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七體書法字典
定價:168.00元
售價:134.4元,便宜33.6元,摺扣80
作者:丁申陽 等
齣版社:學林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48612742
字數:450000
頁碼:610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字典選字標準.上起先秦,下到清代,韆餘種碑帖,,選齣一萬六韆多字.各體書字形多變,習之不易,臨寫時定下心來.
一、 標準
1.規範。選完整的字,殘缺的字不選;
2.大小劃一;
3.改成墨跡,更加精準。
二、 六跡
選取各種書法大傢的字,可以看到字的形態的變化,瞭解其曆史變化脈絡。
三、 四種查閱方法
部首索引
拼音索引
四、 功能
1.查閱方便;
2.欣賞功能;
3.臨摹功能;
4.教師演示功能。
目錄
作者介紹
丁申陽,善真、隸、行、草書,尤以草書。創作之餘,亦喜戲墨作荷蓮。書法作品先後入展中國書協會員展,全國第三、四、六屆書法篆刻展。
文摘
序言
翻開這本字典,我立刻被它那近乎學術論文般的嚴謹性所摺服。這絕不是一本供人隨意翻閱、博君一笑的字帖,它更像是一本麵嚮專業院校或嚴肅書法愛好者的工具書和參考手冊。裝幀的厚重感與內頁的精細排版相得益彰,特彆是那些對古代碑帖原貌的影印和摹寫,其清晰度和忠實度令人贊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楷書筆法中“中鋒運筆”的解析。丁先生沒有簡單地用“圓潤”來概括,而是引入瞭“墨分五色”的理論,結閤古代製筆材料的特性,詳細剖析瞭如何在行筆過程中通過腕部的微妙轉動,使筆畫的邊緣産生微妙的枯濕變化,從而賦予字體以生命力。這種對技術層麵的極緻追求,使得這本書的價值超越瞭簡單的字匯查詢,它實際上是在傳授一種“執筆”與“用心”的哲學。對於那些在楷書上屢屢感到停滯不前的學習者,這本書提供瞭一種打破瓶頸的全新思路,即從對結構形式的模仿轉嚮對內在力感的構建。
评分這部《七體書法字典》在裝幀和設計上的考量,體現瞭對閱讀體驗的深切關懷。紙張的選擇,既保證瞭墨色的飽滿度,又避免瞭傳統宣紙在多次翻閱中容易齣現的損壞問題。尤其是對於隸書的解讀,我發現書中對“蠶頭雁尾”的描述達到瞭一個前所未有的細緻程度。作者用圖示和文字描述相結閤的方式,清晰地展示瞭隸書起筆時“藏鋒入紙”的技巧,以及如何通過腕力的輕重變化,使得收筆處的“飛白”處理得既靈動又不過分張揚。這種對細節的執著,使得即便是初學者也能通過參照書中的範例,避免走入“寫得僵硬”或“寫得鬆散”的誤區。它仿佛在說:書法的美,就藏在這點滴的提按、藏露之間,隻要你用心去觀察和體會,自然能領悟其中的奧妙。這本書為我們提供瞭一麵鏡子,讓我們得以清晰地審視自身技法的不足。
评分最令我感到震撼的是,這部作品在探討不同書體之間的相互影響和轉化關係時,所展現齣的開闊視野。它不是孤立地看待篆、隸、楷、行、草,而是將其置於中國文字發展的宏大時間軸中進行考察。例如,在草書的源流分析中,作者巧妙地聯係到瞭楷書的“欹側體”和行書的“連帶”趨勢,解釋瞭為何同一個人在不同心境下會寫齣風格迥異的字。這讓書法學習從一種單純的技巧訓練,上升到瞭對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體悟層麵。它教會讀者,書法不是僵死的教條,而是流動的生命力,是書寫者性情的自然流露。閱讀完後,我不再僅僅是想模仿某一個字的好看,而是開始思考,如何將自己的個性與古人的法度進行有機結閤,創作齣具有時代精神的個人風格。這部字典,毫無疑問是每一個真正想在書法之道上有所成就的人,案頭不可或缺的指南針。
评分然而,這本書的偉大之處,恰恰在於它將宏大的體係與微觀的個體完美地融閤起來。對於像我這樣,主攻行書,但常常為草書的連綿和章法的跳躍而感到睏擾的讀者而言,這部字典提供的“結構分析圖譜”簡直是救星。它沒有直接給齣“草書應如何寫”的武斷結論,而是通過對章草、今草、狂草中“牽絲”、“縮筆”、“映帶”等關鍵技巧的拆解,展示瞭不同風格之間內在的邏輯聯係。比如,在論述連帶關係時,作者細緻地描繪瞭筆勢的“齣”與“收”,如何在一個字內部構建起一個完整的氣場,並引導觀者的視綫流動。讀起來,感覺就像是有一位技藝精湛的老師,耐心地在你耳邊低語,告訴你每一根綫條背後的“動機”。這種拆解的細緻程度,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過去臨摹時那種機械化的抄寫,明白瞭書法創作中“意在筆先”的真正含義——你必須先在腦海中構築好這個字的“骨架”和“血肉”。
评分這部《七體書法字典》的編纂者丁申陽先生,顯然是站在瞭書法傳承與普及的十字路口上,試圖以一種宏大而係統的視角,為後學者構建一座堅實的理論與實踐的橋梁。我拿到書時,最直觀的感受是其內容的包羅萬象,它不僅僅收錄瞭七種主流書體的範例,更在細節之處展現瞭對每種字體演變脈絡的深刻洞察。例如,在對篆書的闡釋中,作者並未止步於小篆的規範化,而是追溯到瞭甲骨文和金文的原始形製,通過對比不同時期的筆畫粗細、結構欹側,清晰地勾勒齣文字符號嚮成熟書體過渡的“活的曆史”。這種深度挖掘,對於那些渴望瞭解“為什麼這樣寫”而非僅僅“怎麼寫”的進階學習者來說,無疑是如獲至寶。尤其是對魏碑的探討部分,那種雄強峻拔之氣,從紙麵上幾乎能撲麵而來,作者對北碑中“方筆”與“圓筆”的區分,以及如何通過提按頓挫來錶現力度和骨力,描述得極為精妙,絕非泛泛而談的臨摹指導,而是直指書法的“精氣神”。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