些敢於挑戰常規、打破陳規的人物心懷敬意,而伯希和無疑就是這樣一位傳奇人物。作者用一種非常客觀但又不失感染力的方式,嚮我們展現瞭他波瀾壯闊的一生。我驚嘆於他遠大的抱負,欽佩他堅韌不拔的毅力,更感動於他在艱難睏苦中從未放棄的信念。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偉大並非一蹴而就,而是源於無數次的努力、思考和堅持。它不僅僅是一本傳記,更是一本關於成長、關於夢想、關於如何在曆史的舞颱上留下自己印記的勵誌讀物。我從中汲取瞭力量,也反思瞭自己的人生。

评分

我不得不說,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作者沒有采用傳統的流水賬式的記錄,而是巧妙地將曆史事件與人物情感融為一體,使得整個故事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文學的感染力。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親身感受著曆史的脈搏。伯希和的形象在我的腦海中變得越來越立體,他的笑容,他的憂愁,他的決心,都清晰可見。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鮮活的個體,如何在時代的大背景下,書寫屬於自己的篇章。它引發瞭我對曆史的濃厚興趣,也讓我對那些默默付齣、推動曆史前進的人們充滿瞭敬意。這是一種全新的閱讀體驗,讓我受益匪淺。

评分

這本書我早就想讀瞭,一直被它的名字吸引著。伯希和,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神秘感和曆史的厚重感。我對那些在曆史長河中留下深刻印記的人物總是充滿瞭好奇,他們如何看待世界,如何做齣選擇,又如何在時代洪流中留下自己的足跡。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個窺探這樣一位人物的絕佳機會。我期待著能在這個故事裏,跟隨作者的筆觸,去感受那個時代的氣息,去理解伯希和這個人,他的思想,他的經曆,以及他所處的那個復雜而充滿挑戰的世界。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收獲知識,更能引發思考,甚至能觸動心靈深處的某個角落。我尤其好奇的是,作者將如何呈現伯希和的內心世界,是波瀾壯闊的史詩,還是娓娓道來的故事?我會細細品讀,去發現隱藏在文字背後的力量。

评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啓發是多方麵的。我被伯希和身上那種不畏艱險、勇於探索的精神深深打動。在那個信息閉塞、交通不便的年代,他能夠憑藉著過人的纔智和堅定的信念,去追求自己的理想,這本身就是一件瞭不起的事情。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勇氣”的含義,它不僅僅是匹夫之勇,更是智慧的支撐和內心的堅持。同時,我也從這本書中看到瞭曆史的復雜性和多麵性,沒有絕對的好與壞,隻有不同立場和選擇所帶來的不同結果。這種辯證的思維方式,讓我對世界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這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的書,每次都能從中獲得新的感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