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參數
新型有機汙染物的環境行為 |
| 曾用價 | 128.00 |
齣版社 | 科學齣版社 |
版次 | 1 |
齣版時間 | 2018年06月 |
開本 | 16 |
作者 | 王亞韡等 |
裝幀 | 圓脊精裝 |
頁數 | 299 |
字數 | 378000 |
ISBN編碼 | 9787030574237 |
內容介紹
2004年11月《斯德哥爾摩公約》正式對我國生效,我國麵臨履約及削減POPs的巨大挑戰,缺乏對我國POPs生態風險評價的基礎數據和POPs的基礎研究相對薄弱是我國履約及控製POPs環境汙染的*大障礙。*近幾年,隨著國際公約的推動,公約POPs候選物質以及相關物質的研究日益成為環境科學研究的焦點問題之一。本書較係統地介紹瞭從2009年第四次《斯德哥爾摩公約》締約方大會會議以來新增POPs的背景信息、分析方法、環境行為以及毒性毒理學效應等方麵的研究進展。
目錄
目錄
叢書序
前言
第1章 引言 1
1.1 新型有機汙染物的持久性 4
1.2 新型有機汙染物的生物富集性/放大性 8
1.3 新型有機汙染物的長距離遷移能力 9
1.4 中國《國傢實施計劃》 14
1.5 未來研究的重點 14
參考文獻 16
第2章 多溴二苯醚(PBDEs)研究進展 21
2.1 化學特性 22
2.2 環境來源 23
2.3 分析方法 25
2.3.1 樣品前處理 25
2.3.2 填料及配製 27
2.3.3 儀器分析 30
2.3.4 PBDEs色譜分析應用實例——高分辨氣質聯用法 37
2.4 環境歸宿 45
2.4.1 持久性 46
2.4.2 遠距離遷移能力 47
2.4.3 生物富集性 47
2.5 環境暴露 49
2.5.1 環境濃度水平和趨勢 49
2.5.2 人類接觸 52
2.6 健康效應 55
2.6.1 水生生物毒性效應 55
2.6.2 鳥類和哺乳動物的毒性效應 56
2.6.3 其他生物毒性效應 58
2.6.4 生物積纍和生物放大作用 58
2.7 十溴二苯醚的降解和脫溴作用 59
2.8 總結 62
參考文獻 63
第3章 全氟化閤物(PFASs)研究進展 76
3.1 PFASs概述 77
3.2 PFASs分析方法 79
3.2.1 樣品前處理方法 79
3.2.2 儀器分析方法 80
3.2.3 異構體分析方法 80
3.3 PFASs的環境分布 82
3.3.1 水體 82
3.3.2 沉積物 84
3.3.3 土壤 86
3.3.4 大氣 87
3.3.5 異構體環境分布 89
3.4 PFASs的生物纍積與毒性效應 90
3.4.1 生物纍積與生物放大 90
3.4.2 毒理學研究 92
3.5 人體PFASs暴露及健康風險 94
3.5.1 人體暴露水平 94
3.5.2 排泄與半衰期 96
3.5.3 暴露量與暴露途徑 97
3.5.4 健康風險 98
3.6 新型PFASs研究進展 100
3.7 PFASs汙染控製技術與限製條款 102
3.7.1 PFASs汙染控製技術 102
3.7.2 國際上的控製與監管 102
3.8 總結與展望 103
參考文獻 103
第4章 短鏈氯化石蠟(SCCPs)研究進展 118
4.1 物理化學性質 119
4.2 來源、使用和釋放 119
4.3 分析方法 120
4.3.1 樣品前處理 121
4.3.2 儀器與定量分析 126
4.4 環境水平及汙染現狀 133
4.4.1 空氣 133
4.4.2 錶層水、河水和湖水 134
4.4.3 汙水處理廠汙水 134
4.4.4 土壤、底泥以及沉積物 135
4.4.5 生物體 136
4.4.6 人體母乳、食品、灰塵等其他環境介質 137
4.5 環境影響 138
4.5.1 持久性 138
4.5.2 生物富集能力 139
4.5.3 遠距離環境遷移潛力 140
4.5.4 毒性效應 141
4.6 研究案例 142
4.6.1 材料和方法 142
4.6.2 結果與討論 144
4.6.3 小結 155
4.7 總結 155
參考文獻 156
第5章 硫丹研究進展 164
5.1 硫丹概述 164
5.2 環境樣品前處理及分析技術 166
5.2.1 樣品前處理 167
5.2.2 儀器分析技術 169
5.3 硫丹的環境濃度及歸趨行為 170
5.3.1 我國硫丹的使用和排放清單 170
5.3.2 硫丹的排放與殘留清單 172
5.3.3 我國大氣和土壤中硫丹濃度水平和分布 173
5.3.4 硫丹的環境歸趨行為 175
5.4 硫丹的毒理效應研究 184
5.4.1 對生物的危害影響 184
5.4.2 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187
5.5 硫丹使用的限製公約 188
參考文獻 189
第6章 六溴環十二烷(HBCDs)研究進展 198
6.1 HBCDs的結構特點、物理化學性質及毒性效應 198
6.1.1 結構特點 198
6.1.2 物理化學性質 199
6.1.3 毒性效應 200
6.2 HBCDs的生産和使用 201
6.3 HBCDs汙染的來源 202
6.3.1 環境中HBCDs的汙染源 202
6.3.2 人體中HBCDs的汙染源 203
6.4 HBCDs的環境行為 204
6.4.1 在空氣中的環境行為 204
6.4.2 在生物體中的環境行為 205
6.4.3 在水和底泥中的環境行為 206
6.5 HBCDs的分析方法 207
6.5.1 樣品前處理方法 207
6.5.2 儀器分析技術 210
6.6 環境中HBCDs的賦存狀況 214
6.6.1 在大氣中的分布 214
6.6.2 在水、沉積物、汙泥以及土壤中的分布 216
6.6.3 生物態環境介質中HBCDs的分布 217
6.6.4 HBCDs汙染的空間變化趨勢 218
6.6.5 HBCDs汙染的時間變化趨勢 219
6.7 總結 220
參考文獻 221
第7章 六氯丁二烯(HCBD)研究進展 233
7.1 HCBD的結構特點、物理化學性質及毒性效應 233
7.1.1 結構特點及物理化學性質 233
7.1.2 毒性效應 234
7.2 HCBD的生産、使用及汙染來源 234
7.3 HCBD的環境行為 236
7.3.1 在空氣中的環境行為 236
7.3.2 在生物中的環境行為 236
7.3.3 在水和沉積物以及土壤中的環境行為 237
7.4 HCBD的分析方法 238
7.5 我國環境中HCBD的賦存狀況 240
7.6 人體暴露HCBD風險評估 243
7.7 土壤中HCBD賦存及風險評估實例 244
7.7.1 樣品采集與預處理 244
7.7.2 樣品前處理與儀器分析 245
7.7.3 質量控製與質量保證 245
7.7.4 江蘇一化工廠廠區及周邊土壤中汙染水平與分布特徵 246
7.7.5 化工廠廠區土壤中HCBD的風險評估 247
7.8 控製措施 249
7.9 研究展望 250
參考文獻 250
第8章 得剋隆(DP)及其類似物 256
8.1 概述 256
8.2 得剋隆及其類似物的生産、使用以及限製情況 258
8.2.1 得剋隆在國內外的生産、使用情況 258
8.2.2 得剋隆在國內外的限製情況 259
8.3 得剋隆的POPs特性 259
8.3.1 得剋隆的持久性 259
8.3.2 得剋隆的長距離遷移能力 260
8.3.3 得剋隆的生物富集性 261
8.3.4 得剋隆的毒性 269
8.3.5 得剋隆的環境轉化 270
8.3.6 小結 271
8.4 我國與世界各地環境及人體中得剋隆濃度分布 272
8.4.1 生産地周邊環境得剋隆濃度分布 272
8.4.2 電子垃圾拆解地得剋隆環境濃度分布 272
8.4.3 在汙染源以外地區DP濃度分布 273
8.4.4 世界及我國不同區域人體中得剋隆濃度分布 274
8.5 我國典型地區得剋隆的風險簡介 275
8.5.1 得剋隆環境風險概述 275
8.5.2 工廠周邊地區得剋隆環境風險 277
8.6 研究案例——職業暴露人群血液和頭發中得剋隆濃度水平 277
8.6.1 材料與方法 277
8.6.2 結果與討論 280
8.6.3 小結 286
參考文獻 286
附錄 縮略語(英漢對照) 294
索引 298
彩圖
在綫試讀
第1章 引言
本章導讀
簡述有關POPs的《關於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以下簡稱《斯德哥爾摩公約》)有關背景,闡釋POPs的四大特點以及公約運行機製。
簡述《中華人民共和國履行〈關於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國傢實施計劃》(以下簡稱《國傢實施計劃》)。
展望未來有關新型有機汙染物的研究熱點。
持久性有機汙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是指在環境中難降解、高脂溶性、可以在食物鏈中富集放大,且能夠通過各種傳輸途徑而進行全球遷移的半揮發性且毒性極大的汙染物。由於其汙染的嚴重性和復雜性遠超過常規汙染物,*近數十年已成為環境科學研究的熱點。POPs由於具有“三緻”(緻畸、緻癌、緻突變)效應,並且其危害具有隱蔽性和突發性的特點,一旦發生重大汙染事件,將會産生災難性後果甚至會持續危害幾代人。
*近一百年來,國際上環境保護經曆瞭從常規大氣和水汙染[如氮氧化物、粉塵、化學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生化需氧量(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BOD)]治理、重金屬汙染控製到POPs削減與控製的曆程。2001年,聯閤國環境規劃署通過瞭旨在保護全球人類免受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危害的《斯德哥爾摩公約》。目前已經有包括我國在內的179個國傢或地區加入瞭該公約,從締約方數量上不僅能看齣《斯德哥爾摩公約》的國際影響力,同時也能看齣全世界對於POPs汙染的重視。該公約規定的12種POPs如艾氏劑、氯丹、滴滴涕、狄氏劑、異狄氏劑、七氯、六氯苯、多氯聯苯、滅蟻靈、毒殺芬、多氯代二苯並-對-二英、多氯代二苯並呋喃被稱為“骯髒的一打”(dirty dozen)而受到瞭各締約方的嚴格控製與削減。在《斯德哥爾摩公約》的推動下,國際上有關POPs的相關研究逐步深入,已成為環境科學研究中*受人們關注的熱點領域之一。
《斯德哥爾摩公約》新增列或擬增列及國際學術界高度關注的有機汙染物通常稱為新型POPs。聯閤國環境規劃署《全球化學品展望》(2012年發布)指齣,持久性有毒物質汙染瞭整個地球。這些物質既包括傳統汙染物如經典POPs、重金屬等,也包括新型有機汙染物如鹵係阻燃劑、全氟化閤物(perfluoroalkyl substances,PFASs)等。而隨著人類經濟活動的快速發展,這些新型有機汙染物也不斷地從各種環境介質中被發現而成為環境科學研究的熱點。這些新型POPs在我國具有以下特徵:①絕大多數為目前正在大量生産和使用的化工産品,尚未對其生産環境排放進行有效控製;②汙染正在發生,並且在環境介質中的存量較高,但對其源和匯仍
新型有機汙染物的環境行為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