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教育促進農村倫理文化發展研究-基於中國12鄉村調查報告
定價:26.00元
作者:李敏
齣版社:中國農業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6551552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教育促進農村倫理文化發展研究:基於中國12鄉村調查報告》內容簡介:教育是促進農村社會綜閤進步的關鍵途徑之一。當前我國農村社會麵臨的問題並不隻是經濟發展和收入增加的問題。社會發展的復雜性要求我們去關注農村社會更深層次的問題,即倫理文化的問題。當下農村社會齣現瞭價值觀念的多元化、鄉土意識轉變、鄉村知識分子的艱難處境以及鄉村學校輻射力弱等倫理文化問題。本研究基於3省6縣12鄉村2009—2010年的人戶調查數據,調查瞭當下我國農村倫理文化發展的基本現狀,並在此基礎上分析瞭農村倫理文化的基本路嚮。研究得齣5個基本結論:多數農民認可教育的價值並相信教育的作用;僅有半數人對農村社區的道德麵貌和文明程度錶示肯定;多數人錶示鄉村文化發展應與經濟發展並重;農村倫理文化更加符閤現代文明發展要求;學校對農村倫理文化的輻射力日趨減弱。
目錄
作者介紹
李敏,安徽人,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博士後。主要研究方嚮:道德教育、兒童研究、教育前沿發展。首都師範大學初等教育學院副教授,兒童生命與道德教育研究中心秘書長。2012北京高等院校青年英纔計劃獲得者。齣版專著《遊戲與學習——以遊戲提升學生的生活質量》(教育科學齣版社,2011年)、編著《我的傢在中國——節日之旅》(廣東教育齣版社,2016年)、閤著《小學生品德發展與道德教育》(高等教育齣版社,2015年),在《全球教育展望》《教育發展研究》《教育學報》《課程教材教法》上發錶研究論文50餘篇。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題目,"教育促進農村倫理文化發展研究",一下子就勾起瞭我對於中國農村深厚人文底蘊的好奇心。我一直覺得,中國農村不僅僅是物質生産的基地,更是承載著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重要載體。然而,在現代化的浪潮中,這種寶貴的文化遺産是否正在麵臨挑戰?教育,作為一種社會進步的力量,它究竟是如何介入,又是如何影響農村的倫理文化發展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非常具體、深入的分析,比如,教育的普及對村民的道德觀念、價值取嚮産生瞭哪些具體的影響?是促進瞭傳統美德的復興,還是帶來瞭一些新的思考和碰撞?我特彆期待看到書中能夠引用大量的案例,展現教育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農村,是如何發揮作用的,以及它所帶來的那些細微而深刻的變化。這本書,在我看來,是關於如何用知識和智慧,去守護和傳承那些最珍貴、最樸實的鄉村價值觀,讓它們在新的時代裏,依然能夠熠熠生輝,成為我們社會發展的重要精神支撐。
评分我被這本書的標題所吸引,"基於中國12鄉村調查報告",這個明確的地域和範圍限定,讓我對內容的真實性和可信度有瞭很高的預期。12個鄉村,這足以涵蓋中國農村地區不同地域、不同發展水平的典型特徵。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從這12個樣本中提煉齣普遍性的規律,又是如何具體地展現教育與農村倫理文化發展之間的復雜聯係。是具體的教育模式在起作用?還是教師的引導?抑或是課程內容的設置?這些細節都讓我充滿期待。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紮實的田野調查數據,而不是空泛的理論探討。我渴望看到那些生動的、源自鄉村生活的故事,看到教育如何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人們的思想,影響著傢庭的和諧,乃至整個村莊的氛圍。這種深入基層的研究,往往能揭示齣最真實、最動人的社會變遷。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們理解中國農村的當下,以及規劃其未來,提供寶貴的洞察,讓我們能夠更深刻地認識到,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灌輸,更是文化傳承和價值塑造的強大引擎,尤其是在那些被許多人遺忘的角落。
评分我看到這本書的題目,"教育促進農村倫理文化發展研究",立刻聯想到那些久遠而溫暖的鄉村記憶。在我的印象中,農村的倫理文化,是那種淳樸、善良、互相扶持的集體生活方式,是那些代代相傳的古老規矩和故事。但我也知道,隨著時代的變遷,農村也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是否也影響到瞭原有的倫理文化?而教育,究竟是以何種方式,或者說,是否能夠有效地促進這種倫理文化的健康發展?這本書,我覺得它切入瞭一個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的課題。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視角,比如,教育如何幫助農村居民在麵對現代化的衝擊時,保持傳統文化的根基,同時又能吸收新的、積極的價值觀。我特彆期待看到書中關於教育如何賦能鄉村社區,如何提升村民的道德素養,以及如何在這種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構建一個更具凝聚力和歸屬感的農村社會。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關於研究,更是關於如何用教育的智慧,守護和滋養那片承載著我們民族精神的土地。
评分這本書的名字,"教育促進農村倫理文化發展研究",光是聽著就有一種沉甸甸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當下社會,我們常常討論經濟發展,科技進步,但對於農村的倫理文化,似乎有些被邊緣化瞭。然而,一個社會的根基,往往就深植於其鄉村文明之中。這本書,我認為它觸及瞭一個非常重要但又容易被忽視的議題。我期待它能深入剖析教育在其中所扮演的“催化劑”角色,不僅僅是教書育人,更是通過教育,讓那些曆經歲月沉澱的傳統美德,如孝道、誠信、鄰裏互助等,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煥發新的生命力。我希望它能描繪齣教育如何幫助村民建立更健康的價值體係,如何引導他們分辨是非善惡,如何在快節奏的生活中保持內心的寜靜和社會的和諧。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次學術的探索,更是一次對社會良知的叩問。我希望它能提供深刻的反思,促使我們重新審視教育的本質,以及它在構建一個更美好、更具人文關懷的社會中所能發揮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眼球,淡雅的色調,搭配著古樸的村落剪影,一下子就把人帶入瞭那個充滿鄉土氣息的世界。我一直對中國的農村文化情有獨鍾,總覺得那裏蘊藏著許多被現代都市生活所忽略的寶貴東西。這本書的題目,"教育促進農村倫理文化發展研究",更是精準地擊中瞭我的興趣點。它不僅僅是關於教育,更是關於教育如何能夠滋養、 revitalise 那些根植於土地的倫理和文化。想象一下,那些承載著曆史記憶的村落,在教育的春風吹拂下,煥發齣新的生機,村民們的思想觀念,道德情操,乃至整個社區的凝聚力都得到提升,這該是多麼美好的景象。這本書,我期待它能深入淺齣地探討教育在其中的關鍵作用,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重要的是價值觀的塑造,傳統美德的傳承,以及如何在這種傳承中融入現代的、更具包容性的倫理觀。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和方法,讓我們看到教育如何能夠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連接物質與精神的橋梁,讓農村的倫理文化在時代的洪流中,不被衝刷,反而更加閃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