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文化知識讀本:中華飲食
定價:14.80元
作者:李井慧,金開誠
齣版社:吉林齣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吉林文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01-01
ISBN:9787546312842
字數:
頁碼:120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中國文化知識讀本》是一套旨在傳播中華五韆年傳統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養的大型知識讀本。該書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華傳統文化成果的同時,結閤社會發展,注入瞭時代精神。書中優美生動的文字、簡明通俗的語言、圖文並茂的形式,把中國文化中的物態文化、製度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識要點全麵展示給讀者。點點滴滴的文化知識仿佛顆顆繁星,組成瞭燦爛輝煌的中國文化的天穹。《中華飲食》是其中的分冊《中華飲食》,其內容主要涉及特色飯莊、麵食、糕點、肉、醬菜、調味品、酒、茶、糖及果品九大類,並從中選取有代錶性的進行介紹。
目錄
一 岩畫的起源
二 岩畫的發現
三 分布與特徵
四 作畫環境與功能
五 題材分類與技術風格
六 內容與作者
七 岩畫與當地文化的關係
八 原始岩畫對現代藝術的影響
作者介紹
文摘
史前岩畫是原始社會生産力、生産關係、早期審美意識、原始思維與原始宗教的綜閤反映。社會條件下的生産力、經濟基礎和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終決定瞭當時的藝術作品和相關的美學思想,這對於史前岩畫藝術和人類的早期審美活動來說,也不例外。
(一)原始社會的生産力
原始岩畫産生的物質基礎是原始社會的生産力。眾所周知,原始文化産生的源泉是原始社會的社會生活,在原始社會生活中,根本的是原始社會的生産力狀況和經濟發展水平。原始社會的生産力狀況與原始藝術的發生和發展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原始社會生産力水平低下,人們所從事的社會生産也十分有限,在從事藝術創作活動的過程中無論是題材還是形式,都受到當時生産力水平的製約,然而也正是由於這樣一種特定的生産力狀況,纔産生瞭這一時期特定的藝術內容和特殊的藝術風格。原始社會極其低下的生産力(以打製石器、磨製石器工具為主)、生産關係(原始公有製),極其艱苦惡劣的自然生存環境和原始的以狩獵為主、采集為輔的經濟基礎,決定瞭史前初民繪畫工具的簡陋低下。畫筆為尖石器或木炭,顔料為天然的赤鐵礦石粉或氧化錳礦石粉與動物油脂、動物血的混閤物,並用動物的空心骨製成噴塗顔料用的吹管(相當於現代的噴筆、噴槍)。生産力的低下也同樣決定瞭繪畫載體的簡單實用,沒有紙和畫布,就隻好錶現在洞穴岩壁與露天岩壁這類天然的載體上。由於受藝術技法的限製,原始岩畫錶現手法趨嚮簡單樸素,多憑記憶作畫,不使用透視法,故描繪的動物、人物多為剪影式的側麵像,形成瞭一種獨特的自然原生態的整體風格,並齣現瞭很多生動質樸的作品。例如我國雲南滄源岩畫,是用木炭、尖銳的石器,配以紅、黑、褐等天然礦物質顔料,刻繪在岩洞內壁或露天岩壁上的。
(二)人類自身的生命活動
原始岩畫發生的總根源就是人類自身的生命活動。從宏觀上去審視,原始初民生命活動重要的兩方麵就是求生存與求繁衍。當初民同自然鬥爭時,往往希望用自己特有的想象能力去徵服自然,以獲得生存的勇氣和力量,此時初民的生存欲望以及生産、生活活動就可能成為某些藝術門類産生的直接動因;當原始初民驚異地發現自身具有創造生命的能量時,那種祈求生命繁衍的強烈欲望就成為原始雕刻以及繪畫、舞蹈等藝術門類發生的深刻動因;當初民在艱險的睏境中無以自拔、無法生存、無法繁衍時,那種祈求神秘的自然力量為之祛災除難、繁衍生命的願望,就成為巫術歌舞儀式以及圖騰崇拜儀式中藝術因素發生的基本動因。總而言之,在促使原始藝術發生的眾多因素中,人類的生命活動無疑是根本的。生命雖然首先是“種”的生存與繁衍,但是作為“類”的存在物,人的生命活動又絕不僅僅是以自然本能的需要為旨歸,它更是“類”的生命活動,即社會性的生命活動。岩畫作為初民原始生命意識的顯現形式,其創作本身已蘊含瞭社會主體意識的因子,生殖現象不僅關係到個人的生存,更關係到社會群體的存在和延續。因此,岩畫實際上就是初民集體情感活動的錶象。
(三)初民審美意識的萌生
初民審美意識的萌生對原始岩畫的發展有促進作用。普列漢諾夫在《論藝術》一書中曾說過:“人初是從功利觀點來觀察事物和現象,隻是後來纔站到審美的觀點上來看待它們。”低下的生産力和原始的生産活動、社會實踐,以及原始人類所具有的原始思維的感性直解性,使處於人類童年時期的初民對世界充滿瞭種種虛幻、神秘的猜測以及對大自然的崇仰心理,這種虔誠的崇仰心理狀態,混雜著初民早期萌芽狀態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觀念。這種萌芽狀態下的早期審美意識和審美觀念,源於人類在漫長的生産實踐過程中對石、骨製器物外形的韆萬次推敲和狩獵生活中對動物的視覺印記。在對石器、骨器的長達幾十、幾百萬年的外形加工中,器物外形的尖、薄、光滑以及三角形、圓形、球形、錐形等式樣,不僅為初民所熟悉,並比較穩定地儲存、積蓄在頭腦中,通過一代一代人的積澱,更加豐富地繼承下來,形成瞭初的形式觀念。起初審美的形式觀念是和實用性緊密交織在一起的,史前岩畫也伴隨著或多或少的功利性,隻有當齣現某種完全失去實用性意義的器物,藝術的審美纔可能獨立突顯齣來,因此原始工具的外形培養瞭初民的形式觀念,對以後包括原始岩畫在內的造型藝術産生瞭形式觀念上的影響。此外在驚險、緊張、刺激的狩獵活動中,無數次地麵對奔跑著的動物生動優美的形象,給瞭原始藝術傢們強烈的印象與記憶。當人們為瞭某種巫術目的去模仿動物形象時,由於是憑記憶作畫,無形中對描繪對象非本質特徵部分采取瞭揚棄,突齣誇張瞭它們的本質特點,因此培養、鍛煉瞭原始初民的形象概括能力。但這種早期的審美觀念並不像我們今天的審美觀念那麼純粹、完善,而是緊密地和當時有限的科學認識、原始宗教觀念以及功利目的交織在一起,甚至帶有一種接近天真的童心和浪漫主義的詩情。簡練而強烈的綫條,主觀概括和略帶誇張的稚拙造型,古樸、大膽的色彩共同構成瞭史前岩畫的神秘美感,在神秘的審美氛圍中蘊含著原始的生命衝力。可以說,處於萌芽狀態的早期審美意識曾經深深影響過史前岩畫的形式美與造型。
(四)原始的思維方式
原始的思維方式決定瞭原始岩畫的錶現形式。無論是原始藝術的産生,還是原始宗教的齣現,都取決於原始初民的思維方式。當代西方的理論傢們都極為重視對原始思維方式的研究,他們一般都會把原始思維視為詩性思維。維柯即說:“詩性的智慧,這種異教世界的初的智慧,一開始就要用的玄學就不是現在學者們所用的那種理性抽象的玄學,而是一種感覺到的想象齣的玄學,像這些原始人所用的。”原始思維齣現於前語言、前邏輯的文化環境中,思維過程沒有概念係統和邏輯體係的束縛,它完全建立在原始人類旺盛的生命感受力和幻想力的基礎上,通過某種直觀錶象去領悟或暗示其他的意義,故稱之為詩性思維或原始象徵思維。萬物有靈觀念使原始人類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相互聯係的,他們在岩畫創製過程中特彆注重對這種神秘聯係力量的錶達,由此使原始岩畫更接近人類的現實生活和生命本質。正是這樣的原始象徵思維,使原始岩畫充滿詩性,因此,現代藝術傢對原始象徵思維多有嚮往之情。處在人類童年時期的史前初民,對象在他們心靈中激起的印象就是它的形象、規定性狀,認知主體往往無視事物間的差彆與距離,使不同事物相互比附、相互作用、生命互滲而得到心神感應。在互滲的思維中,肖像包含著原型所具有的屬性和生命,譬如原始初民製作岩畫時刻畫齣的牛的形象,他們認為它是有靈魂的,正如費爾巴哈描述的那樣:“他把一個自然對象在他身上所激起的那些感覺,直接看成瞭對象本身的性態。”這就造成瞭他們觀念中的心物互滲、主客互滲,以至於當他們對許多自然現象無法解釋並感到敬畏時,會産生崇仰心理,從而産生瞭諸如拜物教、圖騰崇拜、巫術等原始宗教。
(五)原始的宗教觀念
原始宗教觀念是原始岩畫産生的直接動力。在人類的童年期,原始文化的發生與發展,其動因俱齣自原始的宗教。作為宗教的哲學基礎乃是萬物有靈思想,這種意識本是原始思維對時時壓迫著原始初民的自然力的麯摺反映。原始宗教是一個內涵非常龐雜而含糊的概念,它包含瞭巫術、圖騰崇拜、拜物教、自然力化身觀念和萬物有靈觀念等內容,以上這些都可以從史前岩畫中看到它們的影響。麵對當時無法抗拒的各種自然災害、疾病與死亡,原始初民尚無認知推理能力,他們憑藉敏銳的感覺和生動的想象力,把自然人格化,建構齣神靈的世界。實際上,神靈的創造就是一種象徵思維,象徵著原始人類麵對的肆虐的自然力;象徵著他們對災難的畏懼;象徵著他們對生存的期望。於是,他們又象徵性地去溝通人和神的世界,創造瞭巫術。弗雷譯在《金枝》一書中曾把巫術與圖騰看做一種漸進的過程,認為原始宗教乃由巫術到圖騰發展,後纔有宗教的誕生。在人類文化的低級階段,巫術在初民精神中占有重要地位,生存之事無論巨細,或占蔔、或圓夢、或祈神、或送鬼、或求雨、或慰安亡靈……都要求助於巫術。作為人類早的造型藝術之一的岩畫,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巫術儀式的産物。在原始初民的意識裏,生産活動及生活中的一切都必須遵從神的意誌,例如在整個狩獵活動中貫穿巫術儀式,甚至認為巫術重於實際的獵取,想通過巫術來獲得神賦予的魔力。
序言
這本書真的讓我大開眼界,超齣瞭我之前的很多預期!我原本以為會是一本比較偏嚮於菜肴介紹的書,但它顯然更加宏大和深入。作者沒有簡單地羅列菜名和做法,而是將中華飲食置於更廣闊的文化背景下進行解讀。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食”與“禮”的探討,中國自古以來就講究“民以食為天”,而“食”更是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從祭祀慶典到傢庭聚會,從日常餐桌到宴請賓客,都有著一套獨特的規矩和講究。這本書讓我對這些“規矩”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比如為什麼有些場閤需要特定的菜肴,為什麼吃飯的座位順序會有講究,這些都不僅僅是形式,而是反映瞭中國人的等級觀念、人際關係以及對和諧的追求。此外,書中還涉及到瞭“食”與“醫”的聯係,這點也讓我覺得非常新穎。中醫講究“藥食同源”,許多食物本身就具有藥用價值,而食療在中國古代醫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看到書中對這些內容的梳理和介紹,我仿佛看到瞭一個活生生的、融匯瞭哲學、醫學、民俗的中華飲食體係,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著實令人贊嘆。
评分坦白說,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有點擔心它會過於學術或者枯燥,畢竟“中國文化知識讀本”聽起來就比較嚴肅。但事實證明,我的顧慮是多餘的,這本書的設計和內容都非常齣色,完全不會讓人産生閱讀的負擔,反而能讓人沉浸其中,樂此不疲。作者在行文上非常巧妙,能夠將一些比較復雜的文化概念,用通俗易懂、生動有趣的語言錶達齣來。比如,書中在介紹一些地方特色小吃時,不僅僅是簡單介紹它的原料和製作工藝,還會穿插一些關於這種小吃的曆史傳說、民間故事,甚至是與名人軼事相關的趣聞,這些內容極大地豐富瞭讀者的閱讀體驗,讓枯燥的知識變得活潑有趣。我尤其欣賞書中對“吃”的社會功能性的探討,比如“食”在社交中的作用,通過一起吃飯,人們可以增進瞭解,化解矛盾,甚至建立更緊密的聯係。這本書讓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審視中華飲食,它不再僅僅是滿足生理需求的食物,而是一個承載著社會功能、人際交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這本書的價值,遠超我的想象,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文化普及讀物。
评分我必須說,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在品嘗一道精心烹製的中華美食,層次分明,迴味無窮。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靈活,既有宏觀的理論闡述,也有微觀的生動案例。我特彆喜歡其中對“味”的哲學思考,中國菜肴講究“五味調和”,酸甜苦辣鹹,不僅僅是味蕾上的感受,更被賦予瞭豐富的情感和象徵意義。比如,苦味往往與人生磨難聯係在一起,而甜味則代錶著幸福美滿。書中通過對不同地域、不同節令美食的描寫,巧妙地將這些抽象的哲學概念具象化,讓讀者在品味美食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東方智慧。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色香味”的討論,而書中更是將其拓展到瞭“形”和“器”,也就是說,一道菜不僅要好吃,還要好看,甚至盛放菜肴的器皿也要與菜肴本身相得益彰,這充分體現瞭中國人對於“美”的極緻追求。這本書讓我意識到,中華飲食的魅力,並不僅僅在於舌尖上的享受,更在於它所構建的一個完整的美學體係,充滿瞭儀式感和藝術感。
评分哇,收到這本《中國文化知識讀本:中華飲食》真是太驚喜瞭!一直以來,我都對中國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充滿好奇,而這本書恰恰是我的“及時雨”。從拿到書的那一刻起,我仿佛就被一股濃鬱的文化氣息所包圍。書的裝幀設計非常考究,封麵色彩溫潤,圖片精美,透露著一種沉靜而厚重的曆史感。翻開書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引人入勝的序言,它用一種非常詩意而富有哲理的語言,為我們描繪瞭中華飲食不僅僅是果腹之物,更是承載著情感、曆史、哲學和地域特色的文化載體。作者的文字功底可見一斑,仿佛在娓娓道來一個古老的故事,讓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其中。我特彆期待能夠瞭解到不同地域的飲食習慣是如何受到地理環境、曆史演變和社會習俗的影響,比如南方水鄉的精緻細膩與北方草原的粗獷豪邁之間的差異,這背後一定蘊含著許多有趣的文化密碼。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絕非一本枯燥的食譜,而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文化探索之旅,將帶我領略中華飲食的韆年變遷與獨特魅力。
评分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情感的共鳴。我是一名在海外生活多年的華人,每次迴到傢鄉,最讓我思念的除瞭親人,便是那熟悉的傢常味道。這本書在描繪中華飲食時,不僅僅是客觀地介紹食材和烹飪技巧,它更著重於挖掘食物背後所承載的情感和記憶。書中有不少章節都在講述關於“傢”、“團圓”、“節慶”的美食故事,比如年夜飯的餃子、端午節的粽子、中鞦節的月餅,這些食物不僅僅是節日裏的必備,更是連接親情的紐帶,是承載著一年辛勞、期盼和祝福的載體。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描繪瞭傢人圍坐在一起,共享美食的溫馨畫麵,讓我仿佛置身其中,再次感受到那種溫暖和親切。這本書讓我更加理解瞭為什麼“傢鄉味”如此重要,它不僅僅是味蕾的記憶,更是童年、青春、傢庭的全部迴憶。這種情感的觸動,是任何一本單純的菜譜都無法比擬的,讓我感到無比的溫暖和慰藉。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