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新編中文工具書
定價:48.00元
售價:36.5元,便宜11.5元,摺扣76
作者:劉曉軍
齣版社: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10-01
ISBN:978756756422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新編中文工具書 》是中文係為本科生開設的專業必修課《中文工具書》的配套教材,目的在於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本科生及部分跨專業的碩士研究生提供從事學術研究的基本參考書目,並培養學生動手查閱資料以及撰寫學術論文的能力。
目錄
講綜閤類工具書
一、書目提要
1.《漢書·藝文誌》
2.《隋書·經籍誌》
3.《崇文總目》
4.《郡齋讀書誌校證》
5.《遂初堂書目》
6.《直齋書錄解題》
7.《四庫全書總目》
8.《增訂書目答問補正》
9.《清代禁毀書目(補遺)》
10.《讀書敏求記》
11.《販書偶記》(附《販書偶記續編》)
12.《中國叢書綜錄》(附《中國叢書綜錄補正》、《中國叢書綜錄續編》)
13.《中國善本書提要》(附《中國善本書提要補編》)
14.《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15.《敦煌遺書總目索引》(附《敦煌遺書總目索引新編》)
16.《同書異名通檢》(增訂本)(附《同名異書通檢》)
二、叢書類書
1.《十三經注疏》
2.《四庫全書》
……
作者介紹
劉曉軍,2007年6月博士畢業於華東師大中文係,2009年6月從中山大學中文係博士後流動站齣站,進入華東師大中文係古代文學教研室工作。主持國傢社科基金一般項目一項、教育部社科基金青年項目一項、昆山市文化發展基金一項;承擔國傢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子項目一項。齣版專著三部,發錶CSSCI論文二十餘篇。
文摘
序言
這本書,說實話,剛翻開的時候,我有點被它的厚度震住瞭,那種沉甸甸的感覺,讓我立刻意識到這不是一本可以輕鬆翻閱的小冊子。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傳統的、乾巴巴的工具書,充滿瞭枯燥的定義和索引,但是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它更像是一部編纂精良的知識地圖集。作者在梳理那些龐雜的中文信息和規範時,展現齣瞭一種令人佩服的條理性和洞察力。比如,它對一些容易混淆的詞義辨析,簡直是庖丁解牛,精準到位,讓我這個自詡中文還算不錯的人,都忍不住要反復琢磨那些細微的差彆。這本書的排版設計也值得稱贊,雖然內容密度很大,但通過閤理的留白和清晰的字體選擇,使得長時間閱讀的疲勞感大大降低。我尤其喜歡它在某些專業術語解釋後的拓展閱讀建議,這些指引像是通往更廣闊知識領域的秘密通道,讓我每次查找完需要的資料後,總能帶著一些意想不到的新發現離開。它不是那種你隻在需要查一個字的時候纔會拿齣來的書,更像是一個在你書桌上安靜待著,但隨時準備好為你提供深度支持的幕後英雄。那種踏實感和可靠性,是很多數字工具無法替代的。
评分我必須承認,我是一個對細節有近乎偏執要求的人,尤其在處理公文和對外交流材料時,一個標點符號的錯誤都可能引發嚴重的誤解。這本書,可以說是完美契閤瞭我這種“細節控”的需求。它的細緻程度已經到瞭令人發指的地步,任何關於引文格式、注釋規範、甚至是最微小的書寫習慣差異,它都有詳細的說明和圖例。我曾帶著一個睏擾瞭我很久的關於特定符號使用範圍的問題去查閱,原本不抱太大希望,結果它不僅給齣瞭標準的用法,還引用瞭多個權威機構的對比文件來佐證其閤理性,這種詳盡到位的處理,讓我對其産生瞭強烈的依賴感。它就像是一個語言領域的“質量檢測中心”,任何我産齣的文本,都習慣性地要經過它這道關卡纔能最終定稿。這種高度的可靠性和對標準的堅守,使得它在我的工具箱裏占據瞭一個不可撼動的核心位置,是任何電子數據庫都無法完全取代的實體錨點。
评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收獲,或許在於它潛移默化中重塑瞭我對“規範”的理解。過去我認為規範就是死闆的教條,而現在我意識到,真正的規範其實是建立在對語言本質深刻理解之上的藝術。這本書的編纂者顯然投入瞭巨大的心血去平衡實用性和理論深度,使得它既能滿足日常工作中的快速查詢需求,又能為深入研究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它的檢索係統設計得非常人性化,即便你隻記得一個模糊的概念或者一個不確定的用法,通過它巧妙的交叉索引係統,最終都能被導嚮正確的位置。每次使用這本書,都像進行瞭一次微型的學術考察,充滿瞭發現的樂趣。它並非那種一次性閱讀完畢就束之高閣的藏書,而是那種需要長期陪伴、反復翻閱,並在不同的生命階段提供不同層次反饋的智力夥伴。它所承載的不僅僅是知識點,更是一種對語言精煉和準確性的極緻追求,讓人在不知不覺中,也提升瞭自身的文字素養。
评分我入手這本工具書的初衷,其實是衝著它在某個特定領域的權威性去的,但使用下來,它的價值遠超齣瞭我最初的預期。它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邏輯鏈條清晰得令人嘆為觀止。作者似乎對中文的內在演變有著深刻的理解,不僅僅是羅列現有的規範,更是在某種程度上“預見”瞭未來可能齣現的語言使用上的灰色地帶。我發現,它在處理一些新興的網絡用語或者跨文化交流中産生的語言現象時,並沒有采取迴避的態度,而是給齣瞭非常審慎和具有前瞻性的分析框架。這在很多老派的工具書中是看不到的。有一次我為瞭撰寫一份嚴肅的學術報告,需要核對一些古已有之的成語典故的齣處和現代語境下的準確含義,這本書提供的參照係非常可靠,每一個注解背後似乎都有著紮實的文獻支撐,讓人信服。它不像那種隻告訴你“是什麼”的書,它更願意告訴你“為什麼是這樣”,這種探究根源的態度,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層次感。它不是一本書,它是一套完整的、可追溯的語言研究方法論的載體。
评分坦白講,剛接觸這類工具書,總會有一種敬而遠之的感覺,總覺得晦澀難懂,但這本書的處理方式,簡直像是一位耐心十足的導師在牽引著你。它的語言風格,雖然保持瞭學術的嚴謹性,但在解釋復雜概念時,卻大量運用瞭生動的類比和生活化的場景來輔助理解。我記得有一次我卡在一個語法規則上很久想不通,翻到這本書的相應章節後,作者用瞭一個關於交通規則的比喻,一下子就讓我茅塞頓開。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方式,極大地降低瞭學習門檻,讓原本可能讓人望而卻步的知識點變得平易近人。更讓我驚喜的是,它對不同曆史時期的語言差異進行瞭細緻的標注,這對於我們理解古典文獻或者進行曆史文本的校對工作時,提供瞭極大的便利。它不是一個靜止的參考點,而是一個動態的、能反映語言生命力的載體。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文字的駕馭能力有瞭一種質的飛躍,不再是死記硬背規則,而是開始理解規則背後的邏輯脈絡。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