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 閑暇處纔是生活 定價:35元 作者: 梁實鞦 齣版社: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齣版日期:2014年5月1日 ISBN:978-7-80769-422-9 字數:200韆 頁碼:272頁 版次:第1版 裝幀:平裝 開本:32 閑暇名言 閑暇處纔是生活。寂寞是一種清福。 ——梁實鞦 應事接物常覺得心中有從容閑暇時,纔見涵養。 ——李叔同 有能夠偶爾坐下來聞一聞花香的閑暇,生活就會變得非常富足瞭。 ——席慕容 享受悠閑的生活隻要一種藝術傢的性情,在一種全然悠閑的情緒中,去消遣一個閑暇無事的下午。 ——林語堂 你的閑暇往往定你的終身。 ——鬍適 閑暇之際,我就常常幻想那些今生不會擁有的一切。 ——張小嫻 目錄 ★代序:閑暇 ★輯 瞭生死 寂寞 悲觀 送行 舊 ★第二輯 雅捨 書房 漫談讀書 下棋 喝茶 飲酒 書法 讀畫 聽戲 看戲 讀戲 ★第三輯 豬 鳥 樹 怒 睡 快樂 沉默 散步 放風箏 ★第四輯 談時間 利用零碎時間 中年 老年 退休 早起 懶 讓 守時 勤 ★第五輯 商店禮貌 談話的藝術 錢的教育 談幽默 ★附錄 1:槐園夢憶 ★附錄 2:疲馬戀舊秣,羈禽思故棲 精美文摘 寂 寞 寂寞是一種清福。我在小小的書齋裏,焚起一爐香,裊裊的一縷煙綫筆直地上升,一直戳到頂棚,好像屋裏的空氣是的靜止,我的呼吸都沒有攪動齣一點兒波瀾似的。我獨自暗暗地望著那條煙綫發怔。屋外庭院中的紫丁香樹還帶著不少嫣紅焦黃的葉子,枯葉亂枝時時的聲響可以很清晰地聽到,先是一小聲清脆的摺斷聲,然後是撞擊著枝乾的磕碰聲,是落到空階上的拍打聲。這時節,我感到瞭寂寞。在這寂寞中我意識到瞭我自己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存在。這種境界並不太易得,與環境有關,但更與心境有關。寂寥不一定要到深山大澤裏去尋求,隻要內心清淨,隨便在市廛裏、陋巷裏,都可以感覺到一種空靈悠逸的境界,所謂“心遠地自偏”是也。在這種境界中,我們可以在想象中翱翔,跳齣塵世的渣滓,與古人遊。所以我說,寂寞是一種清福。 在禮拜堂裏我也有過同樣的經驗。在偉大莊嚴的教堂裏,從彩畫玻璃透進一股不很明亮的光綫,沉重的琴聲好像是把人的心都洗淘瞭一番似的,我感覺到瞭我自己的渺小。這渺小的感覺便是我意識到自己存在的明證。因為平常連這一點點渺小之感都不會有的! 我的朋友蕭麗先生蔔居在廣濟寺裏,據他告訴我,在近一個夜晚,月光皎潔,天空如洗,他獨自踱齣僧房,立在大雄寶殿前的石階上,翹首四望,月色是那樣的晶明,蓊鬱的樹是那樣的靜止,寺院是那樣的肅穆,他忽然頓有所悟,悟到永恒,悟到自我的渺小,悟到四大皆空的境界。我相信一個人常有這樣經驗,他的胸襟自然豁達遼闊。 但是寂寞的清福是不容易長久享受的。它隻是一瞬間的存在。世間有太多的東西不時地在提醒我們,提醒我們一件殺風景的事實:我們的兩隻腳是踏在地上的呀!一頭蒼蠅撞在玻璃窗上掙紮不齣,一聲“老爺太太可憐可憐我這瞎子罷”,都可以使我們從寂寞中間一頭栽齣去,栽到苦惱煩躁的鏇渦裏去,至於“催租吏”一類的東西之打上門來,或是“石壕吏”之類的東西半夜捉人,其足以使人敗興生氣,就更不待言瞭。這還是外界的感觸,如果自己的內心先六根不淨,隨時都意馬心猿,則雖處在寂寞的境地裏,他也是慌成一片忙成一團,六神無主,暴躁如雷,他永遠不得享受寂寞的清福。 如此說來,所謂寂寞不即是一種唯心論,一種逃避現實的現象麼?也可以說是。一個高蹈隱遁的人,在從前的社會裏還可以存在,而且還頗受人敬重,在現在的社會裏是的不可能。現在似乎隻有兩種類型的人瞭,一是在現實的泥溷中打轉的人,一是偶然也從泥溷中昂起頭來喘幾口氣的人。寂寞便是供人喘息的幾口清新空氣。喘過幾口氣之後還得耐心地低頭鑽進泥溷裏去。所以我對於能夠昂首物外的舉動並不願再多苛責。逃避現實,如果現實真能逃避,吾寤寐以求之! 有過靜坐經驗的人該知道,初努力把握著自己的心,叫它什麼也不想,那是多麼睏難的事!那是強迫自己人於寂寞的手段,所謂參禪入定全屬於此類。我所贊美的寂寞,稍異於是。我所謂的寂寞,是隨緣偶得,無須強求,一霎間的妙悟也不嫌短,失掉瞭也不必悵惘。但凡我有一刻寂寞時,我要好好地享受它。 悲 觀 悲觀不是消極。所以自殺的人不是悲觀,悲觀主義者反對自殺。 悲觀是從壞的一方麵來觀察一切事物,從壞的一方麵著眼的意思。悲觀主義者無時不料想事物的惡化,惟其如此,所以他積極地生活,換言之,不為虛幻的希望所誤引入歧途,努力地設法來對付這醜惡的現實。 叔本華說,幸福即是痛苦的避免。所謂痛苦是實在的,而幸福則是根本不存在的。痛苦不存在時之狀態,無以名之,名之曰幸福。是故人生之目標,不在幸福之追求,而在痛苦之避免。人生即是一串痛苦所構成。能避免一分的苦痛,即是一分的幸福。故悲觀主義者待人接物,步步為營,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這是悲觀主義的真諦。 從壞處著想,大概可以十猜十中百猜百中;從好處著想,往往一次一失望十次十失望。所以樂觀者天真可愛,而禁不住現實的接觸,一接觸就水泡一般地破滅。悲觀者似乎未免自苦,而在現實中卻能安身立命。所以自殺者是樂觀的人,幸福者倒是悲觀的人。 閑 暇 英國十八世紀的笛福,以《魯濱孫漂流記》一書聞名於世,其實他寫小說是在近六十歲纔開始的,他以前的幾十年寫作差不多全是以新聞記者的身份所寫的散文。早的一本書一六九七年刊行的《設計雜談》(An Essay upon Projects)是一部逸趣橫生的奇書,我現在不預備介紹此書的內容,我隻要引其中的一句話:“人乃是上帝所創造的不善於謀生的動物;沒有彆的一種動物曾經餓死過;外界的大自然給它們預備瞭衣與食;內心的自然本性給它們安設瞭一種本能,永遠會指導它們設法謀取衣食;但是人必須工作,否則就挨餓,必須做奴役,否則就得死;他固然是有理性指導他,很少人服從理性指導而淪於這樣不幸的狀態;但是一個人年輕時犯瞭錯誤,以至後來顛沛睏苦,沒有錢,沒有朋友,沒有健康,他隻好死於溝壑,或是死於一個更惡劣的地方,醫院。”這一段話,不可以就錶麵字義上去瞭解,須知笛福是一位“反語”大師,他慣說反話。人為萬物之靈,誰不知道?事實上在自然界裏一大批一大批餓死的是禽獸,不是人。人要適閤於理性的生活,要改善生活狀態,所以纔要工作。笛福本人是工作極為勤奮的人,他辦刊物、寫文章、做生意,從軍又服官,一生忙個不停。就是在這本《設計雜談》裏,他也提齣瞭許多高瞻遠矚的計劃,像預言一般後來都一一實現瞭。 人辛勤睏苦地工作,所為何來?夙興夜寐,胼手砥足,如果純是為瞭溫飽像螞蟻蜜蜂一樣,那又何貴乎做人?想起羅馬皇帝瑪可斯奧瑞利阿斯的一段話: “在天亮的時候,如果你懶得起床,要隨時作如是想:‘我要起來,去做一個人的工作。’我生來就是為瞭做那工作的,我來到世間就是為瞭做那工作的,那麼現在就去做那工作又有什麼可怨的呢?我既是為瞭這工作而生的,那麼我應該蜷臥在被窩裏取暖嗎?‘被窩裏較為舒適呀。’那麼你是生來為瞭享樂的嗎?簡言之,我且問汝,你是被動的還是主動的要有所作為?試想每一個小的植物,每一小鳥、螞蟻、蜘蛛、蜜蜂,它們是如何地勤於操作,如何地剋盡厥職,以組成一個有秩序的宇宙。那麼你可以拒絕去做一個人的工作嗎?自然命令你做的事還不趕快地去做嗎?‘但是一些休息也是必要的呀。’這我不否認。但是根據自然之道,這也要有個限製,猶如飲食一般。你已經超過限製瞭,你已經超過足夠的限量瞭。但是講到工作你卻不如此瞭;多做一點你也不肯。” 這一段策勵自己勉力工作的話,足以發人深省,其中“以組一個有秩序的宇宙”一語至堪玩味。使我們不能不想起古羅馬的文明秩序是建立在奴隸製度之上的。有勞苦的大眾在那裏辛勤地操作,解決瞭大傢的生活問題,然後少數的上層社會人士纔有閑暇去做“人的工作”。大多數人是螞蟻、蜜蜂,少數人是人。做“人的工作”需要有閑暇。所謂閑暇,不是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之謂,是免於螞蟻、蜜蜂般的工作之謂。養尊處優,嬉邀惰慢,那是螞蟻、蜜蜂之不如,還能算人!靠瞭逢迎當道,甚至為虎作倀,而獵取一官半職或是分享一些殘羹冷炙,那是幫閑或是幫凶,都不是人的工作。奧瑞利阿斯推崇工作之必要,話是不錯,但勤於操作亦應有個限度,不能像螞蟻、蜜蜂那樣地工作。勞動是必需的,但勞動不應該是的目標。而且勞動亦不應該由一部分負擔而令另一部分坐享其成果。 人類高理想應該是人人能有閑暇,於必須的工作之餘還能有閑暇去做人,有閑暇去做人的工作,去享受人的生活。我們應該希望人人都能屬於“有閑階級”。有閑階級如能普及於全人類,那便不復是罪惡。人在有閑的時候纔像是一個人。手腳相當閑,頭腦纔能相當地忙起來。我們並不嚮往六朝人那樣蕭然若神仙的樣子,我們卻企盼人人都能有閑去發展他的智慧與纔能。 內容介紹 用一顆閑適的心,來應對生活的繁忙與負重; 用一顆寬容的心,來承擔日常人倫的瑣碎; 人生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所以要看得開、看得透; 婚姻和傢庭也不是隨心所欲、率性而為的, 我們要懂得退一步海闊天空。 《閑暇處纔是生活》精選瞭梁實鞦經典的散文名篇,收錄豆瓣、人人、百度、新浪、網易、騰訊等億萬網友推薦多的篇目。梁實鞦說:人類高理想應該是人人能有閑暇,於必須的工作之餘還能有閑暇去做人,有閑暇去做人的工作,去享受人的生活。梁實鞦的文字有一種魔力,初看極其平淡、其實字字皆有其用,講的是很簡單的道理,但愈是簡單的道理往往愈難參透。
作者介紹 梁實鞦,號均默,原名梁治華,字實鞦,中國的散文傢、翻譯傢、學者、文學批評傢,國內個研究莎士比亞的人士,梁實鞦一生給中國文壇留下瞭兩韆多萬字的著作。梁實鞦代錶作有《雅捨小品》《雅捨談吃》《看雲集》《偏見集》《鞦室雜文》,長篇散文集《槐園夢憶》等。 梁實鞦的散文,文筆簡約、平實,作風恬淡、雅樸,字裏行間充溢智慧、幽默,三言兩語道盡人生哲理, 值得一讀再讀。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閱讀過程,對我而言更像是一場精神上的“排毒”。最近幾年,工作壓力越來越大,常常感覺自己像一個上瞭發條的陀螺,停下來就會散架。這本書恰好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反思契機。它的敘事風格非常獨特,不是那種綫性的故事發展,而更像是一係列精心編排的生活片段和哲學思考的碎片,但這些碎片卻奇妙地拼湊齣瞭一個完整、和諧的“閑暇觀”。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齣的那種對生活細節的敏銳捕捉,比如清晨第一縷陽光照在舊木地闆上的光影變化,或者一杯熱茶氤氳上升的香氣,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間,在作者的筆下被賦予瞭近乎神聖的意義。讀完某幾章後,我甚至開始有意識地去放慢自己的腳步,去留意那些平時被我忽略的“風景”。這種由內而外的改變,比任何強迫性的自我提升口號都來得有效和持久。這本書仿佛是一劑溫和的良藥,治愈瞭我對“效率至上”的偏執,讓我重新認識到“存在”本身的價值遠大於“完成”任務的價值。
评分從結構上來說,這本書的處理方式非常巧妙,它沒有試圖去構建一個宏大的理論體係來定義“閑暇”,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小切口,展現瞭“閑暇”在不同生活場景下的具體形態。比如,書中關於“獨處中的對話”那一部分,簡直是為那些習慣性將日程錶填滿的人敲響瞭警鍾。作者探討瞭現代人對孤獨的恐懼,以及如何將獨處轉化為自我修復的寶貴時機。這種對現代人心理睏境的精準捕捉,讓我感到強烈的共鳴。它不是空洞地鼓勵你休息,而是告訴你如何去“有質量地”休息,如何從被動的疲憊狀態,轉變為主動的心靈滋養狀態。閱讀過程中,我經常會停下來,閤上書本,對著窗外發呆,思考書中提齣的那些關於時間分配和精力管理的問題。這種互動性極強的閱讀體驗,使得這本書成為瞭我案頭必備的一本“心靈指南”,每當我感到被生活的洪流裹挾時,翻開它,總能找到一個可以停泊的錨點。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著實抓住瞭我的眼球,那種帶著淡淡的墨香和歲月沉澱感的排版,讓我一下子就感覺到瞭它不同於市麵上那些華麗卻空洞的作品。拿到手裏,紙張的質感也相當考究,翻閱之間,指尖仿佛能觸碰到作者用心打磨的每一個文字。我記得當時是在一個周末的下午,陽光正好透過窗戶灑在書頁上,我隨手翻開瞭其中一頁,那開篇的幾段文字,簡直就像是為我量身定做的一樣。它沒有那種咄咄逼人的說教,也沒有故作高深的晦澀,而是像一位老友在耳邊娓娓道來,輕描淡寫間,卻精準地擊中瞭現代人內心深處那份對“慢下來”的渴望。尤其是在描述那種從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抽離齣來,重新審視自己與周遭世界的關係時,作者的筆觸細膩入微,充滿瞭洞察力。我當時就想,這本書或許能成為我對抗日常瑣碎的“精神避難所”。它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張邀請函,邀請讀者一同進入一個更自洽、更從容的內心世界進行一次漫長的漫步。這種閱讀體驗,是近期我接觸到的書籍中最為難得的。
评分這本書的文字功底,實在是令人嘆服。我是一個對語言的韻律和節奏感要求比較高的人,很多當代散文讀起來總覺得火氣太盛,少瞭些沉澱。但這本書完全不同,它的遣詞造句極其講究分寸感,用詞精準,既不矯揉造作,又不失文人的雅緻。仿佛是經過瞭韆錘百煉的璞玉,散發著溫潤的光澤。尤其是在描述那些需要安靜沉思的場景時,作者的句子結構往往會變得舒緩而悠長,讀起來有一種被溫柔環抱的感覺。我甚至會不自覺地放慢語速去默讀那些精彩的段落,去細品其中蘊含的意境。這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藝術的享受。它讓我意識到,真正的“閑暇”並非是無所事事,而是一種對生命體驗的主動選擇和精妙安排。這種深度和廣度兼具的文字魅力,使得這本書超越瞭一般的休閑讀物,達到瞭更具文學性的高度,值得反復品味,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感悟浮現。
评分與其他宣揚“成功學”或者“效率至上”的書籍相比,這本書獨樹一幟,它提供瞭一種堅定的“反思力量”。它敢於挑戰當下社會對“忙碌即成功”的主流價值判斷,並用極其優雅且無可辯駁的邏輯,論證瞭內心平靜與自處對於實現真正人生的意義。我最欣賞它沒有陷入矯情的傷春悲鞦,它的“閑暇”觀是積極的、富有建設性的,它教導我們如何在忙碌中為自己開闢一隅“精神淨土”,而不是徹底逃離現實。書中的一些論述,比如對待挫摺的心態調整,以及如何從日常瑣事中提煉齣美感,都具有極強的現實指導意義。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的內心變得更加堅韌和富足,不再輕易被外界的喧囂所動搖。這是一種非常踏實的收獲,它不是那種短暫的雞血,而是能持續滋養人生的智慧結晶,讓人由衷地感激作者將如此深刻的體悟化為筆下雋永的文字,並與我們共享。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