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前必讀】:
本店銷售的書籍品相可能因為存放時間長短關係會有成色不等,請放心選購。
付款後,不缺貨的情況下,48小時內發貨,如有缺貨的情況下,我們會及時在聊天窗口給您留言告知。
發貨地北京,一般情況下發貨後同城次日可以到達,省外具體以快遞公司運輸為準。
望每位讀者在收貨的時候要驗貨,有什麼意外可以拒簽,這是對您們權益的保護。
注意:節假日全體放假,請自助下單;如需幫助請及時與我們聯係。祝您購物愉快!商傢熱綫: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書名:TD-LTE技術與標準
定價:49.00元
作者:李正茂 王曉雲
齣版社:人民郵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8-01
ISBN:978711532330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創新思路明確,尤其對標準協議的解讀不是簡單的羅列,而是融入瞭作者自己的心得體會。
以同時運營GSM、TD-SCDMA和TD-LTE網絡為例,來介紹和分析多網運營時的係統間互操作技術方案。
論述深淺得當,兼有新穎性、專業性、實用性和可讀性。
內容提要
《TD-LTE技術與標準》係統介紹瞭TD-LTE的技術原理與標準,包括TD-LTE的産生、基礎技術原理、協議流程、無綫資源管理、係統性能、語音解決方案與互操作、未來演進等內容。 《TD-LTE技術與標準》作者全程經曆瞭TD-LTE從標準製定、技術試驗、規模試驗、擴大規模試驗到預商用網絡建設的全過程。《TD-LTE技術與標準》內容凝聚瞭作者多年實踐的汗水與心血,是從事移動通信技術研究、標準化、産品研發、網絡規劃與優化、係統運營與維護的工程技術人員,以及高等院校相關專業的師生不可多得的教科書與參考書。
目錄
目 錄
章 LTE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移動通信標準 1
1.1 移動通信技術的特點與麵臨的挑戰 1
1.2 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曆程與LTE的誕生 2
1.2.1 代移動通信係統(1G) 3
1.2.2 第二代移動通信係統(2G) 3
1.2.3 第三代移動通信係統(3G) 4
1.2.4 移動互聯網與LTE的興起 6
1.2.5 TD-LTE的由來 10
1.2.6 LTE TDD與FDD的同步融閤發展 11
1.3 小結 12
參考文獻 12
第2章 TD-LTE基本原理 13
2.1 LTE係統的核心技術 14
2.1.1 OFDM技術 14
2.1.2 多天綫技術 18
2.1.3 鏈路自適應技術 23
2.2 LTE係統設計 25
2.2.1 幀結構 25
2.2.2 關鍵參數設計 27
2.2.3 參考信號設計 28
2.2.4 LTE中的多天綫技術 30
2.2.5 LTE中的鏈路自適應 32
2.3 LTE中的TDD特有技術 35
2.4 小結 35
參考文獻 41
第3章 TD-LTE協議架構 42
3.1 LTE網絡構架 42
3.2 網絡功能劃分 43
3.3 無綫協議架構 45
3.3.1 控製麵協議棧 45
3.3.2 用戶麵協議棧 45
3.3.3 信道映射 46
3.4 相比3G係統的協議簡化 48
3.5 小結 49
參考文獻 49
第4章 LTE標準協議流程 50
4.1 從開機到駐留的主要過程 51
4.1.1 PLMN選擇 51
4.1.2 小區選擇和重選 57
4.1.3 位置注冊 60
4.2 從空閑態到連接態 60
4.2.1 尋呼流程 60
4.2.2 連接建立流程 61
4.3 連接態主要行為 64
4.3.1 業務數據傳輸過程 64
4.3.2 針對數據傳輸的優化 69
4.3.3 移動性管理 73
4.3.4 連接重建流程 77
4.4 從連接態迴到空閑態 78
4.5 小結 79
參考文獻 80
第5章 無綫資源管理 81
5.1 概述 81
5.2 負荷管理 83
5.2.1 接納與擁塞控製 83
5.2.2 負荷均衡 84
5.3 乾擾抑製 85
5.3.1 設計原理 85
5.3.2 TD-LTE乾擾抑製技術與TD-SCDMA係統對比 89
5.4 移動性管理 90
5.5 QoS機製 90
5.5.1 優先級管理 91
5.5.2 調度算法 92
5.6 功率控製 94
5.6.1 上行功率控製 94
5.6.2 下行功率分配 96
參考文獻 96
第6章 TD-LTE關鍵物理信道設計及性能 97
6.1 TD-LTE關鍵物理信道設計 97
6.1.1 物理層控製信道設計 97
6.1.2 TD-LTE業務信道設計 103
6.2 TD-LTE係統性能 105
6.2.1 係統性能衡量工具——仿真技術簡介 105
6.2.2 TD-LTE係統的單鏈路性能 107
6.2.3 TD-LTE係統的峰值速率 114
6.2.4 TD-LTE係統的小區吞吐量 115
6.2.5 TD-LTE大同時在綫用戶數 134
6.2.6 TD-LTE和FDD LTE性能差異分析 135
6.3 小結 135
參考文獻 136
第7章 語音解決方案及互操作 137
7.1 係統間互操作技術原理 137
7.1.1 異係統鄰小區定義 138
7.1.2 數據業務互操作技術方案 139
7.1.3 TD-LTE語音解決方案 145
7.2 多種互操作方案比較 154
7.2.1 數據業務互操作 154
7.2.2 語音解決方案 155
7.3 小結 155
參考文獻 157
第8章 TD-LTE的演進和增強 158
8.1 LTE-A的需求 158
8.2 LTE-A關鍵技術 159
8.2.1 載波聚閤 159
8.2.2 增強多天綫技術 164
8.2.3 協作多點傳輸技術 165
8.2.4 中繼技術 170
8.2.5 增強型小區間乾擾協調技術 176
8.2.6 網絡自配置與自優化 180
8.2.7 增強型廣播多播服務 187
8.3 LTE-A標準進展 191
8.4 小結 192
參考文獻 194
縮略語 196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內容更新速度和對最新行業動態的捕捉能力,簡直令人嘆服。作為一個長期關注行業發展的人,我深知技術迭代的殘酷性,很多齣版物在印刷完成時,可能某些技術細節就已經被新的規範所取代。但令人驚喜的是,這本書在核心概念打牢的同時,對於近兩年內齣現的關鍵技術熱點,如某些特定的能耗優化策略和安全增強模塊,都進行瞭細緻入微的介紹和分析。作者對前沿議題的把握並非蜻蜓點水,而是深入到技術實現的細節層麵,討論瞭其在現有框架下的可行性與挑戰。這使得這本書的“保鮮期”被大大延長瞭,它不僅能指導當前的工作,更能為未來的技術預研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對於那些需要在工作中緊跟技術前沿的工程師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劑強心針,提供瞭寶貴的、經過深度加工的行業洞察。
评分我是一個習慣於通過交叉對比來檢驗知識深度的人,手邊常備著好幾本不同齣版社的同類主題書籍。對比下來,這本書在對標準體係結構的梳理上,展現齣瞭無與倫比的係統性和前瞻性。很多其他書籍隻是側重於某一個模塊的深入剖析,但本書的作者似乎站在一個更高的視角,將整個技術生態的各個組成部分——從物理層到應用層——進行瞭宏觀的、立體的解構。特彆是在描述不同標準版本迭代和兼容性處理的部分,邏輯嚴密,層層遞進,清晰地勾勒齣瞭技術發展的時間軸和關鍵轉摺點。這種全景式的視野,對於我們進行長期技術規劃和架構設計至關重要。它不是簡單地告訴你“怎麼做”,而是讓你明白“為什麼是現在這樣做的”,以及“未來可能走嚮何方”,這種戰略層麵的思考深度,是普通教科書難以企及的。
评分坦白說,我最初對這類前沿技術書籍是抱著一絲敬畏甚至畏懼的態度的,生怕自己深厚的理論基礎不足以支撐閱讀過程。然而,這本書的敘事方式徹底顛覆瞭我的固有印象。作者仿佛是一位經驗極其豐富的導師,他並非隻是平鋪直敘地拋齣公式和定義,而是巧妙地穿插瞭大量的工程實踐案例和曆史演進的脈絡。這種敘述手法極大地降低瞭學習麯綫的陡峭程度。每當遇到一個難點時,作者總能用一種極為接地氣的方式去解釋其背後的邏輯和必要性,而不是簡單地陳述“它就是這樣”。比如在闡述某一關鍵協議優化時,書中通過一個生動的網絡場景模擬,將抽象的性能提升具象化瞭,這種“講故事”的能力,實在高明。這使得即便是初涉該領域的讀者,也能逐步建立起完整的知識框架,而不是隻記住零散的知識點。這本書的價值,正在於它把“難懂”的東西,變得“可理解”瞭。
评分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這本書在對復雜技術概念進行講解時,所采用的思維導圖式或模塊化結構,極大地提高瞭知識的檢索效率。以往閱讀技術大部頭時,查找某個特定參數或算法的定義,往往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在厚厚的索引和目錄中周鏇。而這本書似乎預設瞭讀者的使用場景,通過巧妙的章節劃分和關鍵術語的突齣顯示,使得“用”這本書的體驗遠超“讀”這本書的體驗。當你需要快速迴顧某個特定子係統的接口定義時,你幾乎能立刻定位到相關內容,且該部分的講解既獨立又與整體體係緊密相連。這種設計體現瞭作者不僅是一位深諳理論的專傢,更是一位懂得如何高效傳授知識的教育傢。它成功地平衡瞭學術的嚴謹性與工程的實用性,使得這本書真正成為瞭一個“工具箱”,而不是一個束之高閣的文獻資料。
评分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穩又不失現代感的風格,拿在手裏就感覺很有分量。從拿到包裹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散發齣的專業氣息所吸引。內頁的紙張質感非常齣色,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特彆疲勞。更值得稱贊的是,作者在章節之間的過渡處理得極其自然流暢,不像有些技術書籍那樣生硬地堆砌概念。每一個理論的引入,似乎都是水到渠成的,讓人能夠輕鬆跟上作者的思路。我特彆留意瞭插圖和圖錶的清晰度,即便是那些復雜的係統架構圖,綫條也銳利分明,標注詳盡,即使用放大鏡看細節也毫無壓力。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無疑體現瞭齣版社在齣版流程中的嚴謹態度。閱讀體驗的提升往往藏在這些不易察覺的地方,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堪稱典範。它不僅僅是一本技術參考書,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藝術品,讓人願意反復翻閱和珍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