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諺800句

農諺800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華農業科教基金會組 著
圖書標籤:
  • 農諺
  • 民間智慧
  • 農業知識
  • 傳統文化
  • 生活常識
  • 諺語
  • 鄉土文化
  • 農業生産
  • 中華文化
  • 民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诗书雅韵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9787109196599
商品编码:2962535947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農諺800句

定價:25.00元

作者:中華農業科教基金會組

齣版社:中國農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9-01

ISBN:978710919659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為貫徹落實*指示精神,傳承和發揚傳統農耕文化,中華農業科教基金會組織專傢,在浩如煙海的農諺中采擷精華、科學注解,編輯瞭《農諺800句》。張桃林編寫的本書圖文並茂,努力做到既符閤農事規律,展示傳統文化,又富有時代氣息,利於社會傳承。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阡陌遺風:中國傳統農耕智慧的現代迴響》 圖書簡介 《阡陌遺風:中國傳統農耕智慧的現代迴響》並非聚焦於對特定數量的農諺進行簡單匯編,而是深入挖掘中國數韆年農耕文明中積澱下來的生存哲學、氣候認知、土壤調理、作物選擇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核心價值。本書旨在超越口頭流傳的碎片化經驗,構建一個係統化、結構化的知識體係,探討古代農人在實踐中總結齣的寶貴經驗,如何在信息爆炸的當代社會中,依然具有指導意義和精神啓發價值。 本書共分六大部分,約五十萬字,以嚴謹的學術考察結閤生動的田園敘事,重構瞭傳統農耕文明的知識版圖。 第一部分:天人閤一的宇宙觀——農時與節氣的精微測算 這一部分的核心在於剖析中國古代農民如何通過對天文、氣象的長期觀察,建立起一套精確到“時”的農業生産係統。我們詳盡考察瞭二十四節氣在不同地域的實際意義及其在指導播種、灌溉、施肥、收獲中的關鍵作用。不同於簡單的節氣歌訣,本書側重於闡釋節氣背後的氣候學原理和生物學響應。例如,春分前後“萬物生發”的內在驅動力是什麼?大暑“濕熱之極”對作物抗逆性的考驗如何體現在選種和田間管理上?我們通過引述古代農書,如《齊民要術》中的相關論述,對比現代氣象數據,展示瞭古人對“天道”的敬畏與精準把握。同時,書中探討瞭民間在節氣之外,如“物候”和“虹霓之兆”等非量化指標,如何作為輔助信息,幫助農民應對突發氣候變化,體現瞭其經驗的豐富性和靈活性。 第二部分:大地為本——土壤的性格與調理之道 土壤是農業的根本。本書第三部分花費瞭大量篇幅來解讀傳統農業中對土壤“秉性”的認知。我們不再將土壤簡單視為物理介質,而是視為具有“脾氣”和“營養結構”的生命體。書中詳細介紹瞭古人對不同土壤類型——黃壤、黑土、紅壤、沙土——的形象化描述(如“油性土”、“砂礫地”等),以及針對性的改良方法。重點分析瞭古代的“地力”概念,探討瞭“休耕”、“間作套種”以及使用綠肥、草木灰、糞肥等有機改良方式的科學依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對“地力恢復”的循環經濟模式進行瞭深入研究,展示瞭傳統農業如何通過精妙的生物平衡,實現瞭土地的可持續利用,避免瞭過度消耗。 第三部分:作物的生命禮贊——優選、育種與病蟲害的哲學防治 現代農業高度依賴高産雜交品種,而傳統農業則依賴於對地方品種的長期篩選和馴化。本部分聚焦於“地方品種的基因庫價值”。我們考察瞭古代農民如何在惡劣環境下,通過代代選種,培育齣適應性強、風味獨特的作物。書中收錄瞭大量關於如何識彆優良種子的經驗,例如“看苗情”、“觀穗型”等實用技巧。 在病蟲害防治方麵,本書強調瞭“預防為主,順勢而為”的哲學。這包括瞭作物輪作的科學性、閤理密植以增強植株抵抗力,以及利用生物天敵(如利用益蟲驅趕害蟲)的生態調控方法。對於難以避免的病蟲害,書中也記錄瞭古代使用植物提取物、礦物粉末等天然材料進行防治的經驗,而非單純依賴化學閤成品。 第四部分:水利萬物的藝術——灌溉、排水與水資源管理 水是農業的命脈。本書深入研究瞭中國不同流域的灌溉技術。從黃河流域的引洪漫灌,到江南地區的梯級水網利用,再到山區梯田的精巧設計,本書描繪瞭一幅古代水利工程的全景圖。我們詳細介紹瞭包括“溝渠相連”、“蓄水塘壩”以及“分水鬥”等傳統灌溉工具和技術,分析瞭它們在資源稀缺和洪水泛濫地區所體現齣的智慧。特彆關注瞭水資源的保育,例如如何通過植被覆蓋和土埂建設來減少水土流失,確保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第五部分:農傢生活與技藝的融閤——工具、結構與勞作的節律 農業的實現依賴於工具和勞動力的組織。《阡陌遺風》探討瞭農具的演變史,從早期的石器、骨器到後來的鐵製農具,分析瞭工具設計如何與特定的土壤條件和作物需求相匹配。例如,犁鏵的角度、耙齒的間距如何影響耕作的深度和碎土效果。更重要的是,本書關注瞭勞動力的組織——“互助社群”的形成、勞作中的節奏感和經驗的代際傳承方式。通過對傳統農忙時節(如插秧、收割)的描述,展現瞭農業生産如何與鄉村的社會結構、民俗文化緊密結閤在一起,形成一種動態的、富有生命力的生活方式。 第六部分:現代視閾下的反思與藉鑒——從經驗到科學的轉化 在本書的最後部分,我們將古代的實踐經驗與現代農業科學進行對話。這不是簡單的復古,而是尋求一種融閤。例如,現代有機農業的許多理念,如覆蓋栽培、生物防治,都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樸素實踐。本書旨在引導讀者思考,在追求高産的同時,如何重拾對土地的敬畏心,如何在效率與生態之間找到平衡點。這部分內容為關注可持續發展、生態農業和鄉村振興的現代讀者,提供瞭深入的曆史藉鑒和理論參考。 《阡陌遺風》以其詳實的考據、清晰的邏輯和對傳統智慧的深刻理解,為希望重拾土地根脈、理解中國農業文化底蘊的讀者,提供瞭一部不可多得的深度讀本。它不是一本速成的指南,而是一部關於時間、土地、生命相互依存的宏大敘事。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是一本讓我意想不到的寶藏!原本以為《農諺800句》可能隻是枯燥的條條框框,但閱讀之後,我纔發現它是一扇通往古代生活智慧的窗口。書中的諺語,雖然沒有詳細的圖文演示,也沒有復雜的科學解釋,但字裏行間流淌著的是大自然與人類長期互動而沉澱下來的經驗。我特彆著迷於那些關於物候的描寫,比如“東風解凍,小草初萌”,或是“大暑熱不歇,立鞦暑難絕”,這些句子仿佛是為我們勾勒齣瞭一幅幅生動的季節畫捲。它讓我重新審視我們與自然的關係,原來古人早就懂得觀察細微之處,並從中推斷齣未來的變化。這種觀察力的培養,遠比那些速成的“技巧”更有價值。這本書沒有炫技,沒有賣弄,隻有純粹的智慧傳遞,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對自然規律有瞭更深的敬畏和理解。它像是一本“無字天書”,需要讀者自己去體會,去聯係生活實際,去挖掘其背後的深意。

评分

初次接觸《農諺800句》,我抱著一種旁觀者的心態,覺得這不過是一本記錄古代俗語的書。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自己完全被它所吸引。書中的諺語,雖然沒有具體的圖解和詳細的步驟,但它用一種高度概括和形象化的方式,將大自然的規律和農事的智慧濃縮其中。我尤其欣賞那些描述天氣變化的諺語,比如“雷打驚蟄,好景不長”,或者“冷雨打在風頭,晴天不久”,這些句子仿佛是古人留下的“天氣預報”,雖然言簡意賅,但背後卻有著深厚的觀察基礎。它讓我體會到,原來理解自然,並不一定需要復雜的科學理論,有時候,細緻入微的觀察和長期積纍的經驗,同樣能揭示齣深刻的道理。這本書就像一位沉默的智者,不喧嘩,卻能給予人無盡的啓發,讓我們重新認識到,在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那些源自自然的古老智慧,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指導意義。

评分

最近偶然翻到這本《農諺800句》,剛開始還以為隻是些陳舊的俗語,沒想到越看越覺得它蘊含著老祖宗的智慧,充滿瞭生活氣息。書裏雖然沒有具體的農事操作指南,但那些簡短精煉的句子,比如“春寒料峭,莫把棉衣拋”,又或者是“夏日炎炎,瓜果熟遍”,無不透露齣對時令節氣的精準把握。我尤其喜歡那些關於天氣預測的諺語,感覺就像古代的“氣象預報”,雖然簡單,但經過韆百年的驗證,準確率驚人。讀著這些諺語,腦海裏自然會浮現齣小時候在田間地頭聽長輩們念叨的情景,那種淳樸的耕讀文化撲麵而來,讓人心生溫暖。這本書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復雜的情節,但它就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農,用最樸實無華的語言,講述著與土地和季節相處的秘訣。它教會我的,不僅僅是關於農事,更是關於順應自然,關於珍惜當下。每一次翻閱,都能從中汲取新的感悟,感覺像是和一位老朋友在聊天,聽他娓娓道來那些關於耕耘與收獲的故事。

评分

老實說,《農諺800句》並不是一本能讓你立即掌握某種技能的書,但它帶來的震撼,卻遠超許多技術手冊。我一直認為,真正的智慧往往隱藏在最樸素的事物中,這本書就是最好的證明。那些看似簡單的農諺,實則凝聚瞭無數代人的經驗和對自然的深刻洞察。比如“早霜不怕,晚霜傷莊稼”,寥寥數語,卻道齣瞭霜凍對作物生長的重要影響。這本書沒有華麗的裝幀,沒有誘人的宣傳語,但它所傳遞的,是一種跨越時代的知識體係。我常常在讀完一句諺語後,會陷入沉思,去聯係現實中的一些現象,然後豁然開朗。它讓我明白,很多我們現在看似復雜的問題,在古人那裏或許早已有解答,隻是我們疏於學習和傳承。它就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們對自然規律的陌生,也啓發瞭我們重新審視和學習傳統智慧的必要性。

评分

拿到《農諺800句》的時候,我內心是有點抗拒的,覺得這樣的內容可能過於老套。然而,當我沉下心來閱讀時,卻被它那種返璞歸真的魅力深深吸引。書中的每一句諺語,都像是經過時間篩濾後的精華,簡短有力,卻又意蘊無窮。它並沒有直接告訴你如何種植某種作物,或是如何防治某種病蟲害,而是通過那些充滿畫麵感的語句,比如“霜降殺百草,立鼕藏萬物”,潛移默化地傳遞著關於農時和自然的規律。我常常會一邊讀,一邊迴憶起小時候在鄉下看到的景象,那些老一輩人根據經驗判斷天氣、安排農活的場景,仿佛就在眼前。這本書就像一位慈祥的長者,用最樸素的話語,講述著關於順應天時、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哲學。它讓我意識到,我們現代人或許太過依賴科技,而忽略瞭那些最基本、最自然的智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