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天文學的足跡(改變世界的科學叢書)
定價:49.80元
作者:卞毓麟
齣版社:上海科技教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54286213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作為一門古老又神秘的科學,天文學的發展不僅摺射瞭人類的發展史,還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天文學是如何誕生的?誰首先測量瞭日月距離、地球周長?*早的天文望遠鏡是誰發明的?**張天文照片是如何拍攝的?大傢熟知的公曆是哪位教皇頒布的?……《天文學的足跡》以編年體的形式,圖文並茂地迴溯瞭從公元前30世紀到公元2000年期間天文學的重大發現和輝煌成就,以及天文學傢的巨大貢獻。
星空浩翰無窮,宇宙廣袤遼遠。盡管地球隻是浩淼宇宙中一顆極其普通的行星,但卻因為孕育瞭的非凡生命,使得人類能傲視整個宇宙並質疑其中的一切。本書將青少年讀者追尋前人的足跡,在曆史的長河中領略和感悟,漫遊在宇宙中,摘取*璀璨的星辰。
內容提要
“改變世界的科學”叢書是針對青少年編著的一套大型科普圖書,含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學、生物學、醫學、農學、計算機科學等9個分冊,以編年體的形式呈現,圖文並茂地敘說人類曆史上20 000年來*重大的科學發現。本叢書為上海市“十二五”重點圖書。
叢書各分冊均按照時間順序來迴顧、概括人類的科學活動,以科學發現的曆史為主,兼及科學機構的興衰、科學教育的發展、科學社團的變遷等。叢書通俗易懂,對於青少年瞭解科學知識、領悟科學方法、弘揚科學精神,乃至對於提高國民的整體科學文化素養,都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目錄
作者介紹
王元,數學傢,中國科學院院士。1930年4月生於浙江蘭溪,1952年畢業於浙江大學數學係。自1956年起,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成果卓著,1982年與陳景潤、潘承洞共同獲得國傢自然科學奬一等奬。自1958年起,與華羅庚閤作研究數論方法近似分析中的應用(現稱“華—王方法”),成果獲1990年陳嘉庚物質科學奬。此外還獲得何梁何利奬(1994)、華羅庚數學奬(1999)等重大科技奬勵。
王元院士對數學科普傾注瞭大量心血,1994年齣版科普代錶作《華羅庚》,此書2002年獲得首屆“吳大猷科普著作金簽奬”。王元院士非常關心科學發展的曆程,是《科學編年史》(席澤宗主編)一書的副主編。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相當吸引人,深邃的宇宙背景圖片搭配書名,瞬間就勾起瞭我對浩瀚星空的無限遐想。拿到手裏,紙質的觸感溫潤而厚實,翻閱時沒有廉價的油墨味,這點讓我很欣慰,畢竟閱讀體驗的好壞,細節之處往往決定瞭關鍵。我特彆喜歡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字體大小適中,行間距也恰到好處,即使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疲勞。更讓我驚喜的是,書頁邊緣泛著微微的金邊,在燈光下摺射齣一種低調而奢華的光澤,這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知識讀物,更像是一件可以擺在書架上細細品味的藝術品。它給我一種“物有所值”的感覺,不僅僅是內容,單是這精心雕琢的外在,就已經足夠讓人心生喜愛,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探尋其中隱藏的知識寶藏。這種對書籍本身質感的重視,也預示著作者和齣版社對內容的嚴謹和對讀者的尊重。
评分作為一個對宇宙充滿好奇但又缺乏係統知識的讀者,我發現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在這方麵的需求。它以一種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嚮我展示瞭天文學的魅力。書中沒有使用過多的專業術語,即使有,作者也會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解釋,讓我這個“小白”也能輕鬆跟上思路。我非常欣賞作者在處理一些可能令人望而生畏的物理概念時的耐心和細緻。例如,在解釋“暗物質”和“暗能量”的時候,他沒有直接拋齣復雜的公式,而是通過類比和生活化的場景,將這些深奧的理論變得生動起來,讓我能夠理解它們的重要性以及天文學傢們為何如此著迷於它們的探索。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引導我一步步走進奇妙的天文世界,讓我對那些遙遠的星辰大海充滿瞭更深的興趣和敬畏。
评分閱讀這本書的體驗,就像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星際旅行。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生動有趣,並非那種枯燥乏味的科普說教,而是將復雜的科學概念巧妙地融入引人入勝的故事之中。我尤其喜歡他對早期天文學傢們探索過程的描繪,那些充滿好奇、堅持不懈,甚至帶有幾分浪漫主義色彩的求知精神,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古老而迷人的時代,親眼見證著人類對宇宙理解的每一次飛躍。書中穿插的許多插圖和圖錶,都極具匠心,不僅清晰地解釋瞭抽象的原理,更增添瞭視覺的衝擊力,讓那些原本可能難以想象的天體現象變得觸手可及。我反復閱讀瞭關於黑洞形成的那一部分,作者用生動的比喻和循序漸進的解釋,將一個令人敬畏的概念剖析得淋灕盡緻,讓我不再感到畏懼,而是充滿瞭探索的欲望。這種將科學性與文學性完美結閤的敘事手法,著實令人贊嘆。
评分這本書最大的亮點在於它對天文學發展史的梳理,以及這些發現如何深刻地改變瞭我們看待宇宙和自身在其中位置的方式。它不僅僅羅列瞭一係列的天文成就,更深入地探討瞭每一個重大發現背後所蘊含的哲學意義和對人類文明進程的深遠影響。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牛頓的萬有引力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再到現代宇宙學的進展,作者層層遞進,清晰地展現瞭人類認知邊界是如何一步步被拓寬的。我尤其被書中關於“宇宙膨脹”理論的那部分內容所震撼,它顛覆瞭我過去對宇宙靜止不變的固有認知,讓我開始思考宇宙的起源、演化以及最終的命運,這種宏大的視角帶來的思考,遠超齣瞭單純的科學知識本身。它促使我重新審視科學在人類思想史上的地位,以及它如何不斷重塑我們的世界觀。
评分我一直認為,科學的書籍最難得的地方在於它能夠激發讀者的思考,而不是僅僅傳遞信息。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不僅僅是關於天文學的知識,更是一部關於人類智慧、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贊歌。書中對每一位偉大天文學傢的介紹,都不僅僅聚焦於他們的科學成就,更展現瞭他們是如何剋服睏難,挑戰權威,最終拓展人類認知的邊界。這種對科學精神的挖掘,讓我感到非常鼓舞。特彆是讀到伽利略為瞭捍衛自己的科學觀點所經曆的磨難時,我深切體會到瞭科學探索道路上的不易,以及堅持真理的偉大。這本書讓我明白,天文學的發展不僅僅是理論的進步,更是人類不斷挑戰自我、探索未知的精神的體現。它不僅僅是一本天文學的書,更是一本關於人類智慧與勇氣的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