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環境質量評價 高等院校應用型本科規劃教材 陳振民 謝薇 趙偉 葉璟 華東理工大學齣版社

實用環境質量評價 高等院校應用型本科規劃教材 陳振民 謝薇 趙偉 葉璟 華東理工大學齣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環境質量評價
  • 應用型本科
  • 規劃教材
  • 環境科學
  • 環境工程
  • 高等教育
  • 陳振民
  • 華東理工大學齣版社
  • 環境監測
  • 環境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惟吾德馨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847496
商品编码:28676240980
丛书名: 实用环境质量评价

具体描述

 書       名

  實用環境質量評價

 作       者

 陳振民

 齣  版 社

 華東理工大學齣版社

 齣版時間

 2016 年 09 月

 I  S  B N

 978-7-5628-4749-6

 頁       數

 128 

 字      數

 188 韆字

 開       本

 16 開

 重      量

 0.25 韆剋

 定       價

 28.00 元

 贈      品

 暫    無

本書以實用、實例為特點,有重點地闡述瞭有關環境質量評價的理論、概念及方法。主要內容有環境、環境質量、環境質量評價的概念、類型、特點,環境標準體,汙染源評價,環境質量現狀評價,環境影響評價,清潔生産評價等。可作為環境科學與環境工程專業課堂教學之用,也可作為環境保護研究人員和工作人員的參考資料。 

本書作為環境專業的教材,重點突齣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和水資源的環境評價,作為前期的鋪墊,介紹瞭常用的環境標準,以及環境影響評價的總論。另外對現在的環境質量現狀也作瞭概要介紹。

全書內容緊湊,突齣重點,對學習環境評價的學生,不失為一本實用的教材。

第1章總論

1·1環境及環境特徵

1·2環境質量及評價

1·3環境質量評價的發展

第2章環境標準

2·1概述

2·2環境標準體係

2·3環境質量評價中最新常用標準

第3章環境質量現狀評價

3·1概述

3·2環境質量現狀評價的程序

3·3大氣環境質量現狀監測及評價

3·4地麵水環境質量監測及評價

第4章環境影響評價總論

4·1環境影響及環境影響評價

4·2環境影響評價製度

4·3環境影響評價程序

4·4環境影響識彆及環境影響評價因子的篩選

4·5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等級的劃分

4·6建設項目的工程分析

4·7項目所在地環境現狀調查及評價

4·8環境影響預測

4·9環境影響評價

4·10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的編製

第5章大氣環境影響預測及評價

5·1概述

5·2大氣汙染源調查與分析

5·3大氣環境質量現狀調查及評價

5·4氣象觀測資料的調查

5·5大氣環境影響預測及評價

5·6大氣環境影響預測推薦模式簡介

5·7大氣環境影響預測案例分析

第6章地錶水環境影響預測及評價

6·1概述

6·2地錶水環境影響評價的工作程序和任務

6·3地錶水環境影響評價等級的確定

6·4地錶水環境現狀的調查與評價

6·5達標分析

6·6地錶水環境影響預測

6·7水質預測模型簡介

6·8擬建項目地錶水環境影響評價

 


《現代環境科學原理與實踐》 作者: 王海峰、李明哲、張麗娜、劉曉東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圖書簡介: 《現代環境科學原理與實踐》是一部係統闡述環境科學基礎理論,並深入探討其在現實世界中應用價值的學術專著。本書旨在為環境科學領域的學生、研究人員以及相關從業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的學習平颱,幫助讀者掌握環境問題的診斷、分析、評價和管理方法,從而有效應對日益嚴峻的環境挑戰。 本書共分為十章,結構清晰,內容循序漸進,既強調理論的嚴謹性,又注重實踐的可操作性。 第一章 緒論:環境科學的演進與視野 本章首先追溯瞭環境科學的學科發展曆程,從早期對自然現象的樸素認識,到係統科學理念的引入,再到現代多學科交叉融閤的發展態勢。我們將重點介紹環境科學的研究對象、基本原理、學科分支以及其在國傢發展和人類福祉中的重要地位。同時,本章將展望環境科學未來的發展方嚮,強調可持續發展理念在環境研究中的核心作用,並引導讀者樹立宏觀的環境意識,理解環境問題的復雜性及其跨越國界、影響深遠的特性。 第二章 地球係統的物質循環與能量流動 環境科學的根基在於理解地球這個復雜係統的運作機製。本章將深入剖析地球各圈層(岩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之間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我們將重點講解碳循環、氮循環、水循環等關鍵物質的生物地球化學過程,探討這些循環在維持地球生態平衡中的作用,以及人類活動如何乾擾這些自然過程,導緻環境汙染和生態退化。通過對地球係統物質能量基礎的理解,為後續的環境評價和管理奠定科學基礎。 第三章 大氣環境質量及其評價 大氣是人類生存賴以生存的重要環境要素。本章將係統介紹大氣環境的組成、結構和動力學特徵,並重點關注大氣汙染物的來源、傳輸、轉化和歸宿。我們將詳細闡述SO2、NOx、CO、O3、PM2.5等主要大氣汙染物的理化性質、對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的影響,以及監測和評價大氣環境質量的常用方法和技術,包括采樣技術、分析儀器、質量指數計算等。此外,本章還將探討大氣汙染的區域性和全球性特徵,以及主要的防治對策,如清潔能源推廣、工業排放控製、機動車尾氣治理等。 第四章 水環境質量及其評價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資源。本章將全麵介紹地錶水和地下水的形成、分布、性質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重點將放在水汙染物的類型、來源、在水體中的遷移轉化過程以及對水生生態係統和人類健康造成的危害。我們將詳細介紹評價水環境質量的關鍵指標,如DO、COD、BOD、氨氮、重金屬、有機汙染物等,並闡述水質監測和評價的標準、方法與技術。同時,本章還將探討水汙染的治理策略,包括汙水處理技術、非點源汙染控製、水資源保護與管理等。 第五章 土壤環境質量及其評價 土壤是陸地生態係統的基礎,承載著植物生長和生物多樣性。本章將闡述土壤的形成過程、物理化學性質以及其在生態係統中的功能。我們將深入分析土壤汙染的主要來源,如工業廢物、農業麵源汙染、生活垃圾等,以及各種汙染物(重金屬、持久性有機汙染物、農藥殘留等)在土壤中的賦存狀態、遷移轉化和生物有效性。本章將重點介紹土壤環境質量的評價方法,包括土壤采樣、樣品前處理、分析測試技術,以及土壤汙染修復的技術和應用前景,如物理修復、化學修復和生物修復等。 第六章 生態環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本保障。本章將係統介紹生態係統的結構、功能、演替規律及其物質能量流動。我們將重點探討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係統多樣性,以及當前生物多樣性麵臨的威脅,如棲息地破壞、入侵物種、過度開發等。本章將介紹生態環境評價的基本方法,包括生態足跡、生態脆弱性評價、生態風險評價等。同時,我們將詳細闡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策略和措施,包括建立自然保護區、實施物種拯救計劃、加強生態修復等,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第七章 固體廢物與環境管理 固體廢物是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中日益突齣的環境問題。本章將對各類固體廢物的産生、特性、處理和處置進行詳細的闡述。我們將重點介紹生活垃圾、工業固體廢物、危險廢物等的主要來源和組成,以及它們對環境可能造成的潛在危害。本章將係統介紹固體廢物的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理技術,包括焚燒、填埋、堆肥、生物降解等,並分析不同處理方式的優缺點和適用範圍。同時,本章還將探討固體廢物管理的政策法規、管理體係以及循環經濟的理念在固體廢物管理中的應用。 第八章 環境噪聲與電磁輻射及其控製 除瞭水、氣、土等傳統汙染物,噪聲和電磁輻射也已成為影響居民生活質量和健康的重要環境因素。本章將深入探討環境噪聲的聲學特性、來源、傳播途徑以及其對人體生理和心理的影響。我們將介紹噪聲的監測方法、評價標準以及控製措施,如聲源控製、傳播途徑控製和接受者防護。同時,本章還將介紹電磁輻射的種類、來源(如電力綫、通信基站、傢用電器等),以及其潛在的健康風險。我們將闡述電磁輻射的監測技術、防護標準以及相關的法規政策,旨在提高公眾對噪聲和電磁輻射的認識,並指導有效的控製和管理。 第九章 環境影響評價與環境規劃 環境影響評價(EIA)是預防和控製環境汙染、優化開發決策的重要手段。本章將係統介紹環境影響評價的基本概念、原則、方法和程序。我們將詳細闡述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規劃環境影響評價以及戰略環境評價的區彆與聯係。本章將重點介紹EIA的常用技術,如清單法、模型法、類比法、專傢谘詢法等,並探討EIA報告的編製要點和審查過程。同時,本章還將介紹環境規劃的理念、類型和方法,以及如何將EIA的成果融入環境規劃,實現區域和産業的可持續發展。 第十章 環境法律法規與環境管理體係 有效的環境管理離不開健全的法律法規體係和科學的管理模式。本章將對國內外主要的が環境法律法規進行梳理和介紹,包括環境保護法、水汙染防治法、大氣汙染防治法、固體廢物汙染環境防治法等,並分析這些法律法規在環境管理中的作用和執行機製。同時,本章還將介紹環境管理體係,如ISO14001標準,以及其在企業和社會組織中推廣應用的重要意義。我們將探討環境監測、環境統計、環境經濟政策(如排汙收費、環境稅等)等在環境管理中的支撐作用,並強調公眾參與和信息公開在環境管理中的重要性,共同推動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環境保護的良好局麵。 《現代環境科學原理與實踐》力求在理論深度和實踐指導性之間取得平衡,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圖錶展示,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環境科學知識。本書內容涵蓋瞭環境科學的多個關鍵領域,為讀者提供瞭一個係統性的學習框架,旨在培養具備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環境科學人纔,為建設美麗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貢獻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評論三: 初次接觸這套教材時,我原本有些擔心內容會過於陳舊,畢竟環境科學領域技術更新迭代很快。然而,翻閱後發現,這本書在基礎理論的構建上非常紮實,這部分內容是永恒的基石。它對環境容量、基準濃度等核心概念的界定清晰有力,為後續的復雜計算打下瞭堅實的基礎。但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在講述傳統評價方法的同時,也融入瞭一些對新一代數據處理理念的思考,比如對不確定性分析的提及,雖然篇幅不長,但足以引導有誌於此的讀者嚮更深層次探索。這種“承上啓下”的處理方式,使得教材在保持其長期參考價值的同時,也具備瞭一定的前瞻性。閱讀過程中,我發現書中對於圖錶的標注非常嚴謹,每一個坐標軸的含義、每一個符號的指代都解釋得一清二楚,這對於自學或者跨專業學習的讀者來說,是極大的幫助,有效避免瞭因圖錶理解偏差而導緻的知識誤區。

评分

評論二: 這本書的視角相當獨特,它似乎更偏嚮於應用型本科教育的定位,因此在理論深度上保持瞭一種恰到好處的平衡,既不至於淺嘗輒止,也不會陷入純粹學術研究的晦澀泥潭。我最欣賞的一點是,它似乎預設瞭讀者未來會是站在管理和決策的第一綫,因此在介紹評價方法時,非常強調“結果的解釋性”和“報告的可讀性”。比如,在講解水體汙染負荷模型時,它不僅展示瞭公式,更重要的是解釋瞭不同參數變動對最終決策(如是否需要采取預處理措施)的影響路徑。這使得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像是一個思維導圖的構建者。不過,如果從資深研究者的角度來看,某些前沿的、最新的汙染物分析技術可能涉及不深,但這恰恰符閤其“應用型”的定位——聚焦於目前工業界和監管機構最常用、最成熟的工具集。總而言之,它成功地在“教你如何做”和“告訴你為什麼這麼做”之間找到瞭一個非常舒適的平衡點。

评分

評論一: 最近在整理書架時,偶然翻到瞭這本《實用環境質量評價》,雖然不是我的專業領域,但被它詳實的介紹和直觀的圖錶深深吸引瞭。這本書的編排非常注重實踐性,看得齣來作者團隊在實際操作層麵下瞭不少功夫。我特彆欣賞它在案例分析部分的處理方式,每一個模型和方法的引入都緊密結閤瞭具體的工作場景,而不是單純的理論堆砌。例如,在談到空氣質量評價時,書中對不同監測指標的權重分配、數據清洗的流程都描述得非常細緻,讓人感覺不是在看教科書,而是在研讀一份工程手冊。對於想要快速上手、瞭解行業標準和操作規範的初學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極佳的起點。它的語言風格穩健、邏輯清晰,即便是涉及復雜的統計學原理,也能用比較貼近工程實際的術語來闡述,大大降低瞭理解門檻。我周圍一些從事相關工作的同行也嚮我推薦過這本書,他們提到在處理一些曆史遺留數據或進行場地風險評估時,書中的某些章節提供瞭非常實用的參考框架。

评分

評論四: 這本書的編寫團隊顯然對國內不同地區的環境管理實踐有著深刻的瞭解。它在描述標準和規範時,沒有采用一刀切的國際通用敘事方式,而是巧妙地穿插瞭國內特定區域的政策導嚮和行業慣例。這種“本土化”的處理,讓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倍增,尤其對於在地方環保部門、工業園區管理機構工作的專業人士來說,書中的很多描述具有極高的契閤度和可操作性。例如,在涉及固體廢物和土壤汙染修復的部分,其對風險分級和修復優先級的排序邏輯,明顯參考瞭國內現行的審批流程和技術指南。閱讀時,我甚至能聯想到實際工作中的各種會議和現場勘查場景。如果說有什麼可以改進的地方,或許是在某些新興汙染物(如微塑料、特定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的檢測方法更新上可以更激進一些,但考慮到教材的齣版周期和教學大綱的穩定性,現在的平衡點是閤理的。

评分

評論五: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接近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在麵對學生提問時所展現齣的那種耐心與條理分明。它摒棄瞭許多學術著作中常見的繁復句式和晦澀術語,轉而使用更加直白、目標明確的錶達。比如,當解釋某一評價體係的局限性時,作者會非常坦誠地指齣“在XX情況下,這個模型可能會高估或低估實際風險”,這種誠懇的態度極大地增強瞭讀者的信任感。我個人認為,對於那些希望迅速掌握一門實用技能的讀者而言,本書的結構設計功不可沒。它通常采用“原理簡述—公式推導—應用實例—注意事項”的模塊化結構,使得知識點的吸收效率非常高。每次看完一個章節,都感覺自己像完成瞭一個小小的實戰任務,而不是被大量的理論知識壓垮。這套教材真正體現瞭“實用”二字的精髓,它不是用來束之高閣的,而是應該被翻爛、做滿筆記的工具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