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雜糧研究
定價:110.00元
作者:陶承先,牛西午
齣版社:中國農業科技
齣版日期:2005-08-01
ISBN:9787801678331
字數:530000
頁碼:383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為深入、係統地科學研究雜糧生産和産業發展,提高我國雜糧産品的市場競爭力,做大、做強雜糧産業,2004年8月中國農學會在山西省太原市成立瞭中國農學會雜糧分會,並召開瞭首屆中國雜糧産業發展論壇。按照中國農學會的安排,2005年中國農學會的雜糧分會年會暨第二屆中國雜糧産業化發展論壇在遼寜召開。本書主要收錄瞭第二屆中國雜糧産業化發展論壇論的論文,涉及到高梁、榖子、蕎麥、燕麥、食用豆類等研究論文103 篇。
目錄
部分 雜糧發展戰略研究
發展遼寜小雜糧産業促進特色農業經濟增長
小雜糧開拓大市場
我國南方雜糧産業發展的幾點思考
遼寜省發展綠色小雜糧産業的優勢、問題及對策
發展遼寜雜糧産業的有效嘗試
遼寜幾種雜糧作物生物多樣性分析及利用
淺談遼西雜糧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遼西半乾旱區雜糧生産現狀及展望
山西小雜糧産業發展及對策分析
山西雜糧産業發展與科技支持對策研究
吉林省小雜糧産業化和規模化的發展對策
都市農業發展與京郊雜糧生産
京郊雜糧生産現狀與發展淺析
發展雜糧生産提高農業效益
山東省雜糧産業現狀及發展探討
甘肅省小雜糧資源的開發利用
旱地小雜糧節水增效綜閤栽培技術
實現雜糧産業化發展優先考慮的問題及建議
核輻射技術在農業方麵的應用
適應市場需求,發展小雜糧生産
吉林省西部雜糧雜豆生産狀況與發展策略
小雜糧生産存在的問題和發展對策
中介推進作用與山西雜糧産業化探討
山西省東西兩山優質小雜糧産業區建設的建議
第二部分 高梁
高梁抗絲墨穗病育種研究進展
高梁絲黑穗病生理小種研究
高梁航天誘變後代的變異觀察
俄羅斯高梁育種及生産現狀
高梁葉角研究初探
粒用高梁超高産育種思考
可再生能源作物——甜高梁開發利用
……
第三部分 飼用高梁
第四部分 榖子
第五部分 蕎麥、大麥、燕麥
第六部分 雜豆類
第七部分 薯類、青稞、芝麻、黍稷
第八部分 雜糧食品加工、綜閤利用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中國雜糧研究》這本書,讀起來有一種沉靜的力量。我通常不太喜歡那些浮誇的宣傳語,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長者,用紮實的論據和詳實的資料,一點點地將雜糧的世界展現在我麵前。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不同地區、不同品種雜糧的地域性研究,這讓我深刻體會到中國幅員遼闊、物種豐富的魅力。那些關於小米、高粱、蕎麥、燕麥等雜糧的起源、演變、栽培技術以及在各地飲食文化中的獨特地位的描述,都讓我耳目一新。作者們不僅僅在羅列數據,更是在講述故事,講述雜糧如何與中華民族的生存繁衍、文化習俗緊密相連。我常常在閱讀的過程中,會聯想到自己的童年記憶,那些樸素的雜糧飯菜,曾經帶給我最溫暖的滿足感。這本書的齣現,讓我對這些曾經“土氣”的食物有瞭全新的認識,它們不再是廉價的代名詞,而是營養豐富、功效卓著的健康之源。對於那些希望改善飲食結構、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人們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寶典。
评分這本《中國雜糧研究》的齣版,填補瞭我內心一直以來對食物起源和健康本源的探求空白。它並非是一本枯燥的學術報告,而是用一種極富吸引力的方式,將復雜的科學知識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融閤在一起。我之所以選擇閱讀這本書,是因為我越來越意識到,在追求現代生活便利的同時,我們似乎正在與一些最基本的生命需求漸行漸遠。雜糧,正是這種本源的代錶。書中對於不同雜糧的營養成分的細緻分析,讓我看到瞭它們在蛋白質、膳食縴維、維生素、礦物質等方麵的突齣優勢,這在很多精製榖物中是難以尋覓的。更重要的是,作者們並沒有停留在簡單的成分羅列,而是深入探討瞭這些成分對人體健康的具體益處,例如對消化係統、心血管健康、免疫係統的積極作用。這種基於科學依據的論述,讓我對雜糧的信任感倍增。我相信,這本書將會為無數尋求更健康、更自然生活方式的讀者,提供寶貴的指導和啓示。
评分這套《中國雜糧研究》,不僅僅是一本學術專著,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遺産。它像一座橋梁,連接著過去與現在,連接著傳統與未來。我一直在思考,在現代工業化生産和精加工食品泛濫的時代,我們如何纔能重新找迴那些被忽視的健康密碼?這本書給齣瞭深刻的答案。作者們對雜糧的生物化學成分、抗氧化作用、對慢性疾病的防治作用等方麵的深入研究,用科學的語言證明瞭雜糧的獨特價值。我尤其對書中關於雜糧如何滿足人體必需營養素,以及其在血糖控製、腸道健康等方麵的積極影響的論述印象深刻。這些內容,對於我們理解“吃什麼”以及“為什麼這麼吃”至關重要。它讓我們明白,那些看似樸實無華的榖物,蘊藏著大自然的饋贈和古人的智慧。通過閱讀這本書,我不僅增長瞭知識,更獲得瞭一種對傳統飲食文化的敬畏之心。我想,這本書的價值,將會在未來的健康飲食領域,被越來越多人所認識和肯定。
评分《中國雜糧研究》這本書,像是一位博學的嚮導,帶領我走進一個色彩斑斕的雜糧世界。我原本對雜糧的認知僅限於一些常見的種類,但這本書的廣度和深度,徹底顛覆瞭我的刻闆印象。從那些我從未聽過的、但卻在特定地區扮演著重要角色的地方性雜糧,到對每一種雜糧詳細的生物學特性、營養價值、種植方式的解讀,都讓我驚嘆不已。作者們在文字中流露齣的嚴謹態度和對細節的關注,讓我深深感受到瞭他們在這項研究上所付齣的心血。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雜糧在不同曆史時期扮演角色的敘述,這讓我看到瞭雜糧在中國社會發展變遷中的重要作用。它不僅僅是食物,更是文化、曆史的載體。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為我們提供瞭一個係統、全麵的視角來審視雜糧,讓我們能夠從更宏觀、更微觀的層麵去理解和珍視它們。對於任何對中國農業、飲食文化、健康營養感興趣的讀者而言,這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參考書。
评分這套《中國雜糧研究》的齣版,無疑為我們這個時代的糧食安全和健康飲食話題注入瞭一股清流。從封麵設計的樸實無華,到內頁排版的嚴謹細緻,都透露齣一種迴歸本源、探求真知的態度。陶承先和牛西午兩位作者,想必是懷揣著對這片土地上傳統智慧的深厚敬意,以及對未來飲食健康強烈的責任感,纔得以嘔心瀝血,為我們呈現如此一本集大成之作。我個人一直對那些被遺忘或邊緣化的傳統食物抱有濃厚興趣,雜糧,正是承載瞭數韆年中華農耕文明的瑰寶。它們不僅僅是餐桌上的果腹之物,更是連接曆史、文化與健康的紐帶。翻開這本書,我仿佛能看到古代先民在土地上辛勤耕耘的身影,也能預見到未來人們健康飲食的美好圖景。從書中那些詳盡的論述中,我看到瞭作者們對雜糧的栽培、加工、營養成分、藥用價值等方方麵麵的深入探索,這種係統性的研究,對於我們重新認識和推廣雜糧具有裏程碑式的意義。它不僅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雜糧的科學內涵,更能激發我們對其更廣泛應用的信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