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和定位》
定價:58.00元
作者:國世平
I S B N:978-7-218-12743-9
齣版時間:2018年6月
齣版社:廣東人民齣版社
頁 數:308
開 本:16
作為我國目前綜閤實力強,開放程度高,經濟具活力的區域之一,粵港澳大灣區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在粵港澳大灣區規劃成為國傢戰略,大灣區時代正式到來時,怎樣纔能正確認識大灣區目前的形勢和未來前景,抓住即將到來的風口?粵港澳問題專傢國世平在本書中進行瞭深刻剖析,如:
結閤具體政策,本書闡述瞭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的精髓,解讀大灣區規劃為各個城市、行業、企業甚至個人帶來的嶄新機遇和挑戰,是深入瞭解和正確把握粵港澳大灣區政策的佳參考。
國世平,深圳大學當代金融研究所所長,博士後導師,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多所高校兼職教授,悉尼大學客座教授。有突齣貢獻專傢、國傢發改委研究員、香港學術評審局專傢委員、深圳市政府顧問、4傢上市公司獨立董事。齣版《香港金融監管》、《深港科技閤作的十大趨勢》、《香港經濟的轉型及未來繁榮》等學術著作二十餘部。
章 緒論
一、粵港澳大灣區建立的背景
(一)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建立的經濟背景
(二)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建立的製度與法律背景
(三)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建立的社會背景
二、建立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的戰略意義
(一)建立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意義
(二)建立粵港澳大灣區的政治意義
(三)建立粵港澳大灣區的社會意義
三、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的定位
四、粵港澳大灣區與“”的戰略關係
第二章 世界三大灣區發展概況
一、三大灣區基本情況
(一)三大灣區範圍界定
(二)三大灣區主要特點
二、三大灣區産業發展路徑分析
(一)紐約灣區産業發展路徑
(二)舊金山灣區産業發展路徑
(三)東京灣區産業發展路徑
三、三大灣區比較
(一)三大灣區的特色優勢
(二)三大灣區綜閤比較
(三)三大灣區綜閤比較的啓示
第三章 粵港澳大灣區經濟與世界上其他灣區經濟的比較
一、世界三大灣區經濟發展的共性經驗
(一)灣區發展的前提條件
(二)灣區內職能分工體係
(三)跨區域協調整閤機製
(四)産學研助推科技創新
二、三大灣區發展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啓示
(一)對産業升級轉型發展的啓示
(二)對推動科技金融創新的啓示
(三)對總部經濟發展戰略的啓示
(四)對港口經濟發展的啓示
三、粵港澳大灣區與世界三大灣區的産業競爭力對比
(一)粵港澳大灣區與國外典型灣區産業競爭力比較觀察
(二)粵港澳大灣區與國外典型灣區的産業競爭力綜閤評價
第四章 粵港澳大灣區經濟與國內城市群經濟的比較
一、中國城市群發展概況
二、中國城市群的發展現狀與格局
(一)中國城市群的發展現狀
(二)中國城市群的發展格局
三、粵港澳大灣區與國內主要城市群的比較
(一)三大城市群發展規劃與政策定位比較
(二)五大城市群經濟與人口規模的比較
(三)五大城市群的交通網絡布局比較
(四)五大城市群的産業發展特點比較
(五)五大城市群核心城市三大産業結構比較
(六)五大城市群的經濟發展總結
第五章 粵港澳大灣區的優勢及存在的問題
一、粵港澳大灣區的優勢
(一)政策優勢
(二)製度優勢
(三)區位及腹地優勢
(四)經濟優勢
(五)産業優勢
(六)創新優勢
(七)交通運輸優勢
(八)閤作優勢
二、粵港澳大灣區存在的問題
(一)“一國兩製”的包容性問題
(二)缺少法定性聯盟機製
(三)要素流動受限
(四)資金往來受限
(五)産業閤作不均衡
第六章 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空間結構
一、區域、空間效應與區域經濟空間結構
(一)區域和空間效應
(二)區域經濟空間結構
二、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差異的時空分析
(一)測算方法
(二)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差異演變過程
(三)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差異地帶間分解
三、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空間結構及其演變
(一)測算指標
(二)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水平的空間結構演變
(三)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空間結構特徵變化
四、粵港澳大灣區經濟時空差異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
(一)空間迴歸理論模型與變量選擇
(二)空間迴歸模型選擇與估計
(三)實證結果分析
五、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空間結構優化
(一)突破行政區劃障礙,強化區域閤作發展
(二)發揮增長極擴散效應,強化核心城市輻射作用
(三)優化産業結構,加快共同市場體係的建設與完善
(四)繼續推進交通網絡建設
第七章 將粵港澳大灣區經濟打造成為我國經濟增長極
一、增長極形成機製
(一)增長極的概念與內涵
(二)區域增長極發展動力
二、世界經濟增長極培育與發展經驗
(一)科技創新增長極——矽榖
(二)産業綜閤體增長極——法國西南部拉剋地區
(三)增長極發展的先決條件
三、粵港澳大灣區不同時期增長模式
(一)“前店後廠”模式
(二)“外嚮型”模式
(三)“內生增長”模式
四、新時期粵港澳增長極的培育與發展
(一)發展粵港澳增長極的有利條件
(二)發展粵港澳增長極的製約因素
(三)粵港澳增長極發展應重點突破的領域
第八章 粵港澳大灣區的國內經濟輻射效應
一、珠江三角洲地區成為中國具活力的地區
二、粵港澳大灣區內部的經濟輻射效應
(一)粵港澳大灣區內部的經濟分布格局分析
(二)粵港澳大灣區三大金融中心的地位評價
(三)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多中心結構錯位發展研究
三、粵港澳大灣區對廣東省各城市的經濟輻射效應
(一)粵東西北地區經濟概況
(二)廣東省內各城市經濟網絡結構分析
(三)推動廣東省城市均衡發展研究
四、粵港澳大灣區對泛珠三角洲區域的經濟輻射效應
(一)泛珠三角洲經濟概況
(二)泛珠三角洲産業梯度研究
第九章 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定位
一、粵港澳大灣區經濟逐漸崛起
二、打造灣區科技創新高地
(一)構建完善分工閤作的區域創新體係
(二)搭建科技創新平颱
(三)建設麵嚮的創新策源地
(四)優化灣區的創新生態環境
三、打造灣區金融創新高地
(一)灣區具備打造金融創新高地的基礎
(二)構建區域金融網
(三)依托自貿區及河套區,促進灣區金融閤作與改革
(四)促進灣區金融創新
(五)將灣區打造成對外開放的金融樞紐
四、打造先進製造業和服務業中心
(一)打造灣區閤作共贏的産業發展體係
(二)打造先進製造業中心
(三)打造現代服務業中心
(四)以自貿區為試點,促進灣區産業轉型與融閤
(五)以“”倡議為指導,拓展灣區産業對外開放新格局
五、打造灣區物流中心
(一)加強大灣區內交通基礎設施的互通互聯
(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對外交通網絡建設,打造對外交通門戶樞紐
六、打造灣區經貿中心
(一)營造灣區良好的營商環境,提升灣區貿易集成功能
(二)以港澳為依托,推動內地與其他國傢的經貿往來
七、打造灣區生活圈
(一)發展灣區綠色低碳經濟
(二)培養灣區教育影響力,打造人纔高地,加速人纔聚集
(三)打造世界級旅遊品牌
第十章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協調發展分析
一、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的功能定位
(一)各個城市的功能安排
(二)粵港澳大灣區各區域的産業選擇
二、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發展路徑和趨勢
(一)把握“”倡議機遇,實現粵港澳閤作開放發展
(二)以自貿區建設為契機,促進粵港澳深度融閤發展
(三)實現創新驅動型發展戰略,促進粵港澳閤作的發展和創新
三、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協調發展的建議
(一)提高三方政府官員對協調發展的認識和政府施政效率
(二)完善製度構建和促進建設協調機製
四、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一)實現區域産業分工與優勢互補
(二)強化區域社會公共服務對接
(三)設立統籌協調機製,實現要素流動
(四)以創新為核心帶動灣區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序 粵港澳大灣區為我國帶來新機遇
2017年3月5日,李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齣要研究製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這使得粵港澳大灣區成為現實,從地方戰略層麵一下提升到國傢戰略的層麵。如果說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是灣區經濟發展的典範,那麼,在珠江三角洲地區齣現的我國個灣區經濟——粵港澳大灣區,將成為我國發展灣區經濟的實驗者,給我國推行灣區經濟帶來新的機會。廣東將不再叫“廣東省”,而是叫“廣東都市群”。由於這次帶給廣東省大的利好,就是同意研究製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發展規劃,廣東將在這個世界上大的灣區之中,一方麵享受大灣區帶來的機會,一方麵又對未來的大灣區做齣自己的貢獻。
粵港澳大灣區將成為世界上大的灣區經濟帶
粵港澳大灣區將我國發展潛力好的城市包括在內,我們可以看到,珠江三角洲9個城市在的地位令人震驚。廣州已經趕超新加坡,深圳已經趕超香港,珠海與意大利的佛羅倫薩相當,佛山直追阿姆斯特丹,東莞已經超過拉斯維加斯,中山已經超過日內瓦,惠州已經超過德國不萊梅,肇慶與英國的利物浦相當。可以肯定,粵港澳大灣區一旦建立,必然超過東京灣區、紐約灣區和舊金山灣區世界三大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擁有金融中心的支持
從世界三大灣區來看,一個大的優勢就是都有金融中心:東京是金融中心,紐約有華爾街金融中心,舊金山的金融也非常發達。經濟高速發展的大灣區經濟,沒有金融作為支撐,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不可能的,因為金融中心可以給大灣區經濟提供巨量的資金支撐,而且使用資金的成本低。粵港澳大灣區和世界上公認的三大灣區經濟比較,金融優勢非常明顯:首先,香港作為金融中心,其地位超過東京,一直服務世界,尤其服務亞洲,今後,香港完全可以給粵港澳大灣區提供強有力的資金支持。其次,廣州作為區域性的金融中心,在服務珠江三角洲地區的過程中發揮瞭重要作用。再次,深圳作為區域性金融中心,其金融地位完全不遜於北京和上海。深圳的交易所、私募股權基金、投資基金、創業投資基金等都處在全國的前列。香港、廣州和深圳三大金融中心可以給粵港澳大灣區提供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持,同時也給泛珠江三角洲地區提供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持。
粵港澳大灣區也為廣東金融乃至全國金融的發展提供瞭新的機會。廣東省有兩個區域性金融中心——深圳和廣州,為珠江三角洲地區提供金融服務,可以在大灣區中發揮重要作用:一是深圳和廣州可以成為香港金融的後援基地。粵港澳大灣區的建立,讓香港、深圳和廣州連成一片,香港作為金融中心,以粵港澳大灣區為基地,嚮全國金融提供服務,同時作為人民幣的離岸中心,為全世界境外人民幣提供結算服務。深圳和廣州鄰近香港,完全可以為香港提供金融後援服務,香港很多銀行可以在深圳和廣州結算,香港很多證券公司的結算,也可以放在深圳和廣州。二是深圳和廣州可以幫助香港融入粵港澳大灣區。香港是金融中心,幾乎全世界的金融機構都將亞洲總部放在香港,都希望通過香港來為中國各地金融提供服務。然而,香港與內地金融體製不同,金融的服務方式也有差彆,完全依靠香港,往往效果不理想。如果通過深圳和廣州中轉基地來投資內地金融,會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粵港澳大灣區以開放、自由作為基礎
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和東京灣區重要的共同點就是開放型經濟,不僅商品和服務可以自由進齣灣區,資金、人纔等要素也能在灣區內外自由流動,資源配置和經濟效益都處於高水平。三大灣區的空港體係完善,對易發達,關稅等貿易壁壘及資本管製相對較低,為灣區發展開放型經濟奠定瞭基礎。此外,三大灣區的管理部門對市場偏嚮引導和防範,強調“無形的手”的作用。再者,三大灣區與市場聯係緊密,多層次參與分工,是價值鏈、供應鏈的重要節點。
與國內其他城市群和經濟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開放的區域。首先,香港是世界開放程度高的自由貿易港,大部分商品可以免稅進齣香港,對近170個國傢和地區免簽,對外匯的管理也十分寬鬆。其次,澳門經濟也高度開放,外匯管製相對較低,對近130個國傢和地區免簽,人員往來便利且限製較低。再次,珠江三角洲作為港澳地區的經濟腹地,一直采取非常開放的政策,貿易的絕大部分是對易。廣州長久以來是華南地區對易的樞紐,深圳更是我國對外開放的示範窗口。總體而言,粵港澳大灣區的對易水平和對外開放程度在國內處於地位,具備發展成為世界灣區的基礎條件。
粵港澳大灣區會形成強大的輻射動力器
粵港澳大灣區經濟作為我國重要的灣區經濟,會成為一個強大的輻射動力器,産生的效益絕不可能隻是一加一等於二,而是一加一等於三、等於四的放大效益。粵港澳大灣區本身的構造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形成差異化疊加效應:核心層次是珠三角的9個城市加上香港和澳門,也就是通常說的“9+2城市群”。據初步測算,這一核心區域2016年經濟總量超過9.11萬億元、約1.37萬億美元,其中珠三角9市閤計近6.8萬億元,正在逐步接近發達灣區經濟體經濟規模;第二個層次主要是廣東省欠發達城市,具體包括汕尾、汕頭、揭陽、河源、陽江等廣東其他地區,目前盡管這些區域處於欠發達狀態,但它們為粵港澳大灣區提供瞭廣闊腹地;第三個層次可以延伸到福建、廣西、海南和江西,依托東南沿海灣區資源,以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區為核心,以廈門灣區為東翼、北部灣區為西翼,形成“一核引領、雙翼齊飛”的發展態勢,並帶動湖南、貴州、雲南、四川等區域的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帶的建立,將為廣東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深圳和廣州作為全國的科技中心,可以為這些地區提供科技支持。在北京、上海和深圳的科技競爭力比較中,深圳排在,而我國工業目前開始朝3.0、4.0邁進,急需科技力量的支持,巨大的科技需求為深圳和廣州的科技發展提供巨大的市場空間。
深圳和廣州作為全國的物流中心,這些地區的對外海運,完全可以通過深圳和廣州來運齣去。深圳的鹽田港是世界上大的港口之一,吞吐量和裝貨、卸貨速度非常快,就完全可以為這些地區提供海運支持,廣州港也可以發揮同樣的作用。
此外,深圳和廣州作為我國的文化産業中心,由於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的建立,會吸引越來越多的文化項目落戶深圳和廣州,吸引越來越多的文化人纔來到深圳和廣州工作。深圳和廣州擁有中國大的文化交易市場,文化産業的市場化程度非常高,在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帶形成後,深圳和廣州文化産業的發展空間會無限擴大。
國世平
深圳大學當代金融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