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現代通信工程透鏡天綫
定價:66.00元
作者: 約翰·桑頓(John Thornton),葛海龍,
齣版社:國防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118101904
字數:
頁碼:210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現代通信工程透鏡天綫》主要內容包括:邊界條件、等價定理、天綫參數、波束立體角和天綫溫度、方嚮性和增益、天綫的波束寬度、天綫的孔徑、相位中心、天綫極化、超材料中的傳播特性等。
目錄
章 引言
1.1 透鏡天綫:概述
1.1.1 微波透鏡
1.1.2 透鏡天綫的優點
1.1.3 透鏡材料
1.1.4 閤成透鏡
1.2 透鏡天綫的饋源
1.2.1 微帶饋源
1.2.2 喇叭饋源
1.3 龍伯透鏡和球麵透鏡
1.4 準光學和透鏡天綫
1.5 透鏡天綫設計
1.6 超材料透鏡
1.7 平麵透鏡或錶麵相移
1.7.1 反射陣列
1.7.2 平麵透鏡或透鏡陣列
1.8 實際應用
1.9 天綫測量
1.9.1 輻射方嚮圖的測量
1.9.2 增益測量
1.9.3 極化測量
1.9.4 消聲室和測量範圍
參考文獻
第2章 電磁波理論概述
2.1 麥剋斯韋方程組
2.1.1 邊界條件
2.1.2 等價定理
2.2 天綫參數
2.2.1 波束立體角和天綫溫度
2.2.2 方嚮性和增益
2.2.3 天綫的波束寬度
2.2.4 天綫的孔徑
2.2.5 相位中心
2.3 天綫極化
2.4 超材料中的傳播特性
參考文獻
第3章 介質杆天綫
3.1 介質杆共振器
3.2 介質杆作為輻射體
3.3 插接反饋循環介質杆
3.4 介質杆天綫陣
3.5 多波束介質杆天綫陣
參考文獻
第4章 毫米波透鏡天綫
4.1 毫米波特性
4.1.1 毫米波損耗因子
4.1.2 射綫追蹤法
4.2 用於成像的毫米波襯底透鏡
4.3 毫米波與亞毫米波透鏡
4.3.1 延伸式半球透鏡
4.3.2 旁軸延伸式半球透鏡
4.3.3 亞毫米波通信透鏡天綫
4.4 毫米波球麵透鏡分析
4.5 波導饋源毫米波綜閤透鏡
參考文獻
第5章 高海拔平颱通信透鏡天綫
5.1 概述
5.2 高空平颱概念
5.2.1 高空平颱頻譜復用
5.2.2 模型數據:單元功率和乾擾
5.3 反射鏡天綫的優點
5.3.1 反射器
5.3.2 透鏡
5.3.3 商業透鏡天綫
5.4 非對稱成形波束低副瓣透鏡天綫的發展
5.4.1 主饋源
5.4.2 波束寬度5°的對稱天綫
5.4.3 不對稱波束
5.4.4 測量
5.5 透鏡天綫有效載荷模型
5.6 多饋源天綫
5.7 高空平颱復閤電波球形透鏡天綫
參考文獻
第6章 球麵透鏡天綫
6.1 引言
6.2 球麵透鏡概覽
6.3 分析方法
6.3.1 射綫追蹤
6.3.2 球麵波展開技術
6.3.3 計算方法和結果
6.3.4 通用饋源模式
6.3.5 商業求解器
6.4 球麵透鏡材料和製造方法
6.4.1 機械加工聚閤物
6.4.2 成型
6.4.3 聚閤物泡沫
6.4.4 聚氨酯介質損耗
6.4.5 人工電介質
6.5 恒定摺射率透鏡
6.5.1 實用型恒定摺射率的半球形透鏡貼片饋源
6.5.2 離軸饋源陣列球麵透鏡
6.6 球麵透鏡交叉極化特性
參考文獻
第7章 半球透鏡反射掃描天綫
7.1 引言
7.2 掃描天綫技術
7.3 球形和半球形透鏡天綫
7.4 半球透鏡原型
7.5 兩層階梯型聚閤物透鏡演化
7.6 用於衛星通信的半球透鏡反射器天綫
7.6.1 要求
7.6.2 透鏡分析
7.6.3 三層透鏡幾何圖形
7.6.4 透鏡製備及性能
7.6.5 機械跟蹤係統
7.6.6 地平麵的影響
7.6.7 掃描透鏡反射器的孔徑堵塞
7.7 低摺射率透鏡反射器航空器通信(D·格雷著)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章 引言
1.1 透鏡天綫:概述
1.1.1 微波透鏡
1.1.2 透鏡天綫的優點
1.1.3 透鏡材料
1.1.4 閤成透鏡
1.2 透鏡天綫的饋源
1.2.1 微帶饋源
1.2.2 喇叭饋源
1.3 龍伯透鏡和球麵透鏡
1.4 準光學和透鏡天綫
1.5 透鏡天綫設計
1.6 超材料透鏡
1.7 平麵透鏡或錶麵相移
1.7.1 反射陣列
1.7.2 平麵透鏡或透鏡陣列
1.8 實際應用
1.9 天綫測量
1.9.1 輻射方嚮圖的測量
1.9.2 增益測量
1.9.3 極化測量
1.9.4 消聲室和測量範圍
參考文獻
第2章 電磁波理論概述
2.1 麥剋斯韋方程組
2.1.1 邊界條件
2.1.2 等價定理
2.2 天綫參數
2.2.1 波束立體角和天綫溫度
2.2.2 方嚮性和增益
2.2.3 天綫的波束寬度
2.2.4 天綫的孔徑
2.2.5 相位中心
2.3 天綫極化
2.4 超材料中的傳播特性
參考文獻
第3章 介質杆天綫
3.1 介質杆共振器
3.2 介質杆作為輻射體
3.3 插接反饋循環介質杆
3.4 介質杆天綫陣
3.5 多波束介質杆天綫陣
參考文獻
第4章 毫米波透鏡天綫
4.1 毫米波特性
4.1.1 毫米波損耗因子
4.1.2 射綫追蹤法
4.2 用於成像的毫米波襯底透鏡
4.3 毫米波與亞毫米波透鏡
4.3.1 延伸式半球透鏡
4.3.2 旁軸延伸式半球透鏡
4.3.3 亞毫米波通信透鏡天綫
4.4 毫米波球麵透鏡分析
4.5 波導饋源毫米波綜閤透鏡
參考文獻
第5章 高海拔平颱通信透鏡天綫
5.1 概述
5.2 高空平颱概念
5.2.1 高空平颱頻譜復用
5.2.2 模型數據:單元功率和乾擾
5.3 反射鏡天綫的優點
5.3.1 反射器
5.3.2 透鏡
5.3.3 商業透鏡天綫
5.4 非對稱成形波束低副瓣透鏡天綫的發展
5.4.1 主饋源
5.4.2 波束寬度5°的對稱天綫
5.4.3 不對稱波束
5.4.4 測量
5.5 透鏡天綫有效載荷模型
5.6 多饋源天綫
5.7 高空平颱復閤電波球形透鏡天綫
參考文獻
第6章 球麵透鏡天綫
6.1 引言
6.2 球麵透鏡概覽
6.3 分析方法
6.3.1 射綫追蹤
6.3.2 球麵波展開技術
6.3.3 計算方法和結果
6.3.4 通用饋源模式
6.3.5 商業求解器
6.4 球麵透鏡材料和製造方法
6.4.1 機械加工聚閤物
6.4.2 成型
6.4.3 聚閤物泡沫
6.4.4 聚氨酯介質損耗
6.4.5 人工電介質
6.5 恒定摺射率透鏡
6.5.1 實用型恒定摺射率的半球形透鏡貼片饋源
6.5.2 離軸饋源陣列球麵透鏡
6.6 球麵透鏡交叉極化特性
參考文獻
第7章 半球透鏡反射掃描天綫
7.1 引言
7.2 掃描天綫技術
7.3 球形和半球形透鏡天綫
7.4 半球透鏡原型
7.5 兩層階梯型聚閤物透鏡演化
7.6 用於衛星通信的半球透鏡反射器天綫
7.6.1 要求
7.6.2 透鏡分析
7.6.3 三層透鏡幾何圖形
7.6.4 透鏡製備及性能
7.6.5 機械跟蹤係統
7.6.6 地平麵的影響
7.6.7 掃描透鏡反射器的孔徑堵塞
7.7 低摺射率透鏡反射器航空器通信(D·格雷著)
參考文獻
坦白說,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讓我一開始有些望而卻步。然而,當我真正投入其中,便被它精妙的構思和嚴謹的論證深深吸引。作者在處理大量信息時,展現齣瞭極高的駕馭能力,將復雜的原理層層剝開,直至清晰可見。我尤其贊賞他在介紹新概念時,總能巧妙地與已有的知識體係聯係起來,使得學習過程更加順暢。這本書不僅提供瞭前沿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它培養瞭我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我會在工作中遇到難題時,嘗試從書中的思路和方法中尋找靈感。這本書的價值,遠超齣瞭單純的知識儲備,它更是一種寶貴的學習方法和思維訓練。
评分這本書的包裝和設計都非常有檔次,精美的封麵設計,觸感溫潤的紙張,讓我在拿到它的一瞬間就感受到瞭齣版方的用心。翻開扉頁,印刷清晰,字體大小適中,排版也非常舒服,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疲勞。我尤其喜歡它在細節上的考究,例如目錄的編排,清晰明瞭,讓我能迅速找到我感興趣的部分。雖然我還沒有深入閱讀,但僅從外觀和初步的瀏覽來看,這本書就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好印象。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藝品。我相信,這樣一本製作精良的書,其內容一定也同樣齣色。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探索它的每一個章節,去領略作者的智慧和學識。
评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與一位智者進行深度交流。作者的文字流暢而富有邏輯,觀點鮮明,引人深思。他對於復雜問題的剖析,總是能做到既深入淺齣,又兼具學術的嚴謹性。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一些關鍵技術發展節點的迴顧,那些曆史性的突破和人物的貢獻,在作者的筆下被描繪得淋灕盡緻,讓我對通信工程的發展脈絡有瞭更清晰的理解。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引導。它教會我如何去分析問題,如何去連接看似無關的知識點,如何去獨立思考。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的認知水平得到瞭顯著的提升,也更加熱愛通信工程這個領域瞭。
评分剛接觸這本書的時候,我被它龐大的信息量所震撼。它涵蓋瞭我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通信技術,但又深入挖掘瞭其背後的原理和發展曆程。我一直對手機信號、Wi-Fi信號是如何傳播的感到好奇,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新世界的大門。它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瞭許多復雜的概念,即使是像我這樣的非專業人士,也能在閱讀中找到樂趣並有所收獲。作者在介紹各種技術時,並沒有一味地羅列枯燥的公式和理論,而是穿插瞭許多生動的案例和發展故事,讓我感覺仿佛在聽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在娓娓道來。這本書讓我對現代通信有瞭更宏觀的認識,也激發瞭我進一步學習的興趣。
评分我是一名對科技發展充滿熱情的研究生,一直在尋找能夠拓寬我專業視野的讀物。這本書的齣現,恰好填補瞭我在這方麵的知識空白。它不僅僅是理論的堆砌,更是作者將多年的實踐經驗與前沿理論相結閤的結晶。書中對各種技術細節的解析,以及對未來發展趨勢的預測,都給瞭我很多啓發。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探討問題時,能夠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並提齣具有建設性的見解。這本書讓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通信工程的魅力在於它的不斷創新和快速迭代,也讓我對自己在未來研究方嚮的選擇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我會在接下來的學習和研究中,常常翻閱這本書,從中汲取靈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