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馬剋思主義宗教觀研究(2014) |
| 作者 | 曾傳輝 |
| 定價 | 79.00元 |
| 齣版社 |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
| ISBN | 9787509787618 |
| 齣版日期 | 2017-05-01 |
| 字數 | |
| 頁碼 | |
| 版次 | 1 |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16開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本論文集收錄2014年馬剋思主義宗教觀研究領域裏具有代錶性的原創論文二十餘篇,分彆圍繞時政論述、經典研究、學術前沿等方麵展開,既有高度的理論思辨和嚴謹的史實考證,又密切聯係實際,兼具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
| 作者簡介 | |
| 曾傳輝,男,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馬剋思主義宗教觀研究室研究員、主任。1990年至1998年,在國傢宗教事務局宗教研究中心工作;2001年至2003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所博士後工作站工作;2003年至今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馬剋思主義宗教觀研究室工作。研究專長為馬剋思主義宗教觀、道教養生、當代宗教。 |
| 目錄 | |
| 時政論述 在平等包容的對話模式中建立深層的世界文化交流機製 ——有感於主席在聯閤國教科文組織的講話【鄭筱筠】 改革開放時代宗教政策的文本與意義——從鄧到【黃 奎】 論毛關於信仰問題的思想及其當代價值【何虎生】 重議馬剋思主義宗教觀應該如何與時俱進【王奇昌】 必須辯證看待宗教的社會作用【曾傳輝】 經典研究 “曆史就是我們的一切” ——恩格斯《英國狀況——評托馬斯·卡萊爾的〈過去和現在〉》的宗教理論研究【牛蘇林】 工人階級政黨宗教觀的宣言書 ——列寜《論工人政黨對宗教的態度》的宗教理論研究【任 傑】 馬剋思主義政教關係觀的鮮明展示 ——列寜《各階級和各政黨對宗教和教會的態度》的宗教理論研究【李建生】 深刻揭示宗教本質的重要文獻 ——列寜《緻阿·馬·高爾基》的宗教理論研究【毛 勝】 國際關係中的宗教因素 ——馬剋思《宣戰。——關於東方問題産生的曆史》的宗教理論研究【彭無情】 馬剋思的宗教批判與文學情感【李誌雄】 思想腳步 對馬剋思宗教觀方法論的探析與反思【叔貴峰】 馬剋思主義視域中的中國傳統文化資源【王 珍】 對馬剋思主義宗教觀基本觀點的解讀【孫琥瑭】 馬剋思宗教批判思想的形成與發展【賀彥鳳】 普列漢諾夫的另一理論貢獻:對宗教概念的有益探索【張儉鬆】 長徵開始前後中國黨宗教政策的不足與調整【範曉婧】 書評迴應 深化馬剋思主義宗教觀研究的全方位思考 ——讀卓新平《馬剋思主義宗教觀探究》【龔學增】 公私辨析 為什麼我不是宗教徒——論宗教的社會功能的有效性【鄧曦澤】 國傢公民宗教學:馬剋思主義宗教觀不可忽視的維度【何海兵】 公私二元視野下中國宗教政策之審視【熊 路】 他山之石 老撾宗教問題的現狀與展望【謝澤鑫】 學術前沿 馬剋思主義宗教觀研究前沿報告(2013-2014)【世界宗教研究所馬剋思主義宗教觀研究室】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最近拜讀瞭一部關於“深海微生物生態係統對氣候變化反饋機製”的科普巨著,簡直就是一次智力上的極限挑戰和宇宙級的震撼體驗!這本書的作者顯然是一位將復雜科學概念轉化為引人入勝故事的大師。它徹底顛覆瞭我對海洋的認知,原來那片看似沉寂的黑暗深淵,竟然是地球生命活動最活躍、最神秘的“第二大腦”。書中詳盡地闡述瞭極端環境下微生物如何通過碳循環和甲烷氧化等過程,深刻地影響著大氣成分,這種跨越尺度的影響力的描述,讓人不寒而栗。作者對科學史的梳理也做得非常到位,穿插介紹瞭早期海洋學傢的探索曆程,那些關於深潛器的描述,讀起來簡直比科幻小說還要驚險刺激。雖然涉及大量的化學和生物學名詞,但作者巧妙地運用瞭大量的類比和圖錶,使得抽象的概念變得可以觸摸、可以想象。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迫使我們將目光投嚮地球上最不為人知的角落,去理解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係統是如何精密運作的,同時也警示著人類活動對這個脆弱係統的潛在破壞力。
评分我最近入手瞭一本探討“數字時代個人隱私權與數據主權”的法學與社會學交叉研究報告,內容尖銳,直指人心。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新穎,它沒有停留在傳統的“個人信息泄露”的層麵,而是深入探討瞭“數據作為新型生産資料”的本質,以及當這種資料被巨型科技公司壟斷時,個體如何徹底喪失對其人生軌跡的控製權。作者大膽地構建瞭一套“數字權利譜係”,試圖在現有法律框架之外,為公民爭取一種超越傳統財産權的“數字自我決定權”。書中對於“預測性警務”和“信用評分係統”的案例分析,充滿瞭令人不安的細節,展示瞭算法偏見如何固化社會不公,並將這種不公轉化為技術壁壘。閱讀過程中,我不禁感到一種強烈的無力感,因為我們每天都在自願或非自願地將自己的行為數據貢獻齣去,卻對這些數據的最終流嚮和用途一無所知。這本書的文筆充滿瞭緊迫感和批判性,它不僅僅是在討論法律條文,更像是在呼喚一場關於人類主體性的自我解放運動,非常發人深省。
评分一本關於“18世紀歐洲宮廷沙龍中的知識分子網絡與輿論形成”的斷代史專著,成功地將曆史研究的嚴謹性與文學作品的生動性完美結閤。這本書的敘事重心非常清晰:它不是簡單地羅列思想傢及其觀點,而是聚焦於“交往”本身——那些在精緻的沙龍裏,圍繞著絲絨沙發和香檳杯,思想是如何被傳播、被修正、被政治化的。作者對於貴族女性在文化傳播中所扮演的“沙龍女主人”角色的挖掘,尤為精彩,她們不再是曆史的陪襯,而是知識流動的關鍵節點。書中對當時的書信往來、小冊子的秘密印刷和傳播路徑的追蹤,簡直是一部精彩的“信息戰”教科書。讀來最大的感受是,輿論從來都不是自然而然産生的,它需要精心的培育和有目的的散播。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描述某個哲學思潮被引入沙龍時的那種氛圍描寫,那種對新奇思想的渴望與對既有秩序的暗流湧動的衝突感,被刻畫得淋灕盡緻。它讓我意識到,曆史的轉摺點,往往發生在看似最優雅、最不經意的社交場閤。
评分最近剛看完一本關於“古代手工藝復興與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田野調查報告,真是讓人耳目一新,感受到一股強烈的文化鄉愁和匠人精神的迴歸。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接地氣,完全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術腔調,更像是一位老者帶著你穿梭於偏遠的村落,親眼見證那些即將失傳的技藝是如何在時間的長河中頑強地延續下來的。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時間感”的捕捉。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早已失去瞭對手工藝品所需的那種漫長等待和精雕細琢的耐心,而這本書通過對竹編、泥塑、傳統織染等工藝流程的細緻描摹,成功地將那種凝固的時間感重新喚醒。它不僅僅記錄瞭技術,更記錄瞭附著在技術上的生活哲學、人與自然的關係,乃至是社區的社會結構。書中配有的那些高清實拍照片,每一張都像是一幅精美的工筆畫,無聲地訴說著傳承的艱辛與美麗。讀完後,我立刻去當地的市集尋找那些手工製品,那種與機器批量生産完全不同的溫潤觸感和獨特紋理,真是一種心靈的慰藉。它讓人重新審視“效率”的代價,並為那些默默堅守傳統的工匠們緻敬。
评分天呐,最近沉迷於一本探討“後現代主義思潮下,個體身份認同危機與重塑”的學術著作,簡直讓人欲罷不能!作者以極其細膩的筆觸,剖析瞭在全球化浪潮和信息爆炸的時代背景下,傳統價值體係的崩塌如何導緻現代人精神層麵的迷失。書中對福柯的權力分析進行瞭非常大膽的創新性解讀,特彆是關於“微觀權力”在日常生活中的滲透與規訓,讓人讀完後不禁對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産生審視。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不滿足於理論的堆砌,而是穿插瞭大量詳實的一手訪談資料,這些鮮活的個體敘事,極大地增強瞭理論的厚度和說服力。比如,有一章專門分析瞭社交媒體上“人設”的構建與解構,揭示瞭數字身份與真實自我的巨大鴻溝。雖然學術性很強,但作者的文筆極其凝練且富含哲思,即便是非專業讀者,隻要對人類社會結構和個體存在問題稍有關注,也能從中汲取到深刻的營養。我甚至覺得,這本書不應該隻被束之高閣於圖書館,它更應該成為我們理解當下社會病竈的一劑清醒劑。它提齣的許多觀點,比如“算法即新的上帝”,至今仍在我的腦海中不斷迴響,促使我不斷反思媒介對我們認知的影響。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